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商科产学研协同育人探索研究

2025-02-21 00:00:00史煜娟王黎雪王梓明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5年1期
关键词:商科协同育人产学研

[摘要]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商科产学研协同育人是由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学生等多个相互联系的中心主体通过博弈、合作,参与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商科人才。通过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创新、行业指导校企沟通对接、企业引导校企共建共赢、高校主导系统资源整合、学生参与协同主动进步,实现多中心主体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促进商科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复合型、创新型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理论;商科;产学研;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39-(2025)01-0091-05

[DOI]10.20012/j.cnki.ISSN1008-8539.2025.01.013

[基金项目]202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教改课题(JZW20211128-24)研究成果;2021年甘肃省教育厅产业支撑计划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大数据会计’专业特色及智慧平台建设研究”(2122CYZC-59)研究成果;2023年西北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XB? SD20231208)研究成果。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产业技术转型与更新升级持续加快,对复合型商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在不断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1]。产学研协同育人直接对接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培育的现实需求,为推进新形势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本文基于“智能+技能”的新商科人才需求现状[3],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对产学研协同育人探索,强调“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学生”治理主体多元化,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新型商业现代化、服务强国建设等关键任务[4]推进多中心主体协同发展,对商科教育模式进行多元力量赋能、教育结构迭代升级改革[5],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商科人才,有力支撑国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6]。

二、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商科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思路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涵

多中心治理理论(Polycentric Governance Theo? ry)与协同治理的核心理念相契合,采取“多中心理念、整体性思想”,认为在治理过程中,不应依赖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管理公共事务,而应由相互联系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组织、公民个人等多个中心主体通过调整利益关系、相互博弈、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决策社会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持续发展的目的,达到最优治理效果。多中心治理理论有助于增强治理的民主性和透明度,提高公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多中心治理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在跨国治理、公共服务提供、环境资源管理、教育改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创新型商科人才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和企业变革新趋势要求培养的具有复合交叉学科背景且专业综合能力更强的商科人才,其培养模式具有多学科融合、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鲜明特征[7],面向新时代用人需求,商科人才培养致力于面向数智时代现实基础,结合“宽口径、广视野”“厚基础、深专业”“重交叉强综合”的培养要求,以“横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纵向贯通前沿、多源多汇”[8],对经、管、文、法、理等多学科进行融合创新,以“人工智能+经济+管理+金融+法律+工科”等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将理论知识融入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学科竞赛、技能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助推研究,以研究促进科技发展,以科技发展助力实业创新,以实业创新反哺理论革新的商科人才培养链条闭环[9],全过程全方位促进学生提升创新思维,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10]。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于商科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逻辑

1.发挥政府在商科产学研协同育人中的支持作用

政府基于国家战略发展和企业变革新趋势的新需求,统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经费保障和教育资源布局基础工作,制定与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特征相匹配的育人政策,加强对产学研协同育人工作的统筹、主导、监管和考核,确保产学研协同育人有序进行。通过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技术交流会等提高产学研项目的曝光度,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平台,设立产学研合作发展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本融入产学研项目,支持和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对接和落地,以合作项目效益促进协同育人质量提升。

2.发挥行业在商科产学研协同育人中的指导作用

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纽带,凭借其对技术革新与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力,为政府在教育政策制定中提供专业建议;引导企业高校深度合作,为高校及时精准反映企业用人诉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实训实践课程规划等方面提供科学建议;推进行业上下游领军企业对接高校科研力量开发创新性新技术新产品,共建高能级科创载体和研究中心,打造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一体的商科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合作机制[11]。

3.发挥企业在商科产学研协同育人中的引导作用

企业作为商科学生实践的产业载体,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为高校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验室、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实现信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形成多方协同联动、融通创新的创新联合体[12],通过技术许可、联合研发、创业孵化等多种方式,实现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进程[13]。

4.发挥高校在商科产学研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

高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通过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智库方案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催化企业的转型升级,助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科研成果、产业服务、社会效益综合反哺高校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人才的培养[14]。

5.发挥学生在商科产学研协同育人中的参与作用

人才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根本源泉。通过产学研项目引导学生定位目标方向与就业岗位,促进学生掌握必备的职业素养、实操技能、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激发学生内在主动成才动力,实现全面个性化发展,成长为合格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商科人才储备。

三、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商科协同育人改革探索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形成“政府支持、行业指导、企业引导、高校主导、学生参与”的长期稳定战略合作关系,各主体之间需要优化合作模式,协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商科人才。

(一)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开拓创新

政府发挥其公信力和权威性,制定产学研协同育人战略和具体实施计划,通过分类精准施策,制定差异化的资源效率提升、财政资金支持、财税优惠政策、技术创新补贴等政策体系和激励制度制定[15],促进产学研各部门深度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育人,提升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知识溢出转化社会经济效益[16]。

从资源效率提升方面,政府从强壮产业链条、完善服务平台、促进成果转化、政校企创新联盟全环节着手[17],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设立研究中心作为服务平台,引导科研基础设施在各高校之间、各企业之间实现共享使用,对接产学研路演服务、成果转化活动等,降低校企双方信息搜寻成本、沟通协商成本,连接创新网络,促成协同合作,实现人才、知识、技术、法律、政策等资源的耦合,将高校科研成果、创新技术转化为企业研发能力,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18]。

从财政资金支持方面,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规模,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理顺财政对产学研协同的商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支持机制[19],设立产学研协同育人专项资金,并依托现有高校资金资源盘活民间资本,制定产学研项目扶持办法[17],提高财政支持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紧密协作和结合,提升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的效果。

从政策制定方面,政府可以制定结构性减税政策降低参与协同育人企业的税负,并根据产出成果划分税收减免档位,在计税时加计扣除吸引更多企业参与产学研;可以制定融资利率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降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融资门槛,降低企业参与共同研发的成本和风险[20];可以根据产学研项目的规模、性质等划分级别,以不同的优先级和力度实行差异化产学研项目创新补贴机制[21];可以制定产学研合作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专利申报的支持政策,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成果申报高价值专利,促进企业不断创新[22],促进高校将专利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可以制定参与产学研协同合作的企业表彰和经济奖励制度,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育人积极性。

(二)行业指导校企合作沟通对接

行业协会通过制定和发布行业发展规划,为企业提供包括政策信息、商务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金融信息的整合以及市场动态分析、技术咨询等服务,从而吸纳更多企业参与行业布局,在行业协会内部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提升其在企业间的话语权,真正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其次,行业协会通过组织专家咨询与评估、搭建专门的招标平台、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等多种办法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在增强企业粘性的同时促进产学研合作。

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开展关于产业人才需求的预测等技术与信息服务,对高校商科学生的培养要求、专业布局、课程设置、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分配比例等方面提供动态变化的科学建议,保证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一致性。其次,行业协会借助自身优势,协助高校吸引和选择合作企业,保障校企双方顺利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明确双方责任分工,优化合作流程,减少合作阻力,提升学生培育质量。

行业协会通过增强其对企业和高校服务的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方向、降低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为高校提供人才培养建议、助力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行业协会和校企的对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促进产学研合作,提升商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企业引导校企合作共建共赢

校企协作共同发展以构建校企协作共同体为价值链接基础,是指高校和企业基于共同的价值取向,以互利共赢、互融共生为纽带进行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是更深入、更长期的一种校企合作体现形式。可以通过共建校企合作情境实践平台和校企实训基地的方式实现。虚拟实践平台为课堂教学提供虚拟情境、场所、数据、案例等管理决策场景,增强教学的仿真性,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场景的认知和理解[23],校企实训基地为学生社会实践实习提供现实场所,加强学生实习实训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和解决商业社会中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实践成效[24]。

校企协作共同体通过共建情境化育人环境,形成“产学研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合作创新+工学相嵌+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实现产学研数据联动、科研成果互补、社会效益共享,实现商科产学研协同育人改革[23],并在校企协作共同体的影响力下不断升级改造分众化、沉浸式、交互式就业育人场景[25],以供需对接社会实践育人范式,创新推动商科人才产学研一体化培养路径的迭代升级。

(四)高校主导政校企生资源整合

在目标协同方面,高校积极响应政府育人政策,兼顾行业指引、企业需求和商科的专业发展需求制定具体的商科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商科专业布局,规范课程设置,切实把理论课程转化为就业的行动指南,确保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与企业未来需求的契合。

在资源协同方面,高校通过对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高效整合,充分利用政府人才政策,实现高素质的优秀商科人才在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共享;协调分配财政性教育经费、企业合作基金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中科研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及数字化平台建设的管理、分配和使用;高校应通过行业协会提供的信息服务平台,打破信息壁垒,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五)学生参与协同主动提升进步

提升学生对“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认知,增强产学研协同实践育人的目的性和时效性[26]。通过公开场合的宣讲或论坛、企业参观、校园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行业各领域,了解快速变化的商业社会、职业世界变化对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27],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主动提升自己在复杂商业社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革新精神的综合素质[28],为成长为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商科人才奠定基础。

四、结语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型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对创新型商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通过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学生等多元中心主体积极履行自身职责,不断创新实践,加强协同合作,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将产学研协同育人向纵深推进,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4-08-19.

[2]胡湘永,廖文和.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与协同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24,(08):142-149.

[3]黄春丽.数智时代陕西高校新商科“智能+技能”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4,(15):197-200.

[4]2024物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在新疆举办[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24,(08):6.

[5]林依欢,梁敏捷.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新工科人才培养[J].村委主任,2024,(16):73-75.

[6]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Z2):167-170.

[7]鲁朝云,张晓英,马俊博.商科教师数字素养:理论内涵、现实困境及提升策略[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4):67-72.

[8]杨宝臣,马寿峰,刘大勇,等.“管工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机遇、条件与发展路径[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05):450-456.

[9]程缘,许金蓉,孟陆丽.“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及案例设计研究[J/OL].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1-4[2024-12-05].

[10]孙丽丽.同质性视角下职业本科现场工程师培养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09):98-103.

[11]宣春霞.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联动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4,(08):111-113.

[12]范嘉欣.让“江西研”转化为“江西造”[N].江西日报,2024-09-11(001).

[13]黄鑫.生物制造将进入发展黄金期[N].经济日报,2024-09-11(006).

[14]云英子,汤蔚,程曦,等.新农科背景下导师在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指导模式的变革[J].高教学刊,2024,10(27):74-77.

[15]陈曦,蔡舒安,汪燕鸣,等.一边守住经典一边跨界创新老字号的“新”出路[N].嘉兴日报,2024-09-12(003).

[16]宋帅官,汤吉军.源头创新对产业链安全的影响——基于财政支持的调节效应分析[J].企业经济,2024,43(09):91-100.

[17]刘振天,钟蕊坤.新质生产力指向下大学与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机理及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4,18(05):15-25.

[18]赵茂林,方冰冰.新质生产力如何影响产业链现代化:理论依据与经验事实[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5):29-44.

[19]文峰.财税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与对策[J].财政监督,2024,(17):26-32.

[20]耿乐乐.发达国家产学研协同育人及启示——基于德国、日本、瑞典三国的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0,(09):35-39.

[21]陈秀秀.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三方演化博弈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4,14(08):195-202.

[22]赵玉婧,李铮.安徽有效发明专利量连续11年增长[N].中国市场监管报,2024-08-22(003).

[23]李晓芬.“三链协同”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新商科实践教学基地构建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12):96-98.

[24]王晓.液压传动课程的多模式混合教学改革[J].时代汽车,2024,(18):81-83.

[25]赵云云.供需对接就业育人实践学业与职业双向互动[N].山西青年报,2024-09-10(007).

[26]胡文兰.“三全育人”视角下民族学专业实践育人创新机制研究——以贵州M大学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4,(04):90-95.

[27]鄢志勇,刘园园,杨勇生.“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实施路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4(06):81-88.

[28]马立艳.一流应用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大学,2024,(22):110-113.

(责任编辑王志琼/文字校对贾红红)

猜你喜欢
商科协同育人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 23:31:56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5期)2016-09-22 22:05:50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