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25-02-21 00:00:00吴斌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5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要]新文科的发展要求尊重文科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提高文科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与创造性,使文科教育能够兼具价值性、时代性,引领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为大学必修课,当下课程教学面临一系列问题,传统的教学已无法适应课堂需求。在新文科的教学理念下,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课程思政功能。

[关键词]新文科理念;新四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39-(2025)01-0096-06

[DOI]10.20012/j.cnki.ISSN1008-8539.2025.01.014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整风运动与基层政权巩固研究”(21XZS015)研究成果。

2020年11月3日,全国高校专家齐聚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山东,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将新文科建设提上议事日程。2021年3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新文科教育秉承加快创新发展理念,要求文科教育坚持中国特色,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培养体系。新文科的发展要求尊重文科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在这一前提之下,不断提高文科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与创造性,使文科教育能够兼具价值性与时代性,引领时代。当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守正创新,分类推进,成了文科教育必须遵循的规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相较于“中国近代史”,距离当下最近,能够集中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现实性。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大学专业设置中,作为专业必修课,往往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侧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重大方针战略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它需要学生在学习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之后才能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四史”的提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的研究逐渐兴起,日益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伴随着研究的兴起,传统的教学已无法适应课堂需求,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学术与教学脱钩的情况。

以往教学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教师的教学大多仅限于向学生灌输教材上的知识,缺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引起诸多学科的高度重视,遗憾的是在本科阶段历史专业的各个课程教改中,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改革研究中,对该问题的探究显得尤为不足。[1]从教学与学术的互动关系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学术研究做支撑。相较于其他历史学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具有特殊性,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几乎很少做与此相关的学术研究,对于这块领域的学术研究动态缺乏关注,因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学术研究,课堂教学往往只能照本宣科,或者缺乏深刻的问题导向意识,不具备完善的学术体系。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甚至连续几年使用同一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模式僵化,过于依赖教材大纲目录,拘泥于形式,很难变通,不能紧跟学术变化,将教材内容进行二次整合。从教学实践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课堂教学往往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填鸭式地灌输教材内容,分章分节照搬教材内容,缺乏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训练。

就学生的培养而言,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习与研究兴趣大打折扣,最终不利于学科发展和学生培养。从学生的课堂教学,到学位论文选题,因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习和认识有限,导致本科学位论文的相关选题凤毛麟角。长此以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形成恶性循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最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学习“退避三舍”。

大学本科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性,使学生能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师生在互动中完成教与学,因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奔赴。学生的学业测试或者考试不再是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记忆能力,而是体现学生的素质能力,即考试应该体现学术性,一方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探究教师的教学效果。而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教师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要求教师融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为一体,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国史”研究性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死记硬背”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努力创设一种能激活学生研究性思维、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相对宽松、开放的教学形式。[2]

当下,课程思政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高校历史学课程,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两门专业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为历史学的核心课程,与现实紧密相连,能够全面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是天然的课程思政课。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及历史人物,对新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在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形成,有助于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将学界前沿的学术理论,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而不是照本宣科,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学术性。此外,加强高校青年大学生课程思政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青年大学生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大学生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4]

二、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滞后,缺乏专业特色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要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行讲授,因距离现实最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教材出发,紧密结合现实,比如抗美援朝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仅仅依靠教材内容难以使学生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真实情况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运作逻辑。以抗美援朝为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场伟大战争,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课堂上简单的道德说教,无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抵抗外来侵略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因此,通过口述史研究的路径,可以提前布置教学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实际口述访谈或电话访谈,或者通过调查了解的方式,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参战老兵的亲身经历以及参加过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农民的详细情况,将口述历史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活灵活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当下,一些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高校,相继成立了专门的新中国史教学科研单位。但整体而言,中国各个高校开设历史学的院校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一些近现代史专业师资力量有限的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课堂教学质量无法保证。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PPT、教案过于陈旧,一些教学内容甚至需要重新修正。比如,关于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内容,以往教学中很少涉及,或者一笔带过,缺乏系统的教学实践,学生对与此相关的内容缺乏深入了解。近年来,随着“新四史”研究的兴起,三线建设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这些学术成果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帮助较大。而反观当下大学内部的课堂教学,一些近现代史专业教师因个人研究兴趣及专长问题,几乎常年不做或很少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术研究,对于某些历史问题存在学术盲区,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埋头教书,机械地罗列教材,课堂教学日复一日重复操作,甚至不关注境外资料与学术动态。讲授新中国的内政外交时,如果不关注境外档案,难免会有缺漏。其次,要善于检索各类数据库。学术界常用的有“人民数据”“光明日报图文电子版”和“读秀学术搜索”等。[5]

囿于师资力量有限,再加上部分老师的学术研究很少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导致这一课程缺乏学术研究做支撑,简单地为教学而教学。失去学术研究的课堂教学索然无味,毫无特色可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甚至成了一些历史学院近现代史教师最不想接手的教学任务。久而久之,恶性循环,教学与研究相互脱节,课堂教学缺乏特色,千篇一律,不利于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的开展。

(二)学科融合性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虽然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学生可以通过世界史的学习,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习与“世界现代史”结合起来,在冷战的背景下,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比如,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关系,可以适当地增加课堂教学的讨论环节,向学生进行对答式的提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外交置于美苏冷战背景之下,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以及取得的外交成就,打通“世界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壁垒,从而糅合“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全球史的眼光和视角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掌握中国加入联合国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具体细节。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更是影响世界经济,基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离不开世界视野,不能封闭地进行国史研究和教学。[6]

目前来看,不少教师追求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单一性,注重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就事论事的讲述,甚至不愿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行扩充,因而忽视了相关知识之间的交融。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例,教学过程中,如果简单地就朝鲜战争讲授中美苏之间的外交关系,甚至就此将关注点单一地聚焦于朝鲜半岛,则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将其置于冷战背景下,将新中国加入联合国的曲折历程联系起来,则有助于深刻认识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与遏制,以及这场战争对未来中国加入联合国的深远影响。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将中苏关系走向进行穿插,并对美苏冷战对抗进行课堂回顾,则更有助于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时代背景,对认识中美、中苏、美苏之间的外交关系帮助甚大。如能将朝鲜战争结束后,中美外交关系的演变扩展到越南地区,相信对认识越南战争会有更多的帮助。

此外,以往教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苏关系,以及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成果多分开讲授。实际上,在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同时,如能打通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时间跨度,将会对“一边倒”外交政策有着更深入的理解,甚至对认识20世纪70年代中苏边境地区的对抗以及中美关系的改善有着巨大帮助。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来说,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应结合课程特点,精准把握自身的特殊性,跨学科式地与文科、理科融通,以此提高对学生的史学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7]

就目前来看,教材内容比较分散,课堂讲授的内容多零散分布于多个章节,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整合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内容进行融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框架,将教材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采取贯通式教学,结合军事、政治、外交,对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把控,而不是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材,列举教材内容。显然,目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仍然需要进一步糅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打破学科壁垒,才能使课堂教学浑然天成,形成系统的专题式教学,使教学内容既来源于教材,又高出教材。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之后开展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而且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连续性。经过整合的课堂教学,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课程思政功能。

(三)课程内容缺乏过程性指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传统教学方法是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其他课堂环节,虽然有配套措施,但教学过程机械,甚至死板僵化,呈现出教学内容空洞,学生教条理解的现象,从而导致课堂缺乏趣味性。也正因为如此,更加需要教师对传统教学的“两个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静态”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将口述历史的知识引入国史的教学中,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8]同时,该课程因其距当下时间较短,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很难掌握度,教师只能以教材为主,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加之部分老师只是罗列教材内容,课堂教学氛围沉闷,以致陷于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完全忽视学生对教学内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心理。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一些珍贵史料、影像资料尚未解密,可以辅助课堂教学可操作性资源相对来说较为有限,不像近代史解密的档案资料以及影视资料众多,学生可以通过搜集各种网络教学资源辅助教学,甚至可以在课堂中,分组讨论课堂内容。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实际上学生在分组讨论,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参与性不高,大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真正的讨论环节极为有限。

三、新文科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学科交融,提高教学针对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距离当下较近,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必须将国家所提倡的“新四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融会贯通,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实践融于“新四史”的教学研究之中,迅速响应国家号召,对接新文科教学理念。通过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等内容进行无缝衔接,糅合“新四史”的思政理念于课堂之中,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内容能够在不断丰富中,既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具备一定的学术科研性。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材内容,转为以课堂教学为契机,在完成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向老师反馈问题,积极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修正打磨课堂教学内容,扩充自己的学术研究视野,从而将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在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土改、“三反”“五反”运动时,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内容进行穿插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1949年历史的连续性,打通1949年的界限,以中共革命连续性视角看待这段历史,从而在解读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中共革命中“土地革命”“阶级斗争”口号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以当下“新革命史”的视角进行授课,将中共革命的连续性与中国当代史的革命史意义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教学内容的知识梳理,又有学术成果的呈现,这样打通中国现代史中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内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部分内容,融合同一体系中的学科知识,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共和国史,而是将其视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中的重要一环,将“土地改革”“阶级斗争”“党的建设”这些中共百年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

以往教学中,以1949年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分水岭,忽视中共革命的连续性、整体性、阶段性特征,导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十分单薄,比如关于“三反”“五反”运动,如果仅仅以作风整顿,或者以经济建设视角来看待,有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将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在理解这些运动的时代背景下,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治国理政过程中,中共中央重提“阶级斗争”的时代意义,以及在对民族资产阶级进行整顿的过程中,中共中央是如何由党内的“三反”推向党外“五反”,对各个阶级进行整顿,这期间的逻辑值得深究。唯有如此,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才能体现国家所提倡的“新四史”“中共党史”“党史党建”学科专业特色,才能将党史教学的课程思政理念体现出来,做到课堂教学内容生动不失学术底蕴,又能很好地体现课程思政育人的党史教育功能。

(二)调整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与当下紧密联系,部分课堂教学内容距离现实较近。在新文科背景下,教师要打破以往教学中单一的讲授和灌输方式,在教学中应该增加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关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具体问题,空洞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到底什么是“一大二公”“承包制”,学生一头雾水,对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怎样运作,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类似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因此,关于此类教学内容可以预先进行课堂调整,鼓励学生向经历过上述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调查或访谈,通过学生的实践学习,将课堂教学内容由教师讲授向学生探究式学习进行转化,教师扮演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

当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过程中“口述史”的研究路径对于保存历史资料,拓展历史学研究视野意义重大,比如关于抗美援朝老兵的历史记忆,对于认识抗美援朝战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当下史学研究的方法理论,鼓励学生目光向下,寻找身边经历过上述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访谈,利用访谈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课堂教学互动,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讲授自己访谈的内容,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甚至将访谈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相互佐证。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美结合起来,既可以完善课堂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掌握新的课堂教学技巧,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在之后的课堂教学内容中多增加实践环节,利用学生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因教师很少做当代史研究,因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照搬教材内容,不做系统的遴选梳理,甚至呈现内容宽泛,而鲜有系统性的教学专题。课堂教学呈现出相互脱节的现象,如关于新中国的外交问题,以往在教学中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往往将其置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之下,高度肯定这一政策。然而,在面对之后的中苏关系时,就中苏关系谈中苏关系,甚至在涉及中美关系时,只是简单地提及美苏争霸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如能客观地将“一边倒”外交政策与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外交关系解冻联系起来,打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实践的时间跨度,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则会有更多帮助。在新文科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不能教条机械地罗列教材,而是应该将教材内容吃透,根据教学时间突出重点,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动态追踪,了解学生知识盲区以及一知半解的内容,及时修正课堂教学内容的详略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动态地调整教学内容。

此外,把学生的实践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以“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政策为例,如能引导学生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入手,鼓励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对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帮助较大。将“一国两制”方针与当下台港澳地区的社会稳定发展联系起来。从课堂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到“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政策的神圣性,坚决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学生从对中国国情的认知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中,应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课程评价的一个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比起传授知识,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理念应该更加值得提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9]教师更应该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充分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

综上,随着教育发展与演进,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机械照搬,甚至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仅仅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学生搜索手机便可得知答案,这样的教学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的“教”,而无学生的“学”,教学便成了义务,甚至背离教育的初衷。因此,在响应国家新文科的号召下,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学术性。新文科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才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新的教育期待呼唤新的教育,新的教育需要更高层次教师,对教师在角色定位、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评价标准等都有新的变化和更高的要求。[10]“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敲门砖,无论从教学实践还是从爱国主义教育来说,都要求各个高校对这门课的教学与研究投入更多精力。目前,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不少高校纷纷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专门开展共和国史教学与研究工作,掀起了共和国史研究的浪潮。在此背景之下,新文科教育理念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门课,既要凸显国家“新四史”倡议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特色,又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研究领域,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则要在这门课的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参考文献]

[1]甘桂琴.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提升策略研究[J].喀什大学学报.2020,(2):111-114.

[2]张金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83-86.

[3]王美蓉.利用历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发挥高校课堂教学育人功能[J].教学实践研究.2019,(30):164-165.

[4]谢建社,张民巍,谢宇.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社会学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1):5-12.

[5]李嘉树.中国当代史的研究式教学初探[J].2020,(2):181-182.

[6]李密.世界视野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模式[J].新西部.2016,(20):151-153.

[7]董清平,严真玉.新文科视野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改革与路径创新[J].昌吉学院学报. 2024,(4):98-102.

[8]张玲玲.口述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新课程学习.2009,(3):130-131.

[9]林天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1997,(5):59-60.

[10]沈喜云,秦积翠.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知识的反思与发展[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5):41-47.

(责任编辑王志琼/文字校对贾红红)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3:04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0:36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0:38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