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正在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教学整改与质量提升,促进高职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和熵权评价方法,总结对比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并梳理研究发展脉络。结果表明: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过程都经历了“萌芽—成长—发展”3个阶段;国内外研究热点均是“线上教学”“教学策略”等;国内研究主要偏向于宏观层面的策略等理论研究,国外研究主要涉及医学等技术性学科领域的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面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未来的混合式教学要注重混合式教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融合发展、加强混合式教学微观层面的研究、开展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和实践。
[关键词]Citespace;ChatGPT;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39-(2025)01-0075-10
[DOI]10.20012/j.cnki.ISSN1008-8539.2025.01.011
[基金项目]2022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基于国开‘一网一平台’环境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2022A-3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经历了以关注学习为核心的慕课建设阶段(2013—2015年)、以促进交互为核心的混合式教学阶段(2016—2019年)和以获取数据为核心的在线与融合式教学阶段(2020—2022年)[1]。随着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持续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专业类课程教学的主流模式[2]。混合式教学旨在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3],它通过影响教师的行为意向[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使优质数字化资源普及化场景下课堂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5],以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及学习效果。
混合式教学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在经历了技术应用、技术整合和“互联网+”之后,随着区块链、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教育开始深度融合,混合式教学进入数字化阶段,其核心是数智融合,重点是通过线上线下的紧密衔接,打造虚拟现实一体化、学习空间泛在化、评价管理智能化的新型智慧课堂[6]。显然,混合式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和评价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7],学者们对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关注点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因此有必要梳理混合式教学研究成果。然而,利用文献计量图谱分析方法,系统性分析混合式教学的基本内容和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综述较少,这不利于混合式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基于此,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78—2022年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同时梳理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厘清不同时期研究热点以及热点之间的网络关系,这有助于研究者们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改善高校混合式教学实施现状[8]。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其中,V是规范化处理之后的数值,隶属于目标区间[L,U](L为下限,U为上限);x是测度原本的数值,取值于[l,u](l为下限,u为上限)。用式(2)规范化处理评价对象的指标数据,然后代入式(1),进而计算得到科研影响力。
2.作图、分析均采用Citespace软件[10]。
(二)数据获取及研究框架
基于CNKI与WOS 2个平台数据库,检索时同时限定时间范围为2022年6月30日以前。在CNKI平台中,主题词设定为“混合式教学”“混合教学”“混合成教学”,文献来源为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共检索出文献1570篇。在WOS核心数据库中,设定关键词为“Blended Teaching”“Blending Teaching”共检索出文献2048篇,其中1875篇为外国作者发表,173篇为中国作者发表。
将检索所得文献分为国内国外两类,以对比分析混合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中,国内论文包括从CNKI中检索得到的论文和从WOS中检索所得的由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经Citespace去重后共有1743篇。国外论文是从WOS中检索所得的由外国学者发表的论文,经Citespace去重后共有1875篇。采用熵权评价方法测算科研影响力,用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序”等功能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演化趋势。
三、计量分析
(一)国内外论文数量变化趋势分析
在混合式教学的论文发表方面,国外起步较早,最早的文章是由Arabasz P和Baker M B于2003年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学习倡议白皮书》上发表的“Evolving Campus Support Models for E-Learning Courses State of E-Learning Today”,文章描述了如何将工厂运营为具有创新功能的组织生态系统。在国内,余胜泉等最早于2005年在《中国大学教学》上发表了题为“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文章,该文阐述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环境基础、网络环境下的实施模式以及其在网络环境下的意义。
关于混合式教学论文的发表数量变化趋势表明:在2013年之前,国内外的发文数量都比较少;自2013年起,国内外都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而且增幅较大;国内的发文数量的增长速度快于国外的,这反映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相关学术期刊影响力分析
1.国内混合式教学学术期刊影响力分析。国内混合式教学研究主要期刊发文量、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的数据区间分别为[1,92]、[0,16507]和[0,162]。在混合式教学方面,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期刊是《现代教育技术》,该期刊发表了88篇以混合式教学为主题的文章,总引用量达6719次,科研影响力为82.70,主要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雨课堂、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者、深度学习、实践教学、混合式课程改革、行动研究、同伴互评、教学行为、实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其次是《中国大学教学》,该期刊发表了58篇以混合式教学为主题的文章,总引用量达4929次,科研影响力为63.14,主要研究课程思政、翻转课堂、教与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在线开放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能力提升、全面提升、法学专业、知识图谱、“互联网+”等;第三为《中国电化教育》,该期刊发表了56篇以混合式教学为主题的文章,总引用量达3735次,科研影响力为52.30,主要研究网上教研、Moodle、技能形成、网络课程建设、影响因素研究、教学成效、协同知识建构、网络学习空间、效果评估、CBI教学理念等;第四为《中国远程教育》,该期刊发表了34篇以混合式教学为主题的文章,总引用量达1992次,科研影响力为43.84,主要研究影响因素、目标导向、发展回顾、面授教学、核心目标、教学能力、教师技能、干预研究、移动学习资源、学习空间、教学创新、移动学习资源、学习空间、等效交互原理、学习设计、学习空间、网络课程、差异分析、规则逆反、网络教育等;第五为《电化教育研究》,该期刊发表了42篇以混合式教学为主题的文章,总引用量达1990次,科研影响力为33.87,主要研究构建与应用、培养路径、行动研究、准备度、同伴互评、影响因素研究、实证研究、在线教学、Blackboard、教学能力比赛、行为意愿、多种教学模式等。
2.国外学术期刊影响力分析。国外混合式教学研究主要期刊发文量、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的数据区间分别为[1,71]、[0,3632]和[0,317]。在混合式教学研究这一领域,国外期刊的科研影响力最大的是《Computers and Education》,该期刊发表了58篇以混合式教学为主题的文章,总引用量达2862次,科研影响力为74.67,主要研究形成性评价、在线学习、创新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应用、创作工具和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调查社区框架、学习在场、社会存在、认知在场、自我效能等;其次为《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该期刊发表了30篇以混合式教学为主题的文章,总引用量达1877次,科研影响力为47.42,主要研究能力、数字教育技术、高等教育趋势、高等院校、教学效果、学习效能、面对面、在线混合、学生学业成绩、学习模式比较、满意度、环境、回馈、信息通信技术、语言、教师教育、感知、框架、社会存在、同行反馈、知识内容、教师信念等;第三为《BMC Medical Education》,该期刊发表了39篇以混合式教学为主题的文章,总引用量达1364次,科研影响力为42.37,主要研究翻转课堂、电子学习、公共卫生教育、公共教育硕士、健康、环境和职业健康、医学教育、鉴别诊断等;第四为《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该期刊发表了29篇以混合式教学为主题的文章,总引用量达1369次,科研影响力为38.34,主要研究满意度、环境、回馈、信息通信技术、语言、教师教育、感知、框架、社会存在、同行反馈、知识内容、教师信念等;第五为《Nurse Education To? day》,该期刊发表了31篇以混合式教学为主题的文章,总引用量达1155次,科研影响力为35.46,主要研究瑟拉皮、埃斯医学、疾病、治疗等。
(三)研究学者影响力与合作图谱分析
1.国内研究学者影响力与合作图谱分析。用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共现”功能做国内学者的合作网络关系分析,136位作者之间存在67个合作关系(图1)。该图谱网络密度为0.0073<0.01,表明学者们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分析结果显示韩锡斌、冯晓英、杨芳、马红亮、TSAI C等学者比较突出。结果还表明,围绕高论文数量学者,国内一些没有合作关系的高产学者还形成若干小的研究网络。
在混合式教学领域,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排前五的依次是吴岩、冯晓英、Tsai ChiaWen、李逢庆和王帅国。用熵权评价方法分析可得,国内主要作者的科研影响力最大的是吴岩,科研影响力为70.00,主要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能力;其次是冯晓英,科研影响力为58.74,主要研究远程教育、混合式教学、教师培训、学习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网络教育、临场感等;第三是Tsai,Chia-Wen,科研影响力为45.37,主要研究教育与教育研究、心理学;第四是李逢庆,科研影响力为44.23,主要研究教学支持服务、智慧课堂、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顶层设计、网络课程;第五是王帅国,科研影响力为39.23,主要研究雨课堂、雷实验、智慧实验、大数据、信息技术与教育、开放大学、教学工具等。国内作者吴岩在《中国大学教学》上发表的“建设中国‘金课’”引用次数高达1871次;王帅国在《现代教育技术》上发表的“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引用次数高达1054次,这两位作者的发文质量较高。
2.国外研究学者影响力与合作图谱分析。用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共现”功能做国外学者的合作网络关系分析,发现合作网络中共有123位作者,网络密度为0.0141>0.01,表明总体合作关系相对较强(图2)。该结果还表明,围绕高论文数量学者,国外学者形成小的研究网络,但整体的合作网络亦然没有形成。
国外在混合式教学领域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排前五的依次是Andrick,John M.、Todd, E. Michelle、Adriana Cardenas- Robledo,Leonor、Bahari,Akbar和Dias,Sofia B.。作者Andrick,John M.和Todd,E. Michelle各发表了一篇论文,引用次数分别为317、292,Dias,Sofia B.发表了4篇相关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达62.75。发文数量和被引频次共同决定了作者科研影响力。国外研究学者的科研影响力最大的是Andrick,John M.,科研影响力为70.00,主要研究社会科学、其他主题心理学;其次是Dias,Sofia B.,科研影响力为67.61,主要研究计算机科学、工程、运筹学与管理科学;第三是Todd,E. Michelle,科研影响力为64.48,主要研究社会科学、工程、科学史与哲学、科学与技术-其他主题、哲学;第四是El? lis,Robert A.,科研影响力为55.92,主要研究教育与教育研究;第五是Green,Rodney A.,科研影响力为50.83,主要研究教育与教育研究。
四、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
使用Citespace中“关键词共现分析”等功能来分析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采用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并使用pathfinder方法进行裁剪,对比国内外的关键词图谱(图3、4),获得相同或相近的研究热点:“线上教学”与“online learning”、“自主学习”与“active learning”、“混合式教学”与“blending learning”、“教学策略”与“teaching/learning strate? gy”等。这说明国内外在线上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中交流都较为频繁。
(二)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
采用Citespace软件做关键词聚类分析,可得国内的关键词聚类标签分别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认知存在、教学策略、成就、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学习)、教学改革、education、model等9个主要研究范围(图5)。
应对混合式教学的主要学习方法是混合式学习,这需要经过教师的教学设计来实现。教学模式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线教学是混合式教学的一种授课模式。教学方法的关键词包括: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实验教学、混合学习、慕课。教学模式包含的关键词有:混合教学式模式、雨课堂、线上线下、spoc。教学策略的关键词有:technology(技术)、environment(环境)、student(学生)、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im? 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改进课堂教学)、teach? ing/learning strategy(教学/学习策略)、framework(框架)等。实验教学提高了大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学习效率和基本技能。混合式教学界定了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教学策略。其中,宏观层面的教学策略包括促进混合式教学改革,如:翻转课堂、慕课、雨课堂为代表的一种混合式教学策略。基于技术驱动,混合式教学通过构建一个学习情景、环境交互的远程教育,相当于建立一个由导师亲自指导,有学生相互交流的模拟空间。认知存在是指师生通过批判性反思和对话达到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与认识,实现高阶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认知存在聚类包含的关键词有:design(设计)、online(在线)、perception(知觉)、community(社区)、involvement(参与)。在混合式学习中,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社会存在感、孤独感等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blended learning聚类包含的关键词有:perception(观念)、acceptance(认可)、model(模型)、stu? dent(学生)、education(教育)等。成就聚类的关键词有:strategy(策略)、achievement(成就)、impact(影响)、skill(技能)、feedback in? struction(反馈指令)、language(语言)、ability(能力)、attitude(态度)。混合式教学在教学观念方面发生了转变,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同时,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混合式教学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程中,如:案例教学、技能教学、语言语法教学,在老师和学生方面均得到认可。
国外的关键词聚类标签分别为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phonological awareness(语音理解)、dental education(牙科教育)、medical education(医学教育)、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系统功能语言学)、teaching/learning(教学/学习)、infor? mation literacy(信息素养)等7个主要研究范围(图6)。
混合式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最为普及,将会成为高等教育的新常态。线上学习是混合式教学的一种应对策略,主要是学生利用线上网络平台完成自主学习,相较于传统教学,更加注重自我效能和满意度。higher education聚类的关键词:self-efficacy(自我效能)、environment(环境)、perspective satisfaction(观点满意度)、distance ed? ucation(远程教育)、course performance(课程表现)、experience(体验)、face to face(面对面)、system(系统)、quality(质量)、framework(框架)、online learning(在线学习)、teacher education(教师教育)、technology(技术)、community(社区)等。phonological awareness聚类的关键词包括:kindergarten(幼儿园)、acquisition(获取)、1stgrade(一年级)、program(计划)、awareness(意识)、skill(技能)、model(模型)、knowledge(知识)、instruction(指导)、literacy(素养)等。混合式教学可以增加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是单纯地通过书籍来获取所用,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内容。同时,混合式教学营造的学习氛围为小孩子的英语语音学习提供了乐趣。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语言学习的基础,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聚类关键词:efficacy(效能)、feedback(反馈)。
外国的很多混合式教学研究都基于医学课题,如:澳大利亚The University of Monash的医学院所开设的“循证医学”课程具体分析如何进行核心目标的设计[11]。德国Aachen学院的“示范医学”课程也采用了线上主导的协作式混合教学模式[12]。medical students聚类的关键词包括:health(健康)、student(学生)、curriculum(课程)、sup? port(支持)、simulation(模拟)、strategy(策略)等。dental education聚类的关键词有:competence(能力)、school design(学校设计)、education(教育)、belief(自信)、achievement(成就)、science(科学)、classroom(课堂)、attitude(态度)。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聚类主要包括的关键词是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改善课堂教学);in? formation literacy聚类的关键词有:impact(影响)、perception(观念)。
国外的研究聚焦于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其中,微观层面的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协作学习对学生的社会临场感的影响作用;二是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开展与资源运用;三是协作学习在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中的作用。在中观层面的策略研究,学者们主要研究了有关学习者自主学习及提高学习趣味性的策略。
(三)关键词时序图谱分析
国内外相关论文中的突显关键词按时区划分图谱分别如图7和图8所示。图谱分析显示,国内外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脉络基本上都可归纳为“萌芽—成长—发展”3个阶段。
1.国内的发展演变。萌芽阶段(1994—2007年)。这个阶段发表文章极少,重要的关键词是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教学设计。该阶段世界各高校主要重视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Moodle、虚拟学习环境等关键词出现,该阶段高校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变,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未得到较大的改变。
成长阶段(2008—2012年)。该阶段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平台、影响因素等关键词出现。线上教学初现于教育领域,MOOC等多种线上资源将广阔的自学平台提供给学习者。这一阶段的线上教学实现了独立的线上教学,它有独立的教学计划和目标、独立的章节测试和期末考试,但是尚未与实体课堂教学相互辅助和促进,而是单独传递知识点和技术。
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互联网时代到来,加快了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更是让混合式教学的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该阶段,混合式教学日趋完善,线上线下授课实现有效融合,且在课前、课中、课后融为一体。同时,教学测验、模拟实验、线上模考等网络教学平台也得到优化,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可以得到充分利用,进而高度参与教学活动并进行深度学习。
2.国外的发展演变。萌芽阶段(1980—2004年)。国外混合式教育实施较早,该时期主要是课程前期内容采用面对面授课,后期才进行在线学习和互动。此时,在线作业成绩是唯一的学习成果。但是,在医学、经济学等领域已开始应用,如:为支持爱丁堡本科课程内部开发了爱丁堡电子医学课程(EEMeC),并在学生、教学和管理人员中取得了巨大成功[13]。
成长阶段(2005—2013年)。混合式教学相关论文每年的发文数量约为50篇,比较重要的关键词包括blended learning design、conceptions、feed? back、student、dental education、blended learning、students’ attitudes、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等。这一阶段主要研究热点为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混合式教学学习环境的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
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混合式教学相关论文的年发文数量大致呈上升趋势,大量关键词涌现,且分布更加紧密。其中,比较重要的关键词有:online learning、literature review、teacher education、interaction、quality of teaching、satisfac? tion、higher-education、design、environment等。主要研究内容为混合教学的独特技能、学生对混合式学习技术的态度、互动模式和满意度等。
五、结论与面向高职教育的展望
(一)结论
经过对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相关期刊及作者科研影响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对混合式教学相关科研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和时序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基于学术影响力、学者研究合作网络和关键词,构建了混合式教学全面系统的文献计量分析框架。
2.相关论文发文数量变化趋势显示,国内外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脉络基本上都可归纳为“萌芽—成长—发展”3个阶段。国外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早于国内,但国内的研究与发展速率快于国外,并有自己的研究特色。
3.国内外研究热点均是“线上教学”与“on? line learning”、“自主学习”与“active learning”、“混合式教学”与“blending learning”、“教学策略”与“teaching/learning strategy”等。
4.国内外研究趋势有差异。国内研究主要偏向于宏观层面的策略等理论研究,如:翻转课堂、慕课、雨课堂等;国外的前期研究主要涉及医学等技术性学科领域的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满意度等。
(二)展望
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给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在世界各国的学校快速推进,未来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需要深入研究混合式教学创新发展,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在全世界纷纷加大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力度,力图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我国当前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背景下,建议国内外学者在发展和研究混合式教学中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注重混合式教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人工智能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广,混合式教学依托大数据时代产生,但人工智能与混合式教学的结合仍未完美融合,如何应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越性尽快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14],以及教师和学生学会驾驭人工智助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学界面临的重点课题[15]。如:将混合式教学与交通、医疗等公共资源结合,通过大数据的模拟和分析手段,挖掘各要素(各行业)之间的多维关系,实现高速、高效的救援,还可以经过数据模拟建设道路等降低车祸风险。
2.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融合发展。一方面,要继续深入基于素质本位[16]、学习循环理论[17]等理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另外一方面,要适时实施校企协同[18]、三闭环[19]、双线融合[20]等多种模式融合发展的措施,构建双导向共同驱动的混合式教学范式,从而营造混合融通、互赢共生的共建式课堂生态,促进新时期高等学校混合式教学改革和发展新向度。
3.加强混合式教学微观层面的研究。在考察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的同时改进课程成绩的计算模式,不是单一的赋分制,而是通过统计的方法,将各因素(课程作业、阶段考试、课程创新能力、模拟考试、实验、实践能力等)均纳入课程考核,借助逻辑回归方程等技术手段,构建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1],指引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
4.开展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实践和改革。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的课程设计、实践和教学改革必须突破传统方法[22],建议学者们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能够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训教学模式的优势,建设思政融合、市场导向、理实一体、多维互动、精准评价混合式“金课”,促成高质量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樊泽明,刘准钆,余孝军,等.“理实同步-虚实结合-资源共享”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2):58-62.
[2]胡新岗,黄银云,沈璐.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价值意蕴、实施逻辑和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8):83-89.
[3]李淑芳.多元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01):85-91+101.
[4]张倩苇,张敏,杨春霞.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准备度现状、挑战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46-53.
[5]季吴瑕,赵磊磊.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运行逻辑、现实困局与行动进路[J].甘肃开放大学学报,2024,34(03):1-5+13.
[6]蔡宗模,侯羽.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双线混融教学变革框架[J].职教论坛,2024,40(3):32-41.
[7]胡新岗,李巨银,黄银云.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时代内涵与推进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14):59-64.
[8]王静雅,亓玉慧.高职混合式教学:指向深度学习的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64-70.
[9]王京,魏子喻,高长元.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脉络与展望[J].科技与管理,2021,23(5):49-62.
[10]王新友,王玉娇.耕地撂荒的文献计量分析:脉络和展望[J].干旱区地理,2023,46(05):804-813.
[11]DRAGAN I,BIN N R,PAUL G,et al.A Ran? 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Blended Learning Educa? tion Intervention For Teaching Evidence-Based Medi? cine[J].BMC medical education,2015,15(1):39.
[12]VANESSA W,ANDREAS H,KLAUS S,et al. Blended Learning Positively Affects Students’ Satisfac? 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Tutor in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Process:Results of a Mixed-method Evalua? tion[J].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2009,14(5):725-738.
[13]RACHEL,E.,DAVID,D., ALLAN,C. Manag? ing and Supporting Medical Education with a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the Edinburgh Electronic Med? ical Curriculum[J].Medical Teacher,2003,25(4):372-380.
[14]杨淑萍,朱星辰.ChatGPT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可能遭遇的风险及治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6):23-31.
[15]朱珂,史晓雪,苏林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机遇、挑战和路径[J].甘肃开放大学学报,2024,34(02):1-5+95.
[16]秦飞.基于素质本位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9):75-79.
[17]吴伶.基于学习循环理论的高职混合式教学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2,(6):100-103.
[18]张妮,李香勇,黄柳萍.“三教”改革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校企协同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32):55-60.
[19]路以兴,魏志慧.基于诊改理念的职业教育三闭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22,38(3):66-72.
[20]邵志明.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实现“双线融合”的价值意蕴、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基于共建式课堂生态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23-31.
[21]杨浩.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69-75.
[22]孙毅.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设计表现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4,(02):65-69.
(责任编辑王志琼/文字校对贾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