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对当下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主题意义探究在语篇教学中价值与目标的探索,结合教学实践的初步经验,阐述了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语篇教学横向与纵向两条实施路径,遵循这两条路径在文本解析以及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和创新拓展的过程中提出实践策略。
[关键词] 小学英语;主题意义探究;语篇教学;横向联结;纵向延伸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语篇是主题意义的载体,主题意义是语篇内容的升华。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语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因其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语篇理解程度、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成效。语篇教学通常会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展开。横向是指从构成语篇的基本要素入手,包括标题、结构、语言等,体现了作者一脉相承表达主题的思路;纵向是指从语篇教学的基本环节入手,包括读前、读中及读后三个环节,达成了循序渐进地探究主题的过程。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主题意义,教师应围绕语篇的基本要素和教学的基本环节,做到“横向联结·纵向延伸”双管齐下,助力学生统合作者思路和读者视角,逐步深入语篇,自主建构主题意义。下面,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7 Protect the Earth的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为例,分析如何引领学生横向联结语篇“三要素”,纵向延伸关键环节,深入探究主题意义,实现对语篇的深度学习。
一、横向联结:抓取“三要素”,全面解析主题意义
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是在一定语境下,由一系列句子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起来的有机体。语篇以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语言形式等来呈现信息,并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诸多学者指出,小学英语教学中对于文本的解读,除了要立足语篇的语言、结构、体裁特征等,还要突出对于主题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挖掘。教师可以紧扣主题,有机联结标题、结构、语言等语篇的关键要素,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语篇,逐层理解语篇,深入赏析语篇,以便明晰主题意义。
1.凝练语篇标题,初步明确主题
标题是对语篇的高度凝练,往往揭示了语篇的主旨,传递出语篇的意蕴和价值。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语篇比较特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题,但其内容往往是围绕单元主题而展开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将单元标题视为语篇的标题,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掌握语篇的基本内容,为深入语篇探究主题意义做好铺垫。
本课主要包含Save water,Save energy,Save trees,
Don’t use too much plastic四个方面,阐释了人们该如何保护地球。全文结构清晰,语言工整规范,具有一定的宣传和号召作用。为此,教师可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一篇环保倡议书的拟定,在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下面,呈现明确语篇主题的教学片段。
师: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earth?(呈现地球的图片)
生1:The earth is our home. We should love it.
师:What can you find?(呈现地球过去和现在对比的图片,体现地球存在的荒漠化、气候变暖、缺少水资源等问题)
生2: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n the earth.
师:Yes,so some people write a proposal. 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proposal?(以倡议书形式呈现课文)
(学生听读全文后概括倡议书标题)
教师通过呈现过去和现在对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环境问题的关注,自然而然地点出倡议书这一主题,再通过带领学生听读倡议书全文,在文中关键词和短语的启发下推测文本大意,初步判定语篇主题,最终将倡议书的标题概括为Protect the Earth。
2.厘清文本结构,逐层探究意义
语篇的结构是作者为表现主旨而对写作材料进行构思安排的结果,是语篇中不同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是语篇行文思路的体现。厘清语篇的结构,有利于学生建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该语篇的各段内容结构类似,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提出观点、论述原因、提出建议。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what”“why”“how”三个方面来梳理语篇的结构,进而领会作者在谋篇布局中想要表达的主题意蕴。下面,呈现厘清文本结构环节的教学片段。
师:What would you write in the proposal?(引导学生头脑风暴,预测倡议书的主要内容)
(学生根据预测,通过回答问题形成基于主题认知的思想脉络)
师:What does the proposal ask people to do?
生:Save water. Save trees. Save energy. Don’t use too much plastic.(浏览全文,概括段落标题)
师:What does each paragraph write about?
生:What to do?Why should we do?And how to do?(自读并寻找四个段落陈述内容的共同点)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Jigsaw reading,即拼图阅读法)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Jigsaw reading精读各段落。步骤一,每组重点学习一个段落并填写相关段落的信息(见表1)。步骤二,用Why should we save water/ energy/...和How to save water/ energy/...句型,询问其他小组,并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学习所得。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见,首先,教师着重唤醒学生的前经验,学生由主题发散,对文本内容展开预测,初步建立了标题与内容的勾连,形成了自己的主题内容网络。学生采取跳读的方式提炼了倡议书的四大主要内容,对比前期预测,形成了文本框架的第一层,从而解决了“What”的问题。然后,教师提问:What does each paragraph write about?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类比四个段落,不难发现各个段落结构相似,内容包含三个方面:(1)告诉人们要做什么,(2)阐述了为什么要节约用水、能源,保护树木和少用塑料袋,(3)提出具体建议告诉读者应怎样做。这个步骤让学生明白了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四个方面确实是“Protect the earth”主题下的核心内容,形成了文本框架的第二层,解决了“Why”的问题,即为什么从这四个方面表达主题。最后,教师通过Jigsaw reading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各段落中叙述原因和方法的具体内容,由此明晰了如何写出该主题文本,解决了“How”的问题。
3.品读文本语言,深化理解应用
语言的使用是作者为表达主题意义进行遣词造句的结果。为了深入探究主题内容,学生要对所用的语言有更准确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理解上。因此,教师要抓住关键词汇或语句,带领学生品读语言,深入体会作者的意图,再联系生活实践感受语篇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Don’t use too much plastic这一段落时,教师引导学生聚焦too much这一关键短语,引导学生分析其含义,并且联系实际思考语篇使用这个短语的目的,从而对为什么不能过多使用塑料、应该如何解决实际需求等问题加深理解,加强对保护地球的重要性的感悟。下面,呈现品读文本语言的教学片段。
师:We know water,energy and trees are useful. Plastic is useful,too. Why can’t we use too much plastic?
(用红色字突出too much)
生:Too much plastic is bad for the Earth.
师:Why?(出示堆满废弃塑料袋和塑料瓶的垃圾站的图片)
师: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lastic in the pictures?
生:They’re disgusting.
师:Too much plastic is terrible,because it is durable!Do you know durable?It can exist for a long time. And it will do harm to our land,plants and animals. What can we do to stop this?(播放塑料制品的垃圾难于降解的视频)
生:We should not use too many plastic bags or bottles.
师:How to use less plastic?
生:We can use paper bags and glass bottles.
生:We can reuse plastic bags and plastic bottles.
师:Why not stopping using plastic,since we can use paper bags and glass bottles instead of plastic?
生:First,we need them to hold things. Second,paper comes from trees. We shouldn’t cut down too many trees.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见,教师围绕too much这一关键短语,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塑料有用,为什么不能使用太多”“为什么太多的塑料对地球有害”“我们应该如何防止塑料对地球产生危害”“我们怎样减少使用塑料袋和塑料瓶”“既然可以使用纸杯和玻璃瓶替代,为什么不停止使用塑料”,并带领学生逐层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问题链的设计正是遵循了倡议书的基本框架,即What to do?Why should we not use too much plastic?How to use less plastic?如此,三个层次的框架有助于将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的思维过程予以外显,促进学生关联生活经验,运用科学思维有逻辑地思考环保问题,从而深刻理解,只有合理又适度地使用地球资源才能保护地球。在此基础上,学生体会到too much这一个短语在语篇中的深刻意蕴,明晰主题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二、纵向延伸:依托“三环节”,深入探究主题意义
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语篇教学,起点源于已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途中引入未知,整合新旧学习内容,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内化所学知识;终点着眼于迁移创新,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体现知行合一。对此,教师可以依托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环节,纵向延伸,引导学生关联前经验,通过联系实际来深入解析文本;再回归生活,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来深入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
1.读前:学习理解,初探主题意义
指向主题意义的语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我建构。为了顺利达成这一目的,在进入语篇阅读之前,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素材,如与主题相关的绘本、歌谣、视频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已有经验和语篇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感知并理解语篇所传达的意义。下面,呈现读前环节的教学片段。
师: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 Try to guess as quick as you can. It’s colourful. We like it very much. It’s sick now. It looks like a ball. We live with it everyday.(逐句呈现谜面)
生:It’s the earth.
师:What do you know from it?(播放环保短片The earth)
生1:The earth is sick.
生2:We should save our home.
师:Yes. We should do something to protect the earth.(呈现课题Protect the earth)
师: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earth?Let’s learn a passage about it.
上述教学片段中,谜语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主题的兴趣,视频又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其中丰富的图文信息为学生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语料储备,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主题的形象化认知,初步建构主题意义。
2.读中:应用实践,深化主题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学习语言、获取新知、探究意义、解决问题,逐步从基于语篇的学习走向深入语篇的学习,最终实现超越语篇的学习。通过读前环节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对语篇的主题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入语篇,开展描述、阐释、分析等多种语言实践,让知识的习得、文本的理解、意义的深化等有序推进。下面,呈现读中环节的教学片段。
师: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earth?(让学生读课文,概括段落标题)
生:Save water. Save trees. Save energy. Don’t use too
much plastic.(听录音,概括段落标题)
师:What do you know about energy?(带领学生学习Save energy)
生1:Energy is useful.
生2:I know coal is a kind of energy.(学生自读段落Save energy)
师: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passage?(根据学生回答,分析并概括段落层次,板书What…?Why…?How…?)
师:What energy do you know?(学生回答后教学相关词汇,并补充呈现新能源产业的图片)
师:Why should we save energy?How can we save energy?Read and find the answers.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补充节约能源的原因和做法)
生1:There is not so much coal and oil on Earth. So we can use new energy like solar energy.
生2:The air is dirty when we use coal to burn. We can use green energy resource.
师:What can we do with solar energy?(板书)
(学生依据What…?Why…?How…?的框架,分成若干小组,合作学习其余三个段落,绘制思维导图并向全班同学汇报)
语言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学生实际生活语言运用的训练场。关联生活经验,激活已有认知,补充环保策略,践行环保举措,引发情感共鸣,这一教学闭环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主题意义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正确的信念、理想、生活态度及价值观,将课程育人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在读中环节要设计实践应用类活动,促进学生深度解析文本,深化主题意义,凸显语篇的实际效用和育人价值。
3.读后:迁移创新,升华主题意义
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生成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并将这些思想和观念迁移到不同情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语篇的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产生关联,让学生在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活动中,进一步理解语篇的主题意义,发挥语篇的育人功能。读后环节,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开展有趣味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性表达观点,实现对主题意义的升华感悟。下面,呈现读后环节的教学片段。
师:What else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earth?What can you do to let more people know this?(播放视频Our mission)
(学生小组讨论,商议环保行动的方式和宣传内容,以作业的形式继续完成项目研究)
在教学完全部课文后,教师设计了“地球日倡议宣传”的活动场景,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环保行动为抓手,引导学生将语篇所学知识内化为在生活中践行环保行为的语言基础,从而将主题意义转化为行动导向。从研究内容上看,Protect the animals,Save food,Develop new energy resource等构成了丰富的研究领域;从研究形式上看,本环节涵盖制作环保主题幻灯片、录制环保微视频、布置环保宣传黑板报等多种实践方式。学生在将这些环保创意落地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更深刻地领悟到个人与地球命运与共的内涵及保护地球的价值。
综上所述,本文对主题意义探究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意义、价值、实践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但主题意义探究开展的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融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定位、群文阅读的加持、拓展活动的可操作性等,都是小学英语主题意义探究教学后续研究的着力点,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41(10):1-7.
[2]王蔷,钱小芳,周敏.英语教学中语篇研读的意义与方法[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02):40-47+92.
[3]孙晓慧,王蔷,车蕾,等.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20,4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