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德育渗透的策略及路径探析

2025-02-20 00:00:00梁秀鸿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班会班干部管理工作

摘 要: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愈发受到重视。小学班主任作为德育的执行者,应结合班级管理开展德育活动,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本文从班级管理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素质教育与德育有效融合的创新路径,旨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促进学生的成长,并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工作 德育 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57

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德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应着力解决德育与班级管理之间的割裂、资源的匮乏以及方法的单一化等问题,创新德育实践路径。因此,班主任可以开展主题班会,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发挥家校共育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基于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1.素质教育引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小学阶段,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将素质教育作为引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全面发展的培养策略,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促进其个人的长远发展。在班级管理中以素质教育为引领开展德育,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班主任的关怀与指导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支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增强自我价值感。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应发挥引导、支持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互相尊重与关心他人,形成道德意识。

2.目标导向活动,发挥班级管理的价值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开展以德育目标为导向的活动能够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升班级的整体管理效能。明确的目标设置能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发展方向,使其在德育中有了明确的追求。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可以设计各类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德育的内涵,促进学生完善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目标导向活动能够提升班级的凝聚力,促进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这种活动的价值在于通过目标的设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班主任能够借助目标导向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个人目标,使每位学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班级管理中的目标导向活动也能够为班主任提供更为科学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使德育的效果更加显著。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班主任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与行为表现,根据反馈调整教育策略,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这种灵活的管理方式,可以提升班级的德育质量,也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

3.尊重个体差异,实现德育的有效性

尊重个体差异是实现德育有效性的关键所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班主任个性化的关注,能帮助学生在德育方面获得更适合的指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意味着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要注重倾听每位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心理发展。在此基础上,德育能够更加深入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而学生在接受个性化德育指导的同时,还能学会包容与理解他人的差异,从而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

二、围绕班级管理工作开展德育的挑战

1.德育融合困境,教学管理与德育活动的割裂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级管理与德育活动之间的割裂现象是阻碍德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教学内容与德育目标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使得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未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课堂教学在德育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学生在价值观的认知上出现偏差,影响其长远发展。班级管理中对德育的忽视,常常造成学生在校园内外行为的不一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观,未必能够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这种割裂现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德育的漠视,使其在关键时刻做出不符合社会期望的选择。

2.资源匮乏挑战,德育实施中缺乏支持

在德育的实施过程中,资源匮乏的挑战成为班级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常常面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不足,这种资源的短缺直接影响到德育的效果。在部分情况下,德育活动的开展被迫停留在表面,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学资源的缺乏限制了班主任创新德育活动的能力,使得教育活动趋于单一,缺乏吸引力。与此同时,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动机制不健全,也使得德育资源的整合变得困难。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致使学校的德育活动难以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种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德育的开展,使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综上所述,资源匮乏的挑战亟须引起重视,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支持体系,才能为德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德育的路径

1.开展“诚实守信”主题班会,构建信任的班级文化

通过班主任的有效引导,德育能够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开展德育相关主题班会,有助于构建起信任的班级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提升集体荣誉感。在这样的班会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讨论与互动,分享各自的生活经历,从而形成一种开放的交流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这种策略使得德育不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而是变成了学生自我内化的过程,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班主任在开展“诚实守信”主题班会时,要先布置教室环境,张贴相关的诚信标语。班主任可以准备一些有关诚实守信的小故事,展示诚实和不诚实的后果,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规范。班会开始时,班主任对本次班会的主题进行简单介绍,鼓励学生思考什么是诚实守信,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这一点。随后,班主任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在此环节,班主任应认真倾听学生的经历,并适时给予反馈,鼓励更多同学参与。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班主任需引导学生讨论,提出一些问题,如“如果有人在考试中作弊,诚实的做法应该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诚实守信的真实含义。班主任还可以将学生的发言记录下来,作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展示在教室的“诚信墙”上,以激励更多同学关注这一主题。每个学生分享完后,班主任进行小结,强调诚实守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坚持诚实守信原则。为了让主题班会更加生动,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些互动游戏。在游戏中,班主任需要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诚实与否”的情景剧表演。每组根据给定的情境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一些小组选择诚实面对问题,另一些则选择逃避或撒谎。表演结束后,班主任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选择的后果。这样的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在班会的最后,班主任邀请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诚实公约”,每位学生在公约上签名,承诺遵守这些原则。签名完成后,班主任将公约贴在教室中显眼的位置,使其成为学生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践行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借助班会的开展,班主任在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同时,还能使班级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营造一个和谐、信任的班级氛围。学生能够在分享与交流中获得成长,在参与活动中深入理解诚实守信的内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2.家校合作共育,共同营造德育氛围

班主任利用家校共育开展德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可以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长会等形式,充分调动家长的参与热情,使家长在德育中成为积极的支持者与参与者。借助这种合作,可以增强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同感,促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帮助孩子成长。

在会前,班主任可以设计互动环节,鼓励家长分享对德育的理解。会议开始时,班主任向到场的家长介绍本学期班级的德育工作,展示学生在德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强调德育的重要性。班主任利用幻灯片展示,分享学生在学校的志愿服务、参与公益活动等案例,让家长直观感受到德育工作的成效。随后,班主任邀请几位家长分享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对德育的实践,鼓励家长讲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讨论环节中,班主任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强调家庭教育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班主任需要准备一份关于家庭教育的小册子,向家长介绍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何与孩子沟通等。会议中,班主任还需介绍下一阶段班级德育工作的计划,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形成家校互动的良好局面。班主任在会议结束时可以设置一个反馈环节,收集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议。借助这些反馈,班主任可以更好地了解家长的需求,及时调整德育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家长会的开展,可以促进家校的沟通,为今后的德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3.个性化德育关注,实施因材施教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实施个性化德育关注是一项重要的策略。每位学生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因此,班主任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设计符合不同需求的德育方案。这种个性化的关注能够帮助学生在德育方面获得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班主任通过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能够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确保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施个性化德育关注,可以使德育更加生动有效,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活动时,应制定一对一的辅导计划,重点关注班级中在礼仪规范方面存在一定不足的学生。活动开始前,班主任准备一些关于课堂礼仪和上下课规范的资料,确保内容生动易懂。针对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班主任需要在课后与学生进行单独交流,了解学生对课堂礼仪的认识,指出学生在上、下课时存在的问题,并耐心讲解礼仪的重要性。在交流中,班主任应关心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情况。在确定了具体的辅导对象后,班主任制定关于课堂上、下课的基本礼仪规范与习惯训练计划。在上课前,班主任可以进行示范,讲解如何在进教室时保持安静,如何主动问候教师并找到自己的座位。在每一次的课程开始前,班主任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方式进入教室,保持安静,注意课堂秩序。班主任还应准备互动游戏,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礼仪规范,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上下课时的礼仪要求。在课后时间,班主任和学生一起进行练习,通过“严格要求,耐心引导,反复训练”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每次课堂结束后,班主任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课时的表现,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班主任及时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表现不足的学生,班主任则耐心解释并进行示范,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记住相关礼仪规范。在后续的课程中,班主任应持续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鼓励学生在班级中相互提醒,共同提高。

4.培养班干部团队,增强学生责任感

培养班干部团队时,班主任可以将德育内容细化到班干部职责中,能够有效增强班干部的责任感,提升管理能力。借助具体分工和职责明确,班干部能够在班级管理中发挥道德引导作用。

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通过细化班干部职责,可以逐步将德育内容渗透进班级日常。在选举班干部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参与民主选举,通过自我推荐、竞选演讲等环节,让每个同学展现个人优势,增强自信心。选举完成后,针对每位班干部的具体职责进行明确,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卫生委员等各自分工,并安排每位班干部轮值期间的具体任务。在日常管理中,每周设立“值周班长”制度,学生轮流担任值周班长,管理班级纪律。每天早晨,值周班长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同学,并观察每位同学是否穿戴整洁。课前,提醒同学安静,检查是否携带齐全的学习用品。课堂上,监督纪律表现,记录同学的课堂表现情况。值周班长还需带领卫生委员组织教室清扫,督促同学分工合作,注意清理角落和书桌底下的垃圾。清洁完成后,卫生委员检查每个区域的清洁度,并记录在班级日志中。班级日志由副班长负责整理,每周一总结上周的班级纪律和卫生情况。在周五下午的班会时间,由副班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班级表现讨论”。班干部依次发言,总结本周学生的行为表现,班主任在最后对班干部的工作进行点评,鼓励大家提出改进意见。借助班干部团队的分工,班主任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同时,班干部在具体管理任务中能够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德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渗透策略与路径关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开展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借助构建信任的班级文化、开展家校合作共育和实施个性化德育关注等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德育的针对性。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探索多样化的德育途径、整合多方资源,并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推动德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吉文静《管育并重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的实践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17期。

[2] 何玉海《班级管理理念下小学班主任在家校合作中融入德育的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17期。

[3] 叶蕴仪《优化班级管理主导德育工作——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初探》,《小学生》2021年第7期。

(梁秀鸿,1978年生,女,汉族,甘肃永登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班主任管理)

猜你喜欢
班会班干部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06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22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竞选班干部
新少年(2017年11期)2017-12-07 00:13:32
竞选班干部
班干部制度:好经别念歪
中国德育(2016年3期)2016-02-15 09:01:14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08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
中小学德育(2014年4期)2014-04-22 23: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