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深入探讨教育管理中的学生德育策略。分析了学生德育的重要性,阐述了其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和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的关键作用,详细介绍了学生德育的多种方法与途径,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强调了通过这些策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管理 学生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63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有效的教育管理对于确保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在教育管理中,学生德育占据着关键地位,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德育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德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学生德育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生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涵盖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当今社会,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通过德育,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勇敢承担责任,不逃避、不推诿。这样的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实现人生价值。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德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身体素质和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科学精神等,这些品质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备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会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积极为班级和学校的荣誉而努力学习。科学精神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例如,参加体育比赛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欣赏艺术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三)增强社会凝聚力
学生德育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通过德育,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
当学生了解到社会需要关爱和帮助时,他们会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帮助贫困家庭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能与不同的人交流和合作,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
二、学生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课堂教学
1.学科渗透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德育渗透,将德育内容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不同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中。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学生可以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科渗透不仅可以在语文、历史等学科中进行,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数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体育比赛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德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可以围绕特定德育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演讲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开展“诚信做人”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的诚信故事,深刻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在讨论环节,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诚信。开展“关爱他人”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开展“保护环境”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教师要在主题班会中发挥引导作用,及时总结和点评学生的发言和表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活动等,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乐观精神,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勇敢地面对挑战。
(二)校园文化建设
1.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应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教室布置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优美、舒适、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例如,建设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活动场所。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教室,让教室充满温馨和活力。可以在教室里张贴名人名言、优秀学生作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精神文化建设
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通过制定校训、校歌、校风、学风等,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校园艺术节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体育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科技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还可以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辩论会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制度文化建设
注重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包括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规范学生和教师的行为,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如建立健全学生考勤制度、学生奖惩制度等,规范学生行为。对于遵守纪律、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惩罚,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建立健全教师考勤制度、教师评价制度等,规范教师行为。通过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建立健全教学计划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等,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教学质量。
(三)社会实践
1.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了解社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环保活动、扶贫助困等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帮助社区老人打扫卫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参加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环保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捐赠学习用品、为贫困家庭提供生活帮助等。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自己的爱心和责任感。同时,也可以了解社会的需求和问题,增强自己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
2.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现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实习实训等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社会热点问题、了解民生需求;参观博物馆、科技馆、企业等;到企业实习、参加社会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等。在社会调查中,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在参观考察中,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了解不同领域的发展情况。在实习实训中,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到国内外的文化遗址、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文化、科技进步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到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文化遗址感受历史文化魅力;到科技馆、企业等场所了解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情况;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感受学术氛围和文化底蕴。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环境,拓宽自己的视野。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教育管理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挑战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等,影响了身心健康。同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也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德育不够重视,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这种观念容易导致孩子只注重学习,而忽视了品德的培养。
3.学校德育方法单一
目前,学校德育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和实效性。一些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学生被动接受德育知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学校德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学校是学生德育的主要场所,然而,一些学校在德育方面存在方法单一、内容陈旧等问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育效果。同时,德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也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德育的重要性。
(二)对策
1.加强社会环境治理
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打击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弘扬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等形式,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学生德育,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治理,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同时,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弘扬正能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媒体可以通过宣传优秀学生事迹、举办德育活动等形式,引导社会关注学生德育。
2.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提高家长对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加强家校合作,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关心和教育学生。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提高家长对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同时,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关心和教育学生。家长也要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创新学校德育方法
学校要创新德育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如体验式教育、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德育内容,将德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德育服务。
学校应积极探索创新德育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德育。同时,将德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力量,提高德育实效性。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德育服务。
学生德育在教育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狄秀芸《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开展策略探究》,《学生电脑》2021年第2期。
[2] 宋兴臻《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开展的策略》,《靖远教育》2022年第5期。
[3] 李小华《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探究》,《读天下:综合》2021年第2期。
(贡保,1980年生,男,藏族,大学本科,甘肃夏河人,副高级职称,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