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推进,使初中班级管理融入德育的教学模式得到创新,有助于提升教育的效率与质量,解决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要推进初中班级管理的工作进程,就要从环境和模式等方面渗透德育,强化德育理念。实践证明,通过转变教育模式、创新德育管理、拓展实践活动、建立评价机制和实施家校合作,能够构建融入德育的班级管理体系,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 德育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60
新课改要求从德、智、体、美、劳方面重视学生的教育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初中时期是学生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将德育融入班级管理中,是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发挥班级管理和德育教学的积极作用,促进德育与班级管理有机结合,实现德育教学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
一、初中班级管理与德育融合的现状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判断及学习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初中班级管理融合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精神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包括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思考探究能力等,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促进自主学习和心理健康的发展。然而,传统的德育模式往往未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德育实施与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作为连接学生个体与学校整体教育目标的重要桥梁,班级不仅是开展德育活动的核心平台,也是体现学校教学理念和管理制度的载体。
二、初中班级管理与德育融合的价值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健康思想品格、创新思维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时期,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班级更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场所,所处环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班级管理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在将班级管理制度化的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展德育工作,可以弱化教师和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相对立的局面,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借助德育融合初中班级管理的温和教育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对管理的态度,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班级管理的效率。
1.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将学科知识的德育功能与初中班级管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融入德育元素,不仅能够激发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方法论的创新意识,还能显著提升其专业能力和教学质量。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设定管理目标及要求,并采用有效的策略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从而为德育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此外,教师还需注重提升自我修养,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德育工作,对于提升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进而培养其道德素养及综合素质。将德育融入班级管理,不仅是学生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他们成长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素质型人才的关键步骤,为学生未来顺利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有利于师生共同创建良好的班级风貌和学习氛围,教师在管理班级、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索德育活动,保障德育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顺利开展,并推动其发展。学生养成自觉意识,主动遵守学校和班级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总之,德育对于初中班级管理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在班级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对构建班级氛围、维护班级秩序和学习效率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4.创新教育模式多元化
在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兴的教学模式正从强调共性转向注重个性化。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元素,不仅有助于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还能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发展。个性化的管理方式是班级管理的具体体现,而学校教育作为班级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个性化融合的关键平台。在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下,班级管理与德育相结合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平台,进一步推动了德育工作的个性化发展以及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创新。
三、初中班级管理与德育融合的具体策略
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能够深度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实践价值。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实践活动,在探究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学习潜力,借助德育思想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初中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要从生活、学习、环境构建等多方面出发,逐步渗透德育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
1.转变德育观念方式,增强德育的感染力
在初中教学阶段,教师的思想观念和德育的成效是相辅相成的,在创新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融入德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这要求我们从观念和方式上进行革新,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日常的班级管理,教师应敏锐地观察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与处理。同时,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注他们在情感层面的需求,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疏导。在班级管理中,应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心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全面掌握学生在学习和德育方面的情况,以便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提升。此外,还需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习惯、学习意识以及性格差异等,根据这些信息制定灵活多样的德育策略,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品格。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是提升德育感染力的关键。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例如,当察觉到某些学生情绪低落或遇到难题时,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开导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或者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推荐他们参与实践活动或竞赛,以此作为排解负面情绪的途径,并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在德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社会热点事件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来开展德育活动。通过组织班级主题性活动,将德育内容融入其中。
2.优化创新德育管理,加强德育的说服力
德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对班级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样,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也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重要责任。德育与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机结合,能够优化管理结构,提高教育的说服力。教师在进行教育和管理工作时,应认识到传统说教式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这种模式已不再符合现代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树立学习的榜样,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引导和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基本行为规范。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创新和优化德育工作,促进德育与班级管理的深度融合。例如,针对初中阶段男女生之间的情感问题以及学生间的相互攀比现象,教师应当发挥引导作用,适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如情感交流班会、勤俭节约主题讨论等。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短视频、影视作品等形式引发学生的探讨交流和思考,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还应设计具体的实践性课题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情感交流、奉献爱心等实践活动中去,以此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优化和创新德育及班级管理模式,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让环境熏陶学生的品格,用文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团结的班级风气,使德育工作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心中,加强思想建设,培养团结意识和远大理想,最终实现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提升。
3.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增加德育的吸引力
班级管理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科学合理且优良的学习环境,并在创新的班级活动中融入德育教学。学习环境对德育教学的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加强班级环境建设,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并积极组织科学有效的德育活动至关重要。这些活动应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德育理念,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实现思想道德在班级管理中的提升。教师在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将德育与管理有机结合,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提升学生行为规范来促进德育的实施。从实践活动出发,发挥教育的综合性和科学性,以实现德育和管理的双重效果。实践证明,德育在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学习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探究和思考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判断能力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更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从而在未来社会中保持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公益实践活动,从德育的角度出发进行班级管理。学生的德育成果往往体现在生活实践中,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层面渗透德育内容,使其效果最大化。在生活中帮助贫困群众组织捐款,让学生在筹集过程中感受到人间的善意,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时体验生活的艰辛,了解世界的多面性。这样的公益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见证生活的“酸甜苦辣”,还能真实地为他们上一堂社会实践课,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通过公益活动,学生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获得帮助他人的成就感、自豪感,这也是一种担当。除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种活动还促进了学生其他精神品质的提升。组织公益活动实现了德育与初中班级管理的融合实践意义,深化了德育思想和品格的培养。
4.建立德育评价机制,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将德育融入初中班级管理中,通过将学生的表现和相关活动纳入德育评价体系,使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设计德育评价机制,利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兴趣,实现自我约束和规范的积极作用。建立德育评价机制有助于总结和归纳班级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德育体系。例如,在日常实践活动、班级课外活动、班会等形式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和完成作业情况等纳入评价体系,成为评判标准的一部分。在教师布置和组织活动展示时,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调查数据和实践活动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总结和归纳,给予正面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自评方式引导学生自省和反思,以鼓励和表扬的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互评的方式加深了学生间的探讨和交流,相互学习并加深印象,转换身份相互评价也更利于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响应和实际参与。在评价体系的引导下,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减轻教师和初中教育管理工作的压力和负担。
5.实施家校合作模式,开拓德育的延展性
在初中阶段,将班级管理与德育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其核心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其品德形成及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履行班级管理职责时,必须高度重视家庭因素的作用,积极构建家校合作机制,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且全面的德育氛围。通过深化德育理念,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应采取主动态度推进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特别是从增强家长参与度入手。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开展亲子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让家长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良好德育对于子女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正面引导和支持。
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家长座谈会,邀请家长参与分析探讨,引用相关新闻事件、生活案例进行讲解,激发家长对学生德育的关注和重视,引导家长正确管理学生。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成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使得教学指导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变得复杂且难以界定。教师可以通过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管理经验,引导家长相互学习借鉴,并鼓励他们分享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心得体会。此外,设计亲子互动游戏也是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能够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交流的平台,还能促进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推动德育思想的进步。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这有助于指导家长正确理解和实施德育,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构建一个全面的德育体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样的体系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乃至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元素,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树立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班级管理在德育模式的引领下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我们致力于创新班级管理的理念、方法与内容,旨在构建一个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以及积极向上的班级管理氛围和秩序。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格和水平,更强调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发挥和思考的空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李聪骏《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与德育的融合策略研究》,《考试周刊》2020年第3期。
[2] 刘桂芝、陈俊霞《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开展策略探讨》,《文渊(中学版)》2020年第10期。
[3] 张基伟《聚焦德育立人,赋能班级管理——将德育融入初中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华夏教师》2023年第22期。
[4] 李丽《新时期中学德育与班级管理的有效融合》,《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