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知识点繁多、思政元素丰富,是课程思政融入的良好载体。文章从开展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其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优化实践,即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凸显思政导向、在教学内容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并在课程考核中融入思政评价点。最后对该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期实现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7164(2025)02-0131-04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来实现的,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训练分别由专业课和通识课负责实施。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训练往往“各自为战”,三者之间难以相互交融。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这种单一的思政教育体系显得势单力薄,甚至面临着“孤军奋战”的困境,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这一讲话科学回答了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2-3]为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即确保全程、全员和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培养要求,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和教师实现从“思政课程”过渡到“课程思政”的理念转换,从而使得所有课堂教学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全面促进课程思政建设,与“三全育人”体系无缝对接,实现三者之间的相互交融,继而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一、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介绍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在显微(细胞整体)、亚显微(包括各类细胞器、细胞内膜系统、细胞遗传信息结构体系、细胞骨架系统等)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上,以动态的观点,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起源与进化和各种生命活动(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规律及发病机理的学科,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4]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基础医学其他各学科都要求从细胞水平阐明各自研究领域生命现象的机制。医学细胞生物学与相关的基础医学学科如生理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现代生命科学、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医学细胞生物学作为医学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基础医学课程乃至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
二、课程思政融入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实践基础和必要性
构建细胞生物学的课程思政体系,在安徽医科大学有着良好的实践基础。一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通知》《安徽医科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安徽医科大学2020年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要点》等多个文件政策,全力支持学院、学科系、教研室等根据自身的师资和教学特色,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学校和学院从2018年开始,每年都举行“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并对优秀项目进行校级教改课题立项,提供项目支持,带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地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学校医学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地发挥有着很好的承接作用。构建该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一方面可以在传播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进展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5]另一方面,在思政元素价值教育中积累知识,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学术诚信教育,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倡导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对提高学生未来的医术医德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安徽医科大学医学教育以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基础,能在各级卫生保健机构上级医师的指导与监督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接受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训练。[6-7]因此,在医学专业相关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有着天然的优势。
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在教学目标设定中凸显价值导向,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强化思想意识,在教学内容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不断构建、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将蕴藏的思政元素创造性地融入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在课程评价中强调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参与度以及对具体问题的独立思考,最后再在课程考核中融入思政评价点,达到学以致用。
(一)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凸显思政导向
教学目标关乎教学完成情况的好坏,是每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学生培养的重要基础。本学科系的各位教师在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基础上,结合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质量标准,根据具体章节内容,进一步明确思政目标,将价值导向、德育目标与知识导向相融合,通过集体备课反复讨论、修改教学大纲。在整个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设计中,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围绕家国情怀、健康理念和生命至上等重点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如“绪论”部分的教学目标设计上,要体现科学情操、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教育:结合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理论形成的故事讲述,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结合“人造生命”的出现带给细胞学说的冲击,让学生理解、体会有理有据地质疑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发现问题,合理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在“细胞的基本概念”一章,设定价值目标为:通过对细胞的结构形态美、和谐美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操,和谐处理医患关系的职业素养,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人翁意识;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授课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如通过李兰娟院士对新冠病毒结构的研究和我国在抗疫中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知识目标为掌握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大小、形态和主要结构及其异同点;熟悉细胞的大小形态和种类;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能力目标为通过对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新冠病毒基础知识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注重各学科交叉知识横向总结、融会贯通的能力。
(二)在教学内容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不是增加一项教学活动,也不是在细胞生物学课程的专业知识中强加思政内容,而是应当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相应知识点,充分挖掘其体现的思政内涵主题。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人文素养、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凸显综合素养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8]细胞生物学课程基本内容包括四大部分,即细胞生物学概论、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社会学以及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发育、增殖、衰老、死亡)。[9]本课程的内容、知识点庞杂,要求教师在阐释知识点时,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寻找其蕴含的思政内涵,巧妙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如在介绍细胞膜和细胞器时,引导学生思考相应结构或者细胞器出现的意义,可结合相应社会分工去理解“每人头上一片天”,从细胞器各司其职、不可或缺,到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一分子,要甘于奉献,做一颗有用的螺丝钉。再如讲到溶酶体的功能时,溶酶体异常导致的溶酶体贮积病可举例矽肺病,借此引导学生关注因环境污染或作业环境恶劣导致矿尘、灰尘大量吸入而引起的矽肺,目前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相关视频的观看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及预防措施。思政元素的引入,对营造良好的学风、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效融入思政元素
根据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实际,灵活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抓住教材、教师、教学三大关键要素,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包括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由探究式教学法、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以及小组协作法等在内的不同教学方法。在讲授一般概念和规律时,循序渐进,先结合案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念,再适时引入思政内容。对教学内容中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即兴讨论并表达不同观点,进而适当释疑解惑。通过开放式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理解、客观综合评价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要积极开拓便于融入思政元素的新教学方法,如融入微课、慕课、混合式教学等网络教学模式。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利用微信、QQ等多种手机软件,实时将细胞生物学相关新闻或案例上传,在拓展课外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的意识。
(四)在课程考核中融入思政评价点
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体现在学生的课堂教学过程参与度,以及平时作业中体现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对思考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性,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标准,将评价课程思政效果的重心落在“立德树人”的总任务上。[5,10]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够很好地补充平时成绩考核的不足,将课程思政考核内容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5,10]课程思政的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小论文、小视频、情景剧、社会实践,调查问卷、学生自评与互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以及成绩的提升等,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考核的成绩评价内容。期末考试试题的设置也不应只是客观题和直接的问答题,而应更好地结合相应的临床案例,设计灵活的案例思考题,将其与对应知识点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在问题设计上引入学生对相应案例的思考和感受,从而触动学生内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树立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实施效果及教学反思
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在医学专业已顺利开展多轮,三千多名学生参与学习。通过学科集体备课、问卷调查、学生走访、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和同行专家参评等多种方式,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从学生各方面综合表现和后续其他课程的持续追踪来看,课程思政的实施在提升学生思想品质和法律意识、健康生活、团队合作、专业学习兴趣和批判性思维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11]
但仍存在诸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首先,课程思政要求教师自身加强对课程、时政热点、历史社会文化等的深入学习与理解,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否则如果把控不好,很容易使课程思政陷入形式化。
其次是时间问题,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庞杂,课时量少,因此,需要考虑如何在实施的过程中适当压缩一部分专业知识教学时间,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再次是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与具体课程内容规划及相互协调。思政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的工程,教师一直在进行思政教育,而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每一个阶段的思政教育应有侧重点,而大部分医学专业的学制五年,因此,在所有十个学期的不同阶段,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体系定制相应的课程思政内容。
教师需要系统规划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目标,密切关注并不断结合学生的状态,不能牵强附会,不然会适得其反。总之,要努力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最后,为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需要严格保证小班教学,保证师生有更多的交流与互动,保证教师积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感情纽带,做到互促互进。教学相长,学生愿意听、喜欢听,能更好促进教师倾囊相授,更好地将正能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传递给学生,更好地激发其“内核动力”。
五、结语
课程思政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大家广泛认可,而针对不同课程,甚至针对同一课程,如何实施课程思政依旧差异巨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策略。在后续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将继续结合医学大类下的不同小专业、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及实时更新的时政、社会、思想等热点问题持续展开,持续追踪学生的后续发展,不断探索、构建课程思政的多维评价体系,聚焦高质量、个性化的课程思政实施方略。努力在校内广泛开展交流,向国内兄弟院校专家同行学习交流,不断完善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的系统实施工程,共同促进学科发展,为相关领域培养更多的“三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J]. 共产党员,2017(02):5.
[2]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3] 陈阳建,李凤燕,张立飞,等. “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 管理观察,2018(26):126-127.
[4] 刘晓颖,陈奇,刘刚,等. 中外合作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细胞生物学教学实践[J]. 生物学杂志,2020,37(02):104-106.
[5] 唐宝定,李姝婧,李蕾娜,等. 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与应用[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22,44(02):314-317.
[6] 王维,都建,李菲菲.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探讨[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1(02):135-137.
[7] 刘学政. 深化课程模式改革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2016(12):50-52.
[8] 朱红霞.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智库时代,2019(44):87-88.
[9] 刘学红,张衡,吴建红. 课程思政融入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3):22-23.
[10] 雷莉,胡劲松. “课程思政”融入“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途径探索[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2):24-25.
[11] 刘军锋,李正军,聂开立,等. “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法初探[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21,43(07):1490-1494.
(责任编辑:邵秋露)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省级一般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医学本科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 jyxm698)。
作者简介:陈奇(1984—),男,博士,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细胞和微生物代谢;刘晓颖(1973—),女,博士,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分子肿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