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儿童诗+”融合教学的创新实践

2025-02-14 00:00:00刘春娥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5年1期
关键词:融合教学儿童诗创新实践

[摘 要]儿童诗之于一个孩童的童年生活,就如同一座美丽的花园,低年级的儿童诗教学是这百花园中最独特的存在。儿童诗与其他学科融合碰撞,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作能力、深度的表达能力、积极的审美能力。将儿童诗与数学、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融合,能在多元碰撞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儿童诗;融合教学;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1-0037-03

著名的儿童诗作家金波先生说:“我以为,培养儿童热爱母语的思想情感,最好从读诗开始;享受语言的美,创造语言的美,最好从读诗、写诗开始。”这足以证明诗歌对于儿童的意义。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面窄、生活阅历不足,导致在生活上、学习上、人际交往上存在很多困扰。基于此,如果此时引导低年级学生读诗、写诗,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我表达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学科属性来看,儿童诗教学隶属语文学科,但因为它本身的独特性以及贴近儿童精神生活这一特征,如果能与其他学科融合,巧妙渗透联结,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儿童诗与数学、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融合,梳理归纳了一些经验及做法,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

一、儿童诗+数学:不止一种答案

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在开学的一个月里,他们还不会写字,会认的字也有限。那么该如何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的思考,继而进行诗歌创作呢?在文字还没有成为学生的首要写作渠道和表达符号的阶段,笔者摸索出了一种和数学相融合的儿童诗表达形态。

(一)一个数字一首诗

一年级的学生对数字是很熟悉的,一般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数数,并能写出10以内的数字。针对低年级学生这样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观察数字、思考数字,并找出数字里隐藏的有趣的想象,就是儿童诗教学的一个突破口。例如,在一节童诗课上,笔者在出示了数字“1”之后,追问学生:“‘1’除了是数字,还是什么?”学生各种层出不穷的答案“冒出来”:“1”是一个巨人,它瘦瘦的,喜欢一条腿走路;“1”是奶奶手里的拐杖,奶奶去哪儿,它就去哪儿;“1”是一支铅笔,十万八千里长,我握着它,我的手就是它的鞋子;“1”是电线杆,是闪电,是雨滴;“1”是长脚的风,是长颈鹿的脖子,是猴子竖起来的尾巴……一个小小的“1”如同一个世界在慢慢地打开呈现,在学生的眼里它是无所不能的。“1”放进纸页中,那就是一首诗,每个人的“1”都是独一无二、五彩斑斓的。

(二)藏在算式里的诗

一年级学生对简单的算式很熟悉,10以内的加减法他们都能快速完成。如果把算式带入诗歌课堂中会怎样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以“1+1=?”为例,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1+1=?→还能等于什么呢?→ 一阵风+一阵雨=?→ 请你画出来吧!→自己尝试出题 →如果用减法该怎么出题?请给出答案。

最精彩的是第三步,学生用纸、用画笔,画出事物,并把自己的答案也画了出来。一阵风+一阵雨,等于一件雨衣,等于一个温暖的家,等于爸爸妈妈,等于一双雨靴,等于叶子落下、大树弯腰,等于终于可以跳泥坑了,等于小河跑得更快了……把算式画出来,成为一首首“诗”,这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的尝试。学生把对算式的喜欢搬进诗歌里,不同的、相同的两个或者三个事物碰撞在一起,思维的火花就迸发出来了。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想象能力最简单易行的路径。

二、儿童诗+语文:不一样的风景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语文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统编语文教材就像一个广阔而奇妙的世界,认识生字、学习拼音、熟悉笔顺、练习写字……这样的体验其实也隐藏着诗歌创作的素材。文字与字母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它们都是笔画简单、简洁至极的,如“人”“一”“口”“上”“云”“ɑ”“o”“e”“i”“u”……著名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曾经把二者归纳为符号形式,并在表达方法上将字符和字母定义为意音文字。从生字和拼音字母里挖掘“诗”的素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画

汉字可以说是画出来的,即便是在简化之后,汉字仍旧可以形成一幅独立的画,一幅“简笔画”。同样,一个字母也可以想象成一幅画。比如,以下两首儿童诗:

[人

一条小河

伸出两只长长的脚

一直走

走到了

春天][h

一把小椅子

谁会坐在上面?

蚂蚁爬累了

来休息一会儿

蝴蝶飞累了

来躺一会儿

春天走累了

来坐一会儿]

上面两首小诗,都是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观察与表达的。如果切换一个角度,如从左或者右,由里或者外,这样进入诗歌的视角,又有一番新的发现。当然,也可以通过对比来发现。比如,对比“日”和“口”字,学生是这样解释的:“太阳掉了一颗牙,嘴巴就更大了。”在观察想象中,生字多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很多的生字朋友。

(二)每一个字都是一口深井

对于文字和字母来说,除了观察它们的外形,还可以探寻它们本身的含义。或许有人会质疑,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是太难了,因为探寻一个事物的本质,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都有可能解释不了,或者表达不清。然而,这正是大人对儿童的误解。蒙台梭利说过:“儿童不仅作为一种物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它能给人类的改善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刺激。正是儿童的精神可以决定人类进步的进程,也许它甚至还能引导人类进入更高形式的一种文明。”由此可见,儿童对于一种事物或者一个问题的思考,仿佛具有天性,能直抵本质,给成人带来启发和唤醒。如下面两首儿童诗:

[田

在这里

你只有弯下腰

你才知道

自己

多么富有][O

是张开的嘴巴

是撑开的口袋

是垃圾筐的脑袋

是手拉手围成的圆圈

这是等待的样子]

三、儿童诗+美术:不一样的世界

北宋的张舜民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更是直接道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诗画”是不分家的。而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绘画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画本”。因此,诗画相融是非常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画里寻找诗歌,也可以让学生先读诗再绘出图画,这两种形式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画诗

这是基于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能用准确的字词来写诗而设定的。在这里,文字其实是隐性的,是消失的。它借助图画,借助学生的语言而存在。在一节童诗课上,笔者带领学生学习了连环诗“什么的上面有什么”,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搭配组合,呈现出极具画面感的奇妙诗句:一朵花上面有一座房子,一只手上面有一阵春风,一只小鸭子背上有大大的天空……依托诗句,学生的想象层出不穷,于是,各种“稀奇古怪”的画就出现在画纸上。学生对于自己的创作很得意,甚至还会增添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细节:河里的小鱼刚刚长出了翅膀,云朵是瀑布向着大地流淌,手指上会有花儿在开放……这样的课堂,在画笔的游走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带给了学生无穷的乐趣。

(二)诗画

这主要是围绕一首诗歌来配画。对于这样的画,教师应尽可能突破纸上作画这一传统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各种素材加入进来。如树枝画,学生到花园里捡拾一些干树枝、小石子、花瓣、草叶、种子等自然素材,动手摆出相应诗句的画面,或是摆出诗句中的文字。这样就将画从画纸上“解放”出来,经由学生的小手带到小路上、草地上、操场上、树荫下。学生还可以把这些作品从铺设在地面上变成悬挂在树枝上,或者用透明胶带粘贴、用毛线捆绑、用热熔胶粘合,让作品呈现出更加生动立体的形态,给画面增添诗意氛围。因为画面需要凸显出其不意的巧妙构思,学生就会提前分组去找寻素材,所以这样的童诗课几乎就是在奔跑、欢呼和欢笑声中进行的。

四、童诗+音乐:不一样的律动

低年级的音乐教材几乎每册都设置了“唱游”单元,主要以歌唱为主,将演奏、游戏、律动、即兴表演、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融入音乐活动中。这非常贴合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爱模仿的身心特点。如何利用这样的唱游活动把诗歌教学融入其中呢?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教师可采用“1+1”法,即唱游和诗歌各占一半时间。比如,学生最喜欢的就是即兴表演和舞蹈,在舞动身体、自在表现的时候,在美妙的歌声里,他们进行着自己的美妙体验。在后面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刚才的表演和情绪感受,把感受变成诗。如下面的一首儿童诗:

我是一只狗

我是一只粉色的小狗

我不放过任何从我面前路过的东西

风也不行,雨也不行

云也不行,夜晚也不行

我都会汪汪汪

我都会紧紧盯着它

要是你来了,我的主人

我就变成一朵摇着尾巴的花

唱游和诗歌,都有一个相同点,即尊重个性表达,尊重个体自由,两者相互碰撞,就有了不可思议的火花。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诗词歌赋就是用来演唱的。因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句吟唱出来。虽然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掌握太多的关于歌唱的技巧,但正因为这样的纯真稚嫩,诗歌才有了别样的韵味。学生练习着用自己的方式来演绎自己的诗歌作品,把自己的喜欢、自己的感受唱出来。长长短短的诗句,在清脆的童声里荡漾开来,从教室到校园,到田野,到稻田,演唱诗歌成了学生解读自己或者他人诗歌的一种便捷的方式。

低年级的童诗教学除了可以和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融合,还可以和劳动课融合。如在劳动实践中,学生参与了“梧桐树下读书会”“花园诗会”“为一棵番茄写首诗”等活动,用自己手中的笔创作了诗歌作品或者诗画作品。笔者将这些作品收集起来,在学期末举办“花园诗歌展”,给学生颁发“红辣椒诗人”“小青葱诗人”“紫茄子诗人”等独具特色的诗歌奖项。在儿童诗与体育课的融合中,通过身体的伸展、弯曲、叠放、组合,学生大胆想象猜测,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游戏活动中,学生参与跑、跳、追、跨等各种活动,从中捕捉灵感,创意表达。

低年级“儿童诗+”融合教学改变了当下固有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一节课一位教师授课的传统方式,实行“双师制”或“多师制”;在深度研读学科教材,深度挖掘、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的同时,通过整合和勾连,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双学科和多学科的融合,实现了跨学科教学。“儿童诗+”融合教学,目的并非只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而是通过趣味多元的教学改革,滋养儿童的精神世界,为他们的成长带去一抹光亮,成就他们诗意的童年生活,让每一个儿童的笑容肆意绽放!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融合教学儿童诗创新实践
教案《创作儿童诗》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如何写儿童诗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08:56:52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34:51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
考试周刊(2016年47期)2016-06-29 09: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