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研究生“全链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5-02-14 00:00:00顾瑶罗静刘仁
大学教育 2025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摘 要]针对现阶段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以“全链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产教融合的知识教育模块,同时注重将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促进教育与产业之间供需一体化,形成人才培养联合体,构建涵盖知识教学、工程实践、科研探索三重架构的“全链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工程思维、专业技能、大国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期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研究生教育;“全链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5)01-0124-04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1]。《意见》提出要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凸显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教融合已成为重要趋势。这种融合不仅强化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4]。产教融合的理念起源于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的理论探索,特别是在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业硕士教育便开始强调专门化、专业化、应用性、分权和非人为化的教育模式,重视实习和经验学习,以实现教育的职业导向化[5]。研究生教育面对的挑战在于如何适应这一变革趋势。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构建“全链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模式强调校企合作,旨在通过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技能,再到创新能力提升的全链式覆盖[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学校选择与企业合作的比例从1980年的12%增长到2006年的90%[7]。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多主体协同的特色化产教融合系统[8]、多元师资、双平台、“3S”联动的教学模式[9]等创新理念,以打破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壁垒,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课题组以“坚守育人为本、服务国家战略、深耕产业需求、坚持创新发展”为构建思路,在深化产教融合理念的引导下,构建以知识教学、工程实践、科研探索三重架构为基础的,贯穿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工程素养、实践技能、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全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开展全过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在国家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背景下[10],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构建校企共同培育体系,对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促进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共同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正积极向应用型和创新型转变,部分高校已与产业界携手,创建联合培养基地,让学生投身实际项目,以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然而,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例如,课程与企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教学方法不够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和企业导师制度建设有待加强,评价体系对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视不足。应对这些挑战,迫切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合力,深化产教融合,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研究生“全链式”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理念和框架

产教融合背景下,研究生“全链式”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于打造一个全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该模式强调以产业需求为驱动,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和就业能力为宗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师资队伍、项目合作和评价体系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与转型。以学生为本,整合知识教育、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三大模块,着重强调教育应紧跟产业发展,以实际产业问题为教学核心,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学;以实际工作场景为实践环境,培育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实操技能;以企业工程师为教学力量,以企业项目为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产业前沿技术、方法和流程,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见图1)。

(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高校应当深入调研产业发展趋势,优化课程设置,融入企业元素,以强化实践和创新教育。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式教学以及企业实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战技能。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邀请企业导师授课、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将产业一线的知识和经验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能力。评价体系也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引入企业专家的评价,以提高指导效果,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有助于构建以产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国际视野,满足当代产业发展的多元需求。

(二) 构建知识教育、工程实践、科学研究三大模块,建立协同机制

1.构建产教融合的知识教育模块

构建产教融合的知识教育模块(见图2),结合学科前沿、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编写新教材(涵盖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强化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使教育内容更实用,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体验。首先,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为基础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做到“四个结合”,即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其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以“专业理论—案例分析—工程应用”为主线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入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引进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参与教学,聘请产业教授授课,结合企业发展实践讲解最新专业进展和科研动态,加强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2.形成人才培养联合体,依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构建工程实践模块

依托政府层面的扶持政策、企业提供的支持措施以及学校提供的全方位支持政策,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研究生提供工程实践平台。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依托,构建符合科学标准的实践基地教学模式,并制定规章制度,确保研究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和工程思维能力。鼓励研究生在企业实地实习,参与科研攻关,深入了解生产一线,为未来就业打基础。通过开放式教学和大数据分析,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形成“社会需求—教学活动—校企双评—能力达成度—社会反馈”闭环多方评价和改进机制。在学习行业发展历程的同时,学生将在实地生产和科研实习中形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大国工匠精神。通过实施“定向培养+素质提升+品质就业”的后备人才计划,鼓励研究生投身企业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

3.产业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开展科研项目攻关,形成科研育人新路径

以培养人才、服务产业发展为核心,通过产教融合,将产业需求和技术难题转化为研究生研究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推进产教融合研究生专项支持计划,为学生提供实战研发平台。积极寻求与行业领军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研究院,开展科研项目攻关,提升高校的整体创新实力。积极探索以产品为核心的组织化科研和以价值为导向的成果转化全链条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系统化思维和实践素养,使人才培养模式从封闭的“自循环”转变为与创新需求紧密结合的“大循环”。目前,高校更注重对研究生解决产业问题能力的培养,将技术报告、软件、硬件、专利、行业标准、实际产品等列入学位成果认定范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论文发表。

4.建立协同机制,形成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师资队伍

为培养掌握行业洞察力和尖端技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校实施了“青蓝计划”,优化导师培养体系。该计划聘请知名教授和行业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推行校企联合指导模式。研究生导师在产学研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很多高校着力于完善“双师型”教师标准和评估流程,实施“博士进企业”行动,选派青年导师深入企业,并邀请企业高层次人才担任产业教授。通过合作办学和共同培养师资,促进校企流程优化和队伍建设,提升协同指导水平。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研究生“全链式”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应用和效果

江南大学在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时,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视能力的全面培养。“全链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在理论教育方面取得了成效,而且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显现了其优势,80%以上的研究生参与了省部级及企业研究项目,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综合工程思维、专业技能、大国工匠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202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盲审优良率为94%,相关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国家抽检合格率为100%。在第三届全国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中,本专业研究生取得了2项金奖、2项银奖和2项铜奖的佳绩。专业师生在包括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等Top期刊上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的高水平论文60余篇,并申请了百余项专利。同时,2023年度研究生就业率为96.1%,近60%的研究生成功进入了知名企业工作,如巴斯夫、科思创、中石化、万华、金发、三棵树等大型企业,广受企业好评。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该模式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方面的有效性。

四、结语

“全链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在当今教育领域中展现出显著的优势,获得了较好的成效。该模式通过实践与理论的深度融合,强化了学生的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通过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直接参与实际项目,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操技能和项目管理能力,而且培养了其创新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还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该模式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确保了教育内容始终紧跟市场需求,满足了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的人才培养要求,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探索方向。

展望未来,“全链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应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确保教育与行业需求同步。跨学科教育的强化,将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同时,提高教育质量和标准,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将进一步提升该模式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效率,而且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总之,“全链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不断完善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对于培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2)[2024-04-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2] 林海,姜世金,朱宝库,等.“产教融合共同体”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22(5):20-27.

[3] 任幼巧.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W学院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4] 闾浩,颜伟,周孟夏.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共享实验室建设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J].科教导刊,2022(35):16-20.

[5] 李洁.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体系研究:以材料与化工专业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2):6-12.

[6] 张雪.新工科专业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21.

[7] 汤津柏.美国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31):108-109.

[8] 刘纯青,罗譞,易桂秀.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J].职教论坛,2021,37(12):67-72.

[9] 汪全报,卜春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教融合: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化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3):24-29.

[10] 张瑛媛,王丽媛,李永峰,等.能源领域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困境及对策探析: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大学教育,2024(7):29-32.

[责任编辑:苏祎颖]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7:23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2:37:3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06:05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10:28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3:23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7:24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47:56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