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下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5-02-14 00:00:00吴东升于林鑫陈亮蒋强高宏伟
大学教育 2025年1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机构,紧密对接产业发展趋势,坚持多方协同建设和治理的理念,集合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在内的多项功能,目的在于深化教育与产业的有效融合。文章围绕沈阳理工大学数字智造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构建出产业学院视角下的产教融合创新教育模式。阐述与企业在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六个方面的实践过程;建立和完善管理框架以及操作流程;强化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创建分级的实践教学环境;对课程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以体现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性。以校企联合建设为重点,实施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引企入校,共建研发中心与实验室,开展本科生及研究生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及就业基地建设,共同开展研究生及博士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企业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研究,共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进程,探索产业学院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创新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5)01-0133-05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的迅速扩张,原本的高校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已经转变为高校所提供的人才无法满足各行业实际需求的矛盾。在此背景下,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方式和方法,培养既具有创新意识又具备创新能力,同时能够积极响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是我国地方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挑战[1]。

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部分高校积极探索基于企业需求和职业发展能力的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现代产业学院在部分高校中成为关注的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的建立不仅是教育模式的革新,而且是对行业需求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响应。然而,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学界对于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多元化办学机制、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项目化培养模式等关键问题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现代产业学院的运作效率和发展潜力,而且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2]。

部分高校在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机制和培养成效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二是学生所学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衔接不紧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通不足;三是资源分配不均,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合作力度不足,特别是在产教融合方面的深度不够。部分高校在获取各方面资源支持和政策扶持方面受到限制,与社会、行业企业的协同合作机制也不够灵活。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的教学资源的供给和支持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部分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新余学院与企业共建共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能源产业学院[3],华为鲲鹏数字产业学院探索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模式[4],歌尔科技产业学院构建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5]。近年来,沈阳理工大学与企业共建共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型平台——数字智造产业学院,积极探索并实践了新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建设方案如图1所示。

本文以沈阳理工大学数字智造产业学院建设为例,阐述与企业在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等方面的实践过程。注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围绕专业综合改革建设,完善产业学院的管理和运作机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将产业需求融入教学和科研中,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同时,重视专业综合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打造更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多级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新设计课程结构,强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跨学科能力,以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产业环境。在新工科的环境下,通过进行教育与教学的创新改革,促进产业、教育和科研的深度整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同时,对地方高校的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协同育人模式进行探索,以更好地为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服务,并适应地方未来人才培养需求。

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以沈阳理工大学数字智造产业学院为例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沈阳理工大学深化产教融合,围绕行业产业链未来发展需求,坚持国际教育认证标准、专业建设国家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引领,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协作开发教学资源,合作执行教育过程,联合安排实习岗位,并共同评估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构建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个性化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符合行业产业链不同领域需求的专业方向或课程模块[6],采取“前两年强化专业基础,第三年进行专业个性化培养”的方式,引导毕业生能够胜任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

(二)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沈阳理工大学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建设学校、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体系、形成特色专业集群,紧密对接产业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部署,整合优质资源,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主动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一是改造升级传统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坚持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开展跨界融合的多学科专业交叉教育。建强非常规电气控制、检测试验设备、智能制造、“数字+”、“智慧+”等电气传动、工业控制、电气工程、兵工等企业急需的专业或方向。

二是适时增设新专业。根据工业自动化领域未来发展需求,布局智能控制与检测、机电联合工程等“双碳”领域新专业,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与检测等微专业建设。

三是加快专业集群建设。服务“国家数智化”转型安全战略、服务“兵工特色”、服务“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服务“中国制造2025”,依托现代产业学院重点打造工企自动化、装甲装备检测、智能装备制造、智慧油田、高端精密仪器等应用型专业集群。

(三)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沈阳理工大学精准对接技术需求,合理对标行业标准,促使企业和行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写和课程构建,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程序、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实现合理对接,融合产业要素,将国际前沿研究、工程问题、工程案例等融入教学过程,开发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校与企业合作课程、教学材料以及工程项目案例集,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建设2~3门校企合作开发的应用型课程,出版校企共编的应用型“新形态”教材或工程案例集。

利用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作为基础,紧密联系产业实际,革新教学内容、方法及工具,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教学的比重,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和产品设计等作为大学生创新与创业项目、课程作业和毕业设计等的题目来源[7]。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实现学生求学与就业的衔接,保证产业学院的每个专业实践学时,确保毕业设计的选题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

根据新的课程体系,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组建新的课程教学团队。加大课程整合力度,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推行案例教学、项目导向教学等研究型教学方式,强调跨学科的综合项目训练,着力提升学生分析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每个专业至少改造2~3门综合设计类实验课程。

三、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情况

以沈阳理工大学数字智造产业学院为例,本文探索如何充分发挥校企的“双主体”作用,以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框架、开发教学材料、实施教学创新、丰富课程资源,以及培养教师队伍等方面共建、共管、共享入手,破解“人才培养标准脱离产业需求、课程体系脱离生产技术、教学过程脱离生产过程、课程教学资源滞后社会发展、教师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不匹配”等校企合作难题,探索构建符合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与企业在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方面的实践过程

沈阳理工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沈阳理工大学的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在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建立涵盖智能控制与检测整个上中下游产业链的自动化专业群,将其作为产教深度融合型品牌专业加以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服务地方新能源产业发展能力。为使所培养的人才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育方案,准确定位人才培育目标和毕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探索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改革路径。

实施“学校搭台、企业出题、产教融合”方式,苏州伟创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着设备、项目、工程技术人员以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和工作室的形式入驻学校,与学校共建工作室,促进企业经营、研发与教学、实践创新的有效融合,实现校企、教产的密切互动。采取订单培养,对本科生实施“3+1”培养模式,借鉴企业工程师培训体系,本科生3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实训,鼓励本科生毕业后到合作培养企业就业;对研究生实施“1+1.5”培养模式,研究生1年在校学习,1.5年在企业参与研发相关工作。开设1个定向培养班,依托专业至少开设2个行业或地方区域经济急需的专业方向。

(二)建立健全产业学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沈阳理工大学数字智造产业学院在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中,坚持把学生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来了解技术需求,不断优化和改进人才培养的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的市场适应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沈阳理工大学数字智造产业学院和企业以多元主体为核心,确保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签署合作协议。在此协议框架下,建立了完善的领导架构、有效的管理体系,以及明确的合作规章制度和执行细则。这些文件和细则清晰地规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明确资源投入、合作模式、成果分享等具体细节,以使学院和企业能够在合作中有序沟通、有效协作。

沈阳理工大学数字智造产业学院紧密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明确其教育定位,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通过产业学院这一平台,学校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双方资源,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合作更新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探索新的工程教育模式,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此外,学校重视企业平台的参与,将企业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创新技能训练机会,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型、应用型人才。

沈阳理工大学也给予数字智造产业学院建设所需的支持政策,授权产业学院与合作企业自主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自主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自主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支持设立教改项目、应用型课程、教材、工程案例集等支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专项项目。

(三)强化实践环节,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

沈阳理工大学数字智造产业学院在面向产业需求方面,重视和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这涉及跨学科的深度整合,建立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可全方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应用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沈阳理工大学数字智造产业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平台,以学科竞赛和科研实践作为重要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沈阳理工大学数字智造产业学院已拥有多个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挂牌的省级联合培养基地,如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共建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与苏州伟创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展本科生及研究生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与沈阳飞驰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沈阳天眼智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展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与北京云道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沈阳飞驰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就业育人项目,共同进行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研究。实现了实习和实训的合作,并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明确了各方的职责,建立了公平合理的实践基地管理和运行机制。这为多元协同的基地群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现已拥有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联合培养省级示范基地5个,校级联合培养基地10余个,受益学生数达3000余人。

沈阳理工大学还与苏州伟创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展机电联合研发中心和电机驱动与控制实验室建设。中心和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学校科技创新应用和科研成果转化,共同解决兵工领域智能制造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人才联合培养,加强学生的实践实训能力。沈阳理工大学与苏州伟创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沈阳飞驰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美云智数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开展科研合作及项目申报工作,目前正在开展专业转化项目及科创班培训项目。产业学院实践教学平台发展过程如图3所示。

(四)重构课程体系,突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沈阳理工大学数字智造产业学院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需求,以专业认证要求为核心,与学校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教育定位相结合,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各项能力水平,包括通识教育、人文素养、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潜力等多个关键领域。沈阳理工大学数字智造产业学院在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同时,与企业合作调整课程结构。通过深入研究和积极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及满足产业需求的前沿变化,优化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升级。

沈阳理工大学数字智造产业学院还面向国防兵工行业,以“交叉、前沿、协同”为核心理念,校企共同建立了智能控制与检测微专业,该微专业整合视觉检测、智能控制算法、机器人技术、国内外PLC软件、数字孪生软件、电路仿真软件等理论与实践平台,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特色。智能控制与检测微专业与辽宁地区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链相衔接,以满足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为目标,与专注于特定领域的企业实现深度合作。通过微专业办学模式,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实践资源,构建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东北振兴、辽宁区域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四、结语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沈阳理工大学以省级产业学院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多能、复合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办学定位在满足当前行业需求的基础上,实施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与实验室,共同开展本科生及研究生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及就业基地建设,共同开展研究生及博士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研究工作,推动人才培养进程,探索产业学院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进而提升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许伟,张辉,刘新华,等.“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陕西科技大学皮革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0):105-106.

[2] 逯洋,曹冬雪,吕凯.基于校企合作的产业学院建设初探:以吉林师范大学现代产业学院为例[J].计算机教育,2024(3):139-143.

[3] 江民华.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新余学院新能源产业学院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24,29(2):119-124.

[4] 龚斌,曾文英,程庆华,等.产业学院产教科融合的创新教育模式探析:以华为鲲鹏数字产业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24(3):32-37.

[5] 王瑞兰.现代产业学院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潍坊学院学报,2024,24(2):112-115.

[6] 罗秀峰,俞凯耀.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海洋装备智造人才培养路径: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航海教育研究,2024,41(2):45-50.

[7] 张卫丰,邢云凤.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校企产教融合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7(23):77-80.

[责任编辑:黄紧德]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7:2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06:05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7:24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