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航天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25-02-14 00:00:00王鹏刘茹宁昕张研
大学教育 2025年1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培养模式

[摘 要]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紧紧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思政教育贯穿、本研统筹衔接、多元资源驱动、科教产教协同的“三段式人才靶场”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以期为其他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思政教育;航天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5)01-0119-05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方针必须明确的根本问题,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简单明了而又全面地回答了上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西北工业大学是以航空、航天、航海等学科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院校,进入新时代,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校既要坚持面向行业,又要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实现高质量发展。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限制和技术封锁越来越严峻的局面,我们要建立忠于党和人民,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的航天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体系。

一、当前航天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缺乏深度

目前,部分高校对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引领和追求卓越的使命担当教育引导不够,如何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航天精神,树立军工报国意识,心怀“国之大者”,毕业之后主动到航天领域就业,尽快融入其中,脚踏实地、认真努力、建功立业,是当前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的新挑战。

(二)培养模式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

面对21世纪我国航天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需求,传统航天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定位不准、专业过度细分、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为化解航天大类培养与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矛盾,急需探索航天工程技术人才与行业领军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新模式。

(三)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创新实践教育是航天领军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传统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依附于理论课程,且学院专业覆盖面广,各专业的实践能力要求不同,导致创新实践目标不明确、内容滞后、形式单一、相互之间联系性不强,难以体现创新实践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二、新时代背景下航天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融合式党支部”为先导,以学院各研究所为单位设立教师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形成师生党支部联动共建机制,将党支部活动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深入挖掘新时代航天精神内涵,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育人贯穿培养全过程。面向航天科技前沿和重大战略需求任务,依托学院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构建本研统筹衔接、多元资源驱动、科教产教协同的三段式“人才靶场”培养新模式。

(一)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指导,发挥好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统筹学院的党建资源,畅通样板党支部选育宣传途径,多渠道强化具有航天特色的样板党支部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与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注重实践体悟。面向国防军工、航天背景单位开展共建及实践活动,让学生贴近航天人、了解航天事。强化航天科普服务队、陈士橹院士先进事迹讲解团及航天精神宣讲队服务力度,让学生传播航天精神。三是发挥以文化人作用。基于学院现有航天特色文化品牌,开展常态化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抓住“中国航天日”等关键节点开展主题教育。四是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培育一批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面向新生开设中国航天精神必修课程,将航天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

(二)统筹学院内外资源,构建本研统筹衔接的航天卓越创新人才培育体系

一是统筹本研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从知识体系、能力培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整体考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本科阶段的培养体现为“宽口径、厚基础、提素质”,目标是打牢基础;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体现为“强实践、拓视野、重创新”,引入国内外一流的科研与专业实践资源,根据学生的个人规划以及研究能力特质提供个性化的培养(见图1)。

二是实施本硕博贯通、过程柔性分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在本科第三学年末进行综合考核,考核未通过者,退出卓越人才培育计划,在本科第四学年完成本科学业;考核通过者,将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资格,继续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实施柔性分流机制,对于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的硕士研究生,择优以硕博连读方式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进行培养;对于考核不通过的博士研究生,将分流至硕士研究生阶段进行培养或作退学处理。同时,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依托学院已有的科研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知名高校等国内外其他学科的优势科研平台和团队,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为支撑,凝练科学问题,重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加强对研究生系统的科研训练,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

(三)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多元资源驱动,实施科教产教协同的三段式“人才靶场”培养模式

一是实施“科教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示范团队”计划。对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重大科研项目的导师,鼓励其与科研院所合作,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研究生,培养经费和奖助金从科研经费列支。采取“实践—理论—实践”三段式“人才靶场”培养模式(见图2):第一阶段为新生入学后到科研院所一线参加短期实习实践,主要让学生感受军工文化、了解装备现状、明晰工作目标。第二阶段为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学习,采取定制化的培养方案,进行基础理论、科技前沿、科研方法、校企联合课程等学习,筑牢根基。第三阶段为学生到科研院所开展为期一至两年的沉浸式科研实践,完成从一线调研、发现问题、科研实践、拟定技术方案、联合研制,到靶场试验、定型转化全流程的实践学习。在这三个阶段中,高校与科研院所“零距离”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工作。

二是推行科研基础训练前置,明晰专业实践考核指标。对研究生提前开展科研素养训练,建立了“阅读一本经典著作、收集一套技术资料、研制一个试验样机、完成一套技术文件和发表一篇科技论文”的“五个一”量化考核目标,在完成试验样机研制之后,要到科研院所试验基地亲自参与试验,验证试验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撰写详细的试验报告。将科研素养训练直接纳入科研流程中、融入项目的设计师培训系统中,通过科研基础训练前置,实现研究生一毕业就直接参与航天科研项目的无缝衔接。

(四)依托国际合作平台,以科研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学院已经建立了“中乌空间科学联合实验室”、“新型航天器设计与应用技术”陕西省111引智基地、“亚太空间合作组织—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未来空天飞行技术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先进航天器设计与控制人才培养项目”等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或项目,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合作为牵引,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联合授课或学术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五)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在课程教学、开题评议、中期检查和年度审核等关键环节加大考核力度,实施柔性分流机制,强化导师指导责任。在学位授予环节,按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分类设置多元化学位成果评价标准,除学术论文外,还包括国际标准、国标、行业技术标准、为国家重大型号或重大工程作出突出贡献、所获知识产权完成成果转化等评价标准。在学生评价方面,遵循以德为先,进行分类多维评价,强化价值引领,突出学业表现,坚持进行德智体美劳综合测评,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三、培养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党建带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成效显著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育国之栋梁,铸国之重器”为己任,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党建引领、聚焦主责主业,通过“五强化五抓实”工作实践,实现基层党建“五个到位”,为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学院提供坚强保障,引领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快速发展。近年来,学院党委先后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学院、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三全育人”先进集体;学院飞行控制研究所党支部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样板支部,无人系统制导与控制研究所党支部王靖宇工作室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精确制导与控制研究所研究生第1党支部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精确制导与控制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党建引领业务工作的基础上,打造共建共学共研共育的协同培养模式。一是校企支部共建,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学院与航天六院210所、航天科工三院31所十三室、航天九院16所七室、航天科工四院四部十二室等国防军工单位党委和党支部进行共建,强化资源共享,打通校企之间在科学研究、实践实习、联合指导、招聘就业等方面的全方位协同合作模式。二是厚植航天情怀,融合课程思政价值塑造。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火箭军工程大学等建立师生党员实践基地,增强航天情怀。同时,引导教师树立“将价值塑造融于学生培养全过程”的思想认识,建设航天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库,将思政素材转化为教学内容。

(二)聚焦科研育人,支撑人才培养改革成效显著

以大院大所科研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展产教协同育人,联合主机院所建立飞行器设计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2个专业的校企联合教学委员会,启动飞行控制与信息工程、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共建工作,目前,学院本科毕业设计、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超过80%来源于载人航天、高超飞行器、深空探测等国家及行业重要科研项目,超过80%的研究生在国防单位参加过实习和科研工作。两年来,依托重大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学院航空航天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获评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航天器控制原理等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微小卫星控制虚拟仿真实验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航天飞行动力学》等4部教材获批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飞行器飞行动力学与制导》获批教育部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获陕西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优秀教材二等奖;郭建国获2021年度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精确制导与控制教师团队获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微小卫星控制与工程课程虚拟教研室获批全国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

(三)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成绩斐然

学院依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各类国家级项目,累计投资1000多万经费打造了创新实践教育平台,目前,基于科研设备开设了实验课程22门、实验项目57项,其中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项、校级一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学院依托航天创新实践中心于2017年获批陕西省创新创业示范学院,中心面向创新人才培养,通过构建创新实践课程群、整合线上/线下专业实践课程资源,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协同合作打造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每年培养300余人,获得学生一致好评,并累计接收国内外学生400余人来中心开展创新实践。

组建“本—研”一体的创新实践工作室,以科研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思维意识,提高学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依托学院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招纳本科生与在读研究生联合组建“本—研”一体的创新实践工作室,基于研究团队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中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和工业部门关键技术瓶颈,组织学生拓展科研思维、创新研究手段、提升实践能力,积极构建学校基础科学研究与工业部门沟通协作渠道,共同取得兼具科学内涵和实用价值的创新成果。近3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奖 800 人次(其中省部级以上获奖 310 人次),创立公司3家(西安冰果创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华航泽瑞广告有限公司、天捍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四)优秀学生群体到国防军工领域就业的比例进一步扩大

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志存高远,“立大志向,上大舞台,入主战场,干大事业”,让毕业生在国防科技领域“留得住,信得过,干得好”。通过师生党支部共建、到国防院所进行常态化调研、开展“点亮航天创业地图”系列实践活动,多举措引导学生真正了解航天人、航天事,体悟航天精神,激发以学生党员为代表的先进学生群体投身航天事业。近年来,我院毕业的研究生75%以上到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就业,较以往增长了5个百分点,多名毕业生已经成为航天科技领域的骨干力量。

四、结论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的自主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航天科技领域前沿和关键领域需求,深入挖掘航天精神的时代内涵,从思政教育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体系建设、培养管理制度保障、创新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化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思政教育贯穿、本研统筹衔接、多元资源驱动、科教产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航天科技领域创新卓越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培养体系,为航天、航空等国防及国民经济领域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

其他专业可以此为借鉴,深入挖掘所属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时代目标和要求,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四个面向”,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发展机制,推进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向前发展,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炜,李春林,张学良.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借鉴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10):28-33.

[2] 裴钰鑫,汪惠芬,李强.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2):62-68.

[3] 张炜,汪劲松.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历程与辩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8):1-5.

[4] 周文辉,付鸿飞,贺随波.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的政策现状、主要问题与完善路径:基于144所高校“申请-考核”制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12):82-88.

[5] 周文辉,陆晓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基于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的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6):60-64.

[6] 钟尚科,张卫刚,姚训,等.美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70-73.

[7] 康妮,王钰,沈岩,等.以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清华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总结[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6):61-64.

[8] 雷勇军,李道奎.航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关键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报,2008(1):99-100.

[9] 王峰,曹喜滨,孙兆伟,等.航空宇航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9(10):146-149.

[10] 鲁佳.航天特色工程领军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5,6(12):58-59.

[11] 宋琦. 钱学森军事工程师承关系研究[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14.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培养模式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37:33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6:18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