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农林院校林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2025-02-14 00:00:00王晟楠陈伏生李媛郭春兰
大学教育 2025年1期
关键词:江西农业大学林学林业

[摘 要]为提高新时代林科人才培养质量,以信息化技术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江西农业大学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成长,肩负学校强林兴林的使命要求,积极探索和践行信息化背景下新林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文章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明确培养目标和使命,强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信息化技术有效融入,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笃行不怠,构筑新林科“一二三五”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江西农业大学人才培养取得了培养目标更明确、保障措施更有力、评价方法更科学、育人体系更完善的成效,培养了一批学林、爱林、懂林、务林的优秀人才,可为相关农林院校林科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林科专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5)01-0138-05

2019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指出,要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推进农林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林院校林科人才培养理应顺应新时代的要求,以信息化助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江西农业大学历经百年薪火相传,是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了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江西农业大学林科人才培养源于1910年在庐山白鹿洞书院成立的江西高等林业学堂,历经1940年中正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958年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林学系、1980年江西农业大学林学系等主要发展阶段,多年积淀铸造了良好的学科基础和人才培养优势[2-3]。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江西农业大学林科人才培养主动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助推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适应地方农林院校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改革思路和做法如下。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使命,强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林科专业根据林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结合学校专业建设特色、教学资源条件和师资队伍现状等,通过专业结构优化、教学资源整合和内涵建设,因校制宜,做好顶层设计,分类分层有序推进教学改革,形成具有特色的林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4]。

(一)价值塑造,多维锻炼,培养复合创新型林科人才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学术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培育知林爱林、务林兴林,具有家国情怀的行业人才。林科专业始终秉承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注重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开设大国三农、世界林业发展概述、林业政策与法规等课程,将思想引领、价值塑造有效融入知识传授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将价值塑造与专业素养培育相结合,围绕自然改造、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实施专业课课程思政,通过讲授科学研究故事展现科学家精神,通过介绍科学家的人性光辉启迪学生心灵,通过解读大自然的发现体现学术创新性。此外,加强学生道德、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深层学习,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筑牢学生学林务林思想。学校林科专业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强林兴林为使命,明确了培养复合创新型林科人才的目标和定位。

(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打造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江西农业大学的林学、园林、林化等林科专业与风园、城规、环设等非林专业同在一个学院,形成了以林学优势专业为引领,与其他特色专业(“农工艺”)融合发展、相互支撑的专业体系。为加强新林科品牌专业建设,推进林学、园林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认证,强化与新工科、新文科交叉融合,学校新增智慧林业、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管理专业;整合各专业的优势,设置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地等专业方向;改造林学等传统专业,办好林学惟义实验班,增设经济林、林业碳汇、国家公园管理等专业方向。与此同时,充分利用鄱阳湖流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保护生物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亚热带森林资源培育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乡土树种良种选育与高效利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木本香料(华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特色林木资源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江西乡村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资源,将平台向学生开放,通过课外实践实习、创新创业训练,鼓励各专业学生共同开展自主研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6]。多年来,江西农业大学已形成了课程融合、师资融合、平台融合的学科交叉发展,有效支撑了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二、信息化技术有效融入,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江西农业大学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以信息化技术为特征,集前瞻性、科学性与时代性于一体,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林科人才培养模式。林科专业围绕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资源等开展信息化技术应用,有效地支撑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7]。

(一)课程建设网络化

一是围绕课程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参加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重点打造系统化、分阶式、轮训型的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体系[8-9]。培训课程内容涵盖教学理念、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混合“金课”建设、教学技能、参访观摩等多个方面,着重培训了“人工智能+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在线同步课堂设计、混合“金课”建设与实施等关键内容,并组织教师赴华中师范大学的国家数字化学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进行教学观摩。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课程教学竞赛,以赛促教,相关教师荣获了江西省VR课件教学竞赛二等奖,江西省教学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等。另外,组织教师总结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线上课程教学经验,鼓励教师进行线上教学改革创新,促使众多江西省优质课程相继涌现,相关课程荣获省级一等奖和三等奖。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竞赛活动,显著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整体设计、新型课程改革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了林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是积极孵化各类新型教改课程,建立高质量的教师教学发展支持与服务体系。发挥“传、帮、带”的教学传统,在国家级和省级名师团队的引领下,充分发挥中青年教师善于使用数字化教学方式的优点,深化课程改革,建设了一批信息化强、形式丰富多样、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精品课程,形成“国—省—校—院”四级联动的一流课程体系。近年来,新增了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国家精品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课程1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研究生优质课程和案例建设项目5项,江西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校级各类精品示范课程22门,为林科人才培养夯实了基础。

(二)实践教学信息化

利用具有仿真性、沉浸性、交互性特点的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实践教学。学校依托国家级和省级虚拟仿真课程,建设了以“竖向设计虚拟仿真实验”为代表的教学平台项目,促进林科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实训平台的发展。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人机交互、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和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在教学平台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确定实验对象,开展周期长、危险性大、成本较高的实验,以期达到课程大纲所要求的教学效果[10-11]。

林科专业实践实习教学具有季节性,且往往需要到室外,需要特定的空间,而实践教学虚拟仿真技术打破了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减少了教学资源的消耗,降低了实验安全的风险,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建和共享,能够达到以虚补实、脱虚向实和虚往实归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通过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从而显著提升了实践教学效果。另外,林科专业通过强化遥感导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与信息技术联系密切的专业课程建设,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直接融入林科专业课程之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从而更积极地参与教学信息化建设。

(三)教学资源综合化

为保障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学校在硬件方面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室、智慧教室,更新了计算机机房等,为测量学、测树学、林业遥感、森林经理学、数字林业技术等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场所。在硬件保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学校联合了省内外多家高校,立项建设林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和园林艺术课程虚拟教研室,利用数字化平台探索教研新形态、构建教学发展共同体、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库等,为开展高质量教研交流、实现高效率资源协同、进行高水平教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学校协同林业主管部门、相关企业、其他学校等多方资源加强林业技术人才培养,突出多平台融合办学特色,持续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依托国家实验教学中心、产学研协同育人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基地、VR+实践实训基地等平台,密切联系省市县林业局,深入基层自然保护区、林场、合作社等相关单位,建立了产学研政协同机制。强化了与林业信息化企业的合作对接,与5家龙头企业共建了江西农业大学林业信息化教学实训基地;依托林学学科,联合相关林业信息化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行业企业等,成立了江西省林学会数字林业专业委员会。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形成了“学生欢迎、行业认可、社会满意”的多方协同教学资源保障体系。

三、笃行不怠,构筑新林科“一二三五”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新林科“一二三五”人才培养模式中,“一”是指“明确一个目标”,即坚持立德树人,服务行业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林兴林为己任,长期坚持服务人才就业领域,如林业、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等国家需求的行业领域,立足林业、园林等行业需求,依托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素质复合创新型人才。在新林科“一二三五”人才培养模式中,“二”是指“强化两项保障”,即优化师资队伍和完善教学资源。通过“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省部级教学名师”的引领、“科技创新团队+社会服务团队+省部级以上人才”的牵引,协同“教研室(本科)+学科(研究生)+平台(基地)”一体化师资,进行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围绕林学院五类课程体系(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实践、虚拟仿真),对规划教材、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实践基地、经费投入实施五抓齐管,尤其注重线上资源库的建设,以健全教学资源体系。在新林科“一二三五”人才培养模式中,“三”是指“实施三类评价”,即评价培养质量有效度、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满意度。针对考核指标,通过降低补考率、提高毕业率,降低无证率、提高升学率,降低被动率、增强主动率等确保培养质量有效度。以培养能够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为目标来实现培养目标达成度。通过开展评教以及用人单位的综合评价来考量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在新林科“一二三五”人才培养模式中,“五”是指“打造五育体系”,即“三全育人”、创新创业教育、体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等五个方面。通过“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专业竞赛+运动体育+艺术教育+劳动实践”,发挥林科实践教学的优势,形成“一二三五”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林科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保障措施更加有力,评价方法更加科学,育人体系更加完善,培养了一批爱林务林的优秀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一批长期坚守林业基层的毕业生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多人获得全国林业系统“劳务模范”、“扎根基层工作、献身林草事业”优秀毕业生、全国“最美林业科技推广员”等行业最高荣誉和地市县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近4年,林学专业学生考研率稳定在60%左右,最高达78%;毕业后继续从事本专业科研、管理和生产工作的学生占比达到73%。由此可见,林学专业“学林、爱林、务林”办学成效显著。林学专业和园林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在江西省第二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居植物生产类专业前列,均为五星级专业。“价值塑造 博精贯通 理实融合 新林科专业课程建设‘三三三’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23年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四、总结与反思

教育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只有不断强化信息化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应用,才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保障。同时,如何提高信息化技术利用率、如何应对信息化技术带来的风险等也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江西农业大学本次林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针对“学林不爱林”的困境,实现课程目标由传统的知识和能力“双频共振”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转变,探寻课程铸魂育人的思政建设新思路;针对新林科人才培养要求,实现知识由传统的博学与专精相克的“二元观”,向专精以博学为基础、博学以专精为目标的“博学专精和谐共生”转变,构建厚基础宽口径与个性化教学贯通的知识传授新体系;针对“学林难务林”的窘况,实现人才培养由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实践深度融合”转变,打造产学政研用协同育人的新途径。这些改革必须充分融合信息化技术,增强学生的认可度和接受率,只有这样,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林思想才能稳步增强、博精知识体系才能愈趋完善、创新创业能力方可显著提高,最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让更多林科专业毕业生献身林草事业,让强林兴林使命担当落地有声,支撑行业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助力早日实现中国式林业现代化。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2019-09-06)[2024-08-1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3890544697063572amp;wfr=spideramp;for=pc.

[2] 郭利平,陈伏生,陈秀龙,等.新形势下水土保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途径: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21(3):49-52.

[3] 陈伏生,易敏,马际凯,等.中国林木种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21,43(3):488-496.

[4] 陈伏生,胡冬南.基于OBE理念的林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论文集[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

[5] 吴斐,张林平,陈伏生,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林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41(6):150-153.

[6] 欧阳园丽,陈伏生,欧阳勋志,等.我国森林经理的研究进展及热点: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J].南方林业科学,2019,47(4):31-37.

[7] 方陆明,唐丽华,吴达胜,等.计算机教学与实践:基于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8] 王懿祥,白尚斌,汤孟平,等.论林学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18(2):4-7.

[9] 闫东锋,黄家荣,郭芳,等.以信息技术整合林学专业教学[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44-47.

[10] 张芸,石福习,陈伏生,等.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林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以“森林土壤学”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2,40(3):59-63.

[11] 刘苑秋.江西农业大学林科教学研究论文集:亚热带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国家级教学团队的传承与创新[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林业
江西农业大学兽医院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学(2021年12期)2021-02-12 07:50:32
江西农业大学设计作品选登
江西农业大学建校115周年历史回眸
林木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大学林学专业为例
江西农业大学兽医院
land produces
地方民族院校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现代园艺(2017年11期)2017-06-28 11:32:32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林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