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的思考、阅读、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各个学科,可以助力教学提质增效。“双减”要求的提出促使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双减”背景下,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实施教学。文章结合《桥》这篇课文,以思考、阅读、表达为着眼点,阐述了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实施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阅读、思考、表达机会,提高其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双减”;“读思达”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4-0057-02
“读思达”教学法是余文森教授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各学科学段的教学方法,主要由阅读、思考、表达三个基本流程构成[1]。学生在循环经历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中能轻松地掌握学习方法,发展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学习效果。《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升在校学习效率。而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仍存在学生缺乏阅读、思考、表达的机会的问题,致使教学效果不佳,与“双减”要求相背离[2]。为真正落实“双减”要求,教师应积极运用“读思达”教学法来改善教学现状。
一、提出任务,驱动学生阅读
余文森教授指出,阅读教学中的“读”主要表现为快读、精读、细读、研读、朗读[3]。由于学生的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不强,无论哪种形式的“读”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要善于依据阅读教学需要,围绕文本中的具体内容提出相应的阅读任务,让学生能够目的明确地进行自主阅读,从而建构一定的认知,为进行深入思考、表达做好准备。
例如,《桥》这篇课文多处运用了环境描写,以环境的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学生在整体了解故事情节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精读、细读、研读,从而走进文本深处,建构深刻的认知。为了推动教学的深入发展,教师可以梳理故事情节和分析环境描写为重点,提出快读任务:“请大家根据《桥》的思维导图(如图1)快速阅读文本内容,圈画出其中的环境描写,并梳理故事情节。”
然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快读时间,使其有目的地投身自读活动中。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从文本中圈画出关键信息,如“没腿深的水里”“水渐渐蹿上来”“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等,并认真分析、整理,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将其填写在思维导图中。这样,他们可以初步认知文本内容,增强阅读欲望,进而推动阅读课堂教学的发展。
二、善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余文森教授指出,阅读教学中的“思”以言语推敲、言语感悟为主,需要学生发挥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思辨思维等的作用。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思维能力不发达,很少主动进行思考,从而影响了课堂学习效率[4]。在“双减”背景下,为了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善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分析、比较、判断、交流、总结,从而建构深刻的阅读认知。
例如,在学生带着任务自读《桥》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任务成果和具体的文本内容进行提问,引发他们的思考。如在学生提到“山洪凶猛”“组织撤离”时,教师可以先赞赏,再提出问题:“在洪水没过大腿时,老汉组织村民撤离时,他反复强调党员排到后边。但是有一个少年充耳不闻,悄悄地躲在队伍里。老汉发现这个小伙子后,他是怎么做的?”学生会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中,将关注点集中在“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一句上,进而踊跃作答。然后,教师可追问:
“依据下文内容,这个小伙子有没有排到队伍后边?最后有没有活下来?”学生会继续阅读,并圈画出相关信息,确定“小伙子在老汉的要求下排到了队伍后边,最终没有活下来”。教师在表示赞赏后又继续追问:“从下文内容,小伙子和老汉是什么关系?老汉为什么要将小伙子从队伍中揪出来?”“根据二人的结局想一想,老汉到底应不应该将小伙子从队伍中揪出来?”学生会在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活跃思维,继续阅读、思考,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深刻的认知,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个性化看法,使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火花。例如,有学生提到:“老汉是一名父亲,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所以老汉将同样身为共产党员的小伙子从队伍中揪出来是正确的,真正地履行了共产党员的职责。”教师可以在给予赞赏的同时提问:“你从中可以看出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会主动回顾文本内容,同时迁移已有认知,感悟老汉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舍己为人、大公无私、负责任等。
一系列问题在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同时,将学生从故事情节层面逐步带入到了人物精神品质层面,使学生建构了深刻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通过不断思考、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积极性、深刻性和思辨性,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水平及课堂学习效果。这有利于减轻其过重的课业负担,实现“双减”目标。
三、随堂练习,指导学生表达
余文森教授强调,阅读教学中的“达”主要表现为积累记忆、讲述故事、写作、演讲等,可以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巩固学习成果,同时发展语言表达能力[5]。这有利于显著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减轻过重的课后作业负担,实现提质减负。因此,教师要在尊重学生阅读、思考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文本内容选定适当的形式,顺势开展随堂练习。
例如,大部分学生通过不断地阅读、思考,理清了故事情节,感悟了老汉美好的精神品质,产生了歌颂老汉的欲望。于是,教师可以在尊重学情的情况下,组织写读后感这一随堂练习活动:“你知道在老汉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吗?通过这件事情,你觉得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所作所为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思考?你想对他或自己的小伙伴们说些什么呢?请在思考这些问题后,书写一篇读后感,用简单且饱含深情的语句,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获得表情达意的机会。在学生完成读后感后,
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毛遂自荐地当众诵读,其他同学则认真倾听,发现其中值得借鉴的内容和需要改进的内容。这样,全体学生可以共同扬长补短,进一步提高文本认知深度,提高书面表达水平,同时还能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减轻课后作业负担。
四、结束语
运用“读思达”教学法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阅读、思考、表达的机会,使其充分彰显自我,灵活运用不同方式分析、解决问题或任务,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潜移默化地锻炼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增强学习兴趣,主动投身阅读学习中,从而获得进一步发展。在学有所得时,学生的课业负担自然会得到有效减轻。由此可确定,“读思达”教学法是教师落实“双减”要求的“法宝”。在“双减”
背景下,教师要积极运用“读思达”教学法,促进阅读教学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苏建军.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增强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效果[J].文科爱好者,2024(4):131-133.
孙晔.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华夏教师,2024(14):55-57.
蒋依娟.“双减”背景下“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天津教育,2023(27):95-97.
郑永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4):176-178.
翁秀萍.新课标背景下“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师,2024(4):33-35.
作者简介:江虹(1975.4-),女,福建邵武人,
任教于福建省邵武市熙春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