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路径

2025-01-31 00:00:00冯文博唐昕驰
传播与版权 2025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数字技术

[摘要]在数字时代,将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对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及拓展教学时空场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高校面临课程内容较单一、师资力量较薄弱、数字平台建设较滞后以及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文章认为,高校要以构建“大课程”体系、打造“大师资”团队、整合“大资源”平台为着力点,借助构建多元综合课程体系、培育专业素质过硬师资队伍、优化数字化资源平台等实践策略,切实推动重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大思政课”深度融合,助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数字技术;重庆红色文化资源;“大思政课”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各地各校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1]这一要求为高校深刻认识并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育人价值,稳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南。重庆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遗址和纪念场馆,如歌乐山烈士陵园和红岩革命纪念馆,还包括非物质形态的精神遗产,如红岩精神和抗战精神。高校运用红色资源育人,是“大思政课”育人的重大课题之一[2]。重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红色资源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优质载体。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3]。其不仅有助于创新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呈现样态和传承路径,也为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提供重要契机,对进一步发挥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时代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在数字时代,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重庆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实现对高校“大思政课”的多维赋能,尤其在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展现显著价值。

(一)突破时空局限,充实高校“大思政课”教学资源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红色文化资源在时空传播上被赋予更多可能[4]。数字技术的赋能使得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突破时空局限,为丰富高校“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提供了新的可能。一是数字技术促进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与深度开发。通过数字技术,革命遗址、革命人物故事、革命文献等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以影像、音频、图片等多元形式更生动、具体地呈现,为高校“大思政课”提供多层次、立体化、广覆盖的教学素材。二是数字技术拓宽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渠道与应用空间。重庆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互联网、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和资源局限,从静态知识单向传授转变为动态知识双向互动,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开辟广阔空间。三是数字技术提升重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大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度。重庆红色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能够构建虚拟红色文化场景体验课程等形式,深度融入教学内容体系,更有效地充实高校“大思政课”教学资源。

(二)链接多方资源,革新高校“大思政课”教学方式

运用数字技术来实现教学方式的进步和创新已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趋势[5]。在“大思政课”中,数字技术能够整合分散的红色故事、文献资料和历史遗物等重庆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教学方式的革新。首先,数字技术助力重庆红色文化资源深融于“大思政课”。重庆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通过数字技术转化,历史文物和重大事件能够以更多、更丰富、更完整、更精细、更生动的方式展现红色遗存和文化内涵,化‘有形资源’为‘无形呈现’”[6],创新育人方式。其次,数字技术推动“大思政课”教学的沉浸式开展。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可以生动再现重庆红色历史场景,使育人过程从抽象理论阐释转变为富有强烈体验感的互动式学习过程,丰富教学方式。最后,数字技术不仅有利于对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分类与存储,而且能够分析学生对不同资源的兴趣点,为高校开展“大思政课”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提供条件保障。

(三)契合学习需求,提升高校“大思政课”教学效果

数字技术赋能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过程,既契合学生对新型学习方式的期待,又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第一,数字技术有助于推动重庆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育人。数字技术促使思政课育人主体和对象聚合成多个“线上线下”群落,消除“空间”上的隔阂,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更为高效、便捷[7]。重庆红色文化资源依托数字化教学平台,能够推动高校、社会机构等育人主体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进而有效增强“大思政课”的联动性。第二,数字技术有利于优化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教学环境。重庆红色文化资源借助数字化手段展示,可以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沉浸式思政教学环境,营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情感共鸣,从而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效果。第三,数字技术有益于增强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针对性。凭借数字技术,教师能实时掌握学生对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动态,并据此精准推送符合学生需求的学习内容,增强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针对性。

二、数字时代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庆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带来新机遇,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调研显示,当前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较单一、师资力量较薄弱、数据平台较滞后等,这些问题共同影响着这一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效果。

(一)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课程内容有待丰富

重庆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但“部分文化场馆对数字技术挖掘还不够充分,导致数字技术与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合度不足”[8],使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面临诸多困境。首先,红色故事挖掘深度不足。当前高校“大思政课”涉及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部分讲解浮于表面。以渣滓洞、白公馆为例,经调研发现,仅约20%课程对狱中复杂历史背景下故事细节有所挖掘,其余课程多简单陈述英雄人物与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人物情感及历史细节剖析,致使红色故事感染力与教育价值难以彰显。其次,红色文化内涵阐释欠缺深度。重庆红色文化蕴含丰富内涵,包括革命抗争精神、社会变革及文化交融等,但部分课程对其挖掘深度不足,未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背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及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深远意义。最后,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不力。重庆红色文化资源涵盖遗址、文艺作品、先辈事迹等,但部分课程设置孤立呈现较单一元素,较少将相关文艺作品、红色歌谣等有机结合,不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其全貌,影响教学效果与学生对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全面认知。

(二)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师资力量有待增强

在数字时代,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面临师资力量薄弱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知识储备来看,教师的重庆红色文化知识体系不完备。重庆红色文化资源包含革命历史、人物、事件、思想内涵等丰富内容。然而,经调查发现,约40%的教师仅熟知重庆部分广为人知的红色文化元素,对诸多其他资源知之甚少,如部分教师对抗战时期重庆文化活动、地下党组织活动细节等缺乏足够知识储备,无法在教学中全方位呈现其丰富性。第二,从教学方法角度看,教师融合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学方法与能力有所欠缺。在数字时代,教学需要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方式。然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仅有约35%的教师表示能够熟练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创设沉浸式情境,部分教师将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方式和方法还不够新颖和灵活,数字化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还未达到理想水平”[9],致使教学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第三,从学科融合来看,教师的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不足。红色文化资源与多学科紧密关联,深入阐释需跨学科知识支撑。然而,当前高校“大思政课”教师中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占比较低,导致部分教师难以从多学科角度解读重庆红色文化资源,使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深度与广度不足。

(三)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数据平台有待优化

当前,数据平台虽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提供新契机,但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数据平台仍存在诸多不足。第一,数据平台内容欠丰富。重庆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然而部分数据平台在内容呈现上存在失衡。经过对平台内容深入剖析,笔者发现重庆抗战时期基层民众抗日活动等资料匮乏,而知名景点与人物介绍占比较大,不利于学生获取全面信息,无法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红色文化认知体系。第二,数据平台功能薄弱。部分重庆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平台存在搜索功能不够精准、数据分析工具不够强大以及互动交流机制不够健全等局限。第三,数据平台更新维护滞后。随着重庆红色资源挖掘的持续深入与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部分数据平台更新维护与安全保障的滞后性愈发凸显,存在信息过时甚至错误的现象,不利于重庆红色文化资源在“大思政课”中的有效融入。

三、数字时代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创新路径

基于数字技术优势和问题导向,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要以构建“大课程”体系、组建“大师资”队伍以及整合“大资源”平台为创新路径的着力点,不断拓宽育人新渠道、塑造育人共同体和优化育人数据库,以充分彰显重庆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的育人价值。

(一)构建“大课程”体系,拓宽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新渠道

“大课程”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课程思政与社会实践为辅助的体系,突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跨领域有机整合,塑造全方位立体教育格局[10]。这为构建重庆红色文化资源“大课程”体系提供重要启示。第一,依托课程资源整合,促成跨学科融合。基于重庆红色文化资源涉及历史、文学、艺术等多学科领域,高校“大思政课”要结合不同学科特色进行有机融入,如:在历史学科领域,教师通过深入剖析重庆抗战大后方关键战略地位及民众贡献,助力学生全方位洞察历史脉络;在文学领域,教师通过将《红岩》等红色文学经典融入课程体系,深度剖析人物塑造、情节架构与语言艺术,引领学生体悟革命精神内蕴;在艺术领域,教师通过把重庆红色歌谣、革命绘画等纳入艺术欣赏课程,阐释其音乐风格、歌词意义、艺术特色与历史背景,使学生在欣赏中接受红色文化资源的浸润。第二,凭借数字技术,打造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新格局。“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就是把线上自主学习、线下教师面授和引导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11],而数字技术为这种教学形式赋能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大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契机。一方面,高校“大思政课”要运用数字技术,整合渣滓洞、白公馆等影像资料、口述历史,打造虚拟展厅、纪录片、讲座视频等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资源库,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高校“大思政课”要组织学生实地或线上参观重庆红色文化地标,鼓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以强化学生实践感悟,升华其精神境界。

(二)培育“大师资”队伍,塑造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共同体

要讲好“大思政课”必须建强“大师资”。高校“大思政课”要改变传统思政课单一施教主体的模式,打造校内外育人团队,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促进思政课教师与校内外兼职教师的有力配合,实现不同主体的协同育人[12]。因此,高校“大思政课”要通过构建涵盖高校教师、校外专家、民间传承人的“大师资”队伍,打造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共同体,为数字时代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首先,强化高校内部师资培育。高校要邀请重庆红色文化资源与数字教育领域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系列,涉及重庆红色文化历史脉络、精神内涵及数字技术教学应用等内容,增进教师对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解及数字化应用能力。同时,高校也要激励教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促使其于“大思政课”教学中精准传授知识。其次,整合校外红色文化专家资源。高校要积极与校外专家合作。例如,高校与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协作,邀请其步入课堂分享前沿成果与实践经验。同时,高校也要构建校外专家资源库,依据教学需要邀请党史、文化等领域专家参与教学,充实“大师资”育人体系。最后,高校要发挥重庆红色文化资源民间传承人的作用。具体来说,高校要邀请革命先辈后代及热爱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民众走进“大思政”课堂,讲述革命先辈的成长经历与革命事迹,使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深切感悟先辈的坚定信念,厚植红色情怀。

(三)完善“大资源”平台,优化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数据库

在数字时代,“大资源”平台能够“整合理论资源和实践资源、网络资源和现实资源等各种教学资源,实现不同教学资源的合力育人”[12]。因此,为了推动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高校要持续优化“大资源”平台,充分发挥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数据库的育人价值。第一,借助数字技术构建“大资源”平台育人体系。基于重庆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高校要利用大数据整合梳理革命遗址、纪念馆等资源,建立“大思政课”育人数据库并开发多元检索系统,帮助学生达成快速检索以获取全面而系统的学习资源的目标,并运用人工智能分类标注与智能推荐,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增强学习过程的针对性和趣味性。第二,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大资源”平台功能。一方面,高校要借助大数据,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事件类型、精神内涵等对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便于师生根据需求精准查找和获取内容。另一方面,高校要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为资源增添展示形态与交互模式。此外,高校还要在“大资源”平台上设置交流板块,鼓励师生对体验内容进行讨论和分享,增强数据库的育人价值。第三,通过数字技术推动“大资源”平台与时俱进。高校要依托平台,及时更新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成果、开放时间等信息,确保数据的精准性和完整性,并通过优化平台界面设计与功能模块,提升资源平台的可用性与稳定性,为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

四、结语

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将重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时代课题。文章探讨在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中数字技术对充实教学资源、革新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存在的困境,并提出构建“大课程”体系、打造“大师资”团队和整合“大资源”平台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等.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7-25)[2024-11-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2]骆郁廷,余焰琳.“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资源育人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03):69-75.

[3]怀进鹏.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03):3-10.

[4]刘嘉宇.“三力”: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着力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31):25-28.

[5]SERDYUKOVP.InnovationinEducation:WhatWorks,WhatDoesn’t,andWhattoDoaboutIt?[J].JournalofResearchinInnovativeTeachingamp;Learning,2017(01):4-33.

[6]马闯.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逻辑机理、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24(02):68-73.

[7]吴恒,陈冬阳.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困境与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05):89-93.

[8]张铁力.重庆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路径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4(02):91-97.

[9]陈国成.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及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5):23-27.

[10]张磊.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4):1-3.

[11]刘学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J].宁夏教育,2020(Z1):47-48.

[12]王雪,刘世华.善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的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6):62-65.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数字技术
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中国德育(2021年9期)2021-07-29 08:48:27
“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基本遵循与实践进路
中国德育(2021年9期)2021-07-29 08:48:27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党员生活(2021年5期)2021-06-28 21:46:02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群众(2021年7期)2021-06-01 09:36:56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艺术评鉴(2021年4期)2021-04-02 10:15:23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博物馆中的应用
舞蹈创作技术的运用与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28:01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14:36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