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的学习投入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已成为最新流行语。由于它被广泛认为是学习改进和学生发展的关键要素,研究投入的有效途径是必要且可行的,以充分理解定义和潜在影响因素。因此,该文采用“三位”分析的方法,对纵向投入的理念及赋能学习投入的影响变量进行理论探讨,并提出学习投入度的“三位”框架的相应实施策略。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投入是可操作性的定义,以及在社会文化整合、结构变量和心理维度三方广泛因素中阐述的概念框架。学习投入度的“三位”概念框架为学生投入学习以及教育者系统地设计课程和教学开拓理论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学习投入;“三位”分析;学习效率;课程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S1-0086-06
Abstract:Studentengagementhasbeenlabelledasthelatestbuzzwordinthefieldofhighereducation.Asitgainswiderecognitionascriticaltolearningimprovementandstudentdevelopment,thewayscontributingtoengagementappeartobenecessarytofullyunderstandthedefinitionsandpotentialfactors.Therefore,thispaperemployedmethodoftripartiteanalysistoideasonportraitengagementandcomprehensivelysynthesizedimpactingvariableswhichcanempowerlearningengagement.Findingsdemonstratedanoperationaldefinitionofstudentengagementaswellasaconceptualframeworkillustratedinthreebroadfactorsincludingsocio-culturalintegration,structuralvariablesandpsychologicaldimension.Theoperationaldefinitionandconceptualframeworkprovideddeepinsightsintostudentengagementandimplieseducatorstosystematicallydevisecourseandteachingpractice.
Keywords:studentengagement;tripartiteanalysis;learningimprovement;curriculumdesign;implementation
学习是始于学生的。学习的投入被标记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最新流行语,被认为是个人发展的关键,包括提高成绩、持续学习和坚持不懈;质量和成功的指标。此外,它还与期望的学习、学术和社会成果呈正相关关系[1];在确保积极投入学习,保留和学业完成;提高努力和出勤率的绩效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教学者来说,投入可以改善课堂教学。因此,投入学习的学生往往更有可能成功。
然而,Kahu等[2]提出提高学生投入度的机制尚未明确阐明。尽管投入是通往学习成功的重新整合的途径,但促进投入的方式是充分理解定义和潜在因素所必需的要素,全面探索具有增强学习投入度的影响变量是必要的。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构建一个多维和多面的框架更加全面理解和描绘投入的理论诠释和实施途径,以鼓励学生的学习投入,即构建了一个概念化的框架以进一步应用实践。
一"文献综述
学生的投入是动态的、互动的、多维的和多方面的,就像盲人描述巨象一样[3]。其概念具有复杂性,包括定义、组件、维度、测量和实现投入的方法。对学生投入度的研究假设潜在的会确定与有效学习相关的条件和活动,因为研究数据可以直接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关键过程的原因。
(一)"投入定义
Newmann[4]提出,学生投入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环境和任务中的参与程度,强调了关联性与整合性的作用,将学生投入描述为学生在课程作业中表现出的行为、努力和坚持的来源,同时指出其与学习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这些观点共同表明,学习环境与任务活动是学生投入的重要构成要素。Coates[5]则认为,学生投入涵盖了学生在学术及部分非学术领域的广泛体验,具体包括主动学习、参与具有挑战性的学术活动、与学术人员的互动、参与丰富的教育经历,以及感受到社区的支持等方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学习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投入被普遍视为学生在学习任务或其价值上的参与程度,这一概念通常包括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维度。Fredricks等[6]进一步扩展了学生投入的定义,认为其不仅涉及学生的行为表现,还包括思维方式和情感状态的全方位体验,因此,学生投入是动机与主动学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上的体验过程和成果。学生投入是一种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的心理社会过程,其强度因人而异。学生投入度不仅反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程度,还包括他们与课堂、机构以及同伴之间的互动关系。
综合来看,学生投入度体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参与、互动关系及情感体验的多维度特征。
(二)"投入因素
学习投入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在教育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学习投入不仅仅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还涵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参与情况。学习投入度的不同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就。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和理论框架探讨学习投入的概念、影响因素、促进策略以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学习投入度通常被划分为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三大基本维度。行为投入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频率和强度,表现为参与课堂讨论、完成作业、参与项目等行为。情感投入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情感反应,包括兴趣、动机、满足感等情感层面的投入。认知投入则侧重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理解,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认知努力,如深度学习、批判性思维和自我监控等。
此外,学习投入的类型和风格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例如,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四种投入风格,包括激烈型、协作型、独立型和被动型。激烈型学生通常在学习中表现出高度的投入和积极性,协作型学生则倾向于与同伴互动并共同完成任务,独立型学生则注重自主学习和个人成就,而被动型学生可能缺乏参与和主动性。这些投入风格为教师提供了洞察学生学习行为的不同视角,也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不同的学者和研究者提出了关于学习投入的不同框架和设计。Linden等[7]将学习投入度划分为七个量表,包括过渡、学术、同伴、教职员工、学生、在线和课外等维度。这些维度涉及到学生在学术任务、社交互动、学校环境以及课外活动中的不同类型的投入。学术投入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投入的认知和情感努力,而社交投入则涉及学生与教师和同龄人之间的互动。课外投入则侧重于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情感投入,还能促进他们在非学术领域的发展。
在这些设计框架中,学习环境、技术和课程设计的作用不可忽视。Bond等[8]指出,学习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投入度。一个积极、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一个不支持的环境则可能导致学生的投入度下降。技术的使用也是促进学习投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在线教育和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从而提升他们的参与感和投入度。
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投入度。一种常见的增强投入度的方式是增强学生的行为投入。例如,研究表明,通过增加课堂出勤率、促进课堂活动的参与、鼓励学生与教师和同伴进行互动,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投入度。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目标设定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学生投入度的有效手段。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采取适当的策略以实现这些目标时,他们的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会得到有效增强。此外,Fredricks等[3]提出了增强投入度的几项具体干预措施,包括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提供及时的反馈、促进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等。这些干预措施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那么,提升学习投入度的策略可以采用多层次的方式。第一层是针对所有学生的普遍干预措施,例如提供清晰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第二层适用于那些需要更多支持的学生群体,例如通过个性化辅导或小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第三层则是针对那些长时间未能有效参与学习的学生群体,采取更加精准和深入的干预措施,如辅导、心理支持等。
学习投入不仅受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还与学生的社会环境、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密切相关。例如,Newmann[4]提出了学生投入的赋权因素,包括对能力的需求、外在奖励、内在兴趣、社会支持和身份认同感。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和对现状与目标之间距离的认识也是学生投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学生对学习任务有清晰的目标并能够评估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时,他们会更有动力投入学习。自我效能感、归属感、情绪和幸福感等心理因素也被视为学生学习投入的关键因素。Kahu等[2]指出,学习投入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当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任务时,他们更容易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此外,学生的归属感也是影响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的支持和接纳时,他们的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通常会更强烈。
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投入也具有重要影响。Blatchford等[9]指出,班级规模和班级时间的安排也是影响学生投入度的重要因素。小班教学通常能够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而较大的班级规模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参与度降低。学生的学习投入度不仅受到他们自身特征的影响,还与学校政策、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学校的教学资源、课外活动的丰富性、教师的教学态度等都能够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
此外,技术的作用在现代教育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在线教育和混合学习模式的兴起,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Diemer等[10]认为,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投入,提升学习效果。学习投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时间、情境和个体差异的影响。因此,调查衡量学生投入度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量化调查通常只能提供某一时刻的“快照”,难以全面捕捉学习投入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定性研究方法,如访谈、观察和案例研究,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更深入的视角,帮助他们全面理解学习投入度如何在不同情境中受到影响。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注重定性研究方法,以揭示学生投入度的动态性和情境性。
总之,学习投入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教育工作者应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采用多样化的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通过综合考虑心理、情感、认知和环境等多重因素,教育者可以设计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果。
二"学习投入度的“三位”框架及实施策略
本文采用定性“三位”分析,分三个阶段对选定的文献进行批判性研究,包括描述、综合和批评。
第一阶段:在本文第一部分的文献综述中,对基本思想进行了描述性总结。这一部分概述了学生投入研究的演变、主要讨论及开放性问题,并对已有研究中的基本思想进行了梳理,包括观点、贡献及其代表性内容的多维度描述。文献综述涵盖了研究方法、投入方式、增强投入的干预措施、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分类、投入的类型和规模,以及影响课堂投入和增强投入的因素。此外,通过详细的分析和描述,将前期研究的讨论进一步延伸,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这一阶段的初步结果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关于学生投入相关思想的整体概览,并为深入分析与综合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通过整合并澄清不同思想之间的异同,归纳出若干主题,并从第一阶段的总结中提炼出三个主要主题:投入指标、类别和影响变量。这些主题验证了关键研究发现。例如,强调了基于项目的任务以及以非学术为重点的方法中的协作努力。同时,通过深入分析和批判性视角,明确了三种主要的投入方法,包括行为、认知和情感维度,以及社会文化视角。基于这些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干预措施,如增加课堂参与度和加强师生互动。此外,还提出了一种多层次的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学习投入。
在学生投入的分类中,学习投入被分为四种风格:激烈型、协作型、独立型和被动型,并设计了涵盖学术投入、认知投入、社交互动和情感投入等七个维度的框架。进一步分析还指出,学习环境、技术应用、课程内容以及家庭支持等因素对学习投入有重要影响。同时,学生的投入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如学习环境、师生及同伴互动、课程设计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这些因素从多个视角探讨,包括课堂氛围、教师个性和社会地位等方面。
第三阶段:这是最关键的部分,根据第二阶段和第一阶段的比较,将新的想法和替代观点发展成概念。
学习投入度概念结合了已讨论过的特定维度策略,明确了关注教师在实施这些策略中的作用。我们注意到与该模型相关的两个关键调查兴趣点,即教师对学生投入的理解不一致,以及教师有效投入的意识形态与实际投入实践之间的不一致。因此提出,学生的行为、情感和认知需求与教师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策略和支持之间仍然存在不匹配。这里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教师目前对学生投入的概念是否与研究结果一致,并确定教师认为对于在课堂上支持这些方面很重要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的实际实施程度。需要进行这种性质的研究,以确定这些理解目前是否正在有效地转移到课堂实践中,并具体说明可能需要的任何干预措施的确切性质。鉴于学生投入对学习成果(包括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可用于为专业学习计划提供信息。
据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活动、同伴、学生自己、学习环境和师生间这些维度的设计,然而仅是概述,下面将继续具体地实施策略的探讨。能够影响学生投入的因素主要分为社会文化融合、结构和心理变量。此外,个性、教学热情和教师能力是与教师和同伴互动的子因素。受结构变量、学习环境和课程设计的影响,以基本原理为本框架的第二层。此外,心理观点的个体因素也是整体的组成部分。
Vygotsky等[11]指出,学习改进是社会和人际互动的结果。学生的投入受到一系列心理、结构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适当的社会支持,同伴的突出作用,更多地投入同伴群体或基于同伴的活动,可以增加对学习的投入。同时陈述了四种学生投入风格,包括强烈风格、独立风格、协作风格和被动风格。紧张的学生表现出对学习中的学术和社会方面的高度投入。那些独立投入风格的学生表现出更多地投入学术学习,而不是社会问题,而合作学生则相反。最后,那些被动的学生很少参加学术和社交活动。此外,学生对自主性、相关性和能力有基本需求,如果满足,可以增加投入度。因此,类型学模型和自决理论都强调以社会和学术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对于在大学里完全融入社会关系的学生来说,成功的可能性更大,社会融合应该从个人属性和基于队列的学习方面进行检查。同龄人群体对学生投入度的影响依赖于教师的投入,因此对学生投入的贡献需要了解教师高度投入和同伴关系的共同影响。
这些研究都提供了关于教师和同龄人在学生投入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证据。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文化比亚洲国家更关注个人感受、思想和内在属性,亚洲国家往往拥有集体主义文化,而亚洲国家固有的对自我的重视程度较低,中国文化,像许多其他东方文化一样,传统上是集体主义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倾向于成对或分组学习。因此,在中国语境中,老师和同龄人的社会支持对于学习投入是必要的。
学生的投入度得到增强,同时评估任务和活动的设计考虑了课程中打算学习的内容。此外,Tyler[12]在指导课程和教学方面阐述了四项原则,其中可以根据目的评估学习成果。因此,精心设计的课程包括明确的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评估,有可能加强学生的投入。
这与法雷尔和布伦顿早期关于心理因素的工作相似,例如信心和结构因素,例如课程设计和“热情的教师似乎也更快乐,更健康”,不仅激励学生,还提高了学习成绩。最重要的是,进一步投入的第一步是对定义做出更清晰的陈述。根据以前的研究和新概念,我们改编了弗雷德里克斯对学生投入的定义(图1),将其定义为一个多层次和多维的元结构,包括增加对学习的投资水平,对与教师和同龄人的交流体验的积极反应,积极投入学习环境,与课程作业和学习活动的联系。它与学者的想法是一致的,但方式更全面更密集。
图1从学习环境与教学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三个主要维度,系统性地总结了促进学习投入的具体策略。首先,在学习环境与教学活动方面,通过清晰的课程目标、动态调整教学方法、多样化任务设计以及及时反馈等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动机。其次,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强调学习小组合作、同伴评估与交流平台的构建,以增强协作能力与团队责任感。最后,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指导、公平的课堂管理以及情感支持,发挥在提升学习投入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框架中涵盖了行为、认知和情感维度的投入理论,并结合社会文化和心理变量,提出了多层次的干预策略,为学习投入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施路径。
建立课堂常规和程序,确保一致的纪律和后果,通过使用促进学生兴趣的资源和活动使主题变得有趣,提供深入理解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提供最佳挑战:任务具有挑战性但可以实现,融入真实的“真实世界”教学和活动,确保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相关。教师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使用具体而真诚的赞美,提供目标明确的有力指导,传达明确的期望,对行为和学习保持高期望,明确说明学习目标,实施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确保说明清晰,塑造适当的行为,为高水平的学生投入制定计划,使用非控制性信息语言,关心、理解和培养,对学生表现出兴趣,倾听学生的观点,尊重所有学生,提供真诚的鼓励,将幽默融入教学中,有同理心。此外,提供及时、以任务为中心和具体的反馈,调整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经常以不同的方式评估学生的理解力,提供相关背景知识,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建立学生的信心,确保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相关。学生的个人目标、兴趣和偏好,允许学生选择他们学习的内容以及如何展示他们的理解,将乐趣融入学习、表现出对学科的热情、鼓励学生提问。师生间培养高质量、积极、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同伴间在学习中融入学生协作:主动、动手、讨论和小组工作。
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研究揭示的框架为课堂教学中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投入的多维度因素,特别是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创造更具互动性和包容性的学习环境。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更新教学内容或方法,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情感和行为投入,进而提升学习效果。此外,教师在支持学生参与时,应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这一转变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参与,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三"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投入的三种思路,并综合了能够促进学习投入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展示了学生投入的操作性定义和概念框架,该框架涵盖了三个主要变量:心理社会、结构和心理层面。这些变量可进一步细分为教师、同伴、学习环境、课程设计、行为、情感和认知态度等方面。考虑到学生投入的可塑性和变化性,本研究强调了教师对学生投入的理解与他们支持学生参与的实践之间的差异。这一差异需要进一步探索,以明确教育者如何理解和实施支持学生投入的策略。这对于确保教育工作者清晰理解学生参与的理论框架,并在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支持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至关重要。该框架的核心目的是为教学专业人员提供明确的指导方针,将学生参与视为一个“三位”结构,并辅以基于研究的定义和策略,以便更加一致地支持学生参与,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有效的参与性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KUHGD.Thenationalsurveyofstudentengagement:Conceptualandempiricalfoundations[J].Newdirectionsforinstitutionalresearch,2009,141:5-20.
[2]KAHUER,NELSONK.Studentengagementintheeducationalinterface:understandingthemechanismsofstudentsuccess[J].HigherEducationResearchamp;Development,2018,37(1):58-71.
[3]FREDRICKSJA,RESCHLYAL,CHRISTENSONSL,eds.Handbookofstudentengagementinterventions:Workingwithdisengagedstudents[M].AcademicPress,2019.
[4]NEWMANNFM.Theradicalperspectiveonsocialstudies:Asynthesisandcritique[J].Theoryamp;ResearchinSocialEducation,1985,13(1):1-18.
[5]COATESH.Amodelofonlineandgeneralcampus-basedstudentengagement[J].Assessmentamp;EvaluationinHigherEducation,2007,32(2):121-141.
[6]FREDRICKSJA,RESCHLYAL,CHRISTENSONSL.Interventionsforstudentengagement:Overviewandstateofthefield[M].Handbookofstudentengagementinterventions,2019:1-11.
[7]LINDENK,PEMBERTONL,WEBSTERL.Evaluatingthebonesofadaptivelearning:Dotheinitialpromisesreallyincreasestudentengagementandflexiblelearningwithinfirstyearanatomysubjects?[C]//HEAD'19.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igherEducationAdvances.EditorialUniversitatPolitècnicadeValència,2019:331-339.
[8]BONDM,BEDENLIERS.Facilitatingstudentengagementthrougheducationaltechnology:Towardsaconceptualframework[J].JournalofInteractiveMediainEducation,2019(1).
[9]BLATCHFORDP,BASSETTP,BROWNP.Examiningtheeffectofclasssizeonclassroomengagementandteacher-pupilinteraction:Differencesinrelationtopupilpriorattainmentandprimaryvs.secondaryschools[J].LearningandInstruction,2011,21(6):715-730.
[10]DIEMERMA,MISTRYRS,WADSWORTHME,etal.Bestpracticesinconceptualizingandmeasuringsocialclassinpsychologicalresearch[J].AnalysesofSocialIssuesandPublicPolicy,2013,13:77-113.
[11]VYGOTSKYLS,COLEM.Mindinsociety:Developmentofhigherpsychologicalprocesses[M].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8.
[12]TYLER,R.W.BasicPrinciples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