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与方法探究

2025-01-20 00:00:00江德强韩同非
高教学刊 2025年37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方法

摘"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国家、高校和学生个人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世情国情发展的新态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新变化,当代大学生群体年龄和个性特征等新情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应着力于国家社会扬正气、千家万户传家风、高校教育重树人、校园文化引新风、课程思政正源流、社会实践助养成、网络新媒体新载体等方面发挥合力,不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基业长青、后继有人。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S1-0173-04

Abstract:Fromthepointofviewofthecountry,theeducationofsocialistcorevaluesofcollegestudentsisofgreatsignificance.Withthenew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theworldsituation,thenewchangesofeconomic,socialandculturaldevelopment,andtheageand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of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theeducationofsocialistcorevaluesofcollegestudentsisfacingnewproblemsandchallenges.Weshouldworktogetherfromtheperspectivesofpromotingthenationalandsocialintegrity,spreadingthefamilytraditiontothousandsofhouseholds,restoringthetalentsofcollegeeducation,introducingnewstylesofcampusculture,cur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socialpracticeandnewmediacarriersoftheInternet.Weshouldgivefullplaytotheimportantroleofcoresocialistvaluesinshapingthesoulandeducatingpeople,inordertocultivatethebuildersandsuccessorsofthesocialistcauseinthenewera.WewillensurethatthegreatcauseofthePartyandthecountryissustainableandhassuccessor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SocialistCoreValues;education;path;method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并明确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在全社会中大力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党的二十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不可避免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应着力于国家社会扬正气、千家万户传家风、高校教育重树人、校园文化引新风、课程思政正源流、社会实践助养成、网络新媒体新载体等方面,发挥合力、齐头并进,深入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培育敢担责、勇担当、能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的中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将在他们手中接力、并由他们完成[1]。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国家层面来说:一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容丰富,领域广泛。大学生既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秀分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则必在其中、且是重中之重。二是牢牢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凝聚起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大学生团结奋斗、勇毅前行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藏着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伟力,而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秀群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端正三观、凝聚共识,极大地发挥青年大学生群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大作用。三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固本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凝聚了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文化认同和行为准则。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教育方法和重要培育路径。

从高校教育来说:一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涵养大学生思想、意志和品格。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支有理想、能担当、懂技能、会创新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有利于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磨砺坚韧意志、锤炼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自觉把个人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二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向、理论基石和方向指引。高校的根本任务和光荣使命是立德树人,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旨归是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体系和价值指标,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和价值指引。三是高校巩固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是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渠道。高校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安定的校园文化环境,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当代的主旋律和正能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巩固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和正向引导。

从学生成长来说: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南,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政治观、社会正义观和个人道德观,内涵广博、意义深远。大学生处于成长成才拔节孕穗的关键期,需要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道德示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担当了这个重要角色。二是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重要价值标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个人品质塑造、社会公义认知和家国情怀担当,树立了一面旗帜和标杆,激励大学生以此为准绳和依据,从思想理论上、社会实践里和日常行为中不断校准和修正。同时,也教育引导学生科学把握“四个正确认识”,为实现个人理想、家庭幸福和国家富强而善于拼搏,勤于努力,勇于奋斗。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与挑战

随着世情国情发展的新态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群体年龄和特性的变化等情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保持在30%左右,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的崛起深刻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特别是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创,尽管疫情过去了,但是国际环境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俄乌冲突、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加息、巴以冲突等都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西方世界对中国从经济到制度、文化、人权、国家安全等各个领域进行遏制,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加激烈,呈现出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而国内,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区域、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显著,社会转型期焦虑情绪蔓延,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攀比炫富、佛系青年和躺平学等消极社会思潮的侵蚀,给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

近年来,大学生先进事迹和典型不断涌现,例如国家评选的全国最美大学生、全国优秀大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他们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系列重要论述的模范代表。这些先进典型人物,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引领道德风尚,正逐渐成为广大学生和全社会的道德标杆,影响和带动着更多的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具有“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4]等特点,但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5],道德品质漠视、价值取向扭曲,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利益,集体精神欠缺、团结协作观念差,功利性和虚荣心强、奉献精神和进取心不足,奢侈享受之心较强、艰苦奋斗精神淡化,重视知识才能、轻视传统美德[6],强调个人体验、缺失生命观念[7],抗挫折能力较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特征,也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必须分析和研究的客体对象特征。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与方法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笔者认为,应该从国家社会扬正气、千家万户传家风、高校教育重树人、校园文化引新风、课程思政正源流、社会实践助养成、网络新媒体新载体等方面发挥合力,深入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国家社会扬正气

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团结奋进、积极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性、方向性的工作,关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不知、信不信、认不认和做不做的现实对照。因此,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和日常生活中,注重价值导向与经济行为的有机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上升为法律规定,融入法治建设,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构建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大环境。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最大限度增进社会稳定和谐。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实现市场经济发展和道德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循环,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行为得到支持、鼓励和实惠,与之相违背的行为受到制约、限制和惩处[8]。

(二)"千家万户传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首要场域和核心来源。家庭环境氛围对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具有持久性、渗透性、针对性、亲和性和权威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原生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家庭观念、价值甚至于一脉相承。因此,良好的家风是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土壤。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家庭建设都是个人生存发展和个人生活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个体应注重和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对照和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家庭和睦和善、亲人相亲相爱。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小组织单元,才能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代代相传,更是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后盾。

(三)"高校教育重树人

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有之义,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价值指向和标尺,需要着眼全盘考虑,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系统谋划,积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要构建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体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构筑宣传教育的网状体系;注重挖掘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育人情怀,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队伍;发挥课堂教学正本溯源作用,筑牢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积极选树和宣传典型人物事迹,发挥优秀群体榜样引领作用;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新阵地,有效发挥网络阵地的舆论引导作用;全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拓展多维实践的育人效果。

(四)"校园文化引新风

文化的力量,是一种深沉而持久的力量。人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休闲娱乐中所外化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兴趣偏好等,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交相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高校要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校风、学风为核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高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常态化机制,推进依法治校,学校的章程及各项政策规定、社团公约等要符合和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义。不断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有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文化长廊、走廊等,提升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内涵。丰富大学精神,优化学风教风校风,开展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占领网络空间和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中、网络文化内容的丰富中和网络引导管理监控机制的完善中[9]。

(五)"课程思政正源流

课堂教学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各门课程都应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课程与思政相结合,认真践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和重大任务。广大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祖国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10]。当代青年大学生是“95后”“00后”“05后”,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实际,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分析学生兴趣爱好,以学生为本,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善用网络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授范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思想引领,做到育人铸魂。

(六)"社会实践助养成

高校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11]。高校应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志愿公益、勤工助学、科技发明、生产劳动、理论宣讲、文化宣传、社区实践、乡村振兴、参观遗迹、社会调查、暑期实践、政府见习、企业交流与专业实习等活动,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实践创建活动,深化道德养成教育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火热的青春实践中去学习、体验、感悟各类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及所折射、彰显和闪烁的高贵品质和精神气概,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加强价值引导,通过校园实践、志愿服务实践、网络虚拟实践的“三位一体”方式以及系统化的机制建设,优化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12]。

(七)"网络新媒体新载体

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运用智能手机、iPad和笔记本电脑等终端,通过应用程序、网站等开启学习、通信、交友、购物、理财、办公及娱乐等网络生活。移动互联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引导和教育的生动载体和重要平台。要善于学习把握新形势、新动态,运用好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到网络宣传、文化和服务中,敢于和勤于用先进文化和正面回应占领网络阵地热点和制高点。顺应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趋势,通过建立专题网站、网络社区,开设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等,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加强网络监控、净化网络空间,倡导文明上网、理性发声,针对舆论热点大做文章,积极引导网络舆论风向;要积极融合线下、线上教育手段,以满足学生的体验感、探索感和获得感,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1]。同时,也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增强互联网思维,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3]。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提出了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体现了当代中国“最大公约数”,昂然树立起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需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更是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网络、个人等方面持续发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铸魂育人的重要导向作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江德强,沈亚东,刘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路径[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4):42-44.

[2]杜晓.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9(6):48-52.

[3]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0-21.

[4]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5-1(01).

[5]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1-42.

[6]邢瑞娟.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5):77-80.

[7]井晓宁,王翠云.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6):133-136.

[8]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1223/c64387-23924110.html.

[9]孙瑞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9.

[1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0.

[11]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7.

[12]李雨辰.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33(3):56-60.

[1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方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可能是方法不对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3:51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6:25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0:02
用对方法才能瘦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42:52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47:34
捕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