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的困境与破局

2025-01-18 00:00:00肖敏琼
科技风 2025年2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摘"要:目前,国家对于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单纯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是对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提出了全新要求。高职院校的科研在新时代也肩负起了新的使命,那就是必须通过科研来有力促进地方产业的升级与创新。然而,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存在指标单一、过度依赖量化指标、评价导向激励不明确等现实问题,难以充分反映高职院校的应用性、实践性需求。通过构建多维度科研评价标准、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应用型科研与成果转化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为高职院校科研评价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评价;高职院校;多维评价

高职院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其不仅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使命,也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研既是其加强行业联系、服务地方发展和凸显技术应用的基础、载体和基石,也是彰显办学实力和育人水平的重要标志[1]。然而,目前职业教育科研评价方式导向出现偏离,导致评价结果难以真实反映职业教育科研的应有价值,影响了科研产能的提升[2]。

一、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的重要意义

第一,引导科研方向。通过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可以引导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在当前“中国制造2025”、“双碳”目标等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可以重点鼓励教师开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这样的引导能够使高职院校的科研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能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二,提高科研质量。科研评价能够促使教师和科研人员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和价值,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评价的压力和激励下,科研人员会以更加严谨的态度进行科学研究,从选题、研究方法到成果呈现,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同时,科研评价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科研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完善。通过对科研成果的同行评议,可以发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建议。

第三,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的科研评价可以为高职院校的科研资源分配提供依据,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对于科研业绩突出的教师和团队,可以给予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优先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以及政策倾斜,鼓励他们开展更高水平的科研活动。而对于科研业绩不佳的教师和团队,则可以通过评价结果进行督促和整改,促使他们提高科研水平。这样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

第四,提升学校声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科研评价结果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声誉和影响力。一所高职院校如果在某些领域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就会在行业内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和学生。同时,也会吸引企业与之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此外,良好的声誉还能为学校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源,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第五,推动教师发展。科研评价对教师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并取得良好的评价结果,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科研过程中,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而能够更好地将前沿科技和实际案例融入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良好的科研评价结果也为教师晋升职称、评优评先等提供有力的支撑。此外,科研活动还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和前沿技术,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素材,推动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的困境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多以普通高校为模板,强调量化评价,以学术成果数量、项目经费、专利申请等作为主要衡量指标。这种评价方式尽管直观且易于操作,但在高职院校的实际运行中却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现行科研评价体系指标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未能充分反映不同专业的特色和差异,缺乏根据专业特性制定的灵活评价标准,这影响了科研活动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此外,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往往未能充分关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由于评价指标单一,科研人员往往更倾向于理论研究,而忽略了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二)科研评价过度依赖量化指标

在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中,过度依赖量化指标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首先,量化指标往往忽略了科研工作的质量。许多教师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在短期内产生可量化成果的项目或研究方向,而这些项目通常缺乏深度和长远的学术价值,影响了科研人员对长期、高质量研究的投入和持续性。其次,量化指标难以全面反映科研的应用价值。高职院校科研的核心应该是应用型研究,其成果应能为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实际的技术支持和服务。然而,现行的评价体系过于重视学术成果的数量,而对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关注却显得不足。

(三)科研评价导向激励不够明确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科研评价体系上面临功能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一方面,科研创新激励机制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科研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清晰的科研导向,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无法将科研力量聚焦于学校发展的核心领域和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上,这导致产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难度增加。

三、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的破局路径

面对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中的种种困境,亟须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实践来寻求破解之道,以推动科研工作朝着应用导向、多元化发展的方向迈进。因此,只有通过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产教融合的使命。

(一)构建多维度的科研评价标准

1.增加应用型科研成果的权重

高职院校应依据其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赋予应用型科研成果更高的评价权重。对于实际生产中的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企业合作项目等,应纳入科研评价体系,设立专门的评估指标,并提供相应的加分激励。这种评价机制将激励教师积极投身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与地方产业构建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中。

2.强化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与转化效果评价

高职院校应注重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突出高职教师科研评价的应用导向和社会影响,包括促进教师的应用导向科研[3]。科研成果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或是技术成果的市场化应用效果等均应成为科研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通过设立这些社会效益类指标,可以有效引导教师在科研中更加关注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3.突出专业差异性与个性化评价

鉴于不同专业领域的科研特点存在显著差异,高职院校应当依据各专业的独特性,制定出灵活多样的评价标准。对于工程学科而言,评价体系应更加侧重于技术成果、专利申请和技术转让等实际应用型成果。相对地,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评价,则可以将艺术创作、社会服务和文化推广等成果纳入考量。通过实施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我们能够更精确地评估教师在其专业领域内的科研成就,并且有助于推动不同学科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二)强化科研与产业的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的科研应以产教融合、服务产业为核心,因此,科研评价改革的另一个重要路径在于强化科研与产业的协同创新,建立科研与产业的双向互动机制。

1.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地方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在这种模式下,科研项目不再仅仅是学术导向的理论研究,而是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着眼于解决企业的实际技术问题。教师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与企业的实践经验和市场洞察力相结合,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推进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新的技术活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技术优势;同时开展产品开发,使企业的产品能够与时俱进,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科研评价体系应通过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并在评价时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更高的权重。

2.设立企业联合科研项目的专项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专门的企业联合科研项目评价机制,将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技术、工艺创新、生产流程改进等纳入科研成果评价范围。这种专项评价机制不仅能够促进教师参与企业研发,还能够为科研评价提供多样化的评价维度。通过参与这些企业联合科研项目,教师可以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市场信息,同时也能准确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时可以有的放矢,使科研项目更加贴合市场需求,从而大大提高科研的市场适应性,让科研成果更容易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三)鼓励应用型科研与成果转化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因此,其科研评价体系应当更加倾向于对应用型科研成果的产出进行评价,并且需要通过实施多种激励措施来积极推动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1.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

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门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对成功转化为市场产品、服务或技术的科研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将科研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岗位分类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教师荣誉体系以及二级教学部门的绩效关联,建立合理的激励与奖惩机制,形成评价合力,激发教师开展高质量科研的内生动力[4]。这种激励机制将发挥重要作用,鼓励教师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市场潜力,引导他们在科研项目的选题、研究方法以及成果推广等环节都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在这种机制的推动下,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率将得到显著提升,为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构建科研与企业的双向评价体系

在科研与企业合作中,不仅要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还应当引入企业对科研工作的反馈机制。例如,可以设立企业评估机制,由合作企业对教师科研项目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并将企业的反馈纳入科研评价体系。这种双向评价机制能够促进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教师在开展研究时会更加关注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使得科研方向更加贴合市场和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研合作中来,双方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推动科研与企业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四)通过政策激励推动教学科研平衡发展

高职院校教师通常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是科研评价中的一大难题。因此,科研评价改革中还需通过政策激励推动教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发展。

1.优化科研工作量认定机制

高职院校为了确保教师的工作量得到公正的评价,学校管理层应当依据教师们在科研活动中的实际投入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科研工作量认定标准。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投身于产学研合作、技术开发等实践性科研活动的教师,他们的这些工作成果应当被赋予与学术成果同等的价值和认可。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减少对单一学术成果形式的过分依赖,从而促进科研成果的多样化发展。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主要负责教学工作的教师,学校可以适当降低他们的科研任务要求,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提高教学质量上。通过这种差异化管理,可以实现教学与科研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配置,确保教学和科研工作都能沿着各自的轨道健康、持续地发展。这样,教师们就不会因为精力过于分散而难以兼顾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

2.推动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

科研成果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它还可以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要更多地评价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程度,以及推广的价值、成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力度[5]。高职院校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科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体现,重点在于其对教学过程的推动和改进。当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时,它能够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使教学不再局限于陈旧的知识体系,而是紧跟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科研带动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此外,科研成果的融入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永华.科研助力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的效应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06):114119.

[2]兰小云.“破五唯”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内涵、困境与路径[J].职教论坛,2021,37(09):147153.

[3]郝天聪.高职院校应用导向科研行动困境的案例研究:组织社会学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182187.

[4]杨爱玲,罗尧成,肖纲领.类型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评价改革探索:基于S院校的个案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1):5559.

[5]曾小波,葛庆,姜鹏.新时代高职院校科研评价:困境、机理与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4(12):3033.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2213893);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科研项目“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职教师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24SK02)

作者简介:肖敏琼(1986—"),女,汉族,广东汕头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11:48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9:41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15:26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16:26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5:20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08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9:02:26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