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工程训练的路径研究

2025-01-18 00:00:00周琴李娟
科技风 2025年2期
关键词:工程训练融合发展劳动教育

摘"要:工程训练与劳动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是理工类专业劳动教育的理想依托课程。但传统工程训练的主要目标在于技能训练,普遍存在着重“劳”轻“育”的现象,这也使得工程训练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目标达成度不理想。如何通过在工程训练课程中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基于工程训练提炼劳动教育实践项目等方式,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工程训练,成为“工程训练”与劳动教育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在劳动实践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劳”“育”结合地达成劳动树德、劳动增智、劳动强体、劳动育美。

关键词:工程训练;劳动教育;融合发展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证能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保障等方面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相关指导意见。为落实《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工程训练系列课程是理工类院校的必修实践课程。以体会制作为主要方式,在机械制作、电工电子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制作和实践,习得知识、锻炼技能,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实践的过程物化劳动成果,丰富劳动体验,知晓劳动意义。工程训练是劳动教育的天然载体,劳其心智、学思践悟,是非常合适的劳动依托课程。

1"高校工程训练培育现状

工程训练与劳动教育、学科交叉与融合有着密切的关联。但目前的工程训练采用的是先学习、后实践的方式,且为了拓展训练内容、丰富训练形式、增加实践时间占比,诸多学校建设了线上学习资源,同学们可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预习、学习和巩固理论知识等。训练时,以学生实践为主,通过大量的训练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对于劳动观念的引导教育较少,存在着重劳动、轻教育的现象。学生虽通过工程训练获得了技能上的提升,但距离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还有一定的差距[1]。同时,结果导向的工程训练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践结果,形式相对单一,部分项目虽把劳动教育纳入考核,考核的内容也仅是把工程训练的纪律、安全、实习成果重新分配了比例。考核的缺失、形式单一等问题,也使得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同向育人的效果被弱化。

基于工程训练,将开展劳动教育融入工程训练的路径研究,利用工程训练的天然劳动教育属性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打造工程训练的主要劳动依托课程非常必要。笔者认为应该在工程训练中融入劳动教育,在达成工程训练知识习得、技能提升、素养培育目标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对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以这些精神来启发自身的立志、学习及职业规划和行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过程观、劳动主体观和劳动权益观,端正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善于劳动,实现工程训练与劳动教育的同向育人。

2"劳动教育融入工程训练的路径研究

2.1"在工程训练课程中挖掘劳动教育元素

工程训练系列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体会制作,通过工程造物联系理论和实际,从而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工程意识、提升工程能力、涵养工程素质[2]。作为校内生产劳动,学生在真实的车间场景中,合理使用设备、工具进行劳作,过程中着装要求、纪律要求、安全操作要求、车间规范整理要求等均体现了劳动教育的关键要素。

2.1.1"立足技能训练,融入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教育

在理论讲解环节,以工艺发展史为线,系统介绍不同工艺的起源、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并融入典型的劳动事件和人物[3],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历史”等观点,正确理解劳动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结合“中国梦”“工匠精神”“世界技能大赛”等从主动参与劳动、努力提升劳动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鼓励学生用脚踏实地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生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项目实践操作中,教师示范操作的同时,要注重技术操作规程的讲解、巡查和指导,让学生对基本的设备、工具的操作方法能够正确地选择、使用,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启发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也注重方式方法。通过出力出汗、手脑并用的实践,让学生重视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爱惜工具设备,珍惜劳动成果。

2.1.2"以安全教育为抓手,强化大学生劳动安全意识的培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工程训练,乃至整个生产活动的前提。在训练中,学生会在不同的车间使用不同的设备、工具,其风险等级、风险点、危险源也各不相同[4]。各车间实行安全准入原则,学生进入车间前要进行安全教育及测试,实训过程中有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巡查、教师巡回指导;建立了工程训练安全管理体系,设置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各车间有安全评价标准;细化劳动安全教育内容,创新安全教育载体,优化安全教育手段。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强化大学生的规则、纪律意识,知晓安全劳动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1.3"以成果为导向的过程管理与控制,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

生产劳动是讲求精度、质量及成本控制的。工程训练有别于验证性的实验,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要制订合理的工艺方案,这其中不仅要包含各参数的选择、设备的选择,还要对设备的操作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学生手脑并用、出力流汗,以工艺实现为导向,通过团队分工协作的方式查询资料、分析任务,完成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学习和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生产劳动教育,来综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及引用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完整的生产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验、做中长。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具象化,学生对技能成就人生的想法更强烈,也更愿意去实践和提升。

2.2"基于工程训练,提炼劳动教育实践项目

为了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各高校依托学科专业、围绕创新创业,建立了劳动教育实践清单。工程训练与劳动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其目标、方式基本一致,在清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工程训练,从中提炼一批专业要求较低、对非专业同学相对友好的项目作为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助力提升学生的劳动综合素养。

2.3"将劳动教育贯穿工程训练课程教学全过程

工程训练系列课程是以OBE模式开展各项任务实践为主要方式,遵循“下达任务,提出问题——资料查找,知识学习——制订方案,分工协作——制作实践,劳动体验——检测检验,分享复盘——内化提升,创新创造”的流程[5]。在过程中,除了设备应用、工具使用外,环境卫生、安全操作、细心严谨等对训练结果也有着较大影响。在做中学、做中育,教师强化学生的过程管理,让工程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形成闭环,相互影响和促进。笔者以“电子产品的制作”为例,来叙述各时间点工程训练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与实践。

2.3.1"教学设计思路

课程基于文化视角、创新视角和工程视角,通过知识讲授、学习构建、竞赛参与等方式,达成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提升,通过学思践悟的方式让专业劳动向创新劳动进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让学生在工程造物、体会制作过程中物化富有工程特色、时代特征的劳动成果,如图1所示。

图1"教学设计思路

2.3.2"教学内容提炼

教学内容融通课、岗、赛、证,对标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融入技能等级测试标准,结合学科竞赛门类,以提升劳动认知和训练劳动技能两方面进行设计。按照认知、准备、实践、运行、分享的步骤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主体观、权益观和过程观,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善于劳动,如图2所示。

图2"教学内容分配及目标达成图

2.3.3"教学过程安排

(1)课前导学。教师发布教学任务,同学们学习相关视频及资料,并完成通关小测验,对基本知识有相应的掌握。小组内部可通过角色扮演法来相互检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遇到问题时,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寻找解决的办法。

(2)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时,教师以4T模式进行教学组织。

1T(START),课程导入,增强动力。在该阶段,教师主要通过大国工匠等生动案例唤醒学生的英模崇拜、职业敬畏,以身边的榜样、课程知识的具体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T(TEACH),课程讲解,查漏补缺,重温课程任务,并根据同学们导学的学习情况进行任务的剖析,安全重申、重点强调、难点化解,介绍训练的流程及评价标准。

3T(PRACTICE),学生实践,这是整个课程的重点。勤学善思,苦练精艺,同学们可按小组进行实践训练、运行及调试。过程中教师注重安全巡查,及时纠错及指导。

4T(EVALUATE),交流分享,总结复盘,评价分享,让每一次体验都有感悟和收获。

(3)课后拓展。课程只是开始,同学们在课程之后可以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平台、设备、资源进行作品的升级与优化,申报大创项目,参与学科竞赛,由专业劳动向创新劳动进阶。

劳育与思政双核驱动,着力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建立以自身专业为“制造兴国、实业兴邦”奉献力量的情怀[4],实现实践育人目标,是新时代工程训练的着力点。通过课后的内化升华与迁移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本领。

结语

工程训练与劳动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工程训练并不等同于劳动教育,思政引领、劳育牵引、五育并举、工程训练与劳育、思政相融合,是达成工程训练助力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劳动实践不是劳动教育的全部目的,“劳”“育”结合既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感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继而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劳动,用奋斗去实现个人梦想,助力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207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薛春江,李浩,张楚洋.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工程训练课程的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10):6769.

[3]陈为平,黄捷,张丽娇,等.基于工程训练的劳育与思政融合育人路径研究[J].机电技术,2024(2):109112.

[4]张小辉.新时代高校“工程训练”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8(4):5358.

[5]朱华炳,沈鹏,李小蕴.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开展劳动教育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2(5):4044.

基金项目:2022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及评价机制研究”(2022213);2022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导学—实践—分享’式智慧教学实践研究——以弧焊电源为例”(2022204)

作者简介:周琴(1987—"),女,汉族,湖北保康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工程训练和劳动教育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工程训练融合发展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基于AHP的高校工程训练成绩评定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机械类专业工程训练的改革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 20:11:58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基于“培养创新型机械工程师”模式的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7:39:18
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设计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12:29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3:10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