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探讨教育数字化与教育公平的内涵、特征以及价值的基础上,分析教育数字化为何能有效实现教育公平以及目前所遇到的阻碍与突破路径。研究发现,教育数字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资源,实现教育全过程的数据监测、资源共享及精准识别,达成“控辍保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目标,助力教育实现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全方位公平。目前,我国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存在教育数字化理念未完全形成导致社会整体教育理念的滞后,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未完全普及致使东西部地区存在数字鸿沟,师生数字素养培育相对滞后导致数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等阻碍,制约了教育数字化有效发挥促进公平的效应。为破除这些阻碍,须更新教育数字化理念并加强宣传普及,从传统的以学生成绩为主的理念转变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增加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融合;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东西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区域差异,促进国内区域间的资源公平;培养数字化教育专业人才,为教育数字化提供具备数字素养的师资力量及数字技术人才支持,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教育公平;数字技术与资源;数字鸿沟;数字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34;G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6120(2025)01-0001-12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2]这均表明,教育公平和教育现代化建设均已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教育战略[3]。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既关系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也关系到人心向背和民众福祉。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公平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产生诸多问题,如山区辍学学生无法追踪、随迁子女入学难、城乡教育差异明显、偏远地区师资力量不足[4],等等。
根据《2022年国家统计年鉴》,从教育起点的角度,我国大多数省份的未受教育人口占比在5%以内,目前已基本上实现义务教育,保证每个人都具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从教育过程的角度,全国高等教育人口平均占比1947%,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远超全国均值,东部地区具有一定的教育资源优势,而西部地区则处于教育资源劣势;从教育结果的角度,高等教育人数(包括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总占比1947%,然而研究生仅占095%,高级人才缺乏[5]。由此可见,传统教育转型迫在眉睫。教育数字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具有数据监测、资源共享和精准识别等主要特征,能够利用网络进行传播,通过交互空间可以实现虚实交替,从而具有共享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培养学生个性等优势[6],对于解决教育公平的障碍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数字化概念在国内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共同指向了教育系统的深刻变革。在国内,《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教育数字化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其被定义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的全面变革[7]。教育数字化被视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政策引导下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和教学模式创新成为核心议题。国际范围内,教育数字化不仅仅是技术的引入,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涉及教师角色的转变[8]、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9]以及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10]。
各国教育部门均意识到教育数字化的作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并开展了相关活动来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公平需要。例如,英国教育部2019年出台《教育技术战略:释放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11],德国联邦教研部、德国联邦职教所于2016年4月联合提出“职业教育4.0”的倡议[12],美国教育部2017年发布《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NETP)[13],等等,旨在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国家教育目标,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
自2015年以来,我国开始强调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强国,发布了诸多文件以推动教育数字化,其中多次提及“大数据监测”“智慧教育”“教育资源全覆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教育数字化的特征,强调以数据的全面性、共享性和精准性实现教育数据全流程监测、教育资源全方位共享[14],以及教育信息全面化识别[15],以此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例如,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同年,《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16]。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使教育数字化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战略,也成为我国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相关文件政策经整理如图1所示。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并尝试解决,其中包括:教育数字化为何能够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公平进程中存在哪些现实阻碍?如何突破现实阻碍以实现教育公平?其可能的贡献有:一方面,创新性地将教育数字化与教育公平纳入同一分析框架,揭示教育数字化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相关方面研究的理论深度。另一方面,基于教育数字化助力教育公平的现实角度,分析教育数字化在应用过程中的现实阻碍,并提出破除这些阻碍的可能路径,对以教育数字化为抓手更好地服务教育公平提供有益的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教育数字化与教育公平的内涵
(一)教育数字化的内涵
“教育数字化”一词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期,互联网、多媒体及计算机等技术进入教育领域。此时,欧美国家更多的是使用“电子学习”、“线上学习”或是“虚拟教育”来描述教育数字化。之后,教育数字化概念不断泛化,涵盖了在线教育资源和平台的开发,且以利用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培养适应21世纪技能的人才为目标[17]。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助推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18],大致可以分为起步阶段、普及阶段、发展阶段以及转型升级阶段[19],其高级阶段就是教育数字化[20]。
教育数字化涵盖了从在线学习平台、个性化教学工具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共享、教育管理的智能化提升,具有数据监测、资源共享和精准识别等特性,旨在利用技术提高教学质量[21]、促进教育公平[22]和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17]。教育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23],也是新时代构建高质量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选择[24],是缩小区域数字差距[25]和城乡数字差距[26],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27]。
(二)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理念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而关于教育公平的系统研究开始较晚,基本上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集中在教育机会不公平的问题上。21世纪以来,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越来越丰富,涉及教育政策的公平性、考试改革的公平性、义务教育领域的均衡发展以及学前教育的公平问题的研究等[28]。
教育公平是指政府在分配教育资源时,以一种合理的标准或准则为基础,使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权和机会[29],从而促进自己的潜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也指教育者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平等地对待那些愿意学习的人[30]。教育公平包括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是全过程公平,同时还包括推动终身学习的机会公平和促进国际范围内的教育公平。教育公平能够使每个人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减少社会不公情绪,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能够让更多弱势家庭的子女有机会获得高质量教育,打破处境不利地位的恶性循环;也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教育公平是实现我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大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教育公平主要可以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31]。起点公平是指每个人不论出身、经济情况如何,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过程公平是指受教育过程中得到公平的待遇,主要指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31]。结果公平是指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公平,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与其潜能相对应的发展[32]。
三、教育数字化助力教育公平的内在逻辑
2023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世界教育大会上指出,“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教育发展,将其作为数字中国重要组成部分”[33]。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也是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基础。
教育数字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资源,在教育全过程实现数据监测、资源共享及精准识别,助力教育实现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全方位公平,如图2所示。在实际应用中,首先,教育数字化的数据监测功能在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提供个性化支持、整合资源和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促进了教育的起点公平。其次,教育数字化通过集聚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效推动了各个教育阶段的公平进程,为培养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奠定了基础,实现过程公平。最后,教育数字化通过精准的个性化识别、资源平台构建、沉浸式学习体验及学习数据可视化,全面促进了教育结果的公平性。
(一)数据监测助力起点公平
教育数字化通过现代数据监测技术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首先,教育数字化能够通过大数据监测技术跟踪应受教育儿童及其受教育档案,通过调查和分析确定未受教育儿童,及时“控辍保学”,实现起点公平。例如,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构建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数字监督场景,并通过“控辍保学动态监测”等大数据模型,发现辍学的随迁子女的线索,充分给予应受教育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促进实现起点公平[34]。此案例也展示出数字化教育在促进起点公平方面的另一个优势:个性化干预。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教育工作者能够了解应受教育儿童辍学背后的具体原因,从而促使相关部门采取行动,例如,提供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及心理辅导等,在确保这些儿童不会因为家庭等原因而失去接受义务教育机会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个性化关怀,为其提供平等的学习起点,从而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
其次,大数据监测技术能够全方位整合社会资源,监测学生家庭环境及受教育情况,实现资助方与受助方的匹配,“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例如,教育精准帮扶依托“三通两平台”等教育数字化基础建设,精准检测出经济贫困生、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通过信息化平台分析原因并对其提供资助与补贴[35],有效地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使这些孩子能够安心学习,从而实现起点公平。
最后,数据监测技术能够及时跟进偏远和边远地区学校教师资源,增加媒体关注与网络曝光度,提升教师社会认同感与内心自豪感,降低偏远和边远地区教师资源流失率。这种关注和曝光,激励了社会优秀人才前往偏远地区支教、助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师资短缺的问题,为偏远地区的孩子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起点公平。例如,中国腾讯公司创办的数字支教活动,不仅为乡村学校提供了优质的艺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还通过线上平台连接了城市与乡村,让偏远地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实现了教育的起点公平。
(二)资源共享助力过程公平
教育数字化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教育的过程公平。数字技术具有互联互通、即时高效和动态共享的特征[36],具有突破时空的特性,能够跨国家、跨地域、跨学校实现社会分散教育资源与高水平教育资源的网络集聚,有助于人们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不同阶段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为此,我国加大了欠发达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和数字教育建设投入,鼓励数字化教育的同时避免数字鸿沟的扩大。例如,2022年,我国建立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三平台(中小学智慧教育、智慧职教、智慧高教)、一大厅(就业服务大厅)、一专题(读书平台)、一专区(地方教育平台)”的架构,打破地域限制、缩小校际差别,以平台为抓手,用网络连通梦想之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首先,通过教育数字化,实现了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共享,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校际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问题。偏远山区中小学生能接触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名师,有效弥补了学校基础资源的不足。这真正地缩小了区域教育差距,实现“有教无类”,促进实现过程公平。
其次,教育数字化使职业教育学校组成数字联盟,共同提供线上教育教学和一体化管理,推动职业学校数字化升级及现代化治理,促进实现过程公平。最后,教育数字化为高等教育提供课程与信息平台,促进实现过程公平。一方面,学生可以向国内外知名教授请教学习,与一流名校学生一同上课,打破认知局限与信息“孤岛”,缩小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教育水平的“鸿沟”,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现代化人才。另一方面,教育数字化模式下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共享,使得普通高校的科研资源与一流院校接轨,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三)精准识别助力结果公平
教育数字化通过智能模拟技术精准识别实现教育的结果公平。数字技术能够分析学生的课堂反馈、课后检测结果,从而精准识别学生的情况,教师据此展开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保证教学成果的高效与优质,以实现结果公平。
首先,教育数字化过程中,构建了诸多教育平台,集聚了教育资源。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资源,数字平台据此能够了解用户偏好,精准推送课程知识,在精准推送的过程中,加快知识传播的匹配性,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与理解,促进结果公平的实现。
其次,教育数字化会促使政府部门以及教育机构提供数字实验室、数字交互课程等数字设施。学生在交互性、沉浸式的数字交互课程和仿真实验体验中,兴趣爱好得到了激发,自我价值感与探索心理得到了提升与满足。此外,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借助数字化制定相应的数字化学习方案,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天赋和创新潜质,助力结果公平。
最后,教育数字化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了一系列数字设备与技术,能使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可视化,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定期总结和更新。学生能够借助数字平台精准把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对未来发展更有规划,推动实现教育的结果公平。
四、教育数字化助力教育公平的现实阻碍
教育数字化能够助力教育公平的实现,但由于数字技术兴起并与教育融合的时间较短,其发挥公平效应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技术缺陷和现实阻碍。例如,教育数字化共享效应的有效发挥会受到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数字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破除障碍、规避风险,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一)教育数字化理念未完全形成
我国虽已实施教育信息化行动多年,但教育数字化的概念在近几年才逐渐明晰,《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把教育数字化作为一项教育战略行动。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战略高速推进,与数字化相关的教育理念尚未完全形成,与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暂时无法匹配。社会整体教育数字化理念的滞后性[37],成为制约教育数字化助力教育公平的一大阻力。在高等教育领域,“双一流”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高校人才培养仍然停留在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未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38]、培育人才数字素养、助力人才发展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在基础教育方面,中小学校园里应用智慧课堂、多媒体教室等基础设施较为普及,但基础教育仍然表现为以分数论成败,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被动学习模式,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基础教育的发展理念、教育目标,没有真正形成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以开发学生智力、兴趣为导向,结合数字平台与虚拟技术,实现家庭、校园、教师、社会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培养模式。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教育与数字技术融合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助力教育公平的基础。
(二)东西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差异
数字教育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设施的支撑。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可及性。数字接入鸿沟的存在,使得数字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面临更大的挑战。教育基础设施包括线下网络设备和线上教育平台[39]。然而,与东部地区相比,西藏、宁夏、青海等西部城市的5G基站数较少,新基站建设工作仍在推进,这种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不均衡分布导致东西部地区在数字教育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使得西部地区教育数字化推进进程较缓慢,成为阻碍教育数字化发挥公平效应的现实困境。
此外,数字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存在一定“数字接入鸿沟”,即数字设施可及性差距以及可负担性差距[40]。这些地区物理基础设施(如5G基站、网络设备等)覆盖不均,信息获取、技术应用能力及教育资源分配存在深层次不平等。同时,由于地理环境复杂、经济基础薄弱,许多家庭和个人仍难以负担高速网络服务的费用,或是缺乏接入高速网络的条件,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利用数字教育资源。
2022年,我国建成了“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意味着我国在教育数字化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东西部地区“数字鸿沟”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有效解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的推进效果,偏远地区的很多学生至今仍无法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相信随着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政府持续加大对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特别是针对偏远地区的网络建设,降低用户接入成本,东西部“数字鸿沟”会逐步缩小。
(三)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相对滞后
“数字素养鸿沟”[40]的存在可能会阻碍教育数字化与教育公平实现的进程,因为不同学校在数字化水平和教师数字素养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数字化时代,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教师数字素养是指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2022年,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对各级教师数字素养的要求[41]。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课堂教学会用到数字技术工具,相关工具的应用必然要求师生具有一定的数字技能[42],然而当前,随着数字教育发展速度日益加快,数字素养的培训和提升仍需要较长周期,部分教师对数字化的教育模式不适应[43]。此外,数字素养相关课程设置不足,专业的数字基础辅助人才缺乏,数字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造成数字化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对数字技术的使用和创新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有效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五、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公平的突破路径
(一)更新教育数字化理念并加强宣传普及
首先,应当从源头转变教育和人才培养理念,从传统的以学生成绩为主转变为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为主,重视学生的兴趣、特长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发展空间。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的基础上,将数字素养的培养置于核心位置,包括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数据分析和网络安全意识等,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
最后,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公共讲座等形式,宣传新时代教育数字化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成功案例分享、专家解读和政策解读等方式,强调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育人才数字素养,以改变社会公众对教育的传统认知。同时,可选择一些有教育信息化基础的学校或地区作为试点,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教育数字化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及时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为其他学校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促进教育数字化理念的传播和应用。
(二)加大西部落后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针对全国教育发展及数字化设备投入不均衡的现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首先,应加大西部地区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一方面,可以设立专门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基金,通过财政拨款、社会资本引入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为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应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部署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如5G基站、高速光纤网络等,为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等新型教育模式提供稳定、高效的网络环境。此外,还可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资、建校等方式加强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最后,需要积极倡导并推动东西部地区的深度合作,共同建设数字教育产业园。这一策略旨在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在教育资源集聚、技术积累深厚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等方面的显著优势,通过技术转移、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等机制,有效提升西部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水平。这不仅有助于缩小东西部之间在数字教育领域的差距,即所谓的“数字鸿沟\",还能进一步激发全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活力,助推数字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
(三)注重数字化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我们须高度重视数字化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满足教育行业对高素质数字化教育人才的需求。
首先,应加大对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的培训。一方面,要通过各类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数字教育理念和技术,指导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从而有效地利用数字资源。另一方面,提升教师的数字沟通能力,如在线协作、网络交流等能力。再一方面,也须重视培养教育工作者数字安全意识,了解网络安全知识,防范网络诈骗和隐私泄露,以保护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安全。
最后,应培养专业的数字教育辅助人才以及学生的数字素养。一方面,加大对数字技能人才的聘用,为数字化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强大的后备支撑,为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添加技能型人才的支持。另一方面,在日常的教育体系中融入数字技术相关的课程内容,以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数字技能和认知。再一方面,鼓励组织编程竞赛和“互联网+[JX*8]”等数字化项目及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主动使用数字技术。此外,还要加大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对数字素养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家长支持孩子的数字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在提高教师群体还是学生数字素养时,都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能力的群体,实施差异化的数字素养教育策略。
六、结束语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我国落实“数字中国”战略的关键举措,不仅是我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持续关注教育数字化对教育公平的作用至关重要。随着相关理论的持续发展和深化,有望在未来的研究中,从理论角度深入剖析教育数字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内在机理,挖掘其潜在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更为高效、更具针对性的实施策略和操作路径。同时,持续关注我国欠发达地区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资源配置、技术应用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差距,有助于在实现教育公平的道路上取得更为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J/OL].(2024-03-12)[2024-07-12].国务院公报,2024(9).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11246/202403/content-6941846.html.
[3]许恒,黄超凡,王雅琪,等.数字化发展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研究:理论机制与运行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10):57-65.
[4]郭绍青,华晓雨.教育数字化转型助推城乡教育公平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4):37-46,95.
[5]国家统计局.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EB/OL].(2023-11-29)[2024-10-25].https://www.stats.gov.cn/sj/ndsj/2022/indexch.htm.
[6]于浩.教育公平:数字化转型热潮下的理性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5):59-64.
[7]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3-13)[2024-09-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133322.html
[8]CHAI C S,LIM C P.The Internet and Teacher Education:Traversing between the Digitized World and Schools[J].Internet amp; Higher Education,2011(1):3-9.
[9]SCHELLENS T,VALCKE M.Reengineering Conventional University Education:Implications for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J].Distance Education,2000(2):361-384.
[10]GRAVEL N,LEVAVASSEUR E,MOTES P.Evaluation Education Systems[J].Applied Economics,2021(45):5177-5207.
[11]王敏.英国《教育技术战略:释放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探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9(17):21-27.
[12]陈正,修春民.德国“职业教育40”的特点与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7(16):23-26.
[13]王彤彤,刘敏,张杰.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演进[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0):84-86.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4-10-25].https://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5367987.htm.
[15]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12-31)[2024-10-2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5443362.htm.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08)[2024-07-12].http://www.moe.gov.cn/jyb-sjzl/moe-164/202202/t20220208-597666.html.
[17]OCDE.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9:OECD Indicators[M].éditions OCDE,OECD Publishing:2019.
[18]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6.
[19]陈琳,姜蓉,毛文秀,等.中国教育信息化起点与发展阶段论[J].中国远程教育,2022(1):37-44,51.
[20]张忠华.大数据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关键应用与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10):17-27.
[21]QU Junjing,DAPAT O R.Digital Competence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Its"Influencing Factors:Inputs for Teachers Technical Training[J].Advances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2023(11):10-15.
[22]LIU Xinyue.Dilemmas and Opportunities Facing China′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Digital Er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w Developments in"Education,2023(20):53-58.
[23]张忠华.数字中国战略与中国式教育数字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3-14.
[24]程莉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特征、基本原理和政策要素[J].电化教育研究,2023(4):53-56,71.
[25]文玲,丁攀,李丽.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36):21-26.
[26]阎镜如,吴英娟,张琳,等.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与教育公平:以鄂尔多斯市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13):15-17.
[27]韩世梅.我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演进、问题分析和发展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21(12):10-20,76.
[28]段丽华.教育公平:制度视域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29]刘丽群.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100年:政策轨迹与道路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21(7):11-17.
[30]金久仁.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及其现实困境[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21-25.
[31]胡小勇,许婷,曹宇星,等.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理论研究:内涵、路径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0(9):34-40.
[32]李媛媛.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J].教育现代化,2017(40):177-178.
[33]张盖伦.数字化变革促进教育公平高效[N].科技日报,2023-03-04(7).
[34]范跃红,余俭.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N].检察日报,2023-08-09(9).
[35]任友群,冯仰存,徐峰.我国教育信息化推进精准扶贫的行动方向与逻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4):11-19,49.
[36]章光琼.数字技术赋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特征及模式创新[J].教师教育论坛,2023(10):63-65.
[37]吕建强,许艳丽.5G赋能数字时代的教育公平刍议[J].中国电化教育,2021(5):18-26.
[38]孙刚成,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教学变革维度与前沿分析:基于WOS源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11):27-44.
[39]孙田琳子,石福新,王子权,等.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20(6):130-146.
[40]刘宝存,庞若洋.弥合教育数字鸿沟:国际应对与现实挑战[J].比较教育研究,2024(9):3-13,24.
[4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EB/OL].(2022-11-30)[2024-07-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1044634.html.
[42]宋灵青.我国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然状态与突破路径:基于全国9 405名中小学教师的测评[J].中国电化教育,2023(12):113-120.
[43]庞敬文,许晋,赵丽妹.职前教师数字教学能力框架与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4(7):73-86.
(责任编辑:李文玉)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Promotes Educational Equity:Internal Logic,Practical Obstacles and Breakthrough Path
WANG Yan KE Qian ZHOU Jiew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and value of educational digitization and educational equity,this paper analyzes why"educational digitization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educational equity and the obstacles and breakthrough paths currently encountered.Research has found that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fully utilizes digital technology and resources to achieve data monitoring,resource sharing,and precise identification throughout the entire education process,achieving the goals of ″controlling dropouts and ensuring learning″,″teaching without discrimination″,and ″teaching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needs″,and helping education achieve comprehensive fairness including fairness in starting points,processes,and outcomes.At present,there are obstacles"in the digitalization process of education in China,such as the incomplete 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digitalization concepts leading to a lag in the overall social education concept,the incomplete popularization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resulting in a digital divide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areas,and the relatively lagging cultivation of digital literacy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ding to unsatisfactory effects of digital education,which restrict the effective promotion of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al digitalization.To overcome these obstacles,it is necessary to update the concept of digit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publicity and popularization,shift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student performance as the main focus to the cultivation of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of students,and increasing the appl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Strengthe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narrow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and promote resource equity among domestic regions;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in digital education,provide teaching"staff with digital literac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support for educational digitization,and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equity.
Key words:educational digitalization;educational equity;digitaltechnology and resources;digital divide; digital literacy
*基金项目:西安理工大学教研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院校文科专业‘1221’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XJY2221)。
作者简介:王 艳,女,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政策。
柯 倩,女,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数字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周洁雯,女,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化转型与区域公平。
引用格式:王艳,柯倩,周洁雯.教育数字化助力教育公平:内在逻辑、现实阻碍与突破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5(1):1-12.
Citation format:WANG Yan,KE Qian,ZHOU Jiewen.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Promotes Educational Equity:Internal Logic,Practical Obstacles"and Breakthrough Path[J].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202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