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价值旨趣及危机消解

2025-01-15 00:00:00张玮瑶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5年1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教育公平核心价值观

[摘 要]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与世界其他国家教育现代化有相似性,也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现代性的增长。教育现代性是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坐标和总体特征,以德为先是教育现代性的出发点,培养时代新人是教育现代性的落脚点,塑造核心价值观是教育现代性的根据点。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价值旨趣是面向教育现代化未来的一种应然价值取向,体现为以主体性为价值基点、以超越性为价值本质、以批判性为价值目标、以规则性为价值向度。当前,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存在以下桎梏:公平与质量协同及优质资源供需的困顿,传统继承颠覆引起的历史断裂危机,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消解,教育生态意识薄弱造成系统发展失衡。为了消解由这些桎梏引起的危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以公平与质量协同实现教育共富,坚守牢记过去走向未来的宏阔历史视野,警惕技术工具理性暗含的资本僭越,坚持系统观念协同共建教育生态。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尚未完成,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突破现实,在自我批评和批判中不断更新、超越,只有消解现代性的现实困境,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和教育强国建设才能落地生根。

[关键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性;核心价值观;教育公平;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6120(2025)01-0037-13

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蕴含在现代化整体进程之中,教育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心任务,同时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22,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而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前提是教育的现代化,因此,教育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引导性作用。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坐标和总体特征是教育现代性。以现代性的哲学思维方式分析教育现代化,以现代性的增长丰富教育现代化内涵,分析教育现代性的价值旨趣,消解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危机以增强教育自信,为教育现代化进程顺利推进、实现2035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一、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的内涵及其向度

(一)现代化与现代性

现代化与现代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现代性是现代化的总体特征,表征着现代社会的精神气质和行为方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伴随着现代性的增长,现代化的实现是具备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进程,是在破除传统文明弊端的基础上丰富其思想内容及其表征形式,增长自身的现代性。其次,作为“过程”的现代化与作为“属性”的现代性是一体两面的问题。

现代化是从社会活动实践的角度描述社会建设的现实活动过程,是人类走向现代化文明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现代文明为理解现代化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现代性是现代文明的哲学意义表征,是从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把握现代社会属性,是“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程度地产生着影响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的统称”[2],表征着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走向工业革命的现代社会的文明形态、时代意识和精神。“现代性”的概念可追溯至17世纪的欧洲,伴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社会历史事件而出现[3]。现代化是社会实践概念,客观反映了人类从农耕畜牧的农业文明走向商品交换的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而现代性是一个哲学反思概念,诠释了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人类社会在完成现代化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特质、文化机理、精神内核,从而形成了现代性的现实向度和价值旨趣。总体来说,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特征属性,表征着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的文明机制和精神气质,进而形成关于现代化的价值旨趣和思想特征。

(二)教育现代化内涵阐释

教育现代化的“现代化”是对当下教育发展状态的一种判断性描述,是对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前提状态的修饰,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下传统教育转变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诉求。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是由社会外部压力所推进的,是后发内源型的现代化模式。教育现代化在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教育历史形态演变中逐步推进,在现代化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对主体性和理性的张扬,凭借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实现自由开放,从分配正义到持有正义再到承认正义,以此实现公平、终身、全民的教育持续发展。

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为过程依据。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相辅相生,具有过程同步性与目标一致性、同向性。教育现代化既有现代化的总体特征,也凸显中国特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缩小区域水平差距为手段,增进教育公平性、公共性和社会性的过程,使教育成果更多地惠及大众,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解读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以现代性的塑造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为价值原点[4],凸显以人为本的重要特性,而人的现代化实现要以教育为主要实践场域。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培养具备主体意识和理性的现代性的人,同时指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多方面发展。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和观念的现代化,既包含物质的迭代更新又包括精神上的守正创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推动要以科学技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依托。教育实践活动的进步要依托科学技术,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更新教育理念、教育者思维方式,创生教学变革方式。教育现代化汲取现代技术的同时要深挖“中国特色”,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思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把“民为邦本”“革故鼎新”“务实求索”“天人合一\"等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价值观融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

(三)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的内涵阐释

现代文明秩序的建构实质上是现代性的增长,相对于建构文明秩序的现代化实践概念,现代性是包含现代文明特征属性的哲学表征。国家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现代性增长的多少。对教育现代性的分析是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不能回避的思辨议题。教育现代性是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内核,也是对教育现代化价值的反思,推动着教育现代化合理发展。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核心的本质在于由“旧”教育形态向“新”教育形态转变过程中所应具有的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时代精神和特征,集中反映了现代教育形态的现实表征和本质特点,是超越非现代教育的一种新价值取向,在马克思现代性建构视域里,就是要超越资本占有劳动并超越“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5],致力于建构每个人自由平等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国式现代化直接指导教育现代化的道路和方向,依托当下的时代背景,由“旧”至“新”的转变关键体现在落实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核心在实现人的现代化,旨在培养具备主体意识和理性的现代性的人,同时指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表征方式下,教育现代性中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不仅支配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且是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坐标,指明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及其进程的典型属性。

第一,以德为先是教育现代性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6]立德树人是现代化建设实践层面的任务,实现立德树人需要以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在价值取向上把以德为先作为优先前提。尽管德智体美劳之间是辩证统一、不可或缺的关系,但是德育的地位还是十分突出的,以德为先作为一种精神内核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都起到目标导向作用。在国家层面上,中国式教育现代性的以德为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价值引领。只有以德为先才能树立坚定的爱国情怀并培养出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新时代青年。从社会层面上,中国式教育现代性的以德为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基础。道德教育具有建构社会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的强大作用。在个人层面上,中国式教育现代性的以德为先是个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前提。“国无德不立,人无德不兴”[7],个人道德意志体现国家道德意志,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个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个人道德在行动实践中的体现。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自觉,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才能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第二,培养时代新人是教育现代性的落脚点。培养时代新人作为教育现代性的时代理想不仅体现着对青年教育的理论要求,也表征着国家建设层面的社会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33这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人才培养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教育现代性的逻辑是建立在现代化逻辑之上的,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是人。教育现代性所表征的人才实质上是指敢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的人才,是积极投身到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为中国梦的实现奉献自身力量的青年。

第三,塑造核心价值观是教育现代性的根据点。塑造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现代性的现实支撑不仅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要求,也表征着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社会诉求。塑造核心价值观至少包含家国情怀教育、道德良知教育和真理意识教育。其中,家国情怀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的家庭观念、爱国意识和胸怀天下的大局意识;道德良知教育是培养青年明辨是非和勤于奉献的意识,引导青年未定型的价值取向朝向正确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中国式道德观念;真理意识教育是发展学生的反思思维、求真务实能力和探索进取意识,以动态的辩证思维方式探求事物本原。

二、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价值旨趣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是基于中国现代文明秩序的塑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哲学基础即教育现代性,二者都是基于中国现代社会运行机制上的价值建构。教育现代化是现代性的现实实践,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形态、意识和精神的表征。现代性不仅支配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且是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谱系。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是教育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时代特征,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与不断变迁的教育形态相伴,不断增强现代化的现实向度、丰富其价值旨趣。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的价值旨趣是面向教育现代化未来的一种应然价值取向,其内涵丰富,呈现多重形态,结合时代精神和内在文化机制,以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质的规定指明了主体性自由为其价值基点,伴随着启蒙运动兴起的否定性颠覆和改造孕育着现代性批判意义的价值目标,在时空范围内新与旧的突破本质彰显着历史超越性的价值本质,理性精神下的运作机制建立了规则性的价值向度。结合中国的历史语境和现实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有其符合中国文化、精神秩序和社会运行机制的积极性和进步性的价值表征。

(一)主体性为价值基点

现代性的本质即人上升为主体,世界沦为对象化客体[8]。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暗含一定的价值。现实的人、现实的活动、现实的历史决定了人在历史发展中占有主体地位,从历史主体层面,决定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是价值性存在的基础,进而也可以具象化为教育实践中的主体。现代性肯定个体主体性、尊严、自由、理性、平等、民主和法治等基本价值[9],教育现代性的价值意义是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出发点,致力于培养服务于现代化社会的人才,建构满足于现代需求的人格。主体性的价值理念不仅是贯穿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发展的总体原则,也是建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价值原则。关注主体人的价值性是教育现代性实现的前提基础。

主体性为价值基点,蕴含“以人为本”的主体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1]19。“以人为本”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主体性思想的中国古代早期雏形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思想,以及“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舟水之喻思想[10],表明了主体人的活动与人类历史规律相关联。在后续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东西文化碰撞与交融,“以民为本”与“人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以人为本”思想。研究社会实践活动、探索社会规律,必须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至上彰显人的主体性和全体性,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实现全人类的幸福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共富。教育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是打破阶层固化和供给共同富裕人力资源的重要基础。人民中心和共同富裕下的高质量教育要求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机会平等,形成均衡的教育供给模式。其次,要关注人的主体价值,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警惕由摩尔指数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避免人的主体价值旁落。最后,要变革教育环境,激发人的创造性。

主体性为价值基点,包含“公平正义”的全体原则。主体性最终指向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与探索,尊重人就是承认其有一种基于正义基础上的不可侵犯性11]57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蕴含公平正义,社会进入第三种社会形态时,实现公平正义有赖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公平正义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前提[12]。由于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所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而公平正义的实现归根结底是解放人、实现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的天然本能与有限理性的限制,人与人之间便存在生存竞争与利益冲突,尤其是直接导致公平正义的道德理想让位于金钱世俗功利。教育主体性的实现也同样关系到公平正义,由于地域限制、文化隔阂、资源配置等现实因素,我国教育发展呈现东中西部区域性差异。“促进教育公平”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备受关注的一点,教育公平是教育可持续向好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性条件之一。近年来,对口支援、协同提质赋能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使教育公平从源头上成为可能。

(二)批判性的价值目标

现代性的源起正是通过启蒙运动表达出对以往社会生活的缺陷做出的否定性批判和改造,现代性革命的宗旨是批判现有缺陷以此建立颠覆式的社会秩序和精神文明,因此,现代性从源起时便有着批判的意味。现代性增长的过程既对自身社会结构进行反思,也对外在文化和现代化的总体进程进行检讨,以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对传统和过去发起挑战,不断地通过社会实践得出新认识,进而改造自己。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增长需要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批判从而调整、纠正、重塑教育现代化,提升反思和批判的自我确证的能力,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精神气质来获得自我确证的精神力量。

批判继承既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解决内部矛盾关系的价值目标,也是激发发展动力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以批判性为价值目标推进教育现代化,首先,要坚持教育发展的问题意识。《天问》的作者屈原在其著作中发问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体现了屈原无惧怀疑、渴求真理的问题意识。《礼记·中庸》中“审问之”蕴含有所不明便追问到底、质疑所知所学的求知精神。其次,要精准定位教育发展的问题困境。质量困境、保障困境、资源困境、人的组织困境等教育发展桎梏原因多且复杂,但大多基于中国国情的地缘型原因、内发型原因和国家地方教育系统三方教育张力的结构型原因等。需将不同原因归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力抓手,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教育难题,并善用系统思维,设立一元负主责、多元同建设的运作模式,建设开放共享的资源保障系统。

(三)超越性的价值本质

时空是现代性的重要维度,在时间意义上,现代性具有面向时代和面向未来的特性,蕴含着社会历史的进步性和时间的不可逆性[13;在空间意义上,现代性虽源于西方,但现代化运行模式已经覆盖世界范围,成为一种人类共享的文明形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现代性开始跨越不同地域,穿越确定时空,重构互动关系,使社会互动和关系建构在更为广泛的时空中展开。现代性的本质是伴随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寻求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突破的文化形态的存在。教育现代性与教育现代化进程一致,未来与过去是时空序列的延伸,未来本身蕴含着模糊、无限和不可界定,因此,教育现代性的价值本质要遵循超越性,这是指导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和价值依托。在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中,超越性即为“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革故鼎新”和“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守正”出自《史记》“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14,指对正道的坚守。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坚持守住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的“正道”。守正创新,奋楫笃行,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又一关键。

(四)规则性的价值向度

作为一种打破传统文化模式和社会结构的价值表征,现代性为现代社会带来了充满科学、民主和自由等理性精神的社会运作机制,相对于以往的模式表现得更集中化、更制度化。在现代性的哲学语境中,现代性为人类行为规则的可能和必要赋予了理性,现代性的规则向度如理性、正义、民主和平等精神,要求人类社会要使用规则或者建立一种运行机制来使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合理合法。现代性所具备的自觉性质使规则和人的互动逐渐渗透于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因此,现代性绝不是单纯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简单描述,而是应该清晰把握教育现代化的教育模式、运行机制和教育规律等。如何建立一种协同共进的运行机制使教育现代化与现代化进程中其他子系统相互促进、协同共进,事关教育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是统筹推进现代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

以规则性为价值向度,则是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具象化为系统观念,以系统的视角研究现存事物之间的关系,从抽象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归纳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破除表象究其本质。黑格尔哲学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15],马克思继承并创新了黑格尔辩证法并提出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绝对的。“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16],这在本质上属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坚持系统观念既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向度,也是指导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指南。要从系统性、全局性角度推动教育事业建设,把握教育发展总体情况,做出全局性谋划和合理性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和深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总体建设。首先,全局辐射教育现代化,总体设计上要有长远规划。其次,推进合理性布局,区域协同共进。教育是从国家层面规划的重要民生工程,下好全国一盘棋、做好教育事业的全局谋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需从地方上减少区域不平等,统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的现存桎梏

推进现代化进程必然伴随着现代性的现实问题甚至现代性的现存危机。教育现代性内含的主客体关系、公平正义、新旧二元对立,以及工具理性、客观主义都会给教育现代化“过程”带来某些破坏性的现实桎梏。只有深刻剖析现存问题,打破现实桎梏,才能在未来变革中抱有积极从容的态度、面向未来的勇气,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一)公平与质量协同及优质资源供需的困顿

高质量教育离不开公平且均衡的教育体系建构,落实教育公平和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保障,也是落实教育为民的基本原则。落实教育公平满足的是广大群众对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要求。教育公平的内涵具有历史阶段性。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公平的落脚点是对教育质量的追求。《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开启了建设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新篇章,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促进公平和质量的提升[17。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公平和质量之间的协同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顿,广袤地缘上区域间的差异性明显,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实现公平与质量相互建构、相互关联需要多方教育要素共同发力,厘清公平与质量之间的联动机制尤为重要。

现代化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既包括有形的教育设施、财政投入、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又包括无形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和教学环境。我国教学资源的分布总体呈金字塔型,意味着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受众人群较少,目前资源总量上的主要矛盾在于教育资源的供给侧结构问题,在规模、质量和层次上都无法满足现有适龄受教育者的需要。

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在中西部农村地区[18],教育资源呈现区域间结构性差异,普通资源极大丰富的同时优质教育资源依旧紧缺[19],供求关系不衔接,资源紧缺便会导致同一层次的受教育者对优质资源的竞争激烈。如果始终无法满足其教育诉求,就容易形成教育需求的“剧场效应”,进而加剧竞争关系的

“内卷”,增加对教育公平性的质疑。

(二)传统继承颠覆引起的历史断裂危机

现代性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寻求更新、超越和突破,在具体实践中将标新立异等同于现代性的实践指南。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事业由传统走向现代运作模式的过程,现代性的增长实则是“新”取代“旧”的过程,但增长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集中于寻求“新”的突破,常常忽视传统延续性意识,将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二元相对立[13。错误逻辑会将教育现代化寄托于未来,认为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成为新的历史标识,认为教育事业发展是历史直线式的发展。就此逻辑,广大教育受众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难免产生偏颇,认为传统即为落后,现代即为紧跟时代步伐,甚至将现代化与西方教育等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指导下的教育功能逐渐被教育现代性所掩盖,这种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观念偏颇将在实践中阻碍教育现代化的全局发展。

实际上,历史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现代性发展既指向过去,又面向未来,理解现代性过程需要破除走向未来的现实阻碍,从而获取自身发展的可持续能源。守住正道才能卓越创新,人们在理解教育现代性并建设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重新挖掘传统教育的现代价值,还要向西方教育模式汲取先进理念,结合我国当下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矛盾,在本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路。

(三)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消解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抗衡是贯穿现代性过程始终的问题。信息技术摩尔迭代的当下,教育者依旧要保持对现代技术融入教育的问题意识,严防现代技术异化的裹挟。现代性帮助人们将理性从宗教的愚昧说辞中解放出来,当人们过度夸大理性认知所赋予现代社会的权利时,被现代技术异化裹挟的理性也发生了异变,批判思维被技术过载所挟制。工具理性的影响力被人们盲目扩大,造成价值理性的认同度逐渐偏狭。马丁·海德格尔曾提及当工具属性的现代技术占据统治地位时,最高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危险便将产生,现代性悲剧也就此产生20。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和理念的共享,解放更多的人类自由时间,但也对教育产生着一定的威胁。首先,技术过载消解教育对人的培养价值。一旦人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理性被工具理性所替代,教育现代化就会陷入功利主义,教育不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主体人为宗旨,教育的价值和人的价值会被市场、社会的现代化规则所消解。工具或手段,本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教育技术本是手段,但技术的迭代更新缺乏实践性,使教育活动被程序化、格式化和模式化,缺乏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降低育人的实效性,最终技术影响了教育,工具限制了价值。其次,技术介入使教学过程、师生关系和教育行为模式化。工具主义之于教学实践的危机在于作为教育工具的现代技术开始消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形式的消解,尤其是数字教师的出现使教师身份认同模糊化,教学交往中师生情感交流困境尤为明显21]。最后,知识生产价值被“唯技术”所掩盖。知识和学习被工具使用所替代,失去原有的传承、创新价值,问题意识淡漠、自主意识消解,受教育者始终无法摆脱已知知识和技术的“奴役”。

(四)教育生态意识薄弱造成系统发展失衡

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系统论的观念方法研究教育发展中的现象、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疑难问题。生态是“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22,因此,生物有机体本身及其周围所处环境即生态的基本构成要素23。教育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教育场域中的、教育过程中的各要素与教育外部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导所形成的协同性、网络化、开放式的生态系统17。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系统内部的平衡,也需要社会结构的平衡。系统内部的平衡表现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教师、学生和教育环境中的财政、政策、机制、理念与当前的教育发展诉求相平衡;社会结构的平衡,指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事业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子系统关系密切且合理,如果某一要素处于失衡就必然会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在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已经进入后普及化时代,提质增效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教育生态系统的天平出现了倾斜。

首先,现代经济发展使教育生态位压力过载。当教育筛选理论的文凭优胜论成为跨越社会阶层的信号,并跟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相关联时,在教育场域中的高学历竞争和优质资源的占位就会愈演愈烈,原有的教育生态位就无法承受过大的受众人群,教育平衡就遭到破坏。其次,功利主义的竞争关系破坏教育需求。教育资本化的出现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严重违背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初心和使命。良好的教育生态使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在人才培养周期和人力资源积累之间寻求一种联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流动,增强社会建设动能,而不是将人模式化培养、固化人的发展空间。

四、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现实困境的消解

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尚未完成,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突破现实,在自我批评和批判中不断更新和超越。只有消解现代性的现实困境,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和教育强国建设才能落地生根。

(一)以公平与质量协同实现教育共富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一个复合概念,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绝不是公平和质量的简单叠加,而是包含社会目标的均等化和个人目标的多样化。质量和公平协同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是教育机会的均衡和育人形式的多样相结合,最终实现资源共有共享的教育共富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公平—质量的均衡范式是既要关注教育机会的均等化和教育属性的公共性,也要关注更高层次上的“各得其所、各有所乐”的质量均衡。在公平—质量协同发展进程中,首先要注意教育导向从“应试”到“育人”的转变,深刻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原点问题。为此,要关注教育效果的滞后性影响,克服教育的工具理性的短视化倾向,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学生差异化发展提供空间和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深刻变革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使教育评价检测在教育要素的各环节发挥作用,并反作用于教育,形成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教育供需矛盾问题。现代化教育主张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借助于信息技术支撑的数据平台为抓手推动教育公平,构建共融共通共享的资源平台,将现有教育资源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传递和一般资源的开发与转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数量和质量的螺旋式上升,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资本优势。

(二)坚守牢记过去走向未来的宏阔历史视野

现代性之于教育不是已经完成的历史事实,而是面向未来的不断延伸的现实性存在。中国教育现代性的生长,始于1904年清政府颁行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其中创新性条例之一便是废科举、兴学堂。由此可见,中国教育现代性意识早在20世纪初便开始觉醒。1983年,邓小平发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之后,教育界学者纷纷论及“教育现代化”,并成为教育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末,学界开始有意识地研究教育现代性问题。1997年,有研究指出,教育现代化作为一个过程,其实质是教育现代性的产生和不断增长,或者说教育现代性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实质内涵和精神指向[24]。现代化的实现绝非一蹴而就,现代性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对历史的完全剥离,传统与现代并非互相对立、互不相容的状态,而是并存的过程,也不是非黑即白的消极对立,而是继承与发展的积极共存,正是在这种共存的过渡状态中,传统性与现代性互动,使传统发生变化和改造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教育现代性发展至今具有显著的历史实践品格,并外显为一系列的重大教育历史事件,如白话文的推行、分科教学、班级授课制的实施、教育科学化大众化,这些重大教育改革都始终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以知识教学为主渠道、以教师教授为主体,在此基础之上,以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等为切入点开展的教育改革勾勒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样貌。现代性研究基于广阔的历史视野,牵连着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把握教育的现代性必然要弄清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在更为深远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中考察中国现代教育。以现代性考察中国百年教育的内在发展线索,有利于建构教育发展史的内在连续性,突破断代研究的视野局限。

(三)警惕技术工具理性暗含的资本僭越

教育技术现代化伴随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技术进步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催生剂。教育技术辅助于教育落实育人功能,其本质是辅助人们追求自身生存、发展和价值。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对教育技术的使用要遵循工具理性服从价值理性,严防技术导致的资本僭越。“资本僭越”是指支配和驾驭别人的“资本”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理解和使用,已超出原本的经济学范畴,并僭越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成为社会学术语。其实质是资本家不再满足于对自身财富和剩余价值的追求,开始想要掌控经济和资本领域之外的权利,如政治和文化,也就外显为资本由统治和控制经济走向控制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当代资本主义依靠智能技术和网络传播完成资本逻辑、剩余价值私有观念的传播,使私有观念、剥削理念和社会基本矛盾突破地理隔离,促使资本逻辑具有世界意义。人工智能支撑下的资本增值逻辑僭越了教育“立德树人”属性的内在逻辑,资本逻辑下的极致效率导向和过度的利己思维会造成更多的不平等和不正义,所谓的正义就会发展成为“有益即正义”,这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利益观、是非观发起了挑战。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警惕这些问题。

(四)坚持系统观念协同共建教育生态

教育生态系统协同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前提,教育均衡而有质量地发展便能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的向内寻求是指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科研单位和管理部门等协同共进,维持教育生态的有序发展;向外延伸是指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科技的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互助。各主体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现教育生态系统的协同,在要素整合中产生整体效应。首先,要具备整体性思维模式。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大局观为指导辨识各要素互动所产生的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协调竞争关系中矛盾双方,达到和合与共的状态。其次,保持动态变化性意识,坚持以共生为核心思想践行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生态随着世界大环境的变化始终处于“平衡—变革—平衡”过程,教育生态的平衡是与社会变化密不可分的,因此,需在变革中寻求不变,在不变中审视现实。最后,建立地域文化性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解决中国场景中的真问题,既需要借鉴他国的改革经验,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在中国教育场域中,不同生态位上的受教育群体,可以通过寻找相同的文化因子和文化基因,构成生态共生的协同关系,调动各系统互相促进动能,使教育生态协同发展的力量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

对现代性问题的探索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问题之一,理解教育现代性的内涵及其价值旨趣能够赋予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理性力量。因此,反思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危机,不仅是一场哲学意义上的理性思辨,而且是包含发展中的自我超越与自我批判,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增长现代性的必然选择。而所谓危机消解也并非彻底地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地辩证发展,从而有的放矢地推进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吉登斯 A.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黄平,校.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

[3]杨小微.现代性反思与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11):86-99.

[4]李森.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价值及举措[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14-24.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6]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

[8]沈语冰.透支的想象:现代性哲学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103.

[9]冯平,汪行福,王金林,等.“复杂现代性”框架下的核心价值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3(7):22-39.

[10]林娇娇.“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与现代价值[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6):34-41.

[11]罗尔斯 J.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2]张小媚.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公平正义意蕴[J].铜仁学院学报,2010(5):36-38.

[13]袁利平.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向度及其超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59-168.

[1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1159.

[1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编写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1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

[17]石连海,李护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意蕴、现实阻隔及路径优化[J].教育学报,2023(2):57-69.

[18]顾明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6):1-2.

[19]崔硼.教育公平视野下教育资源红利的有效释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1-35.

[20]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946.

[21]王天平,李珍.智能时代在线课程的应然样态、实然困境与实践路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4(4):20-31.

[2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

[23]李森,王牧华,张家军.课堂生态论:和谐与创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7.

[24]褚洪启.关于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教育科学,1997(3):10-11.

(责任编辑:李文玉)

Modernity Value Purport and Crisis Resolution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ZHANG Weiyao

(School of Marxism,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58, China)

Abstract: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shares similarities with th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of other countries worldwide,while alsopossessing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essence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s the growth of modernity.Educational modernity is the value benchmark and overall characteristic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Prioritizing virtue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al modernity;cultivating the new generation is the landing point of educational modernity;shaping core values is the basic point"of educational modernity.The modernity value purport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value orientation towards the future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manifested as taking subjectivity as the value basis,transcendence as the value essence,criticality as the value goal, and normativity as the value dimensionality.Currently,the modernity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faces the following constraints:the dilemma of balancing equity and quality and the supplydemand disparity of quality resources;the crisis of historical discontinuity caused by the disruption of traditional inheritance;the dissolution of value rationality by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and the imbalance in system development dueto a weak awareness of educational ecology.To alleviate the crises caused by these constraints,the following measures can be taken:achieving educational prosperity through the synergy of equity and quality;maintaining a broad historical"perspective that remembers the past while advancing towards the future;being vigilant of the latent usurpation by capital inherent in technological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and adhering to a systemic approach to collaboratively build aneducational ecosystem.The modernity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s yet to be fully realized;it is futureoriented,continuously breaking through reality in social practice and constantly renewing and transcending itself through selfcriticism and critique.Only by resolving the real dilemmas of modernity ca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power take root and flourish.

Key words: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educational modernity;core values;educational equity;educational ecology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教师深度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编号:JD22-34)。

作者简介:张玮瑶,女,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

引用格式:张玮瑶.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价值旨趣及危机消解[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5(1):37-49.

Citation format:ZHANG Weiyao.Modernity Value Purport andCrisis Resolution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J].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2025(1):37-49.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教育公平核心价值观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18:07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依托“班集体特色项目”平台,强化基层党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28:26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求知导刊(2016年16期)2016-07-28 13:25:56
应用大数据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06:06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5: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