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存在鲜明的人民逻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逻辑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社会活动的行动逻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逻辑表现为三个方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体现为人民立场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立场、建设公平均衡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以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切入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依靠人民的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具体体现为以群众路线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凝智赋能、将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作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生命线工程、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人民教师队伍作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人民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需要在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逻辑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并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最终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人民;人民逻辑;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6120(2025)01-0024-13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中,“现代化”这一词汇反映了中国的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性,“中国式”则突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特性,尤其突出在本质特性上。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存在根本差别,即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资本本位的现代化,其现代化的目的是资本的增值;中国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本位的现代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都是人的发展,是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1]。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存在着鲜明的人民逻辑,其内核是以人民为中心,即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其根本价值追求是人民的全面发展[3]。
人民逻辑这一概念来自对实践逻辑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实践逻辑作为一种‘逻辑’,不是逻辑学中所指的思维规律或各种推理形式,而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并针对这种需要所开展的社会活动的行动逻辑。”[4]基于此认识,人民逻辑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而展开社会活动的行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而展开推进现代化的社会活动的行动逻辑,具体表现为中国式现代化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人民的实践活动推进,并以人民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衍生概念,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这一衍生概念不仅反映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存在着其他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共性,更强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性,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以人民为本位的教育现代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都是人的发展,是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这一本质特性使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现代化形成了根本区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是国家的经济与政治需要[5],其教育政策有差别地倾向于富裕阶层及其子女,严格限制通过教育产生的社会流动,国民教育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6]。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鲜明的人民逻辑,也意味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存在着鲜明的人民逻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逻辑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社会活动的行动逻辑,具体表现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人民的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并以人民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本文以人民逻辑为重心和中心,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逻辑展开具体论述,意图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逻辑形成清晰、深入的认识。
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的教育需要不仅仅是要求有受教育的机会,更表现为人民要求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我们在首先明确人民立场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立场的基础上,以建设公平、均衡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以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切入点。
(一)人民立场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立场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鲜明的根本特征[7]。“教育为人民服务,还是为少数利益集团谋利”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西方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区别,教育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8]。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不断增长、不断发展的[9]。随着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我国的物质生产力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物质性的生存性需要之外,人民对于发展性需要的需求迫切性显著提高,教育是满足人民发展性需要的事业。随着人民的教育需要的日益增长,教育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具备的分量越来越重、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关键,教育议题成为了人民最为关切的议题之一。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人民的教育需要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人民的教育需要由外显的对教育“量”的需求越来越转化为了内在的对教育“质”的要求。这就要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以人民的教育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充分把握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对教育的期盼的基础上,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与人民的教育需要对接起来,在发展过程中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之间的矛盾,以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教育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10]。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人民最为关切的社会事业。秉承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要在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使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地满足人民对更好的教育的期待,使全体人民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长获得感,并获得提升自我、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机会与能力,这应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事业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全局中超前谋划、优先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使教育事业成为推进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先手棋”,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前瞻性事业。
(二)建设公平、均衡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
坚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立场,首先是要明确人民对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新期待。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得我国成为了世界教育大国,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2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7.44万所,全国共有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 092.98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91.1%;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4.35万所,在校生1.08亿人,全国共有初中5.23万所,在校生5 243.6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7%;全国共有普通高中学校1.54万所,在校生2 803.63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8%;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 074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 763.1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0.2%[11]。我国兴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教育质量也长足提升,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教育事业整体性落后的面貌。然而,我国的教育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我国教育不平衡发展的问题集中体现为教育资源供求关系不平衡,如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学生和家长到校外教育市场寻求资源的供给;教育发展要素不平衡,即教育的整体发展中局部之间呈现明显差距、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不同学习群体之间在分享社会公共教育资源时的分配不平衡。我国教育不充分发展的问题集中体现为教育资源总量发展不充分,即教育经费投入不充分,主要是对农村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区域的教育财政投入仍然不充分;教育资源软件建设不充分;教育内涵发展不充分;教育发展与新时代特征结合不充分,主要是教育发展与新科技结合程度不充分、教育发展适应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人力需求不充分[12]。如果这些教育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人民对于教育的满意度,那么就意味着,在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大力提升教育的公平性,要通过建设公平、均衡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要以公平、均衡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让全体人民享有公平的、好的教育。
要以公平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公平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内容,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也是教育必须坚持的核心价值之一。只有坚守教育公平,才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教育公平要求教育要面向每个国民,面向人人,为每个人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尤其是教育要面向欠发达地区、乡村的每个适龄儿童,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其次,教育公平要求缩小校际教育差距。要通过组建教育集团、搭建智慧教育平台、促进教师流动等措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乃至消弭校际教育差距。最后,教育公平要求构建囊括各学段、各级各类学校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特色化发展,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继续教育的灵活化发展。要使人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享有学习的机会、接受教育的机会[13]。
随着我国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了50%,我国的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优质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成为了人民新的教育期待。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教育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增强教育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为党治国理政服务的能力、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服务的能力。
(三)以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切入点
教育现代化作为宏大事业,是不可能一夕之间整体性推进的,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需要找到切入点。人民的教育需要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的解决在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中最具紧要性、迫切性,因此,人民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就成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切入点。要有力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须首先清晰把握当前人民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对人民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深入分析,明确其表现、成因,有的放矢地予以针对性解决。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把握我国教育领域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可以看到人民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总体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教育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具体表现为教育发展与社会脱节、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投入力度和普及程度有待提升[14],学前教育阶段“入好园难”“入园贵”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问题,高中教育阶段单一化问题和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问题,高等教育阶段“就业难”“就好业难”问题,继续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习机会稀缺问题,等等[15]。这些人民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严重降低了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也降低了人民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获得感,减少了人民通过教育获得出彩人生的机会。这些人民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的存在是现实的,我们要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正视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清晰把握这些问题,明确这些问题的表现,深入、系统地分析其成因。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教育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其根源往往不在教育系统内部,往往是社会性问题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寻根究底,找到教育问题的社会性根源。对于教育问题进行系统性探究、综合性思考,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人民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也才可能以人民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为切入点,有力地推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进而促使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行稳致远。
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依靠人民的教育实践活动推进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人民的事业,人民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力量源泉,然而人民的教育实践活动须通过群众路线与党的领导方能汇集为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磅礴伟力,这两方面的要求具体表现为要以群众路线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凝智赋能,要将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作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生命线工程。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16],因而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教师的实践力量,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人民教师队伍作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一)以群众路线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凝智赋能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人民的事业,在立场上须以人民为中心,在推进方式上须以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为切入点,而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力量来源上须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凝智赋能。纵观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群众路线都是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制胜法宝。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须继承这一光荣传统,以群众路线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凝智赋能。
在此,我们要先对群众路线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加以辨析。“群众”与“人民”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群众”概念范畴较大,涵盖较广,无具体明确的指向。“人民”概念是“群众”概念不可或缺的内在构成要素,具有明显指向,是动态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人民是推动革命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17]。党的群众路线内含了“依靠谁”“相信谁”“为了谁”,实际指向要坚持人民价值主体地位,即依靠人民、相信人民、为了人民[18]。因此,群众路线中所言的群众实际上指的是人民。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伟业是人民的实践活动推动的,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力量源自人民,问题是通过何种方式与渠道凝聚人民的智慧与力量。群众路线为我们提供了凝聚人民的智慧与力量的方式与渠道。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之中,只有彻底贯彻和灵活运用群众路线,才能真正以群众路线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凝智赋能。
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贯彻群众路线,前提是要深刻领会群众路线的奥义。群众路线源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论中国化与创造性运用的典范。群众路线首先在于明确人民的主体地位,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在于我们的工作方法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即“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19]。这一工作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一致的,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
群众路线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的运用,要注意既反对“精英主义”,又反对“大众主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致力于让人人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而不是让个别精英集团从中渔利,甚至凌驾于人民之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又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大众主义”,不能陷入“民粹主义”旋涡,而要在把握人民合理的对于美好教育的需要基础上,实现人民教育利益与国家、民族教育利益的统一。
群众路线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的运用,要求党和国家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倾听民意,集中民智,从人民的教育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致力于让人民共享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果,充分调动起人民参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集中起全社会的力量促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将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作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生命线工程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一部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历史,是党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历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现代化,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根本性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的过程中,须将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作为直接关系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事业兴衰成败的生命线工程,将党的领导与人民的意志、利益始终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不断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首先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命脉所在[20]。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是中国共产党描绘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与推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顺利推进、最终实现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才能成为为全体人民谋取教育利益的社会运动。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在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肩负着团结与组织广大人民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使命。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能够密切联系人民,代表人民,不断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首先,中国共产党具备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行全局战略规划的能力。制定清晰、明确、可行的战略规划是有序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明了社会历史前进的方向,明确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无产阶级是代表人类历史前进方向的先进力量,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具备了规划未来、擘画发展蓝图的能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伟大成绩,再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历史在不断地证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描绘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指明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制定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规划,为顺利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前提保障。
其次,中国共产党具备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行组织动员的能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前进的力量源泉是广大人民,而人民是需要组织动员的。唯有中国共产党才具备组织动员人民的能力,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将人民组织与动员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动员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调动、团结全体人民,形成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合力。
最后,中国共产党具备协调人民利益、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创造出各种教育利益,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在人民内部进行教育利益协调的过程,同时也会产生出诸多围绕教育的相关的人民内部矛盾。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在这一过程中协调人民内部的各方利益,领导人民化解围绕教育产生的相关人民内部矛盾,在人民的根本教育利益与国家民族的教育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将人民的力量始终引导到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来。
(三)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人民教师队伍作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人民教师队伍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师资力量保障。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须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人民教师队伍作为基础工程,以此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师资力量支撑。人民教师队伍的首要关键词是人民,在于从人民中孕育产生教师,在于吸引人民投身于人民自己的教育事业,奉献于人民自己的教育事业。此过程的关键在于在党的领导下,构建一套从人民中产生教师、为人民培养教师的师资力量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构建的前提是要推进我国教育的公平且高质量发展,以此为前提不断提高人民在教育中的获得感,人人获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育对有志于投身于人民教育事业的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吸收高素质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成为人民教师队伍中的一员。由此可知,我国教育的公平且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的人民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的关系,脱离教育的公平且高质量发展,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所依赖的师资力量队伍建设问题的。
在促进我国教育公平且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人民教师队伍的建设会得到根本性的保障。以此保障为前提,还须建立一套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的师资力量培养体系。首先,这一体系须坚持党对师资力量建设与教师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形成一支人民可信赖的高水平人民教师队伍的根本保证。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加强人民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民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是锻造一支高水平的人民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中华民族拥有涵养师德师风的丰富思想资源,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承继与转化民族传统思想资源,做到以高尚师德师风涵养高尚师德师风。同时要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将真正有志于投身于、奉献于人民教育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吸纳到人民教师队伍中。其次,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教育伦理的理论研究工作,有效继承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有力地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从根本上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同时要健全保障教师合理待遇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与待遇,为教师安心从教提供可靠保障。最后,要着力健全教师培养体系,完善教师教育体制机制,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大学参与,专科、本科和硕博士一体化培养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的层次与水平[21]。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留在乡村。要扎实推进教师轮岗交流制度,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向薄弱学校和欠发达地区轮岗交流[22]。
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人民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逻辑归结到根本价值追求上是人民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全面发展这一表述来自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的“人的全面发展”,不是阶级社会中的部分人的全面发展,而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人”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大于“人民”这一概念,因此,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涵盖了每个人民的全面发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了每个人民的全面发展。人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阶级与阶层的集合[23],其内在地包含了每个人民。基于此认识,以“人民的全面发展”的表述替代“人的全面发展”的表述,以此来强调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一)人民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追求
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重要区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4]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始终的追求。马克思在批判性继承前贤思想的基础上,对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人的片面发展进行了深刻剖析,从人的现实性入手,指明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途径等,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产物,人的发展程度建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之上[25]592。个人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规定的,个人的发展只能在现实客观条件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不够充分,这两种因素的结合,使得人被资本与机器所主宰,这在根本上造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与片面发展。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以充分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并在充分发展的生产力之上建立相应发达的和合理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只有在这样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社会,每个人才能摆脱片面的强制性分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需要,自由自觉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摆脱以往的片面被动的发展态势。这一社会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6]683,是“自由人的联合体”[25]53。
中国共产党自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这一学说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取得了辉煌的实践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了这一学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7]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维度,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都指明了当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应坚持的方向。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个别人的现代化,而是所有人民的现代化,对应到人的全面发展的语境,中国式现代化要促进每一人民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个别人的全面发展。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点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奠基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之上,并要通过体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关系才能得以落实。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与精神都富足且协调的全面发展,而不能陷入物质富足、精神贫瘠的畸形状态。第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以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为外部环境保障,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没有外部支撑的。第五,人的全面发展会最终体现和实现为“自由人的联合”,这一联合不可能局限于一国、一地,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框架下,在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全球总体环境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有充分实现的条件。
(二)人民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价值追求
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突出的作用。马克思强调,生产劳动同教育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6]557。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是在强调通过变革教育,能够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反映了马克思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具体而言,马克思是在教育使人摆脱资本主义分工给人带来的发展的片面性的语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强调的是要改革服从于资本主义分工的旧教育,以改革后的新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从根本上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的旧教育,是建基于人民立场上的属于人民的教育,这使得社会主义教育有能力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框架中社会主义教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就是要以人民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通过社会主义教育的不断改革、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人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开拓更宽广的空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的力量,真正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与全局性作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要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致力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强调的是人各方面素质的均衡进步。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需要以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前提。马克思基于其所处的时代,提出了教育至少要包括智育、体育与劳动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是人之根本,德育是“五育并举”中的灵魂。智育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体育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提。美育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劳动教育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五育”内容不同、特点各异、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这一整体。“五育并举”的落实在战略上要求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旨在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功利主义化的教育取向。
其次,要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机制条件,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综合素质整体提升的现代化。为提升全体人民的综合素质,须进行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构建起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具体表现在教育的各个阶段的高质量发展,也表现在教育布局、教育结构的合理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高效与公平等方面。高质量教育体系要能够有效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不断提升人民在教育中的获得感。
最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这意味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现的标志之一是我国成为教育强国[28]。同时,教育强国的建设又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9]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7]。教育强国体现在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通过高素质人才促进科技创新方面发挥更大、更突出的作用,使教育成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源泉[30]。我们要通过加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充分发挥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生产力基础,也为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五、结束语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有其鲜明的人民逻辑。我们要深刻、全面地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逻辑,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以人民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以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价值追求,加强建设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戴木才.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性发展[J].哲学研究,2023(12):14-26,124.
[2]郭广银,王月清.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理论学刊,2017(4):4-7.
[3]赵义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意蕴与价值追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1):5-12,2.
[4]杨晓帆,王习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逻辑的概念提出和意涵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9(1):36-40.
[5]朱旭东.西方早期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99-104.
[6]陈露茜.西方各主要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类型及其反思[J].终身教育研究,2023(1):19-25.
[7]徐艳,何爱平.“人民至上”导向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23(2):55-62.
[8]郭小丽,刘长明.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4):59-67.
[9]燕连福,王丽莎.论“人民至上”的丰富内涵、理论贡献与实践路径[J].理论探索,2022(6):67-73.
[10]郑洁,吴海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生成逻辑、思想内涵和时代意蕴[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9-15.
[1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2024-03-01)[2024-05-08].https://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sfcl/202403/t20240301-1117517.html.
[12]郅庭瑾,陈佳欣.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10-13.
[13]刘剑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发展观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和时代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8.
[14]徐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四个问题[J].教育科学,2024(1):1-7.
[15]秦龙,王玉福.教育“造福人民”目标的出场逻辑、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8):1-5.
[16]杨银付.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J].中国教师,2018(12):5-8.
[17]孙宜芳.群众与人民概念的逻辑界限:基于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解放学说的考察[J].思想教育研究,2017(9):32-36.
[18]郑礼平,周康林.论人民主体地位与群众路线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5):90-97.
[1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20]蒲智勇,贺祖斌.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与推进方略[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3(5):50-60.
[21]韩英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向度[J].大学教育,2023(7):100-103.
[22]孔令帅,王超.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6):1-9.
[23]陈培永.重思马克思的“人民”概念[J].哲学动态,2018(1):29-35.
[24]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2).
[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8]胡鞍钢,王洪川.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56-72,2.
[29]习近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228.
[30]闵维方.教育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2):1-14.
(责任编辑:李文玉)
On the Peoplecentered Logic of Chines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ZHOU Libo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The peoplecentered logic of China′s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s distinctive.The peoplecentered logic of China′s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s fundamentally a social action logic for promoting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to meet people′s educational needs.The peoplecentered logic of China′s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manifests itself in three aspects:China′s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starts and ends with meeting people′s educational needs,specifically manifested as:peoplecentered position is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ofChina′s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building a public and balanced highqualityeducation system to meet people′s educational needs,and starting from solvingpeople′s urgent,difficult,and worrisome educational problems as a cuttingedge"for promoting China′s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China′s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s promoted by people′s educational practice activities,specifically manifested as:taking the mass line as the wisdom and powergiving project for China′s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taking closely linking the Party with the people as the lifeline project for promoting China′s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and taking building a highlevel people′s teacher team as the foundation project for"promoting China′s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China′s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pursues the fundamental value goal of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peoplecentered logic of China′s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o gather people′s wisdom and strength,promote China′s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to better meet people′s educational needs,and use China′s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to support China′s modernization,ultimately promoting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Chines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Chinese modernization;people;peoplecentered logic;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基金项目:甘肃省“一流学科”突破工程项目“智能教育协同创新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编号:GSSYLXM-01)。
作者简介:周立波,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引用格式:周立波.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逻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5(1):24-36.
Citation format:ZHOU Libo.On the Peoplecentered Logic of Chines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J].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2025(1):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