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摘要: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的,其逻辑机理为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所包含,其价值旨归同共享发展理念的永恒愿景相一致。共享发展理念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产生的发展理念,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做了一次伟大的正名,并提供了新的遵循。
关键词:生产力理论;唯物史观;共享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4.064
1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逻辑机理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矛盾推动的,其中,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作为生产力主体和生产关系的生产者,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历史和创造历史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产生新的理论形态或理论表达,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最新的理论表达之一,其理论基础必然包含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上述逻辑机理。
1.1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生成逻辑也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既要与自然发生相互关系,又要与社会发生相互关系……由此可归纳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生成逻辑: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是人追求和实现自己目的的历史;为了创造这样的历史,人们必须吃喝穿住等,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劳动;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必然发生一定的社会交往活动,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进一步影响生产力。显然,在唯物史观看来,生产力的运行发展与人创造历史的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生成过程处处闪耀着唯物史观的光辉。而主张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带有浓重的唯物史观韵味。可以说,共享发展理念的产生符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生成逻辑。
1.2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容逻辑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依据
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的简单的、普遍的、基本的要素,它们在生产力结构中的地位各不相同。马克思从对生产力的实质、发展动因和内在机制的分析中,把生产力发展过程正确地理解为人能动地占有和驾驭自然力,改变和享用客体,从而满足主体需要、促进主体发展的历史过程。生产力发展是由人去推动的,就宏观运行机理而言,人是作为总体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体的;就微观机理而言,每个人都是其所从事的具体经济活动的主体,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活动都要依靠人来完成。反过来,人总是根据自己不断提高的生产力和需要而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需要的社会发展方式,进而深刻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社会与人是对立的统一,两者在人的实践生活的基础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人的发展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先进生产方式的产生,也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应把生产力的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体现和转化为人的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在共享共建中有更多获得感,形成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良性循环。主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理念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容逻辑,后者也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依据。
1.3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逻辑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坐标
唯物史观是人们把握和运用一切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正是在唯物史观的长长的“影子”下,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逻辑,又为我们正确认识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科学明确的理论坐标。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习近平立足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现状、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大势而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新发展的结果,也充分表明了他对唯物史观及人民立场的根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依据其发展逻辑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共享发展理念只是这一过程的一个承前启后的“站点”,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共享发展理念终究会被新的对实践更具指导性的理论所丰富和超越。
2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价值旨归同共享发展理念的永恒愿景相一致
可以说,对生产力发展原因和机理的探寻和思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骨架”,而对人的本质的揭示、对人的发展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关注才是其“灵魂”所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价值旨归,也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永恒愿景。
2.1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人的本质的完整揭示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也是社会关系,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归结于人的实践活动。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不断创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活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一方面,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必然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人可以通过自身劳动创造新的社会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劳动。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无视人”的本质,“现代世界总是把生产看成是人的目的,又把财富看成是生产的目的”。由此,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从劳动和生产关系这两个不同的视角出发,完成了对人的本质的完整揭示。
2.2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价值旨归和人的共享发展
从看待客体的宏观的视角出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价值旨归和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实现人的共享发展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感受主体的微观的视角出发,生产力发展则要让人共同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共同感受到生产力发展给自己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外在关系的和谐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体会到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温度”和“心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对方而独自发展,只有二者都把对方的发展作为目的,把自己的发展作为手段,才能实现双方的同步发展。”人越是实现共享发展,其在生产力中的主体性就越得到高扬,人的生产能力和动力就越强,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共享发展乃至于人的全面发展。
2.3实现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产品对生产者统治的消失成为可能,人不再被生活条件支配和控制,成了“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人的共享发展有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坚强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践,它把增进人民在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人民共享生产力发展成果作为必然的发展目标,实现共享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
共享发展理念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产生的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国“人”的本质的复归和中国“人”的发展的复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国“人”的全面发展之梦,是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的梦。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力发展中对人生存和发展的关注和保障更多基于对被剥削阶级斗争性和革命性的惧怕,表现出很强的被动性、虚伪性和不彻底性;而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注则是天然的、真实的、彻底的。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做了一次伟大的正名,并提供了新的遵循,有利于在生产力发展中进一步张扬人的价值、摆正人的位置、增强人民性和“人情味”。
2.4以深厚的理论自信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共享发展应包括人的个体的自由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的总体的共同发展。人的个体的自由发展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作为个体的人,其个性和能力的充分培养和发挥离不开社会对创新发展的鼓励。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在生产力发展中做到统筹兼顾,充分保障各方面协调发展。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绿色发展的基础上,共享必须是绿色的可持续的共享,如果当代人的共享以后代人的难共享为代价,那就是畸形的共享,社会也必然走向停滞甚至倒退。人的总体的共同发展包括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共同发展,它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离不开人与社会的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伟力体现在它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上,体现在它们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更大程度和更高质量的推动上。要在科学认识共享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以对“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厚的理论自信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531.
[2]杨文圣,焦存朝.社会形态嬗变与人的发展进程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13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3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0410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323.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