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芳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实体经济发展的依然缓慢,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是适应世界产业结构重大调整的必然选择。拟从培育和发展以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重点领域等作出分析。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4.001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实体经济发展的依然缓慢,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性机遇。世界各国都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更加重视。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已经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开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是我国经济科技界和各级政府研究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2009年11月,温家宝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领域基本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空间海洋开发和地球深部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目前,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概括为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七大产业。这些产业的形成、分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均体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
(1)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保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主要的一些发达国家已加快了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重大调整,以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如,在美国奥巴马的经济复兴计划中,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是重振美国经济,拉动新一轮经济的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德国等国家对以云计算和移动宽带为突破口的信息处理及传输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
(2)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完善和提升国家发展战略,适应世界产业结构重大调整的必然选择。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加大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力度,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能够制定出一些具有世界影响和行业垄断性的国家标准,掌握一批专利产品和核心技术,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规划未来经济蓝图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产业发展战略。
(3)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国家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着眼未来探索中国强国之路的重要途径。未来世界,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构建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保持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和拉动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支撑。
2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应明确其总体目标、分期规划,从现实产业基础和战略需要出发,把握好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推进过程当中,培育和发展战略性产业也要体现经济进程的特点,尽量与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相协调。目前从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现实需求看,我认为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重点应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2.1新能源产业
目前,国家即将出台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把新能源主要概括为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煤气层等。
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仍以传统化石能源构成为主,而新能源在能源总体供给和需求结构中占的比重很低。传统能源构成主要以油气资源、煤炭、电力等为主,新能源开发进程缓慢。从供求关系和能源消耗现状分析,能源供求规模增长过快,人均能耗增速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环境保护压力加大。要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就必须发展新能源,特别是要优先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建立绿色、低碳、合理的能源消费体系,以新能源产业的兴起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撑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信息技术产业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的重要资源。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将继续改变着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必须从战略上予以高度重视。
(1)继续加强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及与之相关的一些产业,要加大引导支持力度,不断做大做强。(2)推动对云计算这一技术的认识和应用。云计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信息处理技术,原理是利用接入到互联网上的大量计算机处理用户的计算任务。通过云计算技术,整个互联网可以成为一台巨大无比的计算机,用户只要向互联网提交计算任务,互联网就能完成。它的优势在于,一是利用这种技术用户不需要购买昂贵的高性能计算机就可完成庞大的计算任务,同时也可以使联网计算机闲置的计算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多赢的效果;二是能让先进的技术迅速得到普及。据美国预测,到2013年,云计算将发展成为一个高达440亿美元的全球大市场。(3)移动宽带技术的应用推广。目前,全世界手机用户已达45亿,移动通信已基本实现人与人的互联,正在实现人与互联网的互联。在这一领域,4G即移动宽带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在这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种新型的无线通信技术,其速度远远超出目前普通互联网的网速。专家认为,这项技术将成为全世界大部分移动通信运营商采用的移动宽带技术,网络用户和手机网络用户数量极其庞大,市场空间潜力巨大。(4)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全新应用。在实现人与互联网的互联之后,人类将迎来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互联的物联网时代。据预测,物联网的经济规模将是互联网的4倍左右。而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移动通信技术。可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其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因此应把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
2.3海洋产业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人类开发和保护海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贸易总值的70%以上来自海运,海洋和涉海经济已经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80%左右。由于海洋开发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争夺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的形势日益激烈。国际经济竞争和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也表现在海洋经济开发能力、海洋资源勘探能力、海洋科技研发能力、对海洋的军事政治外交控制能力、海洋装备能力等综合海上力量上。在国际经贸合作日益密切的情况下,海洋成为各国贸易往来的天然通道,充当着各国经济纽带和运输大动脉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掌控了巨大的政治资源和经济权力。中国要真正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强国,就必须加强空间和海洋开发及地球深部资源利用。发展海洋产业无论对我国的经济资源开发、保障国防安全,还是国家战略运输安全,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2.4生物育种产业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保障民生之根本;粮食永远是人类的刚性需求,粮食的生产关乎国家全局。当前,粮食不足的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最大。如果中国出现粮食短缺,据测算全球一年的粮食贸易总量也难以满足我国二分之一的粮食需求。作为全球人口最多、人均耕地非常有限的国家,我们时刻不能放松粮食和农作物的生产。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增产技术能力,特别是要加快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确保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业国之一,中国也应在生物育种技术领域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2.5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电动汽车及航空航天等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是在未来经济社会中具有先导性作用的支柱产业。正如温家宝总理曾经所讲的,只要产品有稳定和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同时,还要预计今后能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的份额并起到技术引领作用。那么,对于这些新兴的产业都要进行积极培育和打造。如新材料(纳米技术、稀土加工等)、新医药(生物制药、转基因技术等)、节能环保(节能耗材、环保产品等)、电动汽车(整体机车、专用电瓶、核心技术等),对这些产业都要大力培育和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更是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危,也是极具市场前景的产业。据统计,在美国各类产业中,经济总量位于第一的就是航空航天产业。我国在这方面有着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比较竞争优势,应从开发太空的长远前景出发,集中国家之力积极推动发展好。
3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立足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实际,在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格局下,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基础上,坚持统筹布局谋划,突出产业优势,促进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与国家地位相匹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体系。(1)搞好战略布局。一要结合各地现有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带动效应、创新能力、产业化前景等因素,搞好整体布局,防止各地产业重复,增强经济发展的互补性;二要结合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合理调整好新兴产业的结构;三要结合现有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区、产业集聚区等载体,充分利用现有存量优势,创造新的增量优势。(2)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特别注意发挥市场主体企业的作用,政府决策要由过去比较注重直接投入向促使企业和市场投入及社会参与转变。强化企业在新兴产业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推进中的主体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3)加强统筹协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中要统筹摆布,协调推进。一是与现有的科技规划相协调;二是与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相协调;三是与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规划中的产业布局相协调。(4)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系统的研究,高起点的规划,更需要脚踏实地地的研发和科技创新的推动,还需要把握进度,稳步加以推进,从而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Z].2009,(11).
[2]巴特尔.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R].2010,(1).
[3]李江涛.《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讲义[Z].国家行政学院,2010,(6).
[4]王伟中.中国可持续发展态势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