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思考

2025-01-14 00:00:00叶晓彬
数理天地(高中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衔接教学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实践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有很多不足,其中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不足问题尤为典型.由于初高中数学衔接不到位,以至于数学学科优势发挥不充分,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本文围绕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分析其中现存问题,提出合理化措施予以改进.

【关键词】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核心素养

数学属于一门系统化较强的学科,内容抽象复杂,各种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学好数学知识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脱节严重,高中数学难度加大,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数学兴趣保持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故此,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应积极渗透新课程理念到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全过程,优化改进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数学教学整体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方位发展.

1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中的问题

1.1教材问题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一个重要内容是全面认识到两者差异,多角度紧密衔接.从实际情况来看,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存在显著差异,高中数学相较于初中数学教材而言,数学知识深度和广度随之增加,大大增加了学生知识学习压力.辅助练习内容有所减少,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会感到不适应,增加了高中数学知识学习难度[2].高中数学较之初中数学跨度更大,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内容有所删减,学习难度大幅度下降,而高中数学难度下降幅度并不大,因此初高中数学教学难度差距随之增加.另外,初中数学概念多是通俗、形象的语言表述,学生在感性认知基础上进行学习.高中数学则包含了映射、集合、函数等抽象数学内容,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由此看来,初高中数学教材的断层问题较为明显,如初中阶段对于二次根式、分母和分子有理化缺少明确要求,进入高中阶段后,分母和分子有理化则是函数和不等式计算中需要运用的内容;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初中阶段没有出现,高中运算中却有涉及;初中对函数、不等式和方程相关内容要求不高,到了高中阶段这部分内容则是重难点内容,而且也是高考主要考点;初中阶段因式分解局限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式子,很少涉及系数不为“1”的式子,高中教材中对因式分解有着较高要求;图象对称和平移变换在初中阶段简单讲述,高中函数知识点讲解中,则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图象平移变换和函数对称问题[3].

1.2学法问题

由于学生在初中得到的学法指导各不相同,思维习惯大相径庭,中考数学分数相同的学生基础和能力未必相同.学法方面,高中的思维跨度大,很多学生升入高中后仍然习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独立思考和探究主动性不强,归纳总结能力较弱,难以更好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初中数学习题类型少,例题和习题大多对应,并且有着充足的时间由教师讲述例题,学生即可对应套公式解题.而高中阶段的例题较少,习题类型多样,习题和例题不对应,以致于学生难以灵活、高效解题,大大增加了数学知识学习难度.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课时安排方面,初中数学内容少,整体教学进度缓慢,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反复讲解知识点,而高中数学知识点繁多,教学进度快,时间紧张,教师无法对知识点反复讲解.对于学生而言,预习和复习时间较少,学习压力较大,如果掌握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将会陷入恶性循环,影响到整体学习效果.

2新课程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有效措施

新课程背景下,针对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教师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到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可靠的措施优化改进,以期提升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2.1仔细研读数学教材内容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内容有所不同,但彼此之间是存在密切联系的,初中数学可以看作是基础,而高中数学则是初中数学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和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前,都应该深层次研读和吃透数学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以往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发现学生遗忘了一些初中数学知识点,无法准确回忆这些知识,以致于高中数学知识学习进程受阻,这一问题的出现正是初高中衔接教学补偿导致[4].故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前,对于和初中数学联系密切的知识点,应在教学方案中针对性融入,带领学生回忆这些知识点,尤其是初高中教材脱节内容,以及学生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应针对性补充;初中要求低,但在高中学习中经常接触的内容,应适当地增加深度和广度.基于此种方式,帮助学生夯实学习基础,这样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实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2.2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高中数学相较于初中数学,知识点逻辑性和抽象性更强,对于学生而言学习难度更大.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有所转变,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重视程度较高,在学生数学素养培养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高中数学教师仍然沿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必然会遏制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制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数学教师应充分调研初中学生学习情况,把握初中学生学习特点和教材内容,针对性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并借助思维导图来辅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

例如在立体几何知识学习中,体积计算公式从柱、锥到台,层层递进,最后由台体积公式h(S+SS′+S′)3,S=S′,S′=0时分别是V柱、V锥从特殊到一般包含特殊原则,按照这个顺序讲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立体几何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几何思想.

初高中衔接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层次,优化设计知识点讲述序列关系,讲授新知识时要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层层递进、由简到繁,有梯度、有层次地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设问引入新课知识,新课展开到小结,结构要严谨、合理,客观反馈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内在联系;仔细推敲衔接教学语言,促使知识点更加自然过渡,从一个例题过渡到另一个例题,环环紧扣,使得学生更加完整地学习知识;避免孤立地讲解例题,而是要挖掘例题的内在联系,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将多个例题联系起来讲述,横纵联系,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知识点.

例如在函数值域例题教学中,加强变式训练,求函数y=x2-4x+5,x∈3,4值域.解题时学生容易忽略顶点不在给定区域的客观条件,盲目地将两端点值代入到题目中计算,仅凭教师反复强调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后期学生在解题中很快会再次犯错.所以,可以让学生根据题目条件尝试着自己提出问题,即便初期问题较为浅显、难度小,但对于学生的主动实践成果,还是需要给予肯定和鼓励的,赋予学生继续提问动力.结合题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函数图象思考,有助于学生提出更具代表性的问题:如果x∈0,1呢?x∈1,4呢?学生在思考解题过程差异中,逐步对问题形成正确认知,逐步完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借此时机,可以变更条件让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活化学生的逻辑思维.使用字母来代替具体数字,转变成如果x∈a,3,且1<a<3呢?将题目条件再“削弱”,转换成如果x∈a,3,且a<3呢?进一步延伸,如果x∈a,a+1呢?基于此种方式,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提出更具探究意义的问题,学习热情也将更加高涨.此外,也可以将其转变成开放题目:当x在什么条件下,函数y=x2-4x+5值域是1,5?此种变式训练方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让各层次学生开动脑筋,活化思维,各项素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2.3加强学法指导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应做好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好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节奏.学法指导并不仅仅是传授学习方法,还包括思维方式引导,指导学生掌握多元化解题策略.故此,衔接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加强学生学习指导,通过预习、复习、归纳等方面帮助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点理解和记忆.高中数学相较于初中数学而言,知识点更加抽象、复杂,这要求教师重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联系具体例题,从实际问题出发,促使学生从形象思维朝着抽象思维过渡,以便于强化学生解题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例如如果函数f(x)=log2(x2-ax+3a)定义域为R,计算实数a取值范围.这道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数函数定义域和二次函数性质掌握情况.根据以往所学知识了解到,对数函数真数肯定大于0,x2-ax+3a>0,为了让二次不等式恒成立,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二次函数图象需要在x轴上方,没有实数根.结合二次函数判别式Δ=b2-4ac,Δ=a2-4×1×3a=a2-12a,为了让二次不等式恒成立,应使得Δ<0,a2-12a<0,最终得到0<a<12,实数a取值范围为0,12.在解题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了解对数函数定义域与二次函数性质,也要注重让学生掌握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解题过程中活化学生解题思路,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提升数学知识学习效果.

2.4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数学衔接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可以尝试着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开展.以往单一讲授方式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高中数学知识深度和广度远胜于初中数学,如果仍然采用口述方式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的,久而久之,学生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制约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高[5].故此,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工具授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呈现,这种方式非常适合衔接教学,可以让数学学习过程趣味化,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得到点A1,2,B4,1,计算线段AB中点坐标.可以使用GeoGebra动态几何软件来展示坐标系上点A与点B的具体位置,并绘制出线段AB与点M,借助动态演示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和了解线段问题求解方法,高效解决几何题目.

3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新课程背景下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兴趣,夯实学习基础,在进入高中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提升学习效果.数学教师应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把握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差异,并挖掘知识点内在联系,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完善教学方法,在提升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质量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松.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相关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2023(33):42-44.

[2]吴加火.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从初高中“代数运算”衔接的角度进行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30):26-28.

[3]施雪平.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2020(33):18-19.

[4]苏亚荣.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03):115-116.

[5]陆爱标.创新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求知导刊,2021(40):87-88.

猜你喜欢
衔接教学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浅谈高一英语教学如何做好衔接
例谈如何进行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考试周刊(2016年82期)2016-11-01 21:57:13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8:31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4:54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0:33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5:46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