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具有“思辨味”

2025-01-10 00:00:00陆冬颜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阅读课堂小学语文

摘 要:思辨性阅读教学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下的一种教学活动,重在让学生体验多样的思辨活动,深刻地理解阅读内容,同时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章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为指引,在挖掘思辨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方式营造思辨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思辨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思辨性阅读的价值,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阅读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1-0013-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建构语文学习任务群,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思辨性阅读教学是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指引下,通过研读文本找准思辨内容,在阅读课堂上营造思辨氛围、组织思辨活动,让学生兴致高昂地投入学习状态,感悟文字语言的深刻内涵,建构深刻的阅读认知,同时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积极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研读文本,挖掘思辨内容

思辨内容是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基础,往往隐藏在文本中。教师应发挥专业能力,迁移已有教学经验,用思辨性的眼光审视文本,发掘具有质疑

性、比较性、探讨性的内容,将其作为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基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1]。

以《慈母情深》为例,在拿到买书的钱后,“我”

不应该辜负母亲让我用这笔钱来购买《青年近卫军》的期望。然而,“我”却用这笔“巨款”给母亲购买了一瓶罐头。“我”的做法看似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但实际上会给母亲增加劳作负担。从该角度思考,教师可确定“我”的做法并没有真的尽到孝心。然而,抛开结果看初衷,“我”的初衷是好的,是孝敬母亲。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值得学生继承和发扬。因此,为了使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认知,教师可在充分研读文本的情况下,将“我”到底该不该给母亲买罐头作为思辨内容,驱动学生阅读、分析、讨论“我”的所作所为。

二、创设情境,营造思辨氛围

良好的情境是学生建构积极情感、主动进行思辨性阅读的保障。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实践表明,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主动思辨[2]。教师可以借鉴名师经验,依据思辨内容创设情境,营造浓厚的思辨氛围,让学生兴致高昂地走进思辨性阅读活动。

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这篇课文围绕“美丽”一词用生动的语言先后描述了小兴安岭的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展现了祖国山河之美。大部分学生本就对美丽的自然景象有着无限的向往,渴望欣赏自然美景。于是,教师就可以将“小兴安岭的四季之美”作为着眼点,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精心选择的小兴安岭旅游宣传片,用美丽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主动领略小兴安岭的自然美景。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中时,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重点圈画出“美丽”二字,引导学生思索“小兴安岭之美体现在哪里?”“不同季节的小兴安岭有什么特点?”为了使学生顺利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读文本,从不同段落中圈点、勾画出展现小兴安岭之美的语句,绘制思维导图。

这样,学生可以兴致高昂地走进阅读课堂,迁移已有认知,进行阅读和思考,圈画出关键信息,同时发挥逻辑思维的作用,梳理文本结构,初步形成清晰的思维逻辑,为对比、想象、发现各个季节的景色特点做好准备,推动思辨性阅读朝深处发展。

三、活用方法,组织思辨活动

(一)运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辨

提问法是指教师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并与学生展开交流的教学方法[3]。此法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兴趣、为学生指明思辨性阅读方向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应用提问法。

以《桥》为例,教师可以“老汉将小伙子从队伍中揪出来”和“老汉一把将小伙子推上窄桥”这两个场景作为思辨切入点提出问题:“老汉为什么在生死攸关之际将小伙子从逃生的队伍中揪出来?为什么又要在原地只剩下自己和小伙子的情况下主动将他推上窄桥?老汉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矛盾的行为?”大部分学生会在此问题的驱动下发散思维,有目的地进行思辨性阅读活动,从上下文中搜寻关键信息,确定老汉和小伙子的身份——老汉既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一名父亲,而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以老汉的不同身份为着眼点,对比、分析、理解其所作所为。有的学生提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老汉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不仅自己身先垂范,还严格要求身为共产党员的儿子。所以,他在生死关头将儿子从逃生的队伍中揪出来,将生的机会让给其他人,这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大公无私。而作为一位父亲,在生死攸关之际,他毫不犹豫地将儿子推上窄桥,希望能为儿子赢得生的希望,这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所以,老汉的行为并不矛盾,是其身上党性和人性相结合的生动诠释。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分析、对

比、推理,由浅入深地理解老汉的所作所为,感受到了老汉身上闪耀的党性和人性的光辉,建构了深刻的阅读认知,锻炼了思辨能力。

(二)运用讨论法,驱动学生思辨

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个问题产生独特的看法并与他人交流,由此碰撞出思维火花,建构正确认知的教学方法[4]。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兴趣、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会存在差异,所以学生会对同一内容建构不同的认知。对此,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以文本中的思辨内容为着眼点,运用讨论法组织思辨活动。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学生在体验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到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富丽堂皇和惨遭毁灭的过程。基于已有阅读认知,一些学生主动质疑:“文章中的第三、四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富丽堂皇,第五自然段主要描述了圆明园惨遭侵略者毁灭的场景。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在篇幅上应以圆明园惨遭毁灭的场景为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以,这篇文章是不是跑题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该问题瞬间激发了全体学生的思考兴趣。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给出不同的回答。于是,教师趁机应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先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看法,并呈现相关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各组成员可以针对不同的看法再次阅读、分析文本内容,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有理有据地表达,碰撞出思维火花,逐步达成统一认知——该文章没有跑题,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昔日富丽堂皇的圆明园和今日的一片断壁残垣形成鲜明的对比,强调侵略者的恶劣暴行和圆明园被毁的悲痛遗憾,激发读者强烈的民族情感。教师可以赞赏学生的良好表现,并从整体角度梳理和总结作者的创作意图,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

如此,学生通过讨论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其创作意图,提高认知深度和思维的思辨性及逻辑性,增强语言表达能力[5]。

四、结束语

总之,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指引下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可以让语文课堂具有

“思辨味”,教师要善于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除了运用本文提到的策略之外,教师还要探索更多具有可行性的策略,以推动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杨益兰.明思辨内容,培思辨能力,促素养提升: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初探[J].教育,2024(23):29-30.

满洪文.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中国教师,2024(7):76-78.

郑素梅.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目标与策略[J].亚太教育,2024(3):186-189.

鲍丽芳.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2023(7):21-23.

杨伟.思辨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读写算,2024(29):94-96.

作者简介:陆冬颜(1979.9-),女,江苏启东人,

任教于江苏省启东市陈尚义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阅读课堂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未来英才(2016年19期)2017-01-04 13:18:46
巧施练笔,让写作之花绽放
探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紧贴新课标,反向设计阅读课堂
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五年级自主探究型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