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中的“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一种学习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项目式学习尤为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注重驱动性问题或任务的引领,强调让学生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将项目式学习应用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基于此,文章立足现有的教学研究成果,
在论述项目式学习内涵及其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的基础上,以“确定起跑线”为例,阐述了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帮助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项目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1-0004-03
“综合与实践”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帮助学生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数学应用能力等[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建议“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
建议教师实施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用数学思维分析现实问题中的关键要素,经历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这一完整过程,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做到学以致用,尤其形成模型观念,发展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因此,教师可以应用项目式学习实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项目式学习的内涵
项目式学习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在杜威的“做中学”教育理念影响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美国的巴克教育研究所将项目式学习界定为“一种以探究真实、复杂问题过程为基础的,包括规划项目、实施项目任务、设计项目作品这一系列活动在内的教学方法”。我国的刘景福、钟志贤则将项目式学习界定为“以核心概念或原理为基础,以真实世界为依托,以真实世界中的多种资源为工具,以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为主要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柯清超则认为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生为本的,以真实问题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鉴于此,本文将项目式学习界定如下:以学科核心知识(核心概念或原理)为基础,以驱动性问题或任务为引领,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以制作作品、展示作品为重点,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二)应用项目式学习实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价值
1.指向核心知识,有助于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项目式学习以学生学习、掌握学科核心概念或原理为起点[2]。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和数学原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促使学生掌握表面的数学知识,还能使学生理解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和本质特征,深化他们的认知结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断回顾、整合和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形成稳固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2.重视驱动性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项目式学习强调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作为学习的驱动力,这些问题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
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同时,
驱动性问题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强调学习实践,有助于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集知识、行动、态度为一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在体验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学习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活动流程。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他们学会有效地管理时间、与他人协作以及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和评价。由此可见,应用项目式学习实施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主动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
二、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整合多方资源,确定项目主题
项目主题统领着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因此,确定项目主题是应用项目式学习实施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第一步。因为项目式学习具有综合性、真实性、探究性,所以教师在确定项目主题时要注意整合多方资源,如教材、《课程标准》、学生生活、网络资源等。
以统编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与实践”中的“确定起跑线”为例,在内容上,其契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过跑道,形成了一定的相关认知。部分学生也有一些疑问,如“为什么每条跑道的起跑线位置不同?”“每条跑道的宽是多少?”“每条跑道的长度是多少?”等。他们渴望解决这些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确定项目主题:确定起跑线。如此,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还能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学认知,丰富生活经验。
(二)基于核心素养,制订项目目标
项目目标是项目式学习的导向,指明了“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何种程度”。在明确的项目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可以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一定发展。《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总目标。因此,
教师在应用项目式学习实施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时,要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制订项目目标,明确项目实践方向。
在“确定起跑线”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制订如下项目目标。第一,体验生活,观察、了解田径跑道的结构,探究、掌握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画出跑道设计图,标出每条跑道的起跑线。第二,体验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发展“四基”“四能”,提高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等。第三,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科与美术、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增强学习兴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开启项目学习
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学习环境和活动的有效助力。项目式学习重视学科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倡导让学生在体验真实情境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3]。因此,在应用项目式学习实施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时,教师要紧抓“综合与实践”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运用图片、视频、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中,由此开启项目学习。
对于“确定起跑线”,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实施“确定起跑线”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进行一场田径比赛。在比赛中,教师要提示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不能抢道”。对此,大部分学生会感到不公平。他们认为,
同一个起跑线上站在外圈的学生要比站在内圈的学生跑得路程长,并产生疑问:“怎样确定起跑线才能保证比赛的公平呢?”教师可以把握时机引出项目主题、项目目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同时推动活动朝着深处发展。
(四)提出驱动性问题,推动项目发展
项目式学习的驱动性问题指向学科核心知识,
具有探究性,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指明探究方向[4]。在开启项目后,教师可以提出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走进项目。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驱动性问题较复杂,他们很难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此,教师可以围绕驱动性问题提出相关的驱动性任务,帮助学生明确问题解决方向。
在学生进入“确定起跑线”项目活动后,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驱动性问题:“跑道起跑线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并且提出驱动性任务:“第一,思考解决该问题需要用到的知识点;第二,计算每条跑道与起跑线之间相差的距离。”之后,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五)搭建学习小组,落实项目实践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由于数学知识较为复杂,小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不高,解决问题的经验不足,所以他们在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建学习小组,鼓励他们互帮互助,解决驱动性任务、驱动性问题,推动项目学习的顺利进行。
在“确定起跑线”项目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引下,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依据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接着,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纳入一个小组中,鼓励他们发挥优势,分析每项驱动性任务,探寻实践方案,并通过亲身实践,认真观察、思考、讨论,获得任务成果,解决驱动性问
题。例如,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发现“外圈和内圈的直线跑道的长度相同”,所以他们只计算弯道的周长差,借此解决第二个驱动性任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主动巡视课堂,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指导,
使其顺利地获得任务成果,解决驱动性问题。
(六)组织展示活动,实施项目评价
成果展示是实施项目评价的切入点[5]。教师可借助学生展示的项目成果了解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思维发展情况等,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助力学生查漏补缺,使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进行教学反思,发现项目式学习的应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进,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价值,提高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效果。
在整个“确定起跑线”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需完成两份作品,即确定起跑线的方案和算法以及跑道设计图。在规定的合作探究时间结束后,教师可搭建展示舞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张贴到教室墙壁上,并介绍自己的思路、涉及的数学知识点、运用的方法等。大多数学生在边听边看的过程中会进行自评、互评,发现他人的良好表现和自身不足,借鉴他人经验和查缺补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的良好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赞赏,或是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完善建议。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各组轮流展示集体作品并进行自评、互评。
在整个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收回学生的个人作品,认真阅读,并回顾他们的作品展示过程,
借此了解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思维发展情况等,从而有依据地开展后续教学活动,实现以学定教。同时,教师可以在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确定是否存在教学问题,理清问题成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如此,教师可以丰富自身教学经验,在今后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更游刃有余地运用项目式学习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能够自然而然地了解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建立深刻的数学认知,同时,还能够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应用项目式学习法,沿着“确定项目主题—制订项目目标—开启项目学习—推动项目发展—落实项目实践—实施项目评价”这一流程,整合多方资源,紧扣核心素养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并组织成果展示活动,从而全面推动“综合与实践”项目式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徐建芬.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李丹.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数学高段“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李小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应用研究[D].固原:宁夏师范学院,2023.
张婉玥.项目化学习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22.
陈丽贞.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项目式教学的实施路径探究:以“营养午餐”项目式教学为例[J].教师,
2022(24):45-47.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项目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
FJJKZX23-84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淑华(1981.3-),女,福建德化人,
任教于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县级骨干教师,市级优秀少先队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