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lemma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of re⁃employment for the elderly with multiple chronic conditions in rural areas
LOU Fangli, GAO Jiapei, XIE Cha, DONG Xu, WAN Yujie, LI Rongyao, TAO Xiangmao, JIANG Guangtian, MENG Yonghua, ZHU Yunmei, XIA Qian, WENG Guangfeng, TIAN Hui
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zhou 550025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TIAN Hui, E⁃mail: 149760814@qq.com
Keywords" multiple chronic conditions; the elderly; re⁃employment; grounded theory; qualitative research
摘要" 目的:分析贵州省农村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再就业困境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优化路径。方法:于2023年1月—3月选取贵州省普定县、贞丰县、威宁县、大方县、三都县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疾病的18名60岁以上再就业农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研究法,通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运用NVIVO 11软件进行资料分析,并开展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共纳入18名农村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分析发现贵州省农村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具有强烈的再就业意愿,但面临不能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健康信息、健康行为不规范、再就业范围局限等困境,其影响因素为经济负担、心理因素、管理规范性、自然环境、年龄、学习能力等,其中年龄大和学习能力下降是无法获取健康信息和健康行为不规范的重要原因。结论:应从制度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农村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再就业路径。
关键词" 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再就业;扎根理论;质性研究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4.16.021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2.640 2亿人,占比18.70%,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906 4亿人,占比13.50%,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标准[1]。老龄化将导致社会劳动力短缺、赡养压力增大等,老年人再就业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对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5]。但我国老年人口中患慢性病者超过1.8亿人,其中同时患2种及以上慢性病者较多[1],且随着年龄增加,共病数量由2.80种增加为5.93种[6],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生活质量与期望寿命,增加了家庭与社会的经济负担,使得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再就业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西南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难以形成与中心城市相连的规模农产品市场,极易造成区域性返贫;长期自给自足经济难以调动内需,经济发展依赖当地政府政策支持,而发展短快型种养殖业、未重点关注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极易造成联动性返贫;脱贫之前贫困人口多,脱贫人口不稳定,存在劳动力老龄化加剧、患慢性病人口比例增加、社会资源短缺、教育基础薄弱、文化背景差异等问题,极易造成规模性、群体性返贫。稳脱贫及严防返贫是西南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老年人再就业问题是该项重点工作的重要抓手。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对贵州省部分农村慢性病共病老年人进行研究,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概念化、范畴化、主范畴化分析,探讨贵州省农村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再就业的现实困境与影响因素,构建理论模型,并从制度、社会及个人层面对老年人再就业的优化路径提出建议,以期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满足个人精神需求,改善家庭经济状况,防止发生区域性、联动性、规模性和群体性返贫,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23年1月—3月选取贵州省普定县、贞丰县、威宁县、大方县、三都县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疾病的18名60岁以上再就业农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人,女8人;65~79岁15人,≥80岁3人;再就业形式为流动摆摊售卖蔬菜10人,售卖手工制品3人,售卖小吃2人,出卖劳力(背篼)1人,农村医生1人,理发刮胡须1人。对访谈对象进行编码,受访者一般资料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制定访谈提纲
组织专家(包括高校护理专业教授2人、健康管理类专业教授1人、健康管理类专业副教授2人)进行讨论,初步确定访谈提纲,如“您现在身体状况如何?平时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吗?您家附近卫生院定期为您体检吗?”“您做这项工作多久了?”“为什么还要外出工作呢?”“您在工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问题?”等。选取3名有再就业经历的老年人进行预访谈,根据预访谈结果对访谈提纲进行完善。
1.2.2 资料收集方法
访谈前告知受访者本次访谈需进行录音,征得其同意后进行一对一访谈,了解受访者生活状况(包括家庭、身体、就医、经济、再就业等)。共进行两轮访谈,每次访谈时间为30~60 min,访谈氛围开放、轻松,访谈过程中尽量不打断受访者谈话,提问语气自然、随和,鼓励受访者自由描述自己的经历与感受,详细记录受访者语气、语调、面部神态、表情和动作等,深度挖掘受访者再就业现实困境。
1.2.3 资料分析方法
访谈结束后将全部录音资料逐字转录、反复核对,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文本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表达不明确之处与受访者联系核对。排除对再就业行为描述不够详尽的访谈样本,最后得到23篇有效访谈样本,约40.5万字。
1.2.3.1 模型构建
从23篇有效访谈样本中选取18篇访谈样本(约31.7万字)用于构建模型。扎根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是在对现象不了解的情况下以数据为基础形成和构建解释性理论框架,揭示现象本质,得出可靠结论[7]。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3部分。1)开放编码:开放编码指将收集并经过整理的资料加以逐级缩编,使之抽象、概括成为概念和范畴。为了保证编码的系统性,使用质性研究分析工具NVIVO 11软件,采用访谈编号、段落编号、语句编号的编号顺序由2名研究者进行逐句编码,Kappa系数均大于0.8,表明研究者间编码一致性较高,信度可接受。2)主轴编码:主轴编码是对开放编码形成的范畴进行归类分析,目的是以新的方式对范畴重新排列,探究范畴间的相互联系。通过逐一分析开放编码中各范畴间的联系,可归纳整理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再就业的现实困境。3)选择编码:通过不断比较原始资料、概念、范畴将核心问题范畴化,形成能够统领整个范畴的故事线。
1.2.3.2 模型检验
将23篇有效访谈样本中的剩余5篇访谈样本(约8.8万字)用于检验模型的理论饱和度。
2" 结果
2.1 模型构建
2.1.1 开放编码
经过多次比较、分析和讨论,最终得到13个范畴,见表2。
2.1.2 主轴编码
逐一分析开放编码中各范畴间的联系,归纳整理出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再就业的11个现实困境,见表3。
2.1.3 选择编码
慢性病共病老年人两大核心范畴为再就业现实困境的形成机制、再就业现实困境的影响机制,见图1。
2.2 模型检验
经过逐一编码和分析,未发现新的范畴和关系,由此可以认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达到饱和。
3" 讨论
3.1 农村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强烈,影响因素较多
目前针对老年人,尤其慢性病共病老年人的再就业研究较少。饶诗颖[8]研究结果显示,退休老年人再就业困境包括缺乏政策保护、社会偏见影响、就业体系不完善、缺乏长期发展规划、缺乏老年人就业服务机构等,老年人再就业信息来自线下渠道(非正式渠道为主)及线上招聘,其对智能手机利用率较低,极易错过招聘信息。高凤等[9]研究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再就业困境包括内生动力不足、身体条件受限、知识技能不足、再就业机会较少、再就业不公平待遇等,存在适合老年人再就业的相关产业过少、社会大环境不够开放等客观阻碍。本研究以贵州省农村慢性病共病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群体中空巢、独居、低保老年人较多,身体状况相对较差,但老年人具有强烈的再就业意愿,老年人在再就业过程中面临不能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健康信息、健康行为不规范、再就业范围局限等困境,可能与再就业管理规范性、自然环境恶劣、年龄大及学习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其中,医药负担重、经济收入低等是老年人被动再就业的重要原因,减少孤独感、获取一定信息等是老年人主动再就业的重要原因,与已有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高凤等[9]认为,社会传统舆论、传统孝道观念、子女家庭照料需求、就业竞争环境是阻碍老年人再就业的重要因素。马娜[10]认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家庭结构、有无专业技能、有无退休金、再就业渠道等是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同时,王振伟等[11]研究后发现,年龄和教育水平对老年人学习能力、职业能力有影响。梁佳怡[2]的研究发现,年龄和体力精力对再就业竞争力有影响。本研究发现,年龄和学习能力对获取健康信息、建立健康行为有影响,获取健康信息、建立健康行为有利于老年人保持较好的身体状况和劳动能力,进一步扩大再就业范围。
3.2 再就业优化路径
3.2.1 制度层面
1)健全制度保障:完善政府劳动主管部门备案督查制度;加强对再就业老年人工伤、医疗、失业保险的缴纳情况监管;成立人口老龄化应对机构,负责老龄政策的研究、协调、落实。2)提供有利条件:定期开展老年人再就业培训,创办老年大学,提升老年人就业技能;搭建老年人再就业平台;协助解决山区货物运输问题等。3)减轻潜在风险:设立针对再就业老年人的特殊商业保险,预防工作期间突发情况,减轻雇佣单位经济负担,降低企业雇佣老年人的风险。4)细化用工标准:企业转变用人观念,设立老年人适用岗位。
3.2.2 社会层面
1)转变观念:转变对老年人再就业的认知,理解其再就业的目的和意愿。2)丰富再就业形式:通过组织老年人居家制作特色工艺品、对经济作物进行二次加工、错峰务工、临时/钟点工等方式实现灵活再就业。3)健全老年人力市场与管理服务体系:单位定期举行线下招聘会;完善老年人力市场信息化建设,培训引导老年人使用信息化工具,获取健康和就业信息等。
3.2.3 个人层面
1)提高身体素质:老年人应获取健康信息,建立健康行为,积极治疗慢性病,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规律锻炼以保持健康体魄,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及各种培训,参加老年大学学习,促进心情愉悦和健康。2)合理选择就业岗位:结合家庭、经济、能力等选择岗位。3)合理选择工作环境和时间:工作地点尽量选择交通便利区域,合理安排工作、休息时间,上岗前如实告知身体状况。
4" 小结
贵州省农村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具有强烈的再就业意愿,但面临不能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健康信息、健康行为不规范、再就业范围局限等困境,其影响因素包括经济负担、心理因素、管理规范性、自然环境、年龄、学习能力等,影响因素具有主动、被动双重特性。既往研究以问卷调查、统计局数据分析、文献述评为主,对再就业老年人行为细节的描述、深层原因挖掘和理论体系构建不足。本研究对贵州省5个县的18名农村老年人进行访谈,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农村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再就业现实困境的影响机制并形成了机制模型,有利于深入了解农村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再就业的内涵、行为细节、影响因素。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尚无法准确考察一个变量的两个类别或水平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今后还需采用量化数据分析方法检验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EB/OL].(2021-05-11)[2023-12-1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5/11/content_5605787.htm.
[2]" 梁佳怡.老年人再就业的困境与对策[J].就业与保障,2021(2):22-23.
[3]" 刘一凡,郑毅敏.退休老年人再就业问题调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中国市场,2020(34):183-184.
[4]" 周洁.为老年人“再就业”做好准备[J].新民周刊,2020(46):64-66.
[5]" BURTLESS G.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delayed retirement on workforce productivity[D].Boston:Center for Retirement Research at Boston College,2013:21-23.
[6]" 原温佩,薛雅卿,蔡圆,等.老年人多重慢病患病现状及生活自理能力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21,48(14):2590-2593;2598.
[7]" TIE Y C,BIRKS M,FRANCIS K.Grounded theory research:a design framework for novice researchers[J].SAGE Open Medicine,2019,7:1-8.
[8]" 饶诗颖.退休老年人再就业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西部财会,2023(3):68-71.
[9]" 高凤,胡鲜,何美玲,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再就业困境及帮扶路径研究——以四川省蒲江县为例[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13):36-38.
[10]" 马娜.兰州市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困境及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9.
[11]" 王振伟,刘学民.积极老龄化视野下老年人再就业困境分析[J].黑河学刊,2022(2):120-128.
(收稿日期:2023-12-11;修回日期:2024-08-06)
(本文编辑 陈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