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以“乘法分配律”为例,详细阐述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探究式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兴趣,对改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教学效果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练习,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研究聚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乘法分配律”内容,探讨探究式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它强调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思考和实践来构建知识体系.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心理学基础.[1]杜威的“做中学”思想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对探究式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探究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数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数学思维.
2"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套教材注重生活化情境,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教材编排强调知识的螺旋上升,以及不同年级间的内容有机衔接,来促进学生认知的逐步深化.教材中设置了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苏教版教材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教材融入了现代教育技术,配套电子教材和互动资源,丰富了学习方式.[2]此外,教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分层练习和拓展内容,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3" 探究式学习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乘法分配律”为例
3.1"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以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乘法分配律”教学内容为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其应用方法.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是激发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究兴趣,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及其在计算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是将“乘法分配律”与实际计算问题相结合,灵活运用于解题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实现教学目标.[3]
3.2" 探究式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式教学过程设计包含五个主要环节:①教师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②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探究意识;③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猜想;④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探究成果;⑤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巩固探究结果.
例题" 一个学校要给两个班级的学生发放文具套装,每个套装包含3支铅笔和2支钢笔.四年级一班有32名学生,四年级二班有28名学生.请问学校总共需要准备多少支铅笔和钢笔?
解析:这个例题巧妙地将乘法分配律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通过计算文具数量,学生需要解决(32+28)×3和(32+28)×2这两个计算问题.这个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具体的背景.教师可以通过这个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简便地计算这两个式子”,从而自然地导入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3.3" 具体教学步骤与方法
3.3.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发放文具套装的问题引入(32+28)×3和(32+28)×2的计算.学生分析问题后,意识到需要计算这两个式子和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简便地解决这个问题.
3.3.2" 自主探究
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方法.
方法一:先计算32+28,得到总人数,再分别乘3和2.
方法二:分别计算32×3、28×3和32×2、28×2,然后将结果相加.
3.3.3" 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互相启发,共同探讨最优解法.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适时给予指导.
3.3.4" 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让不同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组:先算32+28=60,然后60×3=180,60×2=120.
第二组:分别算(32×3)+(28×3)=96+84=180,(32×2)+(28×2)=64+56=120.
教师肯定各组的思路,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3.3.5" 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乘法分配律的公式:(a+b)×c=a×c+b×c.
教师解释: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一个和乘一个数,等于把这个和的每一项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积相加.
例题" 计算7×(15+8).
方法一:先计算括号内的和.
15+8=23;
7×23=161.
方法二:运用乘法分配律.
7×(15+8)=7×15+7×8=105+56=161.
教师指导: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3.3.6" 巩固练习
例题" 计算9×(24+16).
解析:
9×(24+16)=9×24+9×16
=216+144
=360.
教师指导:在这个例题中,直接使用乘法分配律可以避免计算大数相加的步骤,简化了运算过程.
3.3.7"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收获.学生分享他们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强调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探究精神.
3.4" 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体现在多个方面.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解决文具套装问题时,学生展示了多角度思考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和新学的乘法分配律.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一般形式时,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从具体例子中提炼出普遍规律.
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在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时,学生表现出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他们能够主动分析问题,提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比较选择最优方法.在解决7×(15+8)和9×(24+16)的练习题时,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所学方法,体现了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探究式学习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导入,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习积极性.[4]在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了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预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达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还理解了其中的数学原理,达成了预设的知识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实现了能力目标.同时,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协作精神,也达成了情感目标.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得到验证.本节课采用的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环节,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数学思维.[5]
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这种合作学习的经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也反映出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①时间分配需要进一步优化.在实际教学中,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时间可能不够充分,影响了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的效果.今后可以适当增加这两个环节的时间.②分层教学还需加强.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练习环节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递进的题目,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③技能训练的比重可以适当增加.虽然本节课注重了概念理解和思维培养,但对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实际计算的训练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④拓展知识应用.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更复杂的实际应用题,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的实用性.
总的来说,本节课通过探究式学习策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深化探究式学习的应用,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探究式学习策略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引导提问、鼓励思考和组织讨论等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乘法分配律”为例的教学实践证实了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效果.尽管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挑战,但通过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探究式学习有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其在不同数学主题和年级段的应用,为教学改革提供更多依据.
参考文献
[1]周波.探究式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读写算,2024(28):82-84.
[2]王丽娟.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9):104-106.
[3]朱秀安.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4(1):86-88.
[4]李利利.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小学生数学思维力培养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16):43-45.
[5]李艳.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家长,2022(3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