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习过程链探寻“幸福课堂”观

2024-12-31 00:00:00姜华
数学之友 2024年20期
关键词:幸福课堂核心素养

摘" 要:在积极心理学专家塞利格曼可持续幸福感PERMA模型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聚焦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链,探寻幸福的数学课堂必备的四个要素:一是要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二是营造舒适愉悦的人际关系,三是学生要经历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四是学生能收获沉甸甸的学习成果.四个要素相辅相成,环环相扣,从而获得学习中的可持续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这才是核心素养时代下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PERMA模型理论;幸福课堂;学习过程链;核心素养

幸福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热烈、蓬勃、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升素养过程中,不断获得幸福的学习.[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以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终身致力的目标.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M. Seligman)主张一个持续幸福的人生由五个元素组成:P(积极情绪)、E(投入)、R(人际关系)、M(意义)、A(成就).“链”,在字典中的意思为用金属环节连套而成的索状物,而学习过程链指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就像是链条一样相互连接,相互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学习过程.基于PERMA模型理论,笔者聚焦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链,认为幸福的数学课堂必备以下四个要素:一是要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二是要营造舒适愉悦的人际关系,三是学生要经历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四是学生能收获沉甸甸的学习成果.下面笔者以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中“圆锥的体积”为例,来谈谈基于PERMA模型理论,聚焦学习过程链,探寻幸福的数学课堂.

1" 巧用问题链,激发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积极的情绪能让人们全身心的欣赏周围的美好”,可见情绪的重要性.积极的情绪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和投入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2]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个个问题,或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如创设情境、设置疑问、设计互动小游戏等,这些都有助于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获得有趣的课堂学习.

本节课中,笔者借助多媒体手段,演示了把圆柱变成圆锥的动画,让学生感受到圆柱和圆锥之间联系是紧密的,也为之后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探究埋下伏笔.这个小小的设计,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兴趣,有了想学的欲望,这是学生积极情绪进行下去的前提.接着,为了让学生产生要学的冲动,笔者创设了“图形王国奇遇记”的情境,让学生计算遇到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圆锥形积木体积.学生发现一两个圆锥形积木还可以运用以前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方法来计算体积,但是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圆锥形积木不断地相遇,如果一直运用以前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方法就比较困难,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办法来替代,从而产生了要探究、要学的心理需求.

巧用一个个问题链,让学生从有“想学”的欲望变成一种内心的需要,即“要学”,保持积极向上情绪,使学生内心获得幸福,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

2" 巧设环境链,营造舒适愉悦的人际关系

家的温暖是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如果把教室也变得和家一样温馨,定会让学生产生家的幸福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安心、舒心、开心、用心.首先,课堂环境要与课的内容互相渲染,相得益彰.例如,“圆锥的体积”教学开始前,笔者便在教室里放了许多圆柱和圆锥形的物体,让学生沉浸在图形世界中;设计黑板报,在黑板报中介绍圆柱与圆锥的特征,以及与圆柱和圆锥相关的一些小知识;在学习园地中张贴学生的数学小日记、思维导图、手抄报等.这些都是巧借环境链,让教室更像“家”,让学生能放轻松,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要让学生在课堂里身心愉悦,产生温馨感、幸福感,还要有舒适的人际关系,即要有能一起交流的小伙伴,要有一起合作的小拍档,要有一起探究、解决难题的“小智囊团”.这样的课堂才有意思,才会有幸福的味道.

3" 丰富过程链,经历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何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教师要让学生能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获得幸福感.

3.1" 转化思想的潜移默化

转化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学生从接触数学开始,转化思想便处处可见.前一课中圆柱的体积便是转化成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推导出来的,学生有较为丰富的转化经验.

师:如何探究这个圆锥的体积,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把圆锥的体积转化成圆柱的体积来求.

师:那要转化成怎样的圆柱来探究呢?老师准备了一些实验工具,1号是和我们要探究的圆锥不等底不等高的一个圆柱,2号是和我们要探究的圆锥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3号是和我们要探究的圆锥等底但不等高的一个圆柱.你准备选几号圆柱进行探究呢?

生:2号.因为2号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关系,能更好地探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师:那后续该如何探究圆锥的体积呢?

由此,探究的序幕打开了,迎接学生的是一场有趣的探究之旅.在这场旅行中,培养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3.2" 小组之间的通力协作

本节课的探究都是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的,所以不仅仅是考验学生的个人能力,更多的是考验小组的合作能力.因此,笔者从猜想、选用的实验工具、实验步骤、研究结论和研究体会五个方面设计了探究单,让学生在小组里先讨论对如何求圆锥的体积,作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进行实验工具的选择,再进行分工合作,有的学生负责记录,有的学生负责做实验,有的学生负责测量,再一起得出研究结论,最后再进行小组汇报.汇报过程中要依次从五个方面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全程参与其中,这样每个人的各方面的能力都获得了提高,还提高了小组的凝聚力.

3.3" 评价标准的有效应用

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评价往往只注重研究的结果或者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评价,长此以往学生研究能力的进步是缓慢的.因此,为了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教师要注重对研究过程的评价.

为了让实验更符合规范、更有效,在课前笔者从实验准备、实验规范、数学思考、误差分析、研究结论五个方面制定了评价标准.每个方面按照不同的要求分成了三个等级.学生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能有意识地按照评价标准的要求去改进自己的实验准备、操作、结论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思行结合.

笔者还针对学生的汇报设计了评价标准,如汇报过程中内容是否准确、完整,表达语言是否规范,是否有逻辑性、生动性,时间控制是否安排合理等.汇报完成后再根据评价标准自我评价,从而改进自己的探究过程,学生的研究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了.但是,这种评价方式需要教师做很多准备工作,如了解学习任务的重难点,根据不同难度设计评价标准,实证研究后修改评价标准等,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有较新的课程理念,较高的自身素养,肯研究、不怕苦的精神等,从而把评价形式和方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4" 乐在其中的动手操作

现在某些课堂中有这种现象:教师为了节省上课的时间,往往把操作的时间压缩,或者直接省略,操作仅仅停留在了PPT上,或者转移到了教师的手上.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次次地被忽视.在本课中,笔者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研究记录单的引领下,学生一步步有序地操作,有的学生把圆锥里装满水,再往等底等高的圆柱里倒,看看要倒几次才能把圆柱装满;而有的学生则相反,把圆柱里装满水,往等底等高的圆锥里倒,看要倒几次,水才倒完;还有的学生用量筒量好同样多的水,分别倒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里,比较水的高度,再进行下一步探究.他们选择的工具也不一样,有的选择水,有的选择黄沙,都各有想法.

学生在选实验工具过程中,初步体会等底等高的理念;在小组合作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学习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个知识的来龙去脉,充分感受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次完整且有意义的学习,沉浸式地体会到了学习的幸福感.

4" 巧用反馈链,收获丰硕喜人的学习成果

本节课学生在课堂上,“玩”得不亦乐乎,饶有兴趣.最后谈收获环节时,一位学生说:“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通过小组合作,真正地靠自己的力量探究出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而且还通过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出了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我们真的太棒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课中.成就感还不限于此,课后学生还写了数学日记,记录这节课印象深刻的内容;还完成了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实验报告,并做成了学生小报;甚至还把《圆柱和圆锥》整个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了归纳.这正是知识的内化过程,是方法的延续,是思想的延续,是能力的延续,是教学改革的延续.

聚焦学习过程链,基于PERMA模型理论下的“幸福课堂”,就是要教师把“幸福”“有意思”“有意义”“核心素养”等挂在心上,让学习变成一种内在需要,变成一次探究的延续,变成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持续地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拥有真正核心素养下的新课堂!

参考文献

[1] 杨笑予.在小学数学课堂积极践行幸福教育的理念[J].新课程,2021(32):74.

[2] 胡清.构建有幸福感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变革背景下的学习方式[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9):77.

猜你喜欢
幸福课堂核心素养
敲开幸福的语文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99期)2016-12-26 09:53:03
化学课堂让学生幸福学习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51:29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1:06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以微视频教学构建初中数学“六步式?四位一体”幸福课堂教学模式
生命课堂理念下的高中英语差异化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