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成规视域下的初中记叙性文章写作教学研究

2024-12-31 00:00:00丁一聂小露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7期
关键词:写作教学

【摘 要】初中语文记叙性文章写作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却存在忽视观察力培养、重结果轻过程、缺乏理论指导等困境。创意写作历经十余年的本土化探索,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的故事成规契合课程改革理念,有望改变中学写作教学固有模式,再塑中学记叙性文章写作教学方法。因此,可从学习成规写作、突破成规表达等方面构建记叙性文章教学策略,以期为初中记叙性文章写作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故事成规 记叙性文章 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7-45-04

创意写作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现如今“创意写作学科被教育界的认可已经是不争的事实”[1],创意写作对中学语文记叙性文章写作教学的改革有着积极意义。目前,我国初中记叙性文章写作教学虽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困难,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创意写作中的故事成规相关理念,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化写作能力,为初中记叙性文章写作教学提供可行的建议和实践方法。

一、现实困境:初中语文记叙性文章写作的教学困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然而,部分学生所写的记叙性文章往往素材单一,内容贫乏、空洞无物,立意肤浅。虽然教师在写作教学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记叙性文章写作仍存在不足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忽视观察力培养

叶圣陶提出:“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2]学生的生活体验各异却又相似,对于如何才能捕捉到令人动容的画面以及深刻的思想,这便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体会生活。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观察力要求,贯穿四个学段,但是部分教师却忽视对学生的敏感度与观察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为了写作而写作,违背了记叙性文章记事述说、表情达意和沟通交流的本意,其文章自然缺乏真性情、失去吸引力。

(二)重结果轻过程

“写作就是处在‘无’和‘有’之间的过程,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3]就记叙性文章这种选材于现实生活的写作类型而言,从无文字表述的生活现象,上升到文本呈现与价值观的生成过程,需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在如今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巨大压力之下,部分教师给予写作教学的时间较少,往往并未经过课堂教学便让学生动笔操练,从“有”到“有”进行文章学的评述。教师更重视学生上交文章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在文本创作过程中的理论与认知指导,导致学生只是在已产出的结果之上进行各种写作技法上的弥补。

(三)缺乏理论指导

在初中记叙性文章写作教学中,对于“模式”“成规”等存在一定的成见。部分教师低估了遵守成规的价值,认为注重理论教学会使学生的写作呈现模式化。然而,这一观点忽视了相关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实际价值。教师个人经验固然有效,但若没有相应的理论储备与指导,便会影响教师对写作深层规律的把握与理解。同时,理论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写作的本质和要求,学生只有在明晰社会广泛接受和约定俗成的写作标准之后,才能进一步展现自己的独特风采。

综上所述,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写,归根结底都是意识与行为这两个层面的问题。然而,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学在何种理念的关照下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理论剖析:故事成规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故事成规

表面看来,成规与创意二者壁垒分明,甚至相互对立,其实不然。创意写作强调创造性,然而富有创造性的写作的先决条件是遵循规约。创意写作是一门探究创意写作规律及其教育教学规律的学科,故事成规是创意写作的理念之一,是该学科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由我国学者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因此厘清故事成规这一理念为第一要务。但由于故事成规也称为故事类型成规,因此在阐述故事成规之前,必须先明确故事类型的含义。

所谓故事类型,是指通常在内容与形式上均展现特有审美内蕴的,反复出现在作品中,能够回应社会群体普遍心理需求和特定社会环境的现实需求的故事集合。故事类型恒久稳定,得益于故事类型成规。“所谓‘故事成规’,指的是故事类型在具体的创作中历史地形成的人物、事件、世界观、主题、表现方法、创作原则等方面的一致性。”[4]在创意写作语境下,故事成规具有协调性、生成性、约束性。首先,从心理学上来说,当人类面对一无所知的全新事物时,会本能性的产生抗拒心理。成规,能够使我们脱离应对新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灼之感。其次,生成性的成规与袭承性的成规不同。相对来说,社会成规便是袭承性的,而创意写作语境下的故事成规,作为一种艺术性成规,它所具有的是一种心理制约力,其本质是为了促进故事创意的生成。

总之,故事成规并不是僵化的、具体的,而是一套有关文本结构、人物光弧与事件设计等方面的法则,它并不会完全抹杀故事创作生产力。

(二)文学创作体现

故事成规的约束性不仅体现在文本等表层形式下,而且还通过“‘母题’、‘原型’、‘模式’等方式存在,潜在而深刻地对叙事语法、故事结构、人物设置、价值取向、意义生成等产生影响”[5]。故事的深层成规便是隐藏在“原型”“模式”当中,这些看似千变万化的故事背后,实则有着共同的或者说是相似的故事模式。以初中必读书目《西游记》为例,在《西游记》中西天取经的“大”故事下套着一个个斩妖除魔的“小”故事,且都以“行动者”(玄奘)、“相助者”(弟子三人)与“敌对者”(妖魔)构成。故事从一个产生行动欲望的行动者开始,他在行动中获得相助者的帮助,从而对抗敌对者,最终成功或者失败,即产生欲望—具备能力—实施行动—实现目标(目标失败)这一故事模式。这样的故事模式,是在大量的故事阅读中总结而来,是所有故事创作的底层逻辑,也是教师激发学生创意的理论依据。

“故事就像是雪花,看上去差不多,但是每一片都不一样。”[6]故事常讲常新,但其内蕴深处的叙述模式却是同一个,故事结构、人物设置、价值取向是其显性体现,某一类型的故事,几乎皆源于某一个固定的故事原型。

三、策略建议:故事成规视域下的初中记叙性文章写作教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阶段,创意写作领域的故事创写能力过于高阶,因此本文根据创意写作故事成规的基本理念与底层逻辑,结合记叙性文章的教学现状,遵循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以下针对初中记叙性文章写作的教学策略。

(一)学习成规写作

每一种故事类型都有自己的故事类型成规,那么在中学生的记叙性文章写作中,便也有独属的写作成规。

1.从“我”到“人类”

“在创意写作看来,‘写什么’是比‘怎么写’更重要的课题。”[7]“创作离不开自己的生活”[8],但学生经常抱怨没东西可写,可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学生至少拥有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等。之所以无从落笔、无事可写,是因为经验和习惯让他们对大千世界失去了新奇感。真正的好作品,便是通过形象的塑造、生活的还原、细节的描写,通过语言让读者看到他们自己,用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反映普遍人的生活。对于在记叙性文章写作的过程中如何进行选材立意,教师可以通过记叙性作文模式图(图1)来引导学生选择素材,丰富立意。

初中记叙性文章写作,往往主题先行。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实践”中第三个小练笔为例,其主题为“成长”。首先,学生需要在个体与生活的交互中思考,通过回忆现实生活中的成长故事引起触发性体验,形成“由物到意”的转变。其次,努力去解开那层“纱布”,将“我”的记叙内容和思考与他人的描写甚至是人类共性相比较,寻找相同点。最后,尽力将事件与细节具体扩充,从而完成选材与立意。

2.构思开头与结尾

故事写作与中学记叙性文章的写作存在一定的融通之处,但受到初中生习作字数与写作能力的限制,因此记叙性文章写作只截取生活的某一片段,这是其特点,同时也应是学生所需遵循的深层成规。对于如何从某一片段、某一人、某一物、某一景进行记叙,教师可以通过记叙性文章构思图(图2)来引导学生进行简要构思。

在日常的记叙性文章写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简单的引导。记叙性文章往往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充满自叙性。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实践”中第三个小练笔为例,要求叙述成长过程中最为之动容的一件事,并表达自己的感触。其实就是过去的自己,在具体行动中具备了某种能力或在状态、身份、某种精神属性上得到了量化的改变,变成了“自己1”,也就是“人物—行动—人物1”的构思模式。

从主要人或物的转变着手来构思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是一个思维双向启迪的过程。文章的叙述既可以从人或物的初始状态开始,也可以从理想状态开始,中间的各个要素均能根据相应或相反的思路展开。

3.倒勾型记叙结构

国外学者普罗普曾对民间故事做过程式性的勾勒:首先,完整的故事要经过开端、高潮与收尾;其次,任何故事都不以重要情节展开;最后,几乎所有故事都要经过重复。传统记叙文六要素中的起因、经过、结果,其实也是代表整个事件的发展。而记叙性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焦点事件、突出情感及重要细节,情感从焦点事件中感悟,细节为焦点事件增辉。依照故事成规的特点,设计了倒勾型记叙结构(见图3),作为记叙性文章结构成规。

在倒勾型记叙结构中,整合了故事与记叙文范文的结构特点。学生记叙性文章需要具备的是简洁的开头、巧妙的结尾,正文中重复、对比的情节与总体上升的趋势,高潮过后结尾的升华等。作为文本结构上的成规,以图画的形式表现,更能使学生充分理解。

(二)突破成规表达

哈罗德·布鲁姆提出了“影响的焦虑”这一概念,所谓“影响的焦虑”便是那些如雷贯耳的作家及其作品会或多或少影响后世作家,后世作者便会产生超越前者的焦虑,这种焦虑只有在突破前者时才能得到缓解。总之,那便是创作者认为要写得与别人不一样。但是,全盘的创新往往会颠覆人们的原有认知,人们可能较难接受,多数的惊喜创意应来自于量化的改变与创新。

1.叙事视角的变化

在写作过程中,往往要关注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所处事件之中人与人、人与事或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这些由谁来讲,并讲给谁听,值得深思。

“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视角便产生两个不同的事实。事物的各个方面都由使之呈现于我们面前的视角所决定。”[9]视角包含全知视角、内视角与外视角,不同视角各具其优势与局限。在大多数的初中生记叙性文章中,普遍采用的是内视角,即自己既是叙述者,也是事件的主人公或见证人。该视角虽然能够拉近写作者与阅览者之间的距离,使故事主人公更加立体,但是却会阻碍阅览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故事由谁来讲,站在哪个视角与立场讲,截然不同。若学生在写作时能够使用外视角,则能够突出文本的“召唤性”,因为此时文章中的人物并不能与阅览者直接对话,而是吸引阅览者穿梭于文本时空,此时阅览者与写作者同在。换言之,别致的发声角度,能让记叙性文章变得更加耐人寻味。因此,当学生写完一篇记叙文时,再让他们尝试从另一个视角思考构思,即使不更改人物与情感,文章也能够焕然一新。

2.语言的创意表达

“当你用形容词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没有观察,你用了别人的语言来描述你此刻的观察,你就已经不是创意写作了。”[10]这说明语言在创意写作中的重要性。任何作家的语言表述都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可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如老舍的京味儿、张爱玲语言所展现的奇彩和奇喻等,而这些又何尝不是作家在主体写作经验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成规。个体成长经历、阅读经验和思维等共同影响及塑造了语言表达的特点,其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探索。

语言是文章的“血肉”,语言积累是学生写作的必经之路。在记叙性文章中,面对景物、人物,学生所要做的便是将所积累的表述方式进行转化,形成个性化的、有张力的语言。而这种极具张力的、老练的语言,大多来源于直觉的冲动及思维的生发。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无限制的瞬间写作练习,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创造力。这种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能够使学生快速地捕捉灵感,此时涌上心头的语言大多充满奇思妙想。此外,瞬间写作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写作的趣味,使他们积极投身于贴近现实生活的记叙性文章写作,从而持续挖掘其语言表达的创造力。

3.出人意料的结局

一个好的结尾在文章整体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初中生的记叙性文章写作注重的是真实性,追求真情实感而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与众不同的结局。结尾是整篇文章的收束部分,一个有创意的、有深度的结尾能够使文章更加深入人心,文章的整体品质也能得到提升。而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设置一个情理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结局。学生可以在结尾处插入一个突发性事件或直接改变故事情节的走向,来营造一个难以预测的、振奋人心的结尾。创意结尾具有强化文章主题、引发情感共鸣等作用,还能够展示写作者的个人风格与情节构思的独到之处。每当读者超出原有预期得到认知视域的更新,文章的创意也便得到了认可。需注意的是,文章的结尾要与文章主题和整体情节相契合,在此基础上,力求带给读者思考及回味的开放空间。

总之,除了上述列举的策略,学生还可以根据整合散文、小说等文体类型进行创新,当学生的写作能力足够强大时,便可以试着打破成规。

在创意写作学科体系下,写作可以教,且写作教学的先决条件便是树立成规意识。记叙性文章写作的个性化过程,实际上便是成规的成型与瓦解过程。故事成规理论是对万千故事深层叙述之下的规律提炼,故事又作为记叙性文章的主体要素,故而借助故事成规理论,能为初中记叙性文章写作教学提供前沿的教学方法和新的写作样态,再塑初中记叙性文章写作教学的策略路径与发展态势。

目前,对于成规的成见仍然存在,因此应以发展眼光去看待正在革新的写作理念,成规意识的培养任重道远。要正视遵循成规的重要价值,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记叙性文章写作规律与技能的训练之后,畅快淋漓地展示自己风采,这样中学作文教学才能掀起个性化与独创性的新高潮。

【参考文献】

[1]葛红兵.创意写作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4.

[2]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21:119.

[3]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总序3.

[4]许道军.故事工坊(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190.

[5]许道军,葛红兵.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训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2.

[6]杰克·哈特.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M].叶青,曾轶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61.

[7]张永禄.中学开展创意写作教学的三个基本问题[J].语文教学通讯,2020(34):56.

[8]同[5]158-159.

[9]王泰来.叙事美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27.

[10]张丹丹.语文学习中的创意阅读与创意写作:葛红兵老师访谈录[J].中学时代,2021(10):7.

猜你喜欢
写作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主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刍议农村中学写作教学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38:13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趣味性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35:49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05:14
职高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20:09
试议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41:00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18:31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