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深度学习”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级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本文围绕“深度学习”进行研究,分析了“深度学习”融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旨在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品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培养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深度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8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1-0049-03
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需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才能达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涉及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通过运用“深度学习”理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在自主实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中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牢固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解决各类复杂的实际问题,从而养成科学健康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一、“深度学习”的理论概述
“深度学习”指的是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思考知识内涵,建构知识体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还能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深度学习”强调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引领学生加强自我反思,发扬优势,改正不足,朝着最近发展区不断迈进。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身观点,大胆质疑,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颖思路和方法,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综合能力,形成高阶思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二、“深度学习”融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凸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品质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形成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支持自主学习的意识,是提高学习效能的有效途径。将“深度学习”融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丰富理论知识储备,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彰显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综合实践能力获得有效训练。
(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新课标中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有了新的要求,通过组织开展系统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融入“深度学习”,引领学生正确认识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形成计算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易于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1]。
(三)培养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通过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融入“深度学习”,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学习需求,设计合作探究类、创新迁移类的实践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抱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能够不断提出奇思妙想,并大胆付诸实践,与其他同学密切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出新成果,有利于培养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一)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构建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学生是否对学习信息技术抱有浓厚兴趣,将会影响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切入点,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实现“深度学习”[2]。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创设趣味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身心处于愉悦状态,这会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集思广益,协同合作,配合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为任课教师,需要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情合理设置情境,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引起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兴趣,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将“初识‘画图’”“画方形和圆形”“画直线和曲线”“画多边形”等内容整合到一起,课堂导入环节使用画图软件绘制小猪佩奇的头像,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对佩奇都不会感到陌生,能够将学生的视线牢牢吸引,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然后教师可以慢放佩奇的绘制过程,依次展示绘图软件上不同工具的用途,这样小猪佩奇就会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操作热情。鼓励学生用绘图软件绘制喜爱的动画角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就会主动应用绘图软件进行绘画创作,对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掌握更加牢固。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为薄弱,不能很好地理解专业术语,这会影响到他们对知识的接收。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从而促进知识高效输出和学生“深度学习”。
(二)合理创设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深度学习”的前提是自主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会给他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深化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维活跃性,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全面化发展。“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首先,项目化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项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促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得以完善,知识应用能力随之提高。以设计虚拟博物馆的项目为例,共分为收集信息、设计、布局、展示和分享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经过参观博物馆或者到互联网上收集信息,了解博物馆的类型、功能,展品的陈列展览形式,将所得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博物馆有了细致的了解。第二阶段,使用计算机软件构建虚拟博物馆的框架,在虚拟博物馆内部划分多个区域,确定展览内容,要与博物馆主题相符。第三阶段,利用网页设计、图像编辑、视频剪辑等信息技术,展示不同种类展品的图片,对展品进行详细介绍。第四阶段,在班级中展示虚拟博物馆创建成果,学生之间交流互动,进行自我反思,对虚拟博物馆进一步加以完善和优化,实现小学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中学生的“深度学习”。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全班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由小组成员自行安排任务,经过交流、讨论、探究,攻克难题,提高学习质量。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头脑风暴,提出更多有价值的观点,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学习他人的长处,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意识,达成信息技术“深度学习”目标。例如,学习机器人的相关控制技术后,可以组织机器人编程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每个小组成员负责编写一个控制程序,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和讨论后,确定自己应完成的任务,根据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将难度较大的任务分配给水平较高的组员,难度较小的任务分配给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组员,并要分享编程思路,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来训练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使所有学生都能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和自信,这将是学生“深度学习”信息技术的助推力。最后,问题驱动法。教师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通过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习惯,还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解答学生的疑惑,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对于实现“深度学习”有积极影响。例如,“修饰表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具体任务,让学生将表格中的文字设置为宋体、绿色、四号,然后提问:“表格和文档中设置字体的方式是否存在区别?你是否可以快速修改字体格式?试着说出在表格中修改字体格式的所有方式。”利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探究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拓展了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将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学生会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深度学习”[3]。
(三)为学生创造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学生普遍有强烈的表现欲,希望他人能够肯定自己,倘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势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使得“深度学习”顺利实现。首先,教师在分组时要确保每个小组必有最少一名学优生和一名后进生,可以委派学优生帮助管理其他学生,负责解决本组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争取成为学优生队伍的一员,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活动中也会有更加亮眼的表现。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才华,以此来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运用竞赛的方式,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选出优胜个人和小组发放奖励,会对学生起到强大的激励作用,促使学生不断深入学习信息技术,争取在下次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最终胜利。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开展画图操作比赛,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经过构思、设计、操作、展示,其他小组打分,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这会让学生在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更加认真努力地学习信息技术,不因一时的胜利就骄傲自满,不断充实自身知识体系,强化信息技术的实践练习,实现了“深度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四)强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机制的革新
评价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将会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起到导向作用。“深度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必然要对教学评价机制予以革新,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综合性,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和高效课堂构建提供标准依据[4]。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进行综合评价,创建评价指标体系,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这样所得到的评价结果就会更为完善,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其次,实施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指导学生真实填写评价表,为自己和他人打分。如果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提出了创新观点,或者运用新颖思路解决问题,要适当加分,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最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课堂发言、操作情况、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信息素养形成和发展状况,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案和各个环节进行优化,着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Scratch单元“小猫出题”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细致的学习评价记录表,涉及“技术实现”“学习表现”“思维创新”“收获感言”等多个评价维度,将评价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关注学生的体验与表现。而且评价主体为学生和教师,评价方式更为多样,使得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可测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5]。
四、结语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要积极融入“深度学习”,需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深度学习”理论,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合理创设教学活动,包括项目化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问题驱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教学评价机制的革新,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强化学生“深度学习”效果,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迎春.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设计研究[J].创新人才教育,2023(3):43-46.
[2]卢伟平.深度学习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融合的策略探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2):104-106.
[3]张霞,伍红林.信息技术支持下促进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J].汉字文化,2022(6):121-122.
[4]沈峥嵘.基于“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29):153-154.
[5]高宝连,陈创奇,郑伊彬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人工智能的运用[J].中国新通信,2023,25(2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