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2024-12-31 00:00:00张余香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

【摘要】核心素养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新时代的教育者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如何提高孩子的创新意识。”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变得尤为重要。本文明确了教师在小学实践性作业设计中的角色,提出教师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的主导地位之后,提出了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思考。通过这些思考点的探讨,旨在为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双减”" 小学数学" 实践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1-0007-03

随着新课标的变化,“双减”政策的落地,以及核心素养对数学教学的新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迎来了新的改革,同时还邂逅了新时代的小学生,他们聪明活泼、有思想、有主见,不再是那个年代人云亦云的我们。这样的教育环境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生活在快节奏、信息化的今天,我们都期待用最短的时间办最高效的事。孩子们也一样,他们更喜欢快速地掌握一个知识点或者一项新技能。

一、教师在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中的角色

(一)教师是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策划者

首先,作为策划者,我们需要明确实践性作业的目标。实践性作业不仅是为了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我们需要注重其实用性和探究性,确保作业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其次,我们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或场景作为实践性作业的载体。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作业的层次性和个性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性作业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此外,作为策划者,我们还需要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践性作业。这包括提供任务描述、所需材料、步骤和要求等详细的指导信息,以及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实践性作业进行认真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最后,作为教师策划者,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实践性作业设计方法和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有效的实践性作业,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是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实践性作业往往涉及真实情境和问题解决,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引导者,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清晰的任务说明、步骤指导和问题解决策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作业。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障碍。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践性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作为引导者,教师还需要对实践性作业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通过评价学生的作业成果和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为后续的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三)教师是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参与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性作业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积极参与者。首先,作为参与者,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他们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其中的数学概念和原理,以便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的实践性作业。其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点,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困惑,从而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实践性作业。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作业内容和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提升。此外,教师还需要积极参与实践性作业的实施过程。他们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最后,作为参与者,教师还需要与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合作和交流。他们可以与其他教师分享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经验和心得,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教师是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保障者

首先,作为保障者,教师需要确保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符合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包括明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实践性作业。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确保实践性作业既具有挑战性又富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其次,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确保实践性作业的顺利实施。这包括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教师的支持和指导对于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学习效果至关重要,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最后,教师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对实践性作业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这有助于发现实践性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和完善设计。同时,评估结果还可以为教师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进步情况,从而进一步优化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和实施。

二、对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思考

(一)围绕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学生易于操作的实践作业

小学数学的单元目标是本单元教学的总目标,也是单元学习内容的重点,它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实践作业的设计中,只要抓住这个总目标,就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单元目标为中心,结合大单元教学理念,围绕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学生易于操作的实践作业。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关于计算的章节,而简便运算一直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理解算理。吴正宪老师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比呈现数学知识更重要,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比仅仅得出正确的结论更重要。”所以,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给学生们设计了这样的课前实践作业。

请大家拿出一些糖果(其他能代替糖果的东西都可以用),将它们任意分成两堆(将所有分法都摆出来并记录下来),计算它们一共有多少颗?(你有几种算法)观察你自己的算法,说一说你从这些算法中发现了什么?我要求学生们用表格记录他们分的过程及计算的过程,并写上自己的发现,最后让他们思考:“如果是三个数相加,你觉得和会不会变化?”通过思考让他们将“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迁移到三位数甚至更多位数的计算中去。学生有了这样的实操基础及自主思考后,对本单元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就容易多了。除此之外,乘法分配率也是困扰学生的易错点,所以,我给学生设计了以下课前实践作业。

拿出三份苹果(每份7个)和三份橘子(每份9个),请你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水果?(有几种计算方法,请写出你的计算过程,阅读课本中有关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结合自己的计算过程,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真实的数学问题,从而理解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在帮助他们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巩固算法。让学生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

(二)围绕课时学习内容,设计便于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实践作业

课时学习内容决定了我们要教什么和如何教,同时决定了学生们要学什么和如何学。作为数学课外实践作业,无论我们将它安排在课前还是课后,都必须让它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服务。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到这一设计能否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是否符合学生当前的能力水平。例如,我在设计“米和厘米的认识”之前,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所以我在课前准备了学生们常见的卷尺、直尺以及他们不经常见到的米尺和软尺。在学生们认识了这些测量工具并明确了如何测量后,我才布置了课外作业。回家测量客厅的长和宽,沙发的高,桌子的长、宽、高,课本的长和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加深他们对米和厘米的认识,一方面降低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围绕学科特征,设计能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实践作业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有具体物像的,是有形的,而数学学科中只有抽象的概念、数字、符号以及被理想化后的几何图形或者几何体。鉴于数学的学科特点,我们在作业设计中必须设计能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实践作业,让他们能顺利地完成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例如,在学生学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作业:拿出三个牙膏盒,将它们拼在一起(有几种拼法),请你计算拼在一起后的物体的表面积。如果我要在拼好的物体上截取一个棱长2cm的正方体(有几种截取方式),你能计算出截取后物体的表面积吗?这种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让表面积变得可观可感可触摸。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截取小正方体这一操作,让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动脑构建知识,当他们发现有不同的截取方式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思考每种截取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的表面积。这个时候再引导学生生成知识,带领他们去探求知识的来源和本质,我相信他们不仅乐于接受,还乐于探讨。培养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这是每一位数学老师必备的教学能力。

(四)围绕核心素养,设计跨学科的富有趣味性的实践作业

基于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该设计跨学科的趣味性实践作业,真正发挥数学课重能力、强素质的重要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智慧的基础上,培养善于思考、乐于动手、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新时代召唤着新模式,新模式促生了新思想。学科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我在带领学生们学习“元角分”时,设计了与学生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超市购物活动。这个设计融入了学生们酷爱的“识字大比拼”“价格升级赛”“购物小达人”“小小翻译家”“我的购物小报”五个环节,让孩子们利用课后时间进入超市,五人一组进行活动,首先是识字大比拼的环节,即通过标签认识物品的名称,时间为3cm,在规定时间内哪个组认识的标签中的字最多哪个组就获胜。其次,依据物品的价格,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买到自己认为最划算的物品,经过评比,每组选出一位购物小达人。最后,让学生们尝试用英语将自己今天的购物体验讲给家长听,并绘制我的购物小报,购物小报上需要出现你今天认识的新物品的图形及名称,你选购的最划算的物品的名称及你选购此物品的原因等内容。这一次的实践活动融合了语文、英语、美术等学科的内容,让学生们在体验购物、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打破学科界限后学习的乐趣。

(五)围绕多元评价,设计出有层次、有梯度的实践作业

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他们已有的经验和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会表现出参次不齐的情况。新课程标准及数学核心素养在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时均提出了多元化评价,因此,我们在设计实践作业时,应围绕多元化评价体系,设计出有层次、有梯度的实践活动作业,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收获。对作业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多角度去评价,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因生而评,体现评价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素质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需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层次性和个性化、强调探究性和开放性、强化教师的指导角色以及注重评价与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正宪,王彦伟,韩玉娟.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双减小学数学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4:32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1:43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