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家精神蕴涵着深刻的职业教育意蕴,具有涵养高职教师“以技报国,跨界融通”的专业信念、提升高职教师“艺术兼备,匠心治学”的专业知能、涵养高职教师“能强德高,训爱相融”的专业服务精神、增强高职教师“教术内省,产学相长”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等价值。然而,由于其存在专业发展定位“局限”、动力“消减”、互动“低效”和认同“失调”等风险,教育家精神融入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现实挑战。应当依托教育家精神的信仰之魂夯实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追求、才智之魂培育其专业发展素养、事功之魂雕琢其专业服务品质、凝心之魂释放其自我发展潜能,从而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质量。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5-0060-07
高职教师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高职教师融入职教高质量发展、服务产业高水平升级、支撑人才高层次供应的关键路径。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所秉持的能够彰显教师职业崇高性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品格”[1],为当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在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应进一步把握教育家精神融入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性、必要性和战略性,以造就更多具备教育家精神特质的大国匠师,为深化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保障与战略支撑。
一、教育家精神融入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蕴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以其鲜明本土特色、时代韵味,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创新精神,为高职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能、专业服务精神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2]提供了精神引领、价值支撑和靶向遵循。以当代教育家精神之“魂”融入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之“形”,有助于彰显教育家精神“塑魂成形”的独特价值意蕴。
(一)强化高职教师“以技报国、跨界融通”的专业信念
高职教师的专业信念是以职教理想为基础,关于高职教育、高职理论、高职地位等的确认和信奉,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支撑。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高职教师在价值追求和精神信念方面的理想状态,指明了高职教师在视野格局和价值旨趣方面应当达成的精神境界,为高职教师专业信念提供精神支撑。
教育家精神有助于强化高职教师“以技报国”的专业发展理想。高职教师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理想信念及其方式,内含高职教育特有的工匠底蕴和高技术技能底色,这种“以技报国”的职业特质是高职教师有别于其他类型教师的重要特征。例如,致力于推动机械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全国最美教师李建国,深耕数控技术的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李粉霞,潜心钻研化工分析技能的国家产业导师资源库技术技能大师张新锋,他们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底色,在深耕职业教育和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中践行“以技报国”的职业理想,是当代具有教育家特质的优秀高职教师。教育家精神通过涵养心系国家民族的“大我”信念,有助于高职教师站在民族复兴的职业教育视角下,将个人理想与建设职教强国、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高职教师增强自己的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提升综合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的和谐统一,成为建设职教强国的“筑梦人”。
教育家精神有助于提升高职教师“跨界融通”的专业发展能力。中华传统文化素来蕴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下观”基因,是对中国历代优秀教师“弘道”的生动概括。教育家精神蕴涵的“天下观”是站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新时代方位,对高职教师提出新的弘道要求,例如要具备全球视野,积极融入全球职教体系;要具备跨国交流合作的能力,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作环境;要关注国际职教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这种新的“天下观”,有助于高职教师立足产教融合、职教出海等特征,从跨地域、跨行业、跨国别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发展方位,树立一种全新的弘道追求:既有追求科学知识、钻研技术技能之道,也有贯通教育与经济、融合内外资源之道,更有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向世界贡献中国职教智慧和职教方案之道。伴随着“天下观”的更新,高职教师的知识观、文化观、教化观也将随之产生有益变化,引导高职教师进一步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立足本土、心系国家、放眼世界,将国际先进职教理念与本土职教文化相融通,时刻关注前沿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以更加宽广的思维格局、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知识教化学生,使其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项目研发与应用,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提升高职教师“术艺兼备,匠心治学”的专业知能
“以职业需要为基准点的专业知能是对从业者知识与能力的全面要求,也是使职业步入专业化的重要标准”[3]。教育家精神关于“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表达了高职教师在学识水平和教育艺术方面应当具备的素养,展现了高职教师在治学态度和实践品格上的精神风貌,侧重于从知能层面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启迪。
教育家精神有助于增进高职教师“术艺兼备”的专业素养。教育家精神倡导的育人智慧是教育技术与教育艺术同频共振的结晶,反映了高职教育应当通过科学化的教育方式,培养通专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在教育技术方面,教育家精神蕴涵着提升高职教师知识储备的要求,如顺应当前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质化发展趋势,面向劳动力市场为学生提供高技术附加的教育环境,为科学育人提供必要的智慧前提。在教育艺术方面,教育家精神内在包含着高职教育个性化、技能化、实训化的韵味,如注重学生特点和需求、注重结合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注重思想启迪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此外,教育艺术还肯定了高职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的价值,“感情推动智慧的发展和运用,而智慧驾驭的感情才是教育活动需要的合理感情”[4]。如构建平等、对话型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增进学生的情感智慧、技能智慧、生产智慧和服务智慧,将有助于增强高职教师对情感教育和情感艺术的关注,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艺术水平。
教育家精神有助于培养高职教师“匠心治学”的专业发展态度。高职教师潜心钻研、勇于探索创新的行为意识有助于解决国之匠人、大国工匠培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5]。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的蓬勃发展,以技术新、要素新、产业新、业态新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对高职教师的治学态度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匠人之师”,高职教师自身的工作环境也发生着“从结构化的教学环境跨界至半结构化的实训环境,并最终跨界至非结构化的工作场所”[6]的不断轮换。教育家精神躬耕态度的倡导,与高职教师所处的工作场域高度契合,迎合了高职教师为何治学、如何实践的需要,有助于引导高职教师时刻保持“匠心治学”的教育态度,围绕培养新质人才需求,将区域经济社会的技术发展动态与教育教学相融合,提升开展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水平,以针对性的理论阐释、实践指导、技术转化提升高职教育的育人效能。
(三)涵养高职教师“能强德高,训爱相融”的专业服务精神
高职教师的专业服务精神是其开展职教活动的动力系统,既影响着高职教师的职业热爱度、积极度和满意度,还影响着社会、学校、家庭等服务对象的获得感。教育家精神关于“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的倡导,阐明了高职教师在德性修养和职业操守方面应达到的高度,呈现了高职教师在思想情怀和心灵境界方面的特质。
教育家精神有助于锤炼高职教师“能强德高”的专业发展品格。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高职教师为人师表的基础,高职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良好的道德操守与品行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只有以足够的道德之光照耀人、感化人,以人格魅力引领人、陶冶人,才能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7]。教育家精神关于德性修养和职业操守的倡导,为如何成为一名“能强德高”的优秀高职教师提供了方向指引:激励高职教师以自身的道德素养,律己慎独作表率,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召熏陶之功,成长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在全校范围内孕育工匠特色鲜明、技术发明涌现、创新氛围浓郁的优良氛围,成长为带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大先生;发挥高职教师群体在社会教育培训、拓展终身学习服务等方面智慧,成长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大先生。具备这种优秀品格的“大先生”不仅服务于高职教育本身,还能够在社会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互动转化、企业技术研发、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智力支持,显著提高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质量。
教育家精神有助于提升高职教师“训爱相融”的专业发展情怀。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会乐教,“乐于教导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教学的情感基础,也是教育者热爱教育事业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8]。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需要以技术技能为核心的专业教育,也需要以情感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现代教育不能仅将人当成一个社会工具去训练,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关怀”[9],高职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应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传递,还有意识、价值、趣味的传递。教育家精神倡导的仁爱之心进一步强调了高职教师的职业精神风范,既体现为认同并以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为发展志趣,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转化为内在情感动力,愿意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奉献终身,也体现为真切关爱学生全面发展,既要当好“技能导师”“生产导师”,还要当好“人生导师”“心理导师”,既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等技术性能力,也注重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等非技术性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增强高职教师“教术内省,产学相长”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以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作为内在动力,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明确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10]。这种意识可以帮助高职教师将自身过去的发展情况、当下的发展状态、未来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串联,实现自我复现、控制和筹划。教育家精神对高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强化,体现在其能够帮助高职教师对专业发展路线、标准等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形成带有“终身学习”特征的动态发展循环,并朝着家、校、社希望的目标不断发展。
教育家精神有助于唤醒高职教师“教术内省”的专业发展自律。“教术内省”是高职教师在日常教学和技术实训等环节所必备的一种教学态度,既包括反思内省自己的教学方法、态度和效果,还要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企业行业评价。而“职教自律”体现的是高职教师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品质,如果说内省是一种心理活动,那自律则反映了一种行为活动。这种内省和自律过程有助于高职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及方法,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教育家精神有助于实现高职教师“产学相长”的专业发展追求。“高职教师的个人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所有个人的发展,依赖与他人进行知识、技术、思想、生活、文化和情感上的互动与交往”[11]。在高职学校内部,不论是从事高职教育理论前沿的研究者、专业知识的讲授者、带生实习的训练者、服务岗位生产一线的落实者,“产学相长”都是他们相对于其他类型学校教师独特的身份标志。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在存“异”基础上尽可能求“同”,在自我发展道路上培育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教育家精神作为高职教师群体所共同倡导的理想追求,为全体高职教师如何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提供了普适的发展蓝本,有助于高职教师群体凝聚发展认同,通过角色互嵌、互学观察、反思借鉴,接受同行者的感染熏陶、思想碰撞、观念变革,有效促进高职教师内部达成价值认同和情感支持,实现团队互助,发挥集聚效应,促进高职教师群体产学协同能力的提升。
二、教育家精神融入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挑战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为高职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能、专业服务精神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等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然而,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应然理想走向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然境遇却面临着专业发展定位局限、动力消减、互动低效和认同失调等一系列挑战。
(一)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定位“局限”,淡化了教育家精神的信念“铸魂”
教育家精神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方向指引和精神支持。然而,受校内外一些不利因素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然定位与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理想定位相比存在“局限”现象,为教育家精神融入高职教师专业信念“铸魂”带来风险。一方面,体现为高职教师自我拘束了实现职业理想的路径。一些高职教师所构建的“理想大厦”只关注到研究成果、竞赛获奖等“显性因素”,而容易忽略情感、信念、教育环境等“缄默因素”。这种显性因素和缄默因素一旦冲突,往往造成高职教师在思想上能够对照教育家精神的倡导树立高远的理想信念,但在行动上又受现实环境的裹挟不得不“盲目内卷”“恶性竞争”。另一方面,体现为高职教师从所在院校获得的专业发展资源受限。理想的专业发展追求离不开高层次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支持,包括经济、学术、训练、继续教育资源等,但现实是许多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缺乏资源支持,“很多高职院校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无力建设专门针对各学科专业教师群体继续教育的优质资源,难以满足高职教师群体系统化专业发展的需求”[12]。高职教师在“既有近忧,何以远虑”的境遇下自然难以追求宏大的理想目标。此外,一些高职院校还存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局限,表现为“强调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及更新能力,忽视了教师自身内在素质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淡忘了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职业使命”[13]。因此,不论是职业理想追求、发展资源供给,还是发展综合评价,当下高职教师发展理念定位都与教育家精神的理想倡导存在一定冲突,使教育家精神在融入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信念中缺少了结合点、支撑点,影响了教育家精神的“铸魂”效果。
(二)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消减”,弱化了教育家精神的知能“师魂”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不断生成的、正向的、能够压制干扰的“动力”驱动,这种“力”带有方向性、正向性和博弈性。然而,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高职教师对于这股“力”的生成和运用却存在诸多潜在风险挑战。一些高职教师在技术修为锤炼上,单纯依赖以竞赛、项目等为代表的“技术型路线”,忽略了对自己和学生的教育情怀、人文关怀,丧失专业发展的情感动力。一些高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注重“教学生学习、发展”,而忽略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价值引领和培养,影响了专业发展张力。一些高职教师过分依赖教育工具,“对自己或学生的所谓精准认知更多建立在依靠智能技术采集的大数据统计与分析之上,教学逐步变成有算法可循的‘量化物’,学生亦逐步变成教师眼中可量化的数据”[14]。强调了“工具理性”却忽略了“价值理性”,弱化了高职教育的理性定力。许多地区的高职教师受到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发展平台相对偏低、社会认同度不高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应然的理想信念与实然的工作状态存在一定脱节,“在教育教学中缺失信念和追求,感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不足,陷入‘平庸之恶’的状态”[15]。如此种种因素都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生成构成挑战,使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走向单一化、工具化、同质化、平庸化,背离了高职教师乃至高职教育个性化、多样化、高层次化发展的应然需要。
(三)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互动“低效”,异化了教育家精神的服务“育魂”
教育家精神的弘扬离不开校内外实践场域。但当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校内外互动,存在未能走深走实,盲目追求社会头衔、重合作数量而不重质量考核的困境,影响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服务质量。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其归宿应该达到匠行乐业、跨界融通、服务社会的臻美境界,但在实践上,一些高职教师受主客观因素制约,面临“制度设计不完善、经费投入不充足、基地条件建设不完善等问题”[16],无法寻获产教融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一些高职教师得不到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在高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实施过程中丧失制度运行的基本条件和支持环境,难以有效开展[17]。这种实践场域的失衡,与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境界完全背离,既影响了高职教师的社会形象,也影响了教育家精神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境界的效果。
(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认同“失调”,矮化了教育家精神的意识“树魂”
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家的集体品格,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追求自我发展的合理“公约数”,具有鲜明的价值凝聚功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既需要自我认同,也需要校内、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近年来,党和政府通过政策支持、舆论宣传等手段,大力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认同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评价有所上升。但整体来看,高职教师的社会和个人认同现状仍不容乐观。2022年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职业院校教情调查报告》显示,“68.7%的高职教师表示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职教教师群体,近30%的高职教师表示感觉不到学校的重用或悉心培养,40%左右的高职教师对自己的薪酬、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机制感到不满意”[18]。还有调查发现,“高职教师虽然能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重要性,但仍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认为自己的工作不太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与尊重”[19]。与此同时,高职教师在薪资待遇、项目申报、岗位晋升等方面面临许多不确定性限制,导致其建构自我发展意识的外部激励和支持环境不足,在专业发展上遇到重重阻碍。这些因素使教育家精神在引领高职教师自我发展“树魂”中激励性不足。
三、教育家精神融入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向
在职教系统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融入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不论是高职学校还是高职教师,都应当重构以往的专业发展维度、向度、深度,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使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更加理想化、特色化、精准化,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达到“以魂塑职”的理想效果。
(一)夯实信仰之魂,坚定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追求
教育家精神为高职教师确立了服务职教、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崇高信仰。高职教师应当对照教育家精神的要求,不断明确专业发展志趣理想,树立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毅力,以更加精湛的技艺和更加深厚的底蕴从事高职教育工作。“唯有心系国家、有着崇高教育理想、视野开阔但又能从小事做起的教育家型教师群体,才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20]。一是要坚定立德树人、培养大国工匠的初心使命。高职教师应当切实增强对高职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唤醒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和内在动力,主动关注行业动态和前沿技术,不断提升专业自信心和职业认同感。二是要树牢能强德高、技行天下的理想抱负。高职教师不仅要专注教育技能的提升,还应致力于个人精神世界的塑造,努力成为身怀高尚师德、掌握精湛技艺的“卓越匠师”。在持续的自我提升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不断为社会培育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强化教育家精神相关政策文件、理论文章的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加强教育家精神谱系的学习研究,自觉将“教育家精神”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等理论学说横向贯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精髓纵向融通,不断完善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为自身专业发展注入坚实的精神力量。
(二)培育才智之魂,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素养
教育家精神内在地对高职教师在如何“为学”“为教”“为技”等方面提出了素养要求。“优秀教师应具备潜心治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求知素养,并将所学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教育实践”[21]。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师应当对标教育家精神关于专业知能的倡导,坚持终身学习,持续创新进步,不断提升职教素养。首先,“终身学习”的意识要树牢。“终身学习没有固定的形式与内容,也不局限于人生的某一阶段,理想的终身学习能够使个人在充分的自我实现中获得幸福”[22]。高职教师需要时刻保持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时刻关注政策变化、产业变化和学生需求,时刻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技术更新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水平,切实增强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适切性。其次,课堂教学“主阵地”要抓牢。高职教师应当把日常教学作为训练专业知能的主战场,在教学中将教育家精神与具体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融合创新,例如运用反思性教学与合作性教学培养学生知识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用自己的教学艺术促进各种形式的质疑、交流、对话与合作”[23],用富有情感的教育艺术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操素质和专业发展能力。再次,智能化教学工具要用“活”。“在教育中,技术永远只是手段,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24]。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工具已成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必备要素。高职教师应当增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自我知觉,主动提升育人意识。借助辅助教学工具如智能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用户画像技术等,与行业企业加强技术合作,高效获取学生学习数据与个性化特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技术含金量,精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淬炼事功之魂,雕琢高职教师的专业服务品质
教育家精神离不开高职教师的教育实践,“判断一个人能否称为教育家的必要条件,不是看其在教育理论上而是看其在教育实践上有无杰出的创作、贡献及影响,有无自成一‘家’”[25]。其核心意义在于为高职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一个多维度、导向化的实践目标体系,提供可行的成长目标和成就路径,具有强大的实践引领作用。教育家精神融入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社会的实践检测,应当通过淬炼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事功之魂,雕琢高职教师专业服务品质。一是构建不同发展阶段高职教师的错位竞争、分类发展体系。高职院校可综合国家政策指引、产业发展需求、教师发展意愿,重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分类评价体系,推动高职教师主动进入“行动—反思—学习—改进”的专业发展环形回溯,实现全职业生涯周期的持续成长。二是围绕产教赛融合、打造产教联合体新生态,提升各方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构筑‘政府主导、学校支持、企业参与、行业协助’的‘四位一体’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将政府、企业、学校变成互惠互利的共同体”[26]。同时,引导高职教师深度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与研发,定期参加跟岗实践、驻点实习、合作备赛参赛等,使工学结合更加紧密深入。三是完善教师社会服务激励政策,通过将社会服务纳入教师年度绩效评价体系、认可教师在社会服务中投入的非教学时间、将社会服务收入按既定比例计入教师个人绩效总收益以及在职称评审中提升社会服务指标的分值权重等,增强教师投身社会服务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举措,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高职教师干事创业的实践动能,提升高职教师反哺社会和学校的专业服务品质。
(四)砥砺凝心之魂,释放高职教师的自我发展潜能
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崇高信仰,具有磅礴的价值凝聚力,既为高职教师成长提供了“动力源泉”,也为高职教育其他生态要素的发展描绘了“发展样图”,涵养着整个高职教育生态。“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圈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部分,其系统内的各个因素存在相互关联”[27],其中与高职教师联系最紧密的是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生态圈。“个人生态决定了教师发展的差异性,环境因素导致了教师发展的共同性”[28]。以教育家精神锤炼凝心之魂,应当发挥高职教师凝心聚力,带动整个高职教育生态发展的集聚效应。一方面,应当增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互助协同,打造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育家精神本身“是对教育家为学、为事、为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是所有教育家的集体品格”[29]。因此,在指导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时也应重新回到特定群体中,用新理论激活新发展动能。例如,可以发挥共同体中优秀教师的“示范效应”“头雁效应”,通过共同体中“教学带头人”“技能大师”“科研骨干”等专家型教师的领头功能,培植体现教师风格特色的学派,引领教师共同体的团队发展,进而带动教师个体发展[30]。另一方面,要尊重高职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差异,激活高职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需动力。加强高职院校存在文化的孕育,重构高职教师的自我意识,既要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要考虑如何增加人存在的意义[31]。为此,可以通过持续深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改革,基于教师自身特质、资源差异,在破“唯”基础上补“缺”,建成高职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制度体系。引导高职教师重新思考自我教化、反省、对话的意义,正确看待并化解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躺平”“内卷”“功利化”等不良现象,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实现团队与个人的互惠共生,从而凝聚高职教师追求卓越、勇于革新、服务学生成长的强大内驱力。
参 考 文 献
[1]罗生全.教育家精神的价值谱系及塑造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23(10):135-142.
[2][10]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1.240.
[3]张军,刘敏,赵本全.成人教育管理者专业知能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5):144-146.
[4]赵鑫.教师感情修养论[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49.
[5]尤莉娟,陈鹏.“匠人之师”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及生成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6):66-74.
[6]庄西真.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特征、阶段划分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2(4):97-102.
[7]庞立生,李铁铮.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与价值旨趣[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8-14.
[8]汤志华,刘杰.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2):11-15.
[9][2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108.201.
[11]邓小华,黄婷婷.教学创新团队赋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3):76-83.
[12]王军,杨洋.“双高”建设视角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4):64-71.
[13]何俊峻,陈森锵.自主评聘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88-92.
[14]刘丽,智能时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路向[J].成人教育,2023(4):59-63.
[15]唐庆华.教育家精神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与传播路径——基于话语分析的视角[J].教育与职业,2024(1):98-104.
[16]郭广军,朱忠义.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80-86.
[17]王为民.走出“制度陷阱”: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供给困境反思[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37-142.
[18]教育部职教所课题组:全国职业院校教情调查报告[EB/OL].(2022-07-22)[2024-06-07].http://www.civte.edu.cn/info/1082/3374.htm.
[19]向丽.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与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22(4):53-58.
[20]李贵安,杨博谛.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素养与成长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3(6):109-118.
[21]赵珍珍,龙宝新.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成长的内在依据、具体方式与实现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4(1):54-62.
[22]李梦卿,陈姝伊.数字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3(7):33-38.
[24]彭泽平,冯橙.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诉求、困境与实践进路[J].教育学术月刊,2024(2):98-105.
[25]吴康宁.究竟什么样的人可称为“教育家”[J].教育发展研究,2024(4):1-8.
[26]陈章,熊江,陈在良.“产赛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逻辑与未来走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2):49-53.
[27]袁静.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6(8):19-22.
[28]季舒鸿.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学思考[J].教育领导与实践,2020(9):37-40.
[29]冯建军.“教育家精神”: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4(3):25-29.
[30]肖称萍,李一鸣.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及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30):48-52
[31]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2.
“Shaping Career with the Soul of Educator”: The Value, Challenges and Practical Directions of Incorporating the Unique Spirit of Educators in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Lang Jie
Abstract" The unique spirit of Chinese educators contains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possessing the value of nurturing professional belief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professional service spirit, and self-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wareness amo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However, due to risks such as limit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diminished motivation, inefficient interaction, and identity dysregulation, integrating the unique spirit of Chinese educators in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faces practical challenges. We should rely on the soul of belief in the unique spirit of Chinese educators to consolidate the pursui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the soul of intelligence to cultivate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iteracy, the soul of achievement to refine their professional service quality, and the soul of cohesion to unleash their self-development potential, thereb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Key words" unique spirit of Chinese educator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uthor" Lang Jie, PhD candidate at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in Southwest University, lecturer at Chongqi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