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逻辑理路、现实梗阻与实践路向

2024-12-31 00:00:00陈景红李国权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25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摘 要 职业教育与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共同逻辑基点,职业教育依托技能人才培养、科教融汇发展、公共服务供给、教化育人实践和开放合作办学等赋能县域城乡要素流动、产业融合、社会公平、文化交融与治理协同。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发挥职业教育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赋能作用,需要聚焦当前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文化传播、开放合作领域的现实梗阻,以育人体系完善、科教融汇深化、资源配置优化、文化场域构建、开放格局打造为路向,推动县域城乡人才、产业、服务、文化和治理的多维融合。

关键词 职业教育;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要素流动;产业支撑;治理协同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5-0067-07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明确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指引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新时代新阶段我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本质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依托人口、技术、资本、信息、产业等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促进县域范围内城乡空间、经济、体制、社会等系统互联互通、互补互融。职业教育因贴近产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贴近需求而与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联动关系呈现出“闭式循环”“主体交互”“层次耦合”等多元联动逻辑[1],理应发挥“经世致用”的经济价值和“富民强国”的民生属性,以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2]。尤其是迈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的全新类型定位更加凸显了其在产业带动、人才训育、技术积累、社会服务、生产转化、生态重构、组织建设等方面的优势[3]。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发挥企业、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作用,聚焦新职业、新工种和紧缺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与市场需求契合度。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充分彰显了职业教育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赋能价值,也为打造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立足现代职业教育的独特属性,锚定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厘清职业教育赋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理路、现实梗阻和实践路向,既是培育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

一、职业教育赋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多主体、多部门、多层级、多维度、多要素复杂互动和系统演进的过程,表征为县域经济高质融合、治理和谐有序、社会公平均等、文化交融并蓄、空间共构共融,其根本目标在于实现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以及人本价值的提升。职业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可以依托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互促、教育公平供给、教化育人实践和开放合作办学等核心功能的发挥,赋能县域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文化交流互动化及社会治理一体化,进而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基础动力[4]。

(一)人才培养加速县域城乡要素流动

城乡要素自由双向流动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人口流动特别是高层人才流动往往伴随着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其中蕴含着充沛的发展动能。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集聚人力资本、完善用人机制、带动要素流动。但受发展基础、地理区位、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多数县域,尤其是中西部县域普遍面临着人才存量不足、流失严重、结构失衡等问题。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在培养乡村产业实用性人才方面具有内在要求和价值旨趣[5]。这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关联性。同时,职业教育的低门槛、针对性、原生性特征使其在助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加之现阶段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在各个层次已经日益完善,定位日益明确,可以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6]。目前,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2915万人,每年培养约100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7],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国民经济各领域基本覆盖。如此规模庞大、类型多样、层次多元的职业教育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县域专业技能人才的供给规模,也能凭借机制灵活、方式多样、覆盖广泛的优势,服务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素养的提升,进而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并带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以此反哺乡村建设,搭建从城市走向乡村的“立交桥”[8]。

(二)科教融汇赋能县域城乡产业融合

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动城市与农村优势互补,实现不同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融为一体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所在,直接决定着县域生产力水平、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网络。目前,我国县域产业能级偏低、结构不优、就业带动能力弱、附加值偏低现象较为普遍。提升县域产业能级、延展县域产业链条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和技能人才赋能,尤其是面对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的加速演进,只有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动态匹配,才能筑牢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根基。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场域与经济场域分化、融合与共生的结果、横跨教育与产业,具有教育性与生产性,是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重要环节,是变人口资源为人力资源,实现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9]。《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作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方向,进一步彰显了职业教育对于县域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职业教育与就业创业的动态耦合不仅有利于新兴产业培育,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三)公共服务促进县域城乡社会公平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推动县域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社会流动性、防止阶层固化、保持社会活力的重要途径,不仅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产出物质性的公共产品,也通过教育过程自身的创造性工作,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精神性公共产品,在满足人的多样化发展,实现分工公平、分配公平、城乡公平和区域公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0]。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诉求深刻嵌套于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中,能够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体系构建,提升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农村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弱势群体的创富能力、重塑弱势群体的精神面貌,彰显城乡融合的发展价值。诚如马克思所言,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1]。研究表明,职业教育每增加1单位,居民工资性收入随之增加5.49个百分点,且农村户口样本影响是非农户口样本的10倍[12]。同时,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人人、关注终身成长,为不同智力结构和智能类型的人提供适合的教育,满足人民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从而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县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与促进共同富裕的高度统一。

(四)教化育人推动城乡文化交融并蓄

文化作为凝聚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着杠杆和催化剂作用,能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思想指引、精神动力、智力支持[13]。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主体适应、核心在文化融合、重点在行为改变,这一切都必须倚重于教化育人。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以及文化治理等功能,还肩负着培育精神、塑造理念、引领思想的使命,对于推进文化要素在县域城乡的交流、互鉴、交融、涵化及动态平衡具有重要赋能作用。一方面,职业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传递着道德价值和文明理念,这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还可以大大提升农村居民的个人素质、引领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驱动农村居民自觉主动地营造文明环境、培养文明行为。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平民教育”,与乡村社会联系紧密、与县域居民关系密切,这种“接地气”的教育类型更有利于收集、挖掘、传承、创新县域特色文化,推动地域文化创造性改造和创新性发展,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同时,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在全社会范围内传递不同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更能对受教育者的职业精神、身心健康、道德素养进行培育,从而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流提供载体支撑。

(五)多元合作赋能城乡社会治理协同

实现高水平的县域城乡融合,需要高效能的县域基层治理。社会治理理论认为,治理是分散的公共组织或私人机构为共同的事务不断平衡利益冲突而达成合作的过程,主体的多元合作是其核心含义[14],协同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的价值融合、资源整合、秩序协同等构成了治理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因涵盖校地企、产学研、家校社、普职成等多个维度,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家庭等多元主体,是一种典型的“跨界”教育[15],在“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独特办学体制机制下,能够集聚多元主体、优化治理秩序、赋能协同治理。梁漱溟将现代教育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认为通过建设乡学和村学等新型社会组织可以重构乡村社会秩序,实现乡村治理[16]。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社会组织、职业院校、学生家长等社会治理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交往和治理行动中形成稳定的价值融合,实现异质性、稀缺性资源的整合流动与优势互补,以及相互配合和密切协作的有序合作,这种在产教融合下形成的社会资本有效促进了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二、职业教育赋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梗阻

职业教育依托知识生产空间临接优势和教育空间整体临接优势[17],通过知识扩散和人才供给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但受多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赋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还普遍面临着人才供给滞后、科教融汇不深、资源配置失衡、文化功能偏弱、开放合作不足等现实梗阻。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升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知识与技能的更新迭代速度愈来愈快,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及时跟进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对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育重视不够,造成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与城乡融合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间隙。一方面,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相对偏低。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对学历和文凭的过分重视,导致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相对较低,这种偏见不仅影响学生和家长的选择,也直接制约职业教育的生源规模和质量。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理念不够先进,尤其是在“就业率导向”的驱动下,一些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企业发展、行业需求的契合度不高,有针对性地培养县域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缺乏长期战略部署,这使得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制约了职业教育赋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能力。同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也进一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生师比181的达标率只有34.70%,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到30%,难以有效满足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

(二)职业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职业教育与产业技术的紧密联系是其赋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优势所在,这意味着推动应用型技术积累是职业教育赋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科教融汇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对产业技术的需求。一方面,科技创新定位不准。职业教育通常被赋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功能,科学研究的功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职业院校科研创新氛围不浓,科研创新意识不强,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从事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之间普遍存在“两张皮”现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与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相互脱节,师生参与科研工作缺乏支持和激励,科研定位与普通教育同质化,更多的是跟随性、阐发式、浅表化的科学研究,不能有效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资源短缺。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无论是在科技创新硬件建设还是科技创新软件建设上都存在明显差距,高水平科研平台短缺、高层次科研人员匮乏问题较为普遍。2017-2019年,我国高职院校科学研究活动拨入经费累计124.45亿元,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差近55倍;高职院校技术转让和专利出售金额仅为普通本科院校的6.00%和0.72%[18]。

(三)县域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

从服务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看,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直接相关,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19]。但受“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中心取向”“服务发达地区”等的影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功能分割、专业分离、师资差异问题突出,尤其是县域职业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职和中职学校涉农类专业招生数仅占总招生数的2.32%和4.8%[20]。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县域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逐步弱化,职业教育在县域的“存在感”降低、“地方性”下降、“特色性”丧失。在传统的市管县体制下,地级市通常将资源优先投入城市发展,县域职业教育普遍面临办学资源被地级市“虹吸”的窘境,从而导致县域职业教育办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下滑、教育功能单一等问题较为普遍。同时,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上,也表现出显著的不平衡。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显示:2023年我国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630亿元,仅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20.58%;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309亿元,仅占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投入的32.59%;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为24839元,其增长率仅为0.7%,在各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增长中排名倒数第一。这一方面直接制约了职业教育赋能县域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职业教育开展的各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广度和深度。

(四)职业教育文化传播功能彰显不足

文化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等社会关系的历史范畴,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统一体。县域城乡文化的传播、交流、互动和渗透极其复杂且存在着历史随机性。当前,职业教育与县域城乡文化传播的协同发展面临着创新不到位、融合不畅通、需求不贴合的现实困境。一是文化价值发现不足。部分职业院校或机构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过于注重文化融入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忽略了职业教育文化的特色性和针对性,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融入“杂”而不“精”、“广”而不“深”,客观上阻碍了文化资源与教育资源“共鸣感”的产生。二是文化理念共识不足。职业教育赋能县域文化交融,涉及到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需要以共同的价值观念引领。由于部分职业院校对服务县域城乡共同发展理解不深,加上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和行业企业的逐利性等价值取向的纷争,各主体难以建立同舟共济的利益共同体,使得职业教育服务县域文化建设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三是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县域文化资源具有典型的地方化和异质性特征,随着乡村特色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被弱化,县域文化与地方产业之间长期处于疏离状态,加上职业教育缺乏成熟的县域文化开发与应用模式,限制了县域文化与乡村产业发展的融合创新。

(五)职业教育开放办学格局尚未形成

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教育系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打造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耦合、多领域合作的办学格局尚未完全形成,进而制约了其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中治理协同功能的发挥。一是产教融合层次尚浅。产教融合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产业相对接为根本,是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渠道,也是职业教育赋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路径[21]。但就目前职业教育现状来看,产教融合不深入已成为各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尚不能较好适应数字化人才培养新趋势。二是职普融通堵点较多。职普融通旨在架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桥梁,但整体而言,我国职普融通仍处于实践摸索阶段,尚未形成可供全国复制的经验,社会认可度不高、配套政策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协调等导致职普融通观念受困、渠道偏窄、动力不足。三是国际合作短板明显。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规模偏小、结构不优、功能不全、互动不足等较为普遍,“走出去”韧性不足与“引进来”融入不深并存,技术技能人才海外输出专业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国际话语质量不高、传播能力不足,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三、职业教育赋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向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蕴藏着丰富的城乡粘结力,在赋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着人才供给、产业支撑、公平维护、文化渗透和治理协同的功能。职业教育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职能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国家城镇化建设战略的变化而变化的[22]。这就意味着,新时代新阶段,释放职业教育赋能县城城乡融合发展的功能,需要遵循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对接县域城乡融合的现实需要,以人力资本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升级、城乡文化交融和多元治理协同为导向,完善育人体系、深化科教融汇、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文化场域、打造开放格局。

(一)完善育人体系,赋能县域人力资本提升

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培训是职业教育赋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一是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精准对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立足区位条件、禀赋基础、办学定位、整体实力等,锚定县域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科学规划专业布局、合理优化学科方向、动态调适专业设置,不断增强职业院校服务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专业设置的适配性,推动专业技能适配技术需求、专业规模适配市场规模、专业布局适配产业结构、技术供给适配产业融合。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丰富教育教学内容,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教融合,着力打造县域产教聚合体、行业产教共同体,将社会资源、产业资源、政策资源与教育资源有机聚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配性。三是拓展人才培训范围。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拓展培训对象,打造多样化、常态化、系统化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立足当前我国农民分化态势,完善个性化、差异化、精准化的农民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把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专业培训与通用培训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县域人力资源水平。

(二)深化科教融汇,赋能县域产业融合发展

迈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职业教育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现职业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协调发展,以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扩散效应。一是牢固树立科教融汇理念。以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科教融合为人才培养方向,牢固树立科教融汇理念,将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创业成为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动前沿技术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进培训。二是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面向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需求,建设一批集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联动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组建职业院校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机构,围绕县域城乡融合、产业产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发展繁荣等开展科研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三是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深化职业院校科研体制改革,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纳入职业院校师资评价体系,引导职业院校教师积极投身技术攻关、项目孵化、技术服务等工作。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校地合作联合科技攻关机制,深化协同创新,打造科技创新服务网络。四是有效畅通科技服务渠道。立足职业院校特色优势,通过设立众创空间、孵化平台、示范中心等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开展科技下乡、顶岗实习、技术进厂等科技推广服务活动,有效推动职业院校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等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县域企业改造升级。

(三)优化资源配置,赋能县域公共服务升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职业教育蕴藏着丰富的城乡粘结力,需要创建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三空间,以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在城乡融合中有所作为[23]。为此,要立足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切实增加优质资源供给,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着手解决城乡职业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形成以产业链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全域覆盖”。一是加大对后发地区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适时构建帮扶机制,促使后发地区以新办、升格举办等方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而以区域特色办学不断保障职业院校提档升级,强化职业教育发展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在充分保证职业教育规模不减、资源不降的基础上,整合碎片化的职业院校,加强资源供给。二是完善职业教育纵横融通体系。通过城乡、院校、校地之间的联动发展,打破区域内部职业教育城乡二元体制,解决好自身教育机会、教育结构、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的城乡失衡问题。在纵向维度,积极推动中职、高职高专、职教本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在横向维度,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发展,职业教育文凭与职业培训证书互认转化。三是加大县域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县域要紧抓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机遇,主动承接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外溢,特别是通过土地、资金、人才引进等组合扶持政策,吸引高职院校县域办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县域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布局,以县域职教发展为中心,打造县乡村三级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探索职业教育“在地化”发展模式,推动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结构、目标、模式四维耦合,最终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四)拓展文化场域,赋能县域城乡文化交融

职业教育不仅服务社会充分就业,还在精神培育、道德沁润、文化传承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日益成为宣传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在赋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应主动承担培育县域文化的时代任务,构建特色文化场域,赋能县域城乡居民文化资本收益的现实。一是培养县域文化主体。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耕文化、 县域文化等深度融入到职教精神培养之中,依托数字化、信息化、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内涵、创新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载体。面向农村居民开展文化宣传培训,明确农民在县域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提升农民的主体能力,实现以文化带动县域人力资源增能。二是激活县域文化空间。利用职业院校现有资源,通过设计论坛展览、节庆节会、研学研修等特色文旅活动,激活县域文化公共空间。以地域文化消费为动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多元协同培育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引领县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挖掘县域文化基因。借助职业院校文旅相关专业师生力量,深入调查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传统民俗、特色饮食、非遗技艺等乡土文化元素,有效串联为一体化的乡村文旅规划,支持文旅、艺术、电商等相关专业投入文旅产品的设计研发和营销推广,鼓励师生以“创意、创新、创业”为思路,开发有乡土特色、含艺术价值、受市场欢迎的文创产品。

(五)打造开放格局,赋能县域多元治理协同

“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新时代职业教育更加强调以动态的终身学习理念来变革传统教育思想,彰显出鲜明的职业性、教育性、社会性和联动性,呈现出开放性的时代特征。构建更开放、包容、高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职业教育赋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深化产教融合。将职业教育发展与县域城市更新改造、县域产业体系构建等结合起来,加强规划引领、战略协同、政策优化,推进产教城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职业院校进县城、专业办学进园区、专业建设进产业,形成学城联动、产教匹配、校企合作的办学格局。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引导更多优质资源投入职业教育,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二是推进职普融通。完善职高与普高融通发展制度,打通职普学生流通渠道,因地制宜制定实施综合高中转型行动,积极营造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保障政策,促成职业资格、学历、职业技能等级、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与储存,形成制度合理、互认融通、选择多元的职普融通新局面。三是创新入学机制。适应职业教育全民化、普及化、多样化、终身化、公共化的发展趋势,有序扩大高职高专五年一贯制招生规模,构建涵盖高中升学考试、中职学校直升以及注册入学等方式在内的多样化入学机制。四是加强国际交流。持续放大“鲁班工坊”“丝路学院”“大禹学院”“郑和学院”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品牌效应,有序拓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领域和范围。通过设立职业教育“引才”基金、实施职业教育“引智”项目,广泛吸引国外优秀专家、技术人员、师资力量等赋能国内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增强话语自信、提高话语质量、拓展传播渠道,重构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体系。

参 考 文 献

[1]邓文勇.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逻辑及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7):69-75.

[2]江涛,杨兆山.职业教育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2(2):146-152.

[3]朱德全.乡村“五大振兴”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

[4]曾阳.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2):23-30.

[5]劳赐铭.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困境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2(10):59-65.

[6]周桂瑾,王鑫芳,俞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服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8(2):58-62.

[7]习近平.迈向高质量发展,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2022-08-19(7).

[8]曹叔亮.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角色定位与实践进路[J].当代职业教育,2023(5):71-77.

[9]祁占勇,谢金辰.投资职业教育能否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PSM)的反事实估计[J].教育研究,2021(2):97-111.

[10]王丹霞,王兴.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基本路径与突破方向[J].职教论坛,2022(4):13-20.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冯惠敏,李俊蓉,林荣日.共同富裕背景下职业教育对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CHFS微观证据[J].职业技术教育,2022(31):6-14.

[13]黄锟,吉伟伦.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现实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24(4):54-63.

[14]刘芬平.职业教育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逻辑、梗阻及疏解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42-52.

[15]吴永强,谢承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向度与现实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0):40-47.

[16]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2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28.

[17]戚兴华,颜琳.职业教育如何赋能区域农村现代化——仲恺蚕桑教育的早期探索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24(5):12-18.

[18]陆春阳,赵玮,鲍新中.高职院校科研体系构建的时代诉求、现实挑战与应然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0):74-80.

[19]汤玉梅,杨熙.共同富裕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与优化路径[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2(4):80-90.

[20]李杰豪.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依据、实施路径与对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1):57-63.

[21]孙静,崔志钰,倪娟,等.职业教育政策变通执行的主要表现、基本形式与改革建议[J].职教论坛,2022(3):5-13.

[22]黄崴,薛洪波.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9(1):83-92.

[23]王屹,梁晨.以教兴乡:新时期城乡职业教育以何而为?——基于城乡关系的前世今生考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9):62-69.

The Logical Paths, Practical Obstacles and Practical Direct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ower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ounties

Chen Jinghong, Li Guoquan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ounties ar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Vocational education reli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public service supply, educational practices, and open cooperative education to empower the flow of urban and rural factors,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ocial equity,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governance synergy in counties. In the context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current obstacl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alent cultiv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nd open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mpowering ro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ounties. The directions are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system,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optimize resources allocation, construct cultural fields, create an open pattern, and promote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of talents, industries, services, culture and governance in countie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nty-level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actors flow; industrial support; governance collaboration

Author" Chen Jingh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6)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Guoqu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6)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12:05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11:21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49:45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3:24:52
关于动作要素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39:41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8:03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