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三融”背景下高职院校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耦合发展机制构建

2024-12-31 00:00:00高绣叶裴书蕾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25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摘 要 建立高职院校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耦合发展机制是“一统三融”背景下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产科教一体化发展的基石,有利于形成产业、科技、教育多方主体利益互嵌、资源统整的共生系统,有助于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驱动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高职院校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的双向赋能与互促关系构成了二者耦合发展的内在机理,耦合发展的实现依赖于包括目标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与保障机制四个维度的体系构建。高职院校实施有组织的科研范式、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推进产科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建设、加强地方政府的统筹治理是耦合机制实现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一统三融”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耦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5-0047-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三融”系统发展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新方向。“一统三融”战略布局中,产教融合政策出台较早,研究成果较多,科教融汇作为一种创新性表述,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偏重于政策解读和内涵阐释。已有研究提出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二者之间的互促关系并指出了二者耦合发展的现实可能性。李剑萍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科教融汇要走产教融合之路,在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合作中,提升学校的科技能级和科教融汇能力[1];孟凡华等指出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的创新积累,加强科教、产教互动,以科教融汇带动产教融合[2]。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实践样态中具有明确的职能属性和独立的发展逻辑并依附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实施,二者的实践运行处于区隔化路径探索之中,基于耦合的发展逻辑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效应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一统三融”背景下,建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耦合发展机制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科教一体化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耦合发展有助于实现二者之间的双向赋能,形成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科技链的逻辑闭环,有助于高技术技能培养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横跨产业、科技、院校多重场域的教育类型,存在协同发展的天然优势,适合构建二者耦合发展机制,从而有利于之实现多方资源利益共享,形成产业、科技、教育的长效、高质量合作的共生系统,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高职院校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耦合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耦合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产教融合:高质量背景下需融入创新链的新要求

就产教融合而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的创新史。自改革开放以来,产教融合内涵和形式几经变革,从最初的“劳教结合”“产教结合”到“产教融合”、从办学模式的“企校合一”“校企结合”到“校企合作”[3],通过产教融合形成职业院校与企业、产业的共融、协同发展从而实现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共识。当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已经进入了提质增优、效能升级的新阶段[4],能够集合教育链、产业链的优势资源,赋能人才链提升价值链,但服务创新链的程度依旧不足。创新链决定着产教融合的深度和水平,也是产教融合作为国家战略与以往“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政策相比最重要的突破[5]。因此,如何在产教融合中加入创新要素,改进产教融合效能等级、提升校企合作层次、引领产业技术升级、服务科技创新,对接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二)科教融汇:赋能高职院校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

对于科教融汇来说,这一概念自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来,已有研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释,研究者普遍将科教融汇追溯至19世纪洪堡提出的“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办学理念,在科教结合、科教融合的历史发展脉络中进行解读[6]。当前关于科教融汇的概念阐释主要包括两个范畴:一是狭义层面,即科研和教学的融合贯通[7],从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角度进行解释,科教融汇涉及高校内部各种关系,如高校教学与科研如何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8]。二是广义阐释,“科”和“教”的定义不单是指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而是指向更大的范围,表示科学技术、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应当呈现融合交汇的关系[9]。本研究认为,科教融汇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是比科教融合更高要求的目标引领,是一个关涉科技、教育等包括职业院校、科研单位、教师发展、科技创新的体系设计,宏观层面是教育与科技系统的融合与创生,中观层面是职业院校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微观层面则是教师科学研究与教学的融合,包括科研以及科技元素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赋能作用,实现科研引领教学,教学反哺科研,最终汇聚到人才培养上。

(三)耦合发展:提升“三融”发展系统成效的新思维

就耦合发展而言,系统耦合是两个体系或运动之间通过交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使得性质相近的系统具有互相亲和的趋势,最终结合为一个新的、高一级的功能体[10]。耦合发展所要达成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实现单一系统的功能叠加,更是要促进子系统要素间、多方主体共同协同创新从而实现系统升级。耦合发展与单一要素独立发展最大区别在于能够实现不同要素的功能整合,最终体现为功效释放的叠加效应。因此,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耦合发展作为“三融”系统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教、产教双融强调的不只是三个或几个行为主体参与其中,而是科研、教育、产业三个场域打破原有边界,改变既定的规则和惯习,形成以产业升级与创新为纽带,包含产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信息平台等系统要素在内的复杂网络结构[11]。耦合视角的引入体现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从学校场域扩展至整个的社会场域,构建一种有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技能生态系统,而这种技能生态系统的建设要求将职业教育嵌入到政策、环境和利益主体构成的网络之中[12]。

二、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耦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耦合发展内在机理是要阐明二者为何耦合以及耦合关系逻辑的问题。系统耦合理论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要素或一个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耦合关系的协调、反馈以及发展的机理和机制的理论,最早应用于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13]。不同系统耦合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系统的功能升级,因此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耦合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二者朝向积极正向的联动发展,基于资源集聚将科技、产业、教育、人才形成高度契合的共生系统,实现多方资源利益共享,二者耦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主要体现为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的互促机理。

(一)产教融合对科教融汇的支持机理: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科教融汇范式与类型特色形成的基石

科教融汇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如何能够将科学技术、科学研究与职业教育教学做到深度融汇,决定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及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效能效果。随着大学科研功能对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以及科研水平成为大学排名的重要依据,科教融汇在研究型大学已经相对普遍。然而,与研究型大学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科研与教学相统一”范式相比,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偏重教学轻视科研的现象仍旧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科研水平不高以及科研范式不够清晰导致科教融汇难以实施,高职院校科研与教学、科技与育人实践始终处于非耦合或松散耦合状态,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科研难以转换成具有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优质教学资源,高职院校高质量的科教融汇亟待形成有效的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融汇范式。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对科教融汇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教融合能够引领高职院校科教融汇的发展方向。科教融汇的提出对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提升以及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支持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高职院校教师如何做科研、做何种科研的问题是科教融汇有效落实的关键。有别于研究型大学以及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科研必须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才能避免学术漂移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的同质化。因此,深化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科教融汇政策在地化过程的根本遵循,决定了高职院校以应用性为导向的科研定位。二是产教融合为高职院校教师更好地实现科研与教学融合、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包括与企业的技术研发、职业培训、企业实践等内容,技术研发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应用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实践有助于教师将企业场域中的真实实践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校企共同开发优质教材、课程过程均有助于教师打破固有的“学科定势”思维,形成以实践与工作本位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教材、教法范式。因此,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有助于教师提升应用学术、教学学术水平,能够更好地实现高质量科教融汇。

(二)科教融汇对产教融合的促进机理:科教融汇是驱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增能的关键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满足职业教育跨界属性、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最终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以及产教融合上升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基地共建、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成为高职院校赋能合作企业并取得校企双赢的主要利益结合点。然而,现实中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区域产教融合效度、校企合作深度仍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企业参与动力不足问题依旧存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应该实现一种全面、系统性的质量提升,不能仅体现在为合作企业供给人力资本,在融合中注入创新要素,进而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层次和水平,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成为重点,而提升产教融合创新水平的关键在于科教融汇。

科教融汇对于高职院校的支持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教融汇能够赋能高职院校更高的科技能级水平,聚焦区域产业升级中的“核心”难题,助力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注入创新要素,进而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度和水平;以往高职院校单纯强调教学育人的知识传递功能,已经无法满足“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和专业的“高水平”要求,也无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因此,高职院校遵循“应用导向”的科教融汇之路,强化教师的教研与应用型科研并重是赋能产业链,提升自身自主性和适应性,在产教融合中形成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二是科教融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模式,能够为实现产教融合提供更多匹配区域科技产业结构的高技能人才。科技创新以及产业链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需要处于人才链“头部”的拔尖创新人才,又需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14]。此外,解构职业院校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边缘者、参与者与“打工人”身份困境的关键在于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提升,而技术技能提升的关键在于高质量教学。科教融汇提升教学的途径包括科研带动教学以及将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先进技术、装备以及信息等资源转换为教育教学优势[15]。总之,科教融汇能够帮助教师通过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把握产业最新发展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接触到前沿科技成果,据此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而汇聚为技术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科教融汇服务于产教融合。

三、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耦合机制构建

(一)以服务于科教与产教融合性发展新生态为方向的目标机制

明确的目标是引领主体行动的有效手段,为耦合发展提供了合法性基础。高职院校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耦合发展需要建立超越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单一维度的发展目标,确立二者耦合发展共同的价值追求。从微观层面来看,耦合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双向增能,提升院校的科技能力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达成产教深度融合以及高职院校应用性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从中观层面而言,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耦合发展是高职院校形成比较优势、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径。从宏观层面以及终极目标来看,耦合发展所要实现的是在教育强国背景下一种科技、教育、产业系统融合、跨界共生的新生态格局。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以“跨界”为标识的社会转型新时代,跨界生存、跨界共生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16]。在当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知识生产活动持续发生,呼唤着高职教育必须融入科技、产业互动共生的体系之中,培养适应未来跨界社会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跨界”素养,体现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优势。

(二)以形成内生与外部相结合为特征的动力机制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涉及到教育界、产业界、科技界以及政府等多元利益主体,是一个比单纯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更为庞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耦合发展的可持续运行依赖于具有逻辑自洽性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何以耦合的问题。动力从其根源上讲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一是内生动力。二者耦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所实现的利益互嵌,共同利益在于人才链、科技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联动升级,产业、学校、科技创新质量同步提升。二是外部动力。一方面,来自政策驱动。构建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耦合发展机制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部署,落实“三融”战略,推进产教科融一体化、协同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必然选择。耦合思维从其本质上而言就是一种跨界和融合思维。高职院校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耦合发展能够打破自身场域边界,以开放性、融合性、共享性范式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度融入产业体系、创新链[17],从而增强高职院校的服务能力和适应性。

(三)以推进多元主体有效联动为基准的协同机制

理想状态下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耦合发展并非自然形成,依赖于多元主体对于二者耦合发展的集体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触发进一步的协同行动。有效的协同机制有助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耦合发展的目标实现。促进二者耦合发展的协同机制建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沟通机制。从高职院校场域内部来看,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落实涉及到教务处、学生处等不同组织机构,因此校内信息沟通机制的构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共同作用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从高职院校外部场域来看,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涉及到科技、教育、产业等具有不同文化属性的多元主体,信息沟通机制的构建可以依托于技能大赛、职教集团会议并借助数据汇聚平台、信息共享平台、教学资源平台来实现,形成一个多方有效沟通、持久互动的沟通机制。二是资源整合机制。通过系统梳理不同利益相关者所拥有的资源,对资源进行分类、聚合,建立具有“可具选择性”的资源库,实现产业、学校与科研机构资源、政府等不同主体的协同共享[18],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一方面,要增进人才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包括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优秀师傅的双向流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基地资产资源的共建与共用,保证资产类资源的最大化功能释放。

(四)以聚合政策与经费支撑为基础的保障机制

耦合系统功能的生成与聚合是一个有序的逻辑过程,需要构建有效的保障机制来确立耦合系统的发展、成熟及可持续性。保障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策保障。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产教融合相关的政策,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科教融汇,相关政策发布已经进入了“丛林”状态。然而国家制定的政策属于宏观性纲领,良好的政策执行效果最终依赖于以地市级区域为行动单元的“国家—区域—院校”布局“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设计。产教融合政策的相关研究发现,现有政策文件多停留于语言层面的倡导、鼓励,执行层面缺乏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性,部分省份缺乏实施细则和可遵循的执行路径[19]。因此,政策保障体系的构建,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组合式激励赋能政策,助力二者耦合合力实现;政策应该着力弥合执行过程中的空白点,如应该明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所涉及各方主体的权利与责任。二是经费保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教师、学生入企业实践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经费保障依赖于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和完善的投入制度,尤其是应注重建立企业投资和受益的监管制度,增强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政府应制定促进市场主体进行职业教育投资的激励政策,吸纳更多社会资金[20]。

四、高职院校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耦合机制实现路径

(一)高职院校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明确耦合发展方向

202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就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进行了部署。高校从原来的无组织、自发式、小圈子科研转向“有组织科研”是高校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背景下所进行的一种科研范式和治理方式创新。有组织科研更加注重研究选题、研究过程、研究工具手段和不同研究主体协同创新的组织性,更加重视“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学科交叉融合、大科学计划的组织实施”[21]。高职院校实施有组织科研有助于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耦合目标的实现,其内在逻辑在于有组织科研范式“研究问题的导向性”“研究主体的合作型”等特征契合以跨界、融合为目标追求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耦合机制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一是有组织科研有助于高职院校将科教融汇面向产业、行业、企业需求,瞄准产教融合、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特定问题,形成明确的应用导向的科研定位。二是有组织科研有助于高职院校凝结企业、高校、研究院等多元主体的研究团队、教学创新团队,形成跨学科、合作性的研究组织,形成合力。三是有组织科研能够帮助“教学为主”型教师在教研方面精准发力,更好地实现将科教融汇服务于高技能人才培养。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激发耦合发展动力

提升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耦合协调性要求高职院校在推进二者耦合发展过程中能够达到齐头并进、协同进化,实现相得益彰的效果。从现实角度来说,产教融合效度标准欠缺以及高职教师基于职称评定的功利心理容易导致政策实施空心化、表层化。建立系统、科学以及专业化的评价标准体系,有助于发挥评价的指挥棒和引领功能,从而激发耦合发展动力。评价标准作为评价体系的核心,是评价发挥指挥棒功能的关键,将决定耦合发展的方向与定位。一方面,从高职院校层面来看,评价导向应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22],落实“应用导向”的科研定位,围绕推进科教、产教互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研与教学融合等维度构建院校发展战略,科教融汇应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避免“学术漂移”,真正实现将科研反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针对教师的评价标准设计而言,一要建立教学标准制度体系落地机制,对于科研反哺教学具体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二要在职称评审层面,改变传统“只重数量,不看质量”的单一思维[23],打破“唯论文、唯课题、唯奖励”的主流指标,探索以转化为教学、转化为市场、服务于产教融合的柔性化评价标准体系。

(三)推进产科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建设,提高耦合发展协同性

“共同体”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载体,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的制度设计[24],推进产科教共同体实体化建设是破解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耦合发展多主体、多层面、多维度联动过程中组织形态碎片化、利益矛盾化、运行低效化的有效路径,产科教融合共同体主要包括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异质性教科研共同体等三类实体建设。三类实体在终极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均服务于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耦合功能实现,服务于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但是建设主体与路径上存在特定差异。一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需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扎根市域,主动下沉融入县域,深入乡镇,精准对接市域产业结构体系,布局专业体系,聚焦产业链关键节点,推动市域完善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市域层面的产科教一体化。二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需以行业内龙头企业与高水平大学为主体,统筹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和区域教育资源协同开展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创新水平和行业核心竞争力[25]。三是以高职院校教师为主体,吸纳企业、产业人员建设异质性教研共同体,围绕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双师师资质量提升、应用科研与教学融合为目标愿景,赋能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

(四)加强地方政府统筹治理,确保耦合发展保障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耦合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一个有利于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技能形成生态系统,依托于共同体的实体化建设,依赖于完善的政策体系、经费等各类保障措施,而政府是保障体系建设中政策、经费供给的主体。2022年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第二十一条、第五十六条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具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通过统筹协调、督导评估、指导扶持、经费安排等帮助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职责,拥有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资源和权力[26]。因此,加强地方政府统筹治理能力是耦合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一是强化政府作为地方顶层设计的主体责任,制定有利于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耦合发展系列政策,并配套实施产业政策、人力资源政策、金融财政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二是承担各类共同体实体化建设的协调责任,发挥其权威优势,明确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耦合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以及权责分工并持续跟踪动态执行效果。三是调整优化经费结构,适当提高基本产教融合建设支出、科研占比支出。地方政府和职业学校应在经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时做好全面统筹,并探索建立能够有助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耦合发展的经费绩效管理体系,提高经费活力、影响力和效用力[27]。

参 考 文 献

[1]李剑萍.高等职业教育“三融”改革的实践难题与发展[J].教育研究,2023(3):13-18.

[2]孟凡华,王斯迪.推进科教融汇:新视野、新领域、新赛道[J].职业技术教育,2023(33):30-34.

[3]张志军,范豫鲁,张琳琳.国家产教融合的历史演进、现代意蕴及建设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1(1):38-44.

[4]伍红军.4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阶段性演变[J].职教通讯,2022(11):41-51.

[5]姜红,李师萌,盖金龙,等.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中国产教融合政策适配性研究——77份国家层面政策文件的量化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1):83-99+236-237.

[6]曾天山.以大职教观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J].职教论坛,2023(1):5-8.

[7]曾天山,陆宇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实践现状与事业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5):65-71.

[8]卢晓中.科教融汇视角下高校教学与科研更好结合刍论[J].中国高教研究,2023(11):32-38.

[9]张思琪,匡瑛.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新定位、特征与推进策略[J].职教论坛,2023(5):5-12.

[10]宋立渠,杨志秋,王少媛.系统耦合视角下高职本科教育生成动力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助推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34):18-23.

[11]贾永飞,郭玥.科教产融合创新机理研究——基于场域理论[J].中国科技论坛,2023(8):39-50.

[12]祁占勇,宋宇.澳大利亚技能生态系统:背景、内容与特征[J].职教论坛,2022(3):118-128.

[13]李宇阳,周洪宇.如何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基于系统耦合理论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3(8):59-63.

[14]卢晓中.科教融汇视角下高校教学与科研更好结合刍论[J].中国高教研究,2023(11):32-38.

[15]张卫平,刘敏涵.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育优秀工匠人才[N].光明日报,2023-09-19.

[16]李政涛.跨以成人:跨界教育的历史、现实与未来[J].教育研究,2023(3):43-57.

[17]王振洪.落实“三融”战略,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2):5-7.

[18]匡瑛.基于“一统三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现改革:新思路、新挑战、新路径[J].职教论坛,2023(7):26-36

[19]周芷莹,冉云芳,石伟平.多源流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演变与审思[J].职教论坛,2023(7):111-119.

[20]周绍梅.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症结与破解[J].教育与职业,2018(2):8-14.

[21]潘玉腾.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的问题解构与路径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22(Z3):12-14.

[22]王亚南,戚建飞.高职院校项目“锦标赛”:表现形式、场域形塑及纠偏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2):143-148.

[23]郝天聪.应用导向: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及其实践逻辑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3:311.

[24]许世杰,崔发周,张帅.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30):58-63.

[25]李玉倩.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逻辑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3(12):122-129.

[26]冉云芳,周芷莹,徐灵波.组织间网络理论视角下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内涵与形成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23(25):20-27.

[27]王敬杰.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数和指向[J].职教论坛,2023(10):31-41.

Construction of Coupling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Science-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Coordination-Three Integration”

Gao Xiuye," Pei Shulei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science-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Coordination-Three Integration” and is also the cornerstone of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science and education. It is conducive to shape a symbiotic system with the sharing of interests and resources integration among the industry, scientific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parties, which is also helpful to cultivate high-skilled talents’ creativity and driv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mpowering sha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The mutual empowerment and promo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 and IEI constitutes the internal reason for their coupling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uplimg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including the target mechanism, the power mechanism,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the guarantee mechnism. The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coupling mechanism is to implement the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paradig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stablish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tandard system, promote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community of industry, science along with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overall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ne coordination-three integration”; science-education integr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oupling development mechanism

Author" Gao Xiuye, assistant research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mp; Technology (Qinhuangdao 066004); Pei Shulei, assistant research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mp; Technology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浅谈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高专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346”产教深度融合中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的作用与做法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7:2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06:05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7:24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08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