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时代,企业会计电算化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文章在剖析会计电算化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互联网环境下数据安全漏洞、系统融合障碍、人员技能缺口、法规遵从验证难等主要问题。为破解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构建兼容开放的系统架构、实施人才数字化赋能、完善合规审计机制等一系列对策,以期推进企业会计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电算化;数字化转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4.18.0027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18-00-03
0 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重要方向。在“互联网+”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会计工作深度融合,给企业会计信息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1]。因此,探讨互联网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的实施问题与对策,对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1 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和分析,实现会计核算自动化、财务管理科学化的一种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它集成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功能,通过将传统手工会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了一个高效、精准、全面的数字化会计平台[2]。会计电算化系统一般由总账子系统、报表子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等模块组成,各模块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例如,大型制造企业引入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后,可以将采购、生产、销售、库存等业务数据自动传递到财务模块,极大增强了会计核算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利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技术,可以将发票识别、数据录入等重复性工作自动化,节约大量人工成本。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会计电算化正向智能化、去中心化方向演进。智能会计系统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自动生成财务报表,预测现金流,甚至提供投资决策建议。区块链技术则有望解决电子凭证的可信存储、数字身份认证等方面的问题,增强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和可审计性。
2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信息数据安全漏洞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会计电算化面临着数据安全的严峻挑战。由于会计系统与互联网连接,黑客可以利用系统漏洞实施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SQL)注入、跨站脚本等攻击,窃取或篡改财务数据。例如,利用Web应用防火墙(Web Application Firewall,WAF)的规则缺陷,攻击者可绕过安全检测,向服务器注入恶意代码,获取敏感的会计信息。同时,内部人员也可能利用合法权限,通过数据库命令行接口(Command-Line Interface,CLI)等方式直接访问和操纵会计数据,造成难以察觉的欺诈行为。此外,在云环境下,企业将会计数据托管给第三方,一旦云服务商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机制存在缺陷,或发生供应链攻击事件,会计信息将面临被泄露和损毁的巨大风险[3]。
2.2 系统升级与多系统融合障碍
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会计电算化面临着系统升级与整合的重重障碍。一方面,传统的会计软件大多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C/S)架构和封闭的专有协议,难以满足互联网环境下的开放性和互联互通需求。例如,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数据交换格式和接口规范,导致财务数据难以实时共享,影响业财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的升级换代往往涉及底层数据库变更、业务逻辑重构等复杂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ERP系统为例,由于其庞大的代码体量和错综复杂的功能模块,每次升级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回归测试,以确保新老版本的平滑过渡和数据迁移的无损性。同时,不同会计期间、不同核算方式下的财务数据在系统切换时难以实现无缝衔接,容易产生数据断层和不一致[4]。此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还面临多系统融合的技术瓶颈。企业内部可能存在多套异构的会计信息系统,彼此间缺乏互操作性,形成“信息孤岛”。而外部的电子发票、税务申报等系统与内部ERP的对接也存在诸多兼容性问题,亟须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站式财务处理。
2.3 会计人员数字化技能缺口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会计工作对从业人员的技术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财务知识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以机器学习为例,它在财务预测、风险识别等领域大放异彩,但掌握这一技术需要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编程能力,这对很多会计人员而言无疑是一大障碍。再如区块链技术,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有望重塑会计信任机制,但理解区块链的工作原理、应用场景同样需要相当的学习曲线。遗憾的是,高校会计教育的改革速度落后于技术发展的步伐,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际所需存在明显的差异。对在职的会计从业者而言,尽管一些企业提供了数字化培训,但碍于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学习时间有限等因素,收效甚微。长此以往,会计人员数字化技能的短板将成为制约企业财务转型的重要问题。
2.4 电子化会计记录的合规性验证难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电子化方式存储会计凭证和财务报告。然而,这一趋势也带来了新的合规性挑战。与传统的纸质档案不同,电子会计记录更易被篡改、伪造,且难以鉴别真伪。尤其是在区块链等去中心化系统中,各节点的账本如何保持一致、防止事后修改,是一个技术难题[4]。同时,电子签名、时间戳等身份认证机制虽在技术上可行,但在法律上的效力尚存争议。此外,电子会计档案的长期保存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如果磁介质易受物理损坏,云存储则有数据丢失的风险。随着存储格式不断更新迭代,如何确保旧档案与新系统的兼容性,避免数据失真或无法读取,是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加之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大多制定在电子化时代之前,缺乏针对性的规定,电子会计记录的合规性验证难上加难。
3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对策
3.1 加强互联网安全技术与数据保护
针对互联网环境下会计信息数据安全漏洞这一问题,企业应从多方面入手,构建立体化的安全防护体系。①从源头抓起,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就应融入安全理念,采用安全可靠的编程语言和框架,并进行严格的安全测试和代码审计,及时修复可能存在的漏洞隐患[5]。②加强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采用双重认证机制,结合硬件密钥、生物特征等要素,增加账号盗用的难度。细化权限管理,按照最小权限原则分配账号权限,并及时移除离职人员的访问权限。建立完善的日志审计机制,对关键操作进行全程记录,确保问题可追溯。③加大数据加密和脱敏力度。利用同态加密、多方安全计算等前沿技术,在数据传输、存储、计算的全生命周期实施加密保护,这样数据即使泄露,也难以被解密利用。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如掩码、数据打乱等,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④定期开展渗透测试和安全审计,通过模拟黑客攻击,检验系统的安全性,识别潜在风险点。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日志进行关联分析,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和可疑威胁,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就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控制事态蔓延,减少损失。
3.2 促进会计软件系统间无缝对接与兼容
面对系统升级与多系统融合障碍这一难题,破局之道在于打造开放、灵活、可扩展的会计电算化架构。首要任务是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设计一套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的财务数据交换格式,规范会计科目、业务流程、凭证模板等关键要素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消除“信息孤岛”。在此基础上,应采用微服务架构和容器化部署,将传统的单体应用拆分为一系列松耦合、可独立部署的微服务组件,再通过统一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网关实现服务编排和调度。这种架构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例如,当某一业务模块需要升级时,只需对相应的微服务进行迭代,而无须重启整个系统。
在系统对接层面,可利用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等中间件,实现不同协议、不同格式数据的转换。对于一些遗留系统,还可通过预制适配器的方式,打通“最后一公里”。例如,针对一些只提供文本文件导出功能的老系统,可开发文件解析适配器,将其转换为标准的API接口,纳入统一的调度框架。
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还可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系统的自动对接、自主演进。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语义分析技术,自动生成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映射关系;利用智能合约,将业务规则和流程固化为不可篡改、可自动执行的代码,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最终形成一个智能化、生态化的会计电算化平台,为管理会计赋能,为企业决策保驾护航。
3.3 提升会计专业人员数字化技能
数字化时代,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为继。要打破会计人员数字化技能缺口这一瓶颈,需要在全行业范围内实施一项系统化、长效化的技能提升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一是筑基固本,夯实数学与编程内功。可为企业会计人员量身定制“微积分+Python”等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其掌握数据分析的基础工具。在此基础上,开设机器学习、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讲座,开阔会计人员的技术视野。二是综合实践,打通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鼓励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如电子发票改革、智能报销系统开发等。通过实战演练,将所学技术与财务场景相结合,加深理解和运用。三是赋能创新,引导会计人员从技术视角优化业务流程。例如,利用RPA等自动化技术,盘点、梳理、再造传统的财务核算流程,挖掘提效空间。同时,还要搭建数字化会计人才交流平台,鼓励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从业者分享经验,切磋技艺。可借助在线直播、社群互动等形式,打破时空限制,促进知识的快速传播和迭代更新。四是相关职能部门制定针对性的职业培训补贴和认证激励政策。通过财政资金杠杆,增强企业参与数字化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数字化会计人才的职业标准和等级认证体系,为会计人员提供纵向发展的阶梯和路径,激发自我进取的内生动力。
3.4 建立健全电子会计记录审计与法规遵从体系
要破解电子化会计记录的法规符合性验证难题,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多方联动、技术融合的审计与合规体系。第一,要实现电子会计凭证、账簿等数据的标准化。制定统一的电子会计数据格式规范,如基于JSON、XML等通用标记语言,明确各类财务数据的结构、字段、编码方式。在此基础上,可利用区块链技术,将标准化的会计数据进行链上存证,确保其不可篡改、可追溯。每一笔业务数据都与唯一的区块链地址相对应,形成可信的审计跟踪链。第二,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实时、动态的合规性审计机制。传统的事后审计模式已难以处理电子化会计记录的海量数据。审计人员可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对链上存证的会计数据进行实时抽样、交叉比对,甄别异常交易。再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快速锁定可疑模式,实现预警和实时干预。如利用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发现不同供应商、不同业务数据之间的隐性关联,识别潜在的舞弊行为。第三,探索智能合约在会计合规性审计中的应用。将会计准则、税法、公司政策等外部规则和内控制度进行形式化表达,编码为智能合约,并部署到区块链网络中。系统可自动根据预设规则,对每一笔会计分录进行合规性验证,一旦发现违规情况,立即触发预警和处置流程。例如,可将费用报销制度写入智能合约,对每笔报销单的金额、类别等进行自动审核,杜绝人情报销、重复报销等舞弊行为。第四,积极推动法律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一方面,要加快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电子发票等配套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与修订,为电子会计数据的合法性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探索司法机关与企业的协同机制。如推进“互联网+检察”模式,搭建检企共建的大数据审计平台,实现电子会计数据与执法办案系统的无缝对接,及时获取潜在的违法犯罪线索。
4 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是互联网时代企业数字化变革的重要引擎,是实现财务管理精细化、决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当前阻碍会计数字化转型的“肠梗阻”尚未被完全破除,网络安全、系统融合、人才培养、法规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仍是亟待攻克的难题。未来,要加快构建协同联动、多方共治的发展新格局,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牵引,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支撑,以制度机制创新为保障,打通会计数字化转型的“最后一公里”。
主要参考文献
[1]董依婕.会计电算化模式下审计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中国产经,2024(6):80-82.
[2]向衡.探究成本核算会计电算化简化处理[J].商业2.0,2023(36):95-97.
[3]陈丹旎.《会计电算化》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17):182-184.
[4]宋小清.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防控[J].审计与理财,2023(8):22-23.
[5]张正旺,李培源,沈国政.探析财务电算化管理在企业中的创新路径[J].经济师,2023(8):63-64.
[收稿日期]2024-04-22
[作者简介]高爽(1988— ),女,山西忻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