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从数字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两方面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梳理现阶段高校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4.18.077
[中图分类号]G642;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18-0-03
1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数字经济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数字经济时代,各类新技术不断涌现,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上升。近年来,国家正在大力进行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地方高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数字经济时代,各高校应当立足当地实际,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经济学人才,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推进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经济学人才。
1.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资源的配置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迫切要求我国的各经济主体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并能够灵活运用市场经济理论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1]。基于上述情况,负责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各高校有必要进行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从而实现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我国经济有效融合,以便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有效分析并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 高校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
2.1 教学内容方面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微观经济学以个体经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单一消费者、单一企业、单一市场等的经济行为,分析上述研究对象处于市场机制中怎样实现效用或利润最大化。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主要借鉴西方畅销课本的理论内容。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效用理论)、生产者行为(生产与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知识点分布零散、数量较多。
2.2 教学方式方面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有64学时、48学时,还有一部分高校是32学时,其中以48学时居多,且全部为理论课时。相对于教学内容而言,有限的课时难以承载较多的课程内容,导致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授课过程中重视教学内容的覆盖面,普遍采用“板书+课件”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注重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讲解与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有限。此外,教学环节一般在教室进行,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有限,学生对课堂的期待不高,仅能从教师的讲授和课件中得到有限的知识,相关内容的拓展受限。
2.3 课程考核方面
多数高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考核采用“课程总评成绩=30%平时成绩+70%期末卷面成绩”的模式,平时成绩由学生日常出勤、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组成,期末考试采用标准化闭卷考试的形式,且在课程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期末试题侧重于对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考查,涉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性、开放性题目较少。很多学生对于期末考试深谙其道,通过考前突击学习、背诵章节要点等方法应对期末考试,而且认为只要确保自己的期末卷面成绩在45分以上,加之足够高的平时成绩,就可以通过考试[2]。
3 高校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内容多、难度大且不能与时俱进
微观经济学包含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零散,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有限,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很多相似的专业术语也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难度,如消费者效用论中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与企业生产理论中的边际技术替代率(Rate of Marginal Technical Substitution,MRTS),不仅含义相似,而且英文缩写也相差不大,对于初学经济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较大[3]。微观经济学是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抽象概括,因此会用到数学模型,涉及函数、图形以及相应的运算,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数学功底也要扎实,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企业短期成本的内容包括7个短期成本指标、各自的图像以及综合图,较多的知识以不熟悉的方式同时呈现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学习压力。此外,教师在备课时只是单纯地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设计,不能及时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造成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机械地讲解西方经济学原理,不能将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有效融入,因此学生会产生经济学无用的错误想法,更不会主动将经济学原理与经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3.2 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微观经济学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授课,课堂讨论不能精心设计并有效开展,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比较有限,学生只是被动地、机械式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与积极参与,因此学习的积极性较差,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此外,部分高校教师流动性大,招聘的新教师以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居多,这类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欠缺。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教师欠缺实践能力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比较弱。
3.3 信息技术应用不足,教学效果不佳
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速度快,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更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移动通信设备有一定的依赖性。传统的线下教学对学生而言缺乏新鲜感,加之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几乎没有体现,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数字化学习工具,如在线学习平台、教学软件等,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同时,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够熟练,无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上述情况使得微观经济学课堂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上课提不起兴趣,时常走神,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3.4 课程考核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应用情况
过程性学习是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如实体现学习痕迹的重要环节,在微观经济学原有的考核模式中该部分由于在总评成绩中占的比重较小,往往被忽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疏于设计教学活动,不能有效记录学生的表现,因此在对平时成绩赋分时难以体现区分度,使得学生的得分相差不大,过程性考核流于形式。同时,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较难反映学生经济学思维的形成情况与经济学理论的实际应用情况,对课程教学效果不能进行综合评估。期末试卷中较多死记硬背式的题目,对学生理解、掌握并应用经济学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课程最终总评成绩的高低不能真正体现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同时由于学生欠缺自主学习和分析判断能力,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仅停留在完成考试的层面,严重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4]。
4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4.1 优化教学内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应当体现时代性原则,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新时代对高校的要求。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应囿于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框架,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引入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充实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构建特色鲜明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使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及取得的成果有更直观的认识。这样能在培养学生经济学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2 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
教师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行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识别、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小组互动讨论、实践教学等方法。使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当注意积累贴近生活或者具有显著代表性的经济事件,凝练加工成适合课堂教学使用的教学案例,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案例,引导和启发学生立足经济学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应用小组互动讨论的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选取当前热门的经济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加强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引导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微观经济学实验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建立经济学综合实验平台,运用相关软件模拟经济运行过程,使学生感知和体会社会经济现象,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在课时相对充足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开展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
4.3 打造混合式教学模式,积极应用线上教学平台
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综合评价,将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多元化混合教学模式,以切实推动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6]。另外,要积极完善和应用线上教学平台:第一,线上教学平台要设计相应的模块,包括课前预习、课中讨论和课后复习等,确保学生各阶段的学习能够正常进行;第二,不断丰富完善线上平台的资料库,资料库应包含但不限于教学视频、习题、案例资源、经典文献等;第三,线上教学平台还要具备师生互动的功能,为学生向教师提问和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提供便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4.4 优化课程考核方式,适当提高过程性考核的占比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考核应当考虑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程考核中有所体现。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如实体现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结果。高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构建多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构成且期末卷面成绩占较大比重的传统做法,增加过程性考核的维度,在原有出勤、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的基础上增加小组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章节测验、调研成果展示等项目,以此从多方面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提高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重,由以往的30%提高至60%。建立科学的过程性考核机制,严格进行过程性考核,客观、全面记录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使过程性考核成绩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二,优化期末考试题目类型,有效测评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期末试卷的题型比较固定,一般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材料分析题等,对知识的考查比较机械,难以体现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重新设计期末考试的题型,一是构建经济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阐述经济学原理,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适当增加开放性题目的数量,以经济热点问题为切入点,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杜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20(10):119-121.
[2]史枫林.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3(12):49-52.
[3]夏林艳.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20(1):65-67.
[4]刘旺霞,罗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及教学模式改革[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10):79-85.
[5]楚建英.新文科建设视角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创新的实现路径[J].对外经贸,2023(4):97-100.
[6]黄振香,赖永波.基于BOPPPS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1):59-64.
[收稿日期]2024-06-02
[基金项目]202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一般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20221452);2022年晋中信息学院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18);2022年晋中信息学院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微观经济学》(16);2023—2024学年晋中信息学院第一批课堂教学改革试点立项建设项目《微观经济学》。
[作者简介]唐娟(1982— ),女,山西临汾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品牌管理、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