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动融入城市发展、实现“城校共生”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与高校要想实现双向赋能、互惠共存,需要政府、高校、企业、民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携手构建“城校共生”模式。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城校共生”模式的内涵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现状,然后分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所在城市形成“城校共生”模式的必要性,最后总结了高校辅导员在“城校共生”模式构建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城校共生”模式;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辅导员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4.18.079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18-0-03
0 引 言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推动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地方性”“应用型”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基本的办学定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所在城市相互赋能,是立足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和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要求所形成的共识。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构建“城校共生”模式,将自身发展的“小逻辑”服务于社会需求的“大逻辑”,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城市与高校的相互赋能,又不仅仅是政府公职人员或者高校领导层通盘决策的结果,也需要高校工作者深度参与。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聚焦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开展育人工作,并助推“城校共生”模式的构建。
1 “城校共生”模式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现状概述
1.1 “城校共生”模式相关概念
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安东·德·贝里(Anton de Bary)首先提出了共生的概念,是指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1],而“互惠”被作为判断生物是否共生的重要依据[2]。然后,这一概念被应用到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人文社科领域。
一直以来,城市与大学的关系都是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大学经历了从寄身于城市但独立于城市而存在,再到相互作用、互利互惠这样一个过程[3]。目前,受经济发展需要、政策导向、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城市与大学的联系更加紧密,“城校共生”“城校共同体”“学城互动格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字眼进入大众视野,成为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院校对接市场需求、开阔办学思路、打造办学特色的重要着力点[4]。
“城校共生”模式是指城市与高校协同发展、共荣共生的关系。这一模式以地方政府、地方高校、企业和民众四大主体为支柱,而政校关系在“城校共生”模型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其他关系产生影响[5]。
1.2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现状
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生着深刻变革,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普及化,出现了办学模式趋同、人才供需结构失衡等现实问题。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步伐加快,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有不少地方高校为了纾解发展困境,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引导下向应用型本科高校成功转型或者正在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生不外乎三种方式:从研究型本科院校转型而来、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新建院校[6]。受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水平、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全国各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进程快慢不一、发展路径不尽相同,江苏、浙江、广东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起步较早,发展相对成熟,部分高校与城市已经实现双向服务、同频共振,也形成了一些实践经验。对于大多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实现转型不算难事,如何统筹做好转型“后半篇文章”,才是真正的考验。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转型成功后,办学理念、办学思路、治理体系未及时更新,师资队伍还习惯性地沿用原有的体系,服务所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主动性不够,生存发展压力依旧无法得到缓解,生存路径仍然受限,背离了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初衷;或者由于地方支持缺乏稳定性、连续性,学校向真正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迈进的步伐十分缓慢。在此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认清形势,厘清办学定位、办学思路,积极探索“城校共生”模式的构建路径。
2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所在城市形成“城校共生”模式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受地理区域和发展预期的限制,人才流失始终是非中心城市、非省会城市高校面临的问题,也成为制约非中心城市、非省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伴随着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分类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成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突破口,有助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市场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也有助于破解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不均衡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相较于研究型大学与中心城市,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所在城市更易也更应成为共生共荣的校城共同体[7]。从共生关系构建的目的性、系统性等特征考量,这类城市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之间更需要“抱团取暖”,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各自的发展困局。
首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所在城市形成“城校共生”模式,是推进国家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一方面,从高等教育的使命出发,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与研究型大学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决定了其需要与所在城市构建更加紧密的关系。比如,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为高校如何与区域经济、行业、企业同频共振指明了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重要结合点,使命作用发挥了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8]。2024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安徽合肥召开2024年全国高教处长会,会上,高等教育司部署今年着力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二三四+N”主要任务,提出要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程,推动有关高校和区域围绕“两个先行先试”来开展工作,其中一个就是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上先行先试。另一方面,从生存空间来看,城市是高校的时空载体,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所在城市发展的依赖性更强,因为其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设置、社会服务等都要紧紧依靠所在城市,只有依靠所在城市,才能形成比较优势,获得生存空间。此外,城市的产业发展也在倒逼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不断调整,紧扣“应用型”“地方性”,紧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等来
展开。
其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所在城市形成“城校共生”模式,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本就是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其重要使命就包括为城市发展育才、聚才、留才,为城市科技创新增添动能,以大学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建设等。一个城市,特别是非中心城市、非省会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如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如果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没有立足本区域发挥优势,与所在城市的政府、行业、企业、民众等深度互动,或者没有植根、融入、服务、引领地方发展,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那么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一定会受限。
由此可见,构建“城校共生”模式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所在城市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所在城市融合发展之路还面临诸多问题和阻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增强主动性,把地方产业布局与发展需求摸清摸透,明确学校办学情况与发展思路,与所在城市构建起稳定、高效、可持续的“城校共生”模式。
3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辅导员在“城校共生”模式构建中应发挥的作用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所在城市应相依相存、共生共荣,这是学界达成的共识。高校工作者是将“城校共生”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力量。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息息相关,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在积极推动“城校共生”模式构建中必能发挥积极作用[9-10]。
3.1 突破工作边界,当好“城校共生”模式构建的积极参与者
当前,很大一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辅导员的学历背景都是研究型大学,入职后,其还习惯用自己所接受过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来开展育人工作。但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辅导员应打开工作思路,既要着眼于城市未来发展,又要立足于学校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深刻把握学校与所在城市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发展趋势中找准定位。一方面,辅导员要转变观念,聚焦主责主业,主动扎根地方、融入地方,以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发挥专业优势和工作特长,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加强与政府、企业、民众的沟通交流,针对性开展应用型研究,扛起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传承创新的重任,为城市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在工作中感悟、明确高校与城市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成为连接二者的桥梁纽带。另一方面,辅导员要面对工作变化,知晓、认同学校的办学情况、服务对象等,了解学校在这座城市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熟悉所带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主动求变,找准学生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将“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理念贯穿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工作实践认真思考,逐步探索构建“城校共生”模式的可行性路径。
3.2 打破思维定式,为推动“城校共生”模式构建培育主体力量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坚持面向市场、开放办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强调实践教学,所以就免不了与所在的城市建立联系。在工作中,辅导员要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要将自己的工作场域局限在校园内,而是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育人的外部资源来开展工作,并为推动“城校共生”模式构建培育主体力量。例如,辅导员可以将市情、校情纳入大学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导学生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明确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职业院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明确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的差异是高等教育类型上的差异,而不是层次上的高低,增强学生对学校、专业、自我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另外,辅导员要借助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平台,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把握重要时间节点,结合所带学生的学段、专业等,增加专业认知前置、职业生涯规划前置、就业体验前置环节,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参观、实习实训,引导学生了解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发展潜力,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才政策和城市面貌,增强学生对城市的归属感,提高学生对城市的满意度、贡献度,增强学生对未来所要从事工作的适应力、竞争力,使学生自愿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成长为推动“城校共生”模式构建的重要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小茹.“共生理念”的提出及其概念界定[J].经济研究导刊,2011(4):217-218.
[2]欧阳华生,王玉婷.地方财政治理能力:共生治理机制与模型测度[J].统计学报,2024(3):48-59.
[3]阙明坤,俞健.新型大学组织与城市耦合发展态势研析
[J].教育研究,2024(4):109-122.
[4]余灿.构建地方高校与政府“城校共生”模式[J].社会主义论坛,2023(4):53-54.
[5]郭丽红.“城校共生”模式下地方高校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3(5):1-8.
[6]周二勇.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要素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2:192.
[7]史秋衡,周良奎.校城共同体: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城市共生关系新范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
128-134.
[8]徐静.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逻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0):48-51.
[9]张兴会,孙天航,连晓庆. 基于共生理论的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研究 [J]. 教育与职业, 2021(19): 58-62.
[10]张元宝,杨国兴,毛防华. 应用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与路径——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 [J]. 江苏高教, 2023(7): 52-59.
[收稿日期]2024-03-14
[基金项目]202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论城校共生模式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J202318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