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然而,当前的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着多重困境,不仅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还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治理困境,最后提出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治理工作优化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基层治理;困境;优化路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4.18.075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18-0-03
0 引 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农村基层治理被赋予了引领、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困境,不仅影响了基层治理的效能,还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因此,研究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治理的困境与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价值。
1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还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首先,乡村振兴战略是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战略,此类政策、措施最终都需要采用基层治理进行落实,健全、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可以保证此类政策、措施得到准确、及时、有效的执行。例如,在农村经济方面,基层治理可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质量;在社会方面,基层治理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文化方面,基层治理可以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生态方面,基层治理可以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1]。其次,农村基层治理工作直接涉及农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国家加强基层治理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农民的需求、期望,制定出更符合农村实际的政策、措施。不仅如此,基层治理工作也可以将国家的政策、意图传递给农民,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此类双向沟通、互动可以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最后,农村基层治理还能够增强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农村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部分问题,还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在此基础上,基层治理还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激发农村社会的活力、创造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总体而言,农村基层治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治理工作,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方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力保障[2]。
2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治理困境
2.1 治理体系不完善
在探讨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性时,不能忽视其当前面临的挑战、问题。尤其是在治理体系方面,不完善的问题尤为突出,不仅影响了基层治理的效能,还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重要障碍。首先,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漏洞、不足体现在制度层面。在很多地区,基层治理的制度架构尚未健全,即使有所构建,也往往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这导致了基层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会陷入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困境。例如,在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缺乏明确、具体的制度指导,使得基层工作人员难以有效履行职责,农民的利益也得不到充分保障。其次,基层治理机制不完善。有效的治理机制应该能够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问题的及时解决,然而目前在部分农村地区,由于机制不健全,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治理效果不佳。例如,有的政策在基层得不到有效执行,或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走样,这不仅损害了政策的权威性、公信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对基层治理的信任、期待。由此可见,此类治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基层治理的当前效果,还对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构成了潜在
威胁[3]。
2.2 治理能力不足
治理能力不足是当前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能力存在明显不足,这直接影响基层治理的效能。首先,部分基层干部的素质不高,这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上。工作人员可能缺乏必要的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知识,这使得工作人员在处理问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还有部分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较为陈旧,这也会影响工作人员的治理能力。其次,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不足,工作人员可能缺乏现代治理理念、方法,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新要求、新挑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时,工作人员可能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手段,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还有部分基层干部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会影响工作人员的治理效果。
2.3 治理资源短缺
农村基层治理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持,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以推动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然而,当前农村基层治理资源存在严重的短缺问题,这不仅制约了基层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还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了困难。资金短缺是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财政收入有限,基层治理工作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使得基层治理项目无法及时落地,影响农村的整体发展。其次,人才资源的匮乏也是制约农村基层治理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基层工作条件相对较差,薪资待遇不高,许多有志于投身基层治理的人才往往望而却步,这就导致基层治理队伍中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使得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此外,技术资源的短缺也是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之一。由于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先进的技术手段、工具难以在基层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影响了基层治理工作的效率、质量,还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由此可见,治理资源短缺问题对农村基层治理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4]。
3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治理工作优化路径
3.1 完善治理体系
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这要求农村基层治理部门对现有的基层治理结构、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不足,提出改进措施。首先,制定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基层治理政策是关键,这意味着政策不仅要贴近农村实际,而且要能够解决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具体问题。例如,可以针对土地流转、农村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等热点问题制定专门的政策,保证政策能够真正落地生效。其次,加大基层治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农村基层治理部门需要构建健全的执法机构、执法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执法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制度得到严格执行。最后,健全基层治理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基层治理工作的定期评估、对基层干部的考核以及对基层治理效果的监督,如此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基层治理工作能够持续改进、提升。总体而言,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需要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加大制度执行力度以及构建健全的监督、考核机制等多个方面入手,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5]。
3.2 提升治理能力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能力直接关系治理的成效,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采用现代治理理念、方法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基础,这意味着农村基层治理部门要为基层干部提供系统的培训,促使工作人员掌握现代治理理念、方法。基层干部参与培训活动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使命,更加科学地进行决策、管理。其次,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执行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也是关键。政策执行力是基层干部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基层干部在培训、实践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把握政策精神,更加准确地执行政策要求;服务群众是基层干部的根本宗旨,农村基层治理部门要引导基层干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最后,健全基层干部选拔、激励机制也是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农村基层治理部门要构建科学的选拔机制,保证选拔出真正有能力、有潜力的基层干部。在此基础上,农村基层治理部门还要健全激励机制,利用物质、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创造力。
3.3 整合治理资源
在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的过程中,整合各类资源为治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至关重要。首先,增加基层治理的资金投入是基础,这不仅包括基层干部的薪酬待遇,还包括治理设施的建设、维护、治理项目的实施,只有资金充足才能保证各项治理工作的正常运转。其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层治理是另一种重要的资源整合方式,农村基层治理部门利用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基层治理,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促进了社会资本的合理利用。再次,加强基层治理的人才、技术支持也是关键,农村基层治理部门需要引进、培养专业的治理人才,提高基层干部的专业素质、能力,还要积极推动基层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治理效率、质量。最后,在技术支持方面,可以构建基层治理信息化平台,达到数据共享、协同工作,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治理的透明度、公正性。
3.4 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参与渠道的重要途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是基础。这需要明确村民自治的范围、职责,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村民能够自主决定、处理村庄事务,同时要加强对村民自治的监督、评估,保证制度的执行、实施。其次,加强基层民主监督是保障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要建立健全的民主监督机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监督,保证基层干部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还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增强工作人员的民主意识、责任感。最后,推动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民主制度体系,明确民主参与的方式、程序,保证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民主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参与能力。总体而言,推进基层民主建设需要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监督、推动基层民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等多项措施,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参与渠道,促进农村基层治理健康发展。
3.5 加强治理信息化建设
加强基层治理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治理效率、质量的必要手段,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促进基层治理的现代化。首先,构建基层治理信息化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集成化的系统,能够整合人口数据、社区资源、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基层治理信息,基层管理者利用平台更加便捷地获取、处理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其次,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是提升治理效率、质量的重要途径。其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好地分析、预测基层治理的趋势、问题,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而人工智能则可以应用于自动化处理常规性任务,减轻基层工作者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再次,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提升基层网络覆盖水平,保证每个社区、每个家庭都能接入高速稳定的网络。必要时,还需要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保证基层治理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最后,提高基层工作者的信息化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基层工作者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工作人员才能更好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提高治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着诸多困境、挑战。然而,农村基层治理部门需要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整合治理资源等,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并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的转型升级。未来,农村基层治理部门需要继续深化对农村基层治理的研究、实践探索,积极借鉴先进的基层治理经验、方法,不断创新、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慧丽,许珍珍.嵌入式动员:党建引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43-51.
[2]李颖.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创新研究:以B市M乡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13):141-144.
[3]袁明宝.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女性参与基层治理实践研究:以川西平原农村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23(6):70-77,23.
[4]田威凯.基于QCA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河南省N县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23.
[5]韩雪.集成治理视角下农村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研究:以汉阴县“321”基层治理模式为例[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
[收稿日期]202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