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企业连续并购研究

2024-12-31 00:00:00陈迅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18期
关键词:并购绩效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行业并购活动频繁,相比一次并购,连续并购的方式逐渐受到企业的青睐。但连续并购对企业来说有利有弊。基于此,文章主要对G企业连续并购行为进行分析,总结连续并购的负面影响,如并购绩效下滑、拖累主业发展、面临债务违约风险等,并据此提出管理者应加强并购经验学习、控制并购频率、谨慎开展多元化并购等建议,以期为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连续并购的企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连续并购;并购绩效;债务违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4.18.006

[中图分类号]F275;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18-00-03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企业连续并购的原因作了充分的探讨和研究,得出了不同结论。组织印记理论认为,经济景气时期成立的企业更有可能发生连续并购行为,反之则对连续并购持谨慎态度,但这种倾向受到“先天禀赋”和“后天资源”的约束[1]。同群效应认为,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在竞争对手发生并购行为后被迫模仿,从而产生连续并购行为[2]。也有学者从管理者个人特征角度开展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容易使企业发生扩张行为[3]。

从企业发展战略视角看,横向并购能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纵向并购能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降低供应链不稳定的风险;当现有业务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时,混合并购是企业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有效途径。但并购是企业最复杂的经营行为,整个过程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连续并购本质上是对企业经营业务进行的连续调整,各次并购交易之间存在联系。前期并购交易给管理层积累了并购经验,既能提升管理层在并购交易中的谈判能力,也有可能提高并购频率。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之一是并购对价,以较低的价格买进企业能提高并购绩效,但从并购目标来看,并购后的整合过程才是关键所在。在我国的并购实践中,不乏企业通过连续并购完成战略转型的目标,但更多企业因此导致经营失败。

1 G企业及其连续并购行为介绍

G企业主营鞋服制造,早期通过为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代工,逐渐积累资金和技术。2004年后,G企业创立自主品牌,通过明星代言等运营方式在国内有了知名度,并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于2014年在A股上市。上市初期的G企业现金流量充沛,借着上市的势头、资本的加持,联合某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并以该合资公司为收购平台。2004年,G企业牵头建立体育产业基金,成为该基金第二大股东。截至2014年年末,G企业已经搭建多个投资平台,手握12亿元现金,准备开启“买买买”模式。

2015年,G企业的战略版图逐渐扩张。2015年年初,G企业就通过体育产业基金投资了10余个项目,涵盖健身、教育培训、增值服务、智能软硬件等领域。除了在国内拓展战略版图,G企业也将视线投向国外。2015年,G企业对西班牙某足球经纪公司投资500万欧元,持有该足球经纪公司30.77%的股权,并向其提供了500万欧元的分利资本化贷款。G企业2015年因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5.6亿元,通过借款和发行债券募集资金10.47亿元。此时G企业账面持有现金16.8亿元,而资产负债率却悄然攀升,达到50.6%,四年之后,该指标升至88.96%。

随着并购次数的增多,企业积累的并购经验会提高未来发生并购的概率[4]。2016年6月,G企业以3.83亿元现金完成对某运动品牌零售商的投资,获得50.01%的股权,此次并购形成商誉账面价值2.34亿元。2016年,G企业完成对某电商平台的收购,获得51%的股权;同年,G企业因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达13.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仅有2.36亿元。截至2016年年末,G企业因并购形成的商誉账面余额5.75亿元,占净资产的比例为18.46%,商誉减值风险已经形成。过快的并购速度和过高的并购溢价体现出管理者对并购绩效的高估,同时也意味着对并购风险的低估,形成的大额商誉是管理者对自我能力高度评价的真实心理写照。然而,管理者过度自信将导致连续并购行为绩效逐渐下降[5],并购当期业绩虽无显著变化,但几年之后,时间的作用会将这些负面影响逐一放大。

2017年,G企业为达成“多品牌、多渠道”的战略定位,收购了上述某电商平台剩余的49%股权,全资持有该公司,后又收购两个外资服装品牌,前后共耗资5.1亿元,该年度投资产生的现金流出达15.87亿元。在投资活动热度不减的背景下,G企业经营方面传来了负面消息,G企业当年净利润同比下降46.25%,仅有1.57亿元,且应收账款账龄逐渐拉长,坏账比率不断上升。G企业前期投资的产业大多仍处于培育期,尚不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并购发行的债券和以此产生的借款纷纷到了偿还期,集中兑付压力骤增,资金获取成本也大幅增加,新债券年利率从3.5%跃升至7%。

2 G企业连续并购的负面影响

2.1 并购绩效下滑

当在并购中签订对赌协议时,目标企业偏好用较高的业绩承诺来换取并购溢价,支付溢价会形成商誉。虽然并购方支付较高的商誉成本能够提升其当期经营效益,但是往往会降低以后年度的经营业绩[6]。

较高的商誉是对目标企业资产具有超额盈利能力的预期,由于存在市场竞争等因素,实现预期收益要面对很大不确定性。

G企业并购某运动品牌零售商时与其签订对赌协议,要求该零售商2016年净利润不低于5 000万元,到2018年3年共计净利润不低于2亿元,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需要达到23.31%(2017年和2018年分别实现净利润7 500万元)。而该运动品牌零售商2015年仅实现净利润4 000万元,顺势要求G企业支付过高的并购溢价。3年过去了,该零售商并没有完成业绩目标,其在2016年虽然实现净利润5 119万元,但2017年净利润仅为4 096万元,2018年前三季度经营绩效急转直下,亏损1 189万元,最终净利润未达到预期要求。为缓解流动性压力,G企业在2018年计划出售该股权,因转让失败进行减值测试后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准备,加上其他并购活动形成的商誉减值,当年商誉减值达2.5亿元,经营结果因此转为亏损。

2.2 主业发展受阻

企业经营绩效与混合并购一般存在负相关关系,原因在于当多元化经营产生不了财务协同效应时,反而会增加经营成本。2014—2019年,国内运动鞋服零售额由1 483亿元增长至3 16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6%,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运动鞋服零售市场。从运动鞋服的人均消费水平看,2014—2018年,中国人均运动鞋服消费额由106元增长至169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2%。

然而,G企业主业收入逐年下降,核心竞争力不断降低。G企业年报资料显示,G企业2014年主业收入19.19亿元,到2019年,主业收入下滑至11.1亿元,

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0.36%。上市初期G企业就展现出雄心壮志,力图成为“多品牌、多渠道”的集团公司,不满足于单一的鞋服业务,在多个板块展开布局。并购初期二级市场反馈良好,股价节节升高,此时管理层忘记了现金流才是企业持续存在的基础,也是公司能从资本市场获取投资的关键。当G企业并购绩效下滑,主业市场份额逐渐被竞争对手超越时,很快就遭到资本市场抛弃。

2.3 面临债务违约风险

2014年,上市初期的G企业发行了5年期债券,募集资金8亿元;2015年,G企业发行了1年期短期债券,募集资金4亿元;2016年,G企业连续发行了非公开定向债券和短期债券,共募集长短期资金15亿元(其中非公开定向债券5亿元);2017年,G企业发行六期超短期债券,共募集短期资金17亿元。当用现金支付并购对价时,会对现金流造成比较大的挤压,为补充自由现金流,企业只得发行债券或者借款。如果并入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不能及时覆盖借款本息,企业会出现借新债还旧债的现象。而企业的旧债会抬高新债借入成本,导致新债期限更短、利率更高,如此循环下去,企业债务持续膨胀,加大企业偿还压力。

2018年,G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不断增大,金融信用受到怀疑,直接导致G企业在2018年未能获得新的融资,其原有的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境外债融资计划均无法实施,企业融资规模大幅缩减,资金的流动性趋于紧张。截至2018年,G企业2014年发行的五年期债券和2016年发行的第一期非公开定向债券都将到期,此时的G企业明显不具备偿还债券本息的能力。

由于经营绩效下滑,股价下跌,G企业为发行债券所质押的股权频频触发平仓线,不得不多次补充质押,最终质押股权占持有的比例高达99.02%。股权质押比例上升且频繁触及平仓线会引发股票折价抛售,股票折价抛售反过来会降低质押股权市值,导致G企业需要追加更多质押标的或者提前解压以防止控制权转移,这样的恶性循环加剧了资金流动性危机。2020年,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停滞,G企业的现金流陷入极端萎缩状态,不得不采取关闭直营店铺、裁员降薪、停发工资等手段来缩减现金流出规模,但仍然没能改善财务状况。随着多项债务相继违约,G企业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G企业进行分析,发现过快的并购交易是导致其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连续并购增加了企业体量,拓展了企业业务范围,但是混杂的业务体系也超出了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导致并购绩效不及预期,主业发展也被拖累,最终导致经营失败。基于G企业的案例,本文提出以下连续并购建议。

3.1 加强并购经验学习

首次并购成功的管理者会产生自我归因偏差,将成果归功于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从而高估自己的管理能力与企业发展前景,容易产生过度自信心理。而加强并购经验学习,能够有效抑制管理者自满情绪,使其充分认识到已发生的并购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和可以改进的地方。在连续并购中,管理者要加强对首次并购经验的学习,有效改善后续的并购活动,特别是在“两职合一”的企业中,由于经营权高度集中,为防止“一言堂”行为给企业并购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管理者更要加强并购经验学习。

3.2 控制并购频率

并购的过程就是一个庞杂的信息搜寻过程,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企业需要投入充足的时间来确定目标企业。若主并企业对目标企业的前期调查不够充分和准确,可能会让管理者对目标企业产生错判,高估并购后的协同效应,低估企业整合风险。另外,并购会引起企业文化和组织战略发生变化,主并企业和目标企业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二者之间要产生协同效应,需要从财务、技术、品牌等角度进行融合,若主并企业并购频率过快,会妨碍协同效应的产生和扩大。

3.3 保持适度的财务柔性

对企业来说,保持适度的财务柔性能够有效抵御金融风险,丰富的现金流来源是保持财务柔性的关键。我国并购活动大多以现金支付对价,对企业现金流的损耗较大,连续并购更是如此。但企业应持有一定的超额现金来保持适当的现金柔性,以应对非预期的不利冲击。

3.4 谨慎开展多元化并购

由于行业管理经验不能简单通过兼并方式转移到非相关行业,实施多元化并购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人力资源整合角度分析,人力资源是并购中较难整合的企业资源,需要投入大量的沟通成本。新的管理层意味着新的企业文化、薪酬体系以及组织结构,目标企业员工担心自己的薪酬变化或者岗位调整,会对并购行为产生抵触情绪。而主并企业不熟悉新行业的运营方式,既存在支付过高并购溢价的风险,也需要另外组建管理层运营企业,会损伤并购整合能力。因此,企业要谨慎开展多元化并购活动,避免经营失败。

3.5 引入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所在的位置能够对治理层和管理层产生持续有效的压力,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有望建立更加有效的内控机制。G企业董事长、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和控股股东是同一人,董事会不能有效监督管理层,中小股东也缺乏监督管理层的途径。过快的并购行为没有得到抑制,可见其内部控制没有发挥出制衡和监督作用。在普通私营企业中,董事长、CEO和控股股东均是一人的情形并不少见,因此,企业要在董事会中引入更多独立董事,增强企业对外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而通过媒体监督和市场情绪反馈等手段约束管理者的冒进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烨,侯力赫.上市公司为什么会连续并购:生来不同吗?[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2(9):30-41.

[2]张晓旭,姚海鑫,杜心宇.连续并购的同伴效应与企业内部控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22-31.

[3]姜付秀,张敏,陆正飞,等.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经济研究,2009(1):131-143.

[4]李捷瑜,徐艺洁.学习效应、业绩反馈与连续并购[J].南方经济,2017(9):103-117.

[5]吴超鹏,吴世农,郑方镳.管理者行为与连续并购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7):126-133,188.

[6]王杏芬,胡艳梅.连续并购商誉减值风险研究:以天神娱乐为例[J].财会通讯,2019(35):43-48.

[收稿日期]2024-03-28

猜你喜欢
并购绩效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研究
商业会计(2016年22期)2017-02-23 10:51:08
高管权力与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
软科学(2016年12期)2017-02-07 02:14:50
异地并购的并购溢价与并购绩效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分析研究综述
时代金融(2016年30期)2016-12-05 19:51:18
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绩效实证分析
商(2016年34期)2016-11-24 13:58:14
连续并购的绩效研究
会计之友(2016年12期)2016-06-21 15:43:42
上市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研究
商场现代化(2016年9期)2016-05-07 17:14:45
制度环境与跨区域并购效应关系研究
会计之友(2016年8期)2016-04-20 15:13:54
探讨当下公司并购形势与绩效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0:03:19
并购时长影响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商场现代化(2016年3期)2016-04-08 22: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