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动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和综合育人价值,将劳动精神涵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又顺应新时代劳动就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该文在阐释劳动精神与就业教育本质契合的基础上,探讨劳动精神涵养教育在涉农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意义,根据涉农高职院校学段特点,构建劳动精神涵养教育融入就业教育具体路径,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锻炼意志,培养行为,以期切实提高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能力。
关键词:劳动精神;涉农高职院校;就业教育;职业规划;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9-0139-04
Abstract: Labor spirit contains rich educational elements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value. The combination of labor spirit cultivation educ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is not only in line with the law of students' growth, but also conforms to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requirements of labor and employment in the new era.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the essential agreement between labor spirit and employment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labor spirit self-cultivation education in employment guidance in agriculture-related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section of agriculture-related vocational colleges, construct the specific path of integrating labor spirit self-cultivation education into employment education, through reason, emotion, will and behavior, in order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of high-quality employment.
Keywords: labor spirit; agriculture-related vocational colleges; employment education; career planning; path research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劳动教育相关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事业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向社会明确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导向。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系列举措表明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路径遵循。新时代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一步体现,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载体,具有基础性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多次作出重要部署和指示批示,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必须抓紧抓实抓好,这也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1]。
因此做好新形势下涉农高职类院校学生就业工作,须将劳动精神涵养教育与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2]。发挥涉农学科专业优势,引导涉农大学生走向农村,投身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将劳动精神涵养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帮助其树立“大劳动教育观”及良好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念,发展学生劳动技能,健全学生的劳动品格,提升学农知农爱农情怀和实践能力,投身于乡村振兴之中。
本文立足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劳动精神内涵教育)开展现状,结合毕业生就业质量工作的实际情况,探索劳动精神涵养教育融入就业教育的实施模式。构建其具体实施路径,促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1 "劳动精神与就业教育的本质契合
劳动不仅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也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唯一途径。就业与劳动作为教育体系的2个重要内容,除具备自身的独特性外,也存在其共通性,新时代对教育提出新要求,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价值理念、目标追求、内容等与就业育人具有密切关系[3]。因此涉农高职院校的劳动精神涵养教育成为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要素。
1.1 "树立劳动意识,重塑就业认知
良好的就业意识是就业能力和就业渠道的认知基础,而劳动意识又是就业意识的核心[4]。缺乏基本的就业意识,就会在面对各种就业信息和岗位时,左顾右盼,举旗不定、停滞不前。而缺乏基本的劳动意识,就难以端正就业意识,甚至削弱就业能力。劳动精神涵养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具有推动作用。通过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开展,使高职院校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实现自身幸福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方式,在劳动中不断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
有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就业意识和能力,就业渠道都会变得清晰而宽广,摆正求职预期,就会先就业,再择业,就会先生存,再发展,就能先现实,再理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掌握丰富的农业劳动知识,练就过硬劳动技能。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农业强国的发展中,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为个人奋斗目标,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1.2 "唤醒劳动认同,激发就业动力
青年时期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定位作用并决定着个体终生发展的方向,在这一时期,个体要吸收和整合各方面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开始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劳动精神体现了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价值,将劳动精神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其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5]。
在多措并举推进劳动精神涵养教育的过程中,在加强外部课程教育的同时,侧重启发和引导大学生进行劳动感知,变被动为主动,化接受为创造,使其将劳动就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6]。
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潜力。通过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结合学科专业知识背景开展相应的生产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研究性劳动等,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职业魅力,积累职业经验,逐步建立创新思维意识和创造性劳动能力以及脚踏实地、诚实守信的劳动意识[7],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1.3 "开展劳动实践,提升就业能力
就业与劳动息息相关,就业作为一种社会劳动,具备劳动的天然属性,二者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3]。高质量就业是检验大学生就业力的有力说明,不仅需要高超精湛的技术,更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和敬业守责、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丰富且专业的就业知识和技能是高质量就业的保障。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实习、实训、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等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专业知识、所属行业情况,更给学生创造了完善专业知识技能储备的机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在劳动中锻炼工作所需的品德、增塑服务奉献的劳动价值观,如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责任感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使其能够增强就业竞争力,最终成长为勇于担当、主动奉献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此外,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了解所属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形成对自我、社会和职业的正确认知。分析现有劳动知识及技能能否适应未来行业发展需求,提前规划并学习相关知识,针对性地规划职业发展路径[8]。
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其综合能力,促成与他人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培养其团队意识和沟通技巧,并将劳动精神涵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的“软硬技能”。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劳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其关键就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及时改变当前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错误劳动观念和劳动现象,消除长期以来在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重视应试教育、轻视体力劳动、忽视全面发展等思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这些劳动教育的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劳动精神融入就业教育路径
劳动教育应该始于“知”、发乎“情”、贵以“意”、重在“行”。“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紧密结合、有机衔接,不仅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路径的完整性,而且保障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劳动精神培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劳动育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使得大学生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做到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诚实劳动[9]。
2.1 "第一层次:劳动就业认知
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首要途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初级阶段在入学及大一期间进行劳动理论教育、体力劳动,达到知的目的。
首先,涉农高职院校应注重劳动课程教学平台建设,完善劳动精神教学内容,强化劳动精神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不断将专门劳动课程日常化,注重其培育实效,深化大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理解。激起大学生对劳动精神的深入思考,更好地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
其次,劳动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内容,在思政课程中加强劳动精神培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加入当前“三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使同学们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精神是勇敢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念与就业观念,使其在心理上具有引导和强化的作用。
再次,在大一阶段,通过整理内务、组织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等,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激发热爱劳动内生动力。加强正确的择业观念教育,加强职业规划指导,课程紧密关注不断变化的职业动态和就业趋势,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的讲授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理念。在就业选择时,将自身所学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提高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学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素养,增强大学生就业动力和职业素养。
最后,高校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应与辅导员的主题班会相结合,共同为大学生提供农业相关方面的政策性解读、现代农业技术岗位所需要能力的归纳与培养[10]。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深入理解劳动、充分重视劳动、衷心认同劳动。
2.2 "第二层次:情感意愿认同
关于对劳动的情感态度,习近平总书记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要热爱劳动,二是要尊重劳动者。面对劳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劳动意志品质尤为重要,劳动意志品质能够支配、调节一个人的具体劳动行为,帮助其以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完成任务,在劳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所具备的良好思想品性和积极精神面貌。中级阶段鼓励涉农高职院校应立足国家、社会和“三农”发展需要,进行专业课程(劳动元素、劳动精神涵养教育)专业劳动实践、营造劳动氛围,唤醒劳动认同,帮助大学生重拾对劳动的敬畏之心和对劳动者的尊重之情[11]。
首先,需要不断加强劳动精神宣传,营造浓厚的氛围。通过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短视频平台的正向影响力,发挥其实时性、交互性等极大优势。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使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
其次,拓宽劳动精神的宣传渠道,涵养劳动教育的文化。推进劳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进校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涉农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邀请优秀企业家、基层卓越就业工作者、优秀校友劳模为师生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讲座和论坛,用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劳动精神,与学生们分享脚踏实、担当责任、勇于前行、立足当下突破创新的故事。增加大学生对职业认知、就业前景和求职技能等相关内容的学习[12]。
再次,加强劳动精神的决心、信心、恒心教育,立足涉农专业,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劳动精神,整理就业创业中的失败案例,加强对于失败的正向理解,学习如何处理挫折,提升其抗挫能力,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环境的变化,正确认识新时代劳动精神与就业的相关性,坚定恒心。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毅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前途命运之中,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最后,对专业社会劳动实践活动严格考察,在确保活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将培育工作落到实处,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的品质。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比如涉农高职院校要指导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利用现代遗传育种、大数据等先进科学技术,研究农业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逐渐学会创造性劳动。
2.3 "第三层次:知行合一
终极阶段,对接岗位要求,以岗位胜任为目标,最终实现劳动教育融入劳动教育的目标,知行合一。劳动精神涵养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不断教育引导,经过认知、情感认同,坚定其劳动意志,努力实践等多个过程。部分高校注重用理论知识教书育人,却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缺乏劳动创造性,与社会及专业课程存在脱节,导致较难掌握劳动精神的精髓。
首先,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开设实验操作课程、举办创新实践竞赛和学生科研项目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邀请校外优秀创业导师,帮助其提前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市场,掌握相应的求职技能以及如何快速适应企业单位的工作、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其次,高技能人才是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重要组成。对于专业社会实践的质量严格把关,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和提升创业能力,为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此外,校企之间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等,结合游学、专业顶岗实习等,深化大学生对当前各行业职业需求的感知、体会和反思,并帮助他们获得初步的职业印象。
最后,不断拓展科教融合新局面,加强校企行业等多方合作。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在不断反思与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力与思考力。在各有特色的教育引领下,紧密结合企业教学一体化,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就业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和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局限于校园,更要加强协同育人,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由此涵养学生昂扬向上的劳动精神面貌,引导学生努力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 "结论与讨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升为国家战略人才,充分显示了党站在国家战略需要的高度精心谋划和大力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决心。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正成为以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各高校在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同时,坚持增强毕业生劳动意识的教育,这既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要求,也是增强大学生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和拓展就业渠道的需要。
在将劳动精神涵养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也须配齐建强师资队伍。教师是将大学生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主体和关键,除了依托传统的思政教师之外,也要培养专业的劳动课程教师。涉农高职院校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多举措,积极从农业相关企业挖掘人才,逐步配齐与建强一支热爱劳动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10]。此外,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注重劳动精神及就业教育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推动评价过程科学化,评价结果客观公正,以评价引领劳动教育及就业教育融合的繁荣发展。通过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可提高学生开展专业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获得自我肯定、自我满足。
通过弘扬劳动精神,让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热爱劳动、崇尚劳动,践行劳动精神的精华,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在身体、知识、技能和品德等方面都获得比较全面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高度复杂、迅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切实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能力,激发大学生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文杰,陈慧婷,郑燕丽,等.基于地方产业需求视角下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路径探析[J].中国就业,2023(3):46-48.
[2] 许俊齐,董慧,娄启明,等.“三全育人”视域下农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路径分析[J].就业与保障,2021(1):163-165.
[3] 张慧慧.“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学生劳动与就业的规范化融合育人路径[J].中国标准化,2023(20):197-200.
[4] 吴紫青.大学生参与就业指导影响因素及对策[J].就业与保障,2021(7):51-52.
[5] 李苹.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价值及实现路径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3(9):97-99.
[6] 许涛.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8):10-12.
[7] 李扬.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意义及举措[J].四川劳动保障,2023(9):80-81.
[8] 沈丛微.劳动教育助推大学生就业探析[J].四川劳动保障,2023(10):34-35.
[9] 杨柳.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3.
[10] 祝潇.劳动精神引领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21(23):87-89.
[11] 肖绍明.劳动教育的文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2):17-28.
[12] 常艳,李杨,王紫霏,等.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逻辑意蕴及路径[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3(35)3: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