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该文通过长期驻村调研和行动研究,从“三生”融合视角探讨道山村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道山村通过生态化系统化的总体规划为先导,建立健全基础组织机构;打造生态产业示范点,以点带面;通过粪污集中生态化处理和垃圾分类建构生态化生活;通过生态文化来赋能乡村,在桂北乡村振兴模式中树立了“三生”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关键词:“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9-0192-05
Abstract: Through long-term residence research and action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de and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Daoshan Vill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Integration. Daoshan Village has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the basic organization by using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ecological systematization as the guide; created ecological industry demonstration sites; constructed ecological life through concentrated ecological treatment of feces and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use ecological culture to empower the countryside. Thus, the village has established a new example of integrated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model in northern Guangxi.
Keywords: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Integration; production; life; ecology; rural revitalization
在桂北地区的农村大部分都是喀斯特地貌,绝大部分的农村产业相对来讲还是比较薄弱的,按照工业的发展路径很难超越工业较发达省份的乡村。笔者和团队在乡村经过10年对生态农业、扶贫和乡村振兴实施的观察,通过行动研究尝试着在产业资源比较薄弱的桂北乡村,但环境相对比较良好且封闭的道山村开启了“三生”融合乡村振兴的探究之路。经过3年多的深入参与和研究,从生产、生活、生态化的路径指导实践,道山村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三生”融合的理论源流
“三生”融合发展理念从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演化而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内涵不同但却密切联系。生产发展是实现生活富裕的条件,离开发展,富裕无从谈起;生活富裕是发展的目的,脱离这个目的,发展就失去了意义;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所必须坚持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保证。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五位一体”战略涵盖了生产、生活、生态三大要素,使得“三生”融合理念更加立体和丰富。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就要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个方面着手。简而言之,就是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共赢。
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九大,“三生”融合理念从城市走向乡村,完成了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完美走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2 "“三生”融合的概念
“三生”融合理念中的三生即为生产、生活、生态理念,这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落脚点,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友好型社会的可行路径。通过生态化的生产达到产业兴旺、人民生活富裕;通过生态化的生活方式达到美丽乡村、乡村宜居;通过资源和空间的生态化,达到生态宜居和生态可持续的“三生”共赢局面。
3 "道山村基本概况
道山村隶属广西桂林市阳朔县福利镇,位于阳朔县城东南15 km处,邻近S305省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山水秀美,风光旖旎,是一个群山(喀斯特地貌)环抱且相对封闭的村庄。道山村从明代开始建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目前,主要有黎、李两大姓氏,住户60户,常住人口246人,其中黎家44户、李家15户、陈家1户,以黎姓为主,其人口占全村的80%以上。村庄现有2 000多亩(1亩约等于667 m2) 生态公益林,200亩左右果林,100亩水稻田,有肉牛养殖、沙田柚、淮山、红薯、芋头等传统种养项目。
道山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果林和务工。因此,其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农业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农业灌溉水资源十分稀缺,基本靠“天水”和地下水灌溉,极大地限制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但该村的自然生态保存良好,民风淳朴,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软实力优势。
自2020年以来,道山村对村庄总体发展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且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其“三生”融合规划(打造碳中和零污染的全生态乡村)受到当地政府的极大重视,先后投入1 200余万元,按照“总体规划、分步推进、月月有变化”的目标,实现了乡村风貌的大变样,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果。2020年道山村投入约300万元打造美丽乡村项目,投入约110万元打造粪污后端处理设施建设项目;2021年投入420万元打造精品示范型村庄项目,投入430万元对全村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先后完成村屯绿化1 500 m2、硬化路面3 500 m2、改造农房59座、建设微菜园20个、拆除废弃建筑物1 500 m2、安装路灯约80盏 、建设文化舞台1个、文化广场1个、耕读书院1座,对原有球场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完成田园观光步道、田园观景台,实现村民用水粪污分流处理,全面提升了村容村貌,形成了全村统一的风貌格局。
4 "“三生”融合视角下道山村的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
笔者于2020年对道山村进行调研时发现,村干部与村民都意识到道山村的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但是生态环境良好,一致认为要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经过全面的市场调研和对村庄优势资源的系统梳理,道山村决定把其乡村发展、地方政府政策倾斜和国家发展要求耦合起来,统一乡村、地方和中央的发展利益,提出了“零污染”的乡村建设思路。
就目前全国生态村的情况来看,只有杭州千岛湖生态村相对比较成熟,但这是基于原著居民搬离、新兴市民下乡努力的结果。而道山村是在原著居民不搬迁的前提下展开生态化的工作,其社会意义更加重大。所以,在全球要求低碳减排的大形势下,对于群山环抱、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良好、村民秉承朴素发展愿望的道山村而言,选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致力于打造“碳中和”经济下的零污染全生态乡村,即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资源的全生态,是切合其自身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为桂北地区的乡村振兴贡献了新的模式与路径。
4.1 "以生态化理念为发展总纲领
生态,即生态化,是指在乡村振兴或者乡村发展过程中,要遵循系统化、在地化、多样化和生态化(绿色、自然)。生态化的理念既要尊重村庄原有的发展,又要切合实际、高瞻远瞩地提出发展目标,既立足于现实又着眼于未来。村庄的发展更多是治理和经营问题,其产业发展和经济收入只不过是治理和经营后的附带产品。所以在生态化建设的过程中,基层组织建设和治理是基础。
道山村通过组织和培育自然村内部理事会,选拔出贤能且敢于担当的中青年干部,为村庄的公共服务、行政事务处理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基层组织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道山村集体经济管理与服务平台,以激活和释放乡村农业三要素,即土地(闲置房屋)、劳动力和金融(资金)。在基层治理和乡村经营管理都有了很好的保障,所谓乡村政治和经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条腿走路,才能行将致远。
4.2 "生产生态化,立足于系统化、在地化、多样化和生态化
我国已经陆续发布了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农业农村的环境整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尽快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的短板。《行动计划》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强化污染治理、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短板,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道山村全面立足于生产,致力于打造低碳循环生态化模式。以100亩生态水稻为切入点,不使用农药和化学肥料,从而杜绝了水稻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通过土地治理来解决土地污染和粮食增产过程中碳排放量减排的问题。通过生态水稻的生产示范,以鼓励村民能够积极参与其他生产方面的生态化转化。经过一年的示范影响,村民对生态种植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部分村民开始思考如何把自家果林生态化。
在村集体组织不断的宣传、引导和培育下,原来初具生态化雏形的农家菜地基本实现了生态化。一开始,极个别家庭会在菜地里使用除草剂,经过宣传,村民了解到除草剂的危害后,便不再使用。农家菜地的生态化转化之所以比较容易推进,是因为直接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就其工作思路来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道山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果林,在村集体的倡导和协助下,村民自愿对自家果林开始有目标的进行生态转化。另外,考虑到果林地的肥力来源,村里充分利用原有养牛项目中所产生的牛粪,同时也开始积极筹备生态发酵床养猪项目,让稻田的秸秆和稻谷加工的米糠可以被充分利用,然后养猪的发酵生物肥又可以用到果林地里,以此高效循环的利用,为后续整村果林生产的发展奠定转化基础。
4.3 "生活生态化(垃圾分类和粪污处理),构建新时代美丽生态村
生活上的生态化,主要在于生活垃圾生态化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前者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后者涉及到生活习惯培养。道山村通过群策群力,充分把握和利用好政府在美丽乡村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政策红利。2020年底,经道山村所在青鸟村委申报,阳朔县福利镇政府经勘查和可行性研究后,决定为道山村投资110万元建立一座生活化粪便集中处理池和灰水处理池。
在生活垃圾分类上,村庄联合高校教师和社团、社会公益组织和人士、驻村企业和村干村民齐心从思想、制度、资金到行动一一有条不紊地实施。通过简单有效的方式,把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可沤肥垃圾和不可沤肥垃圾(要清理的)三大类。这样的划分便于村民理解和操作,有效得到了贯彻执行。村庄在进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发现仍然存在乱扔垃圾的现象,经过仔细观察和调研确认是小孩在吃完零食后未将垃圾扔进垃圾桶里,这是因为在开展垃圾分类前忽略了对小孩的教育,随后叮嘱大人加强对自家孩子的垃圾分类教育。通过不断引导和耐心教育,垃圾分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总而言之,白色塑料垃圾不进村少进村,着力做好村民思想引导和村民的组织工作,村干部是关键纽带,村民公约是实施执行标准,其他社会力量是坚定的后盾支持,村民意识和习惯养成是可持续发展根本。
5 "“三生”融合视角下道山村乡村振兴困境
5.1 "疫情防疫下的城乡融合及三产融合发展减缓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整个桂林地区的旅游业陷入低迷。省域乃至部分县域之间的交通都不是非常畅通,而乡村的发展需要依靠城市端的消费端来拉动,没有消费端的拉动,乡村发展就像没有了动力的火车。道山村在发展规划中,本是想借助生态农业来塑造村庄良好的生态品牌形象,例如通过举办首届“道山论稻”农耕文化节来拓展道山村的生态文化品牌,但受大环境影响,开展跨省际的旅游活动极为不便。道山村原本就只有第一产业的基础,在此背景下更是难以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更难以实现三产融合或者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5.2 "乡村振兴组织治理效力提升难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而这取决于基础组织的组织力。做事就需要钱,对于几乎没有收入的基础组织,需要上级足够的财政拨款才能够开展日常各项工作。所以组织治理有效性的一个前提或者基础是基层组织的财权(既包含收入来源,也包含使用权力),那么就涉及到集体经济收入。对于传统农业村屯的道山村来讲,其每年集体经济5万元指标额度的标准基本上是天文数字。工作的开展往往不够主动和灵活,这主要是由村集体经济收入低导致的。基础组织财权薄弱,导致治理水平低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5.3 "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落地路径不清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城乡融合发展和村民的凝聚都需要文化作为纽带。目前,道山村已非常明确地要走生态和文化的道路,其中生态化工作已初见成效,但文化发展路径依旧不清晰。
道山村依据自己的村庄发展史和自然资源禀赋,通过深入挖掘,凝练出了四大乡土文化,即稻作农耕文化、耕读文化、德孝文化和生态文化。目前,道山村已成功举办了五一开耕节、首届“道山论稻”农耕文化节等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在县域的文化事业中独树一帜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因而深受当地政府的重视。尤其是首届“道山论稻”农耕文化节是在政府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村民自发自筹举办的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其意义非凡。同时建设一座耕读书院,其承载了村历史文化展示和耕读文化传统教化,恢复了九月九敬老的重阳节传统,以及当下着力打造的全生态化村庄的生态文化。
文化活动热闹非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在经济收入上却始终没有找到很好的变现方式,这样的方式终究是不可持续的。村理事会和集体经济在探讨此问题时也表示忧虑,同时也有困惑,文化这条路确实是应当要走的,但是怎么可持续发展和变现一直困扰着他们。
6 "“三生”融合视角下道山村乡村振兴路径深度探索策略
6.1 "优化一产,稳步发展二、三产,逐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疫情不确定的情况下,反而显现出一产的重要性和稳定性功能。中央对于乡村的定位就是整个社会的压仓石,这几年中央一直在强调粮食安全一定要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同时倡导藏粮于地、藏粮于民的战略思想。为构建海绵型社会,乡村振兴是关键,乡村的一产更是关键环节。
道山村的一产也在做产业优化和结构性调整。首先,把100亩的水稻田重新利用和调整起来,而且改变了传统石油农业的模式, 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水稻种植在地化、产业化、生态化、品牌化、人文化,通过水稻田生态人文化的打造,道山村给外界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信息窗口。
通过优化一产,以点带面的示范方式,让村民既看到了新型的管理和耕种方式,通过运营让大米的价值翻了几番(原来卖5.6元/斤,现在卖13元/斤)。通过产业的优化,也激发起村民对其他产业改进的动力,例如个别村民愿意以自家果林作为实验田来准备生态化改造。同时也积极探索各种销售渠道,以提升一产的价值,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和社会效应。
通过一产的优化探索,道山村的第二产业也开始顺应市场的需求,尝试加工一些优质、健康、养生的产品,例如调理脾胃的养正粉、石磨柴火煮的腐竹等。这种深加工的产品,可以使原材料通过劳动创造来溢价。乡村振兴一定是百业兴旺,百业兴旺不应拘泥于只在农业生产上的收益,应当是各种手工业、劳务、技术等等多元化的以服务乡村发展和城乡融合需要的社会化转型。
对于第三产业,道山村基本上还是零基础。在集体经济收入薄弱的前提下无法大量地投入重资产,文旅、康养的发展也还没有发展到具有大流量来支持做重资产的配置和投入。所以,当前村庄对生态稻田和乡村有消费需求的客人进行散点分批次的方式安排,以及组织小规模的乡村研学活动,把道山村稻作文化、农耕体验、耕读文化等传递给城市居民。这种模式既解决了招待的压力,也避免了重资产的投入,只要家庭式招待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同时也增加了与城市居民的联结,让城市居民真正体验到了乡村生活,是一举多得的方式。当然,在高度动态化的外部环境下,产业的发展和城乡融合的探索,是以稳为前提,实行小步快走的方式,后续肯定得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便深度释放乡村人文社会价值。
6.2 "尝试新型模式下集体经济发展,激活乡土产业要素
通过调研和借鉴学习,道山村理事会经过一年多反复研究,以及与道山村新村民(道山村在规划初期,建立一套新村民体系,其目的在于吸纳了一批懂农村、有知识、有情怀的都市工作者作为新村民,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和知识)群策群力,也在积极探寻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
对于只有一产的乡村来说,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完成集体经济考核目标几乎难如登天。就目前大多数的乡村来讲,拥有的不外乎两种资源,第一就是土地,第二就是劳动力。道山村也不例外,本身不发达的村落也只有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那么对于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来讲,就得释放其土地和劳动力本身该有的价值。
道山村通过积极大胆探索,先是打造了一支积极求变想干事的理事会队伍,然后理事会又组建成立道山村集体经济管理和服务平台。现在集体经济平台通过把村民不愿种的水稻田全部归拢到集体经济平台旗下,给予村民土地保底收入的前提下,然后再用土地入股的方式与驻村的水稻种植企业谈判和协商,企业在生产当年无需再缴纳租金,而是通过保底收入和利润分红的方式返还给集体经济平台,最后再由集体经济平台分发保底收入和相应的利润给村民。其中水稻田项总体股份为100%,目前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占分红30%,村集体经济平台以协调村民事物、监督财务和运营以及部分资源占分红10%,驻村公司以生产运营管理占分红60%。村民虽然不参与经营管理,但具有分红权和优先劳动就业等权益;村集体经济平台参与账目管理与监督,帮助企业协调各项村内事宜;驻村企业负责农田的种植管理和后期销售运营。这样的模式可谓一举多得,既解决土地价值最大化的问题,又解决企业运营启动的资金重负,还解决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问题,同时真正实现了村民有保底收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集体经济发展原则。通过这样的改革,村民收入提高了,村集体经济也发展起来了,而且就此一项,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年度考核目标就能够达标。
道山村探索的以村基础组织建构为基础考虑多方诉求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是值得鼓励和探究的。至少把村庄土地激活了,也让村民在乡村发展中有了更大的参与感,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是为了领取几百元一亩的地租。那么,从土地经营的角度来看,其劳动力也得到相应的激活,农户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力支持农田的生产和管理,甚至在后期的运营销售阶段都会不留余地地出力。
只有组织治理实现了高效性,村集体经济发展才能实现效益的突破和增长。村集体经济有了收益,组织的组织力才有效,有了财权才有人事权和话语权。只有敢于创新和突破来解决现实的乡土问题,乡村的发展才可能有希望。
6.3 "着力稻作农耕文化构建,夯实乡村发展软实力
道山村近年来一直在文化路径探寻上进行了颇多的尝试,仅仅围绕着农耕文化,就梳理和开展一系列的民俗农耕文化,如开耕节、九月九重阳敬老节、农耕文化节、祭社等,同时还建造恢复了一座具有公共服务场所性质的道山耕读书院,也兼具黎氏宗祠祭祀的功能。毋庸置疑,对于文化振兴方向是对的,在2021年阳朔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体育事业第一句话就提到道山首届农耕文化节。道山村的文化建设有效且显著。但是如何把文化变现,一直是困扰道山村的难题。
其实文化变现的事情不能够着急,而且文化本身是不能够直接变现的,它一定是依托实际载体才赋能或者溢价的。例如道山村围绕着稻作文化,树立“道山论稻”稻米品牌文化、“一碗温情的米饭”温情的乡愁文化,“以道养稻,以稻养道”的传统文化,“守护青山绿水,让故乡依旧温情”的生态绿色人文理念……这里的文化氛围还是很浓郁的。对于乡村文化的塑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长时间的沉淀而形成的,正如企业品牌的运营,也需要时间沉淀。
乡村的文化发展路径,应当以当地生产生活为基础,同时挖掘恢复更多传统的民俗节日,并把民俗节日系统化,让文化赋能乡村,赋能乡土产品,让文化有实体的载体,让乡村有活的灵魂,让产品更有文化溢价。
另外,道山村开放的新村民吸纳系统值得深入关注和探究。他们通过吸纳有文化有知识愿意为乡村贡献的新村民,在道山村过耕读生活,包括入驻村的企业团队、大学教师、返乡青年、设计师、在读社团大学生、即将退休的公务员和其他公益人士等,他们农忙的时候就参与劳作,闲暇的时候就读书耕种和帮助村里开展公共事务,这里慢慢地就塑造了一种中国传统的耕读文化氛围。这样的方式对于乡村内部来讲,可以为乡村注入新鲜的血液,对于外部来讲,可以更好地宣传道山和为道山文化赋能。这种尝试的效果有待持续跟踪观察,以及后续运营制度的完善做依托才有保障。
7 "结束语
道山村,一个产业和资源相对匮乏的小山村,通过“三生”融合的大视角来发展乡村振兴,因为其有理论且系统规划支持,在生态化方向上为村庄发展指明了道路,通过组织建设,凝聚了民心,奠基了长远的发展基础。通过生态水稻示范项目,以点带面,推进其他产业的生态化;在产业生态化过程又着力推进生活的生态化,为生态宜居奠基。在生产生活的生态化推进过程中,还着力挖掘和打造稻作文化,为乡村赋能。一个新兴的道山村,因乡村建设而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方斌.基于“三生”融合理念的乡村振兴突破路径研究[J].土地经济研究,2018(1):1-7.
[2] 李慧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天津市特色小镇“三生空间”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天津市上仓镇为例[J].天津农学院学报,2021,28(4):83-88.
[3] 姚从容,张蕾,陈鹏.基于可持续视角的天津休闲农业创新发展思路及模式选择[J].农业经济,2021(9):20-22.
[4] 黄佳.三生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策略探析——以咸祥镇芦浦村为例[J].探索发现,2020(6):234-235.
[5] 邓小辉,李雪芬.“三生”融合式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8(8):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