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广阔的就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优化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配置,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但是,在社会、政府、高校和高校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面临着现实困境,需要采取有效手段进行解决。鉴于此,该文从分析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现实困境入手,提出针对性现实对策,以期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真正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现实困境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9-0171-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ural areas have created a broad employment space for college graduates, alleviated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to a certain extent, optimized the 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for college graduates, and provided talent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odernization. Howev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ety,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 graduates themselves, the rural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not plain sailing, but is facing a realistic dilemma, which needs to be solved by effective measures. Therefore,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rural employment,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realistic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mote college graduates' rural employment and really contribute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ege graduates; rural areas; employment; realistic dilemma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勾勒出未来乡村发展的美好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的首要环节就是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广阔的国际眼界,具有积极进取的创新思维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乡村战略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短缺、后劲不足等难题,又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创造一个新的舞台和阵地。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讨高校毕业生走向乡村、扎根乡村、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困境及研究现实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婺源考察时,亲切地对乡亲们说:“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很关注乡村振兴。[1]”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高校毕业生本身掌握大量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可以很快地把农村的农产品和种植情况结合起来,按照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和生态宜居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和社会的发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上取得新成绩。并且高校毕业生既有现代思想,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兼具与时俱进的意识,好于探索新事物,是引领时代潮流的新生力量。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全面发展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能够很好地运用互联网,在农产品销售、乡村特色旅游等方面发挥优势,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多元化途径;在乡村推广绿色种植、绿色发展等思想,充分保证乡村的生态文明,给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他们的经济水平和幸福指数,从而提升我国农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确保农民安居乐业,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振兴。
1.2 "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2022年11月15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北京举行了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工作网上视频会议,并对此进行了总结。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3年度大学毕业人数将达到1 158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2万人,加上2022年尚未落实去向的毕业生,同时期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可能达到1 400万人。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就业情况十分严峻和复杂。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社会岗位供不应求,许多高校毕业生囿于失业困境。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多个层面对“三农”问题进行了重点扶持。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地方政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心,出台了一系列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尤其是对农村偏远基层岗位都有一定的待遇倾斜,以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既为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又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就业机会,从而缓解了目前“就业难”的问题,为高校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极大地缓解了其就业压力,更好地吸引他们投身农业农村建设事业。
1.3 "有利于优化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配置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要推动乡村振兴,必须优先保障人才资源。多数高校毕业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觉得在乡村施展不开手脚,乡村缺少发展机遇,乡村就业没有未来,不愿到乡村去,认为到城市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这一思想偏差使得不少大学毕业生毕业就“一窝蜂”涌入城市就业。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城市就业的压力,但是城市就业岗位数量有限并且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回城就业意味着“百里挑一”,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多数高校毕业生在教师、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就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困境,浪费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乡村就业岗位数量丰硕却“无人问津”,因此乡村随之也出现人才困境。高校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到乡村就业,既可以缓解农村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也可以将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引入到农村一线,能够更好地为农村事业服务,既能激发他们的就业热情和活力,同时,还能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加速农村的发展。
2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现实困境
2.1 "政府缺乏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政策因素是影响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的重要因素。当前国家政策难以满足高校毕业生对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还不足以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扎根于农村地区。一方面,有些政策仅仅只是宏观指导,带有普遍性,没有充分考虑到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特殊需求和实际状况,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无法真正地适应他们在农村创业方面的需要,也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导致乡村即使吸引到了人才,也留不住人才,极大地阻碍了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大多数的政策支持都集中在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的早期阶段,对于中期和后期给予的政策比较少,且支持力度也不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并且各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持续性和实效性不足的问题,政策实施缺乏长效机制,这极大地降低了高校毕业生对乡村地区就业的热情和期望。
2.2 "高校缺乏引导培养,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完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高校既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又要建立一套与时偕行的职业指导体系,使之能适应新时代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现实需要。但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还不能很好地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大学生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课程结构、内容和形式单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课程重理论而实践性不强,教学内容不够创新,师资力量缺乏等,造成了目前就业课程辅导成效不明显,不能适应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其次,大学生职业指导缺乏针对性。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还停留在“普适”阶段,没有反映出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未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严重制约了他们扎根农村的热情。最后,高校就业服务相对欠缺。在一些高校的就业服务工作中,还存在着招聘信息渠道单一,就业资金支持相对微薄等问题,没有能够将就业服务保障作用发挥到极致,相关配套辅助机制也不健全。有些与时俱进的就业指导服务受到现实条件制约并未实现,这就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缺乏引导支持的困境,从而阻碍了他们投入到农村事业中。
2.3 "社会片面看待农村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氛围不够浓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推动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汇集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 我国农业农村建设取得了空前的成绩,乡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生产状况、生活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社会片面看待农村就业,导致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缺乏浓厚氛围。一方面,社会片面看待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由于农村有着浓厚的质朴风气,没有城市中的高楼大厦、绚丽的霓虹灯、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星罗棋布的街道等基础设施,使得人们对其观念比较固化,认为农村就是自给自足、条件艰苦、缺乏生气与活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3]。 另一方面,社会片面看待农村就业,基于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层面普遍认为高校毕业生应 “走出农村、留在城市”,返乡代表着“没出息”。正是由于社会的这种偏见,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都把农村工作排除在外,哪怕是在城里找到了一份有着微薄收入的工作,他们也会因为自尊和社会看法而咬紧牙关,选择继续留在城市。
2.4 "高校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农村就业能力不够突出
就能力而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都比较匮乏,农村就业能力不够突出。首先,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重理论而轻实践,仅仅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却不能将其有效运用到实践中,在实际解决问题方面缺乏经验,社会实践水平不高,即使是参加了社会实践的学生,也仅局限于校园工作或者是校外企业实习,而对于乡村基层实际工作的认识和实践都非常少。其次,高校毕业生长期处于校园缺乏实践,在乡村基层工作中,他们的团队合作、组织协调、信息处理、人际沟通、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弱,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的工作需求,高校毕业生的乡村基层工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最后,当前乡村工作具有工作内容复杂、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灵活等特征,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理念与乡村的实际发展现状还有一定差距,他们很难完全融入到乡村单位的工作中去,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技术,基层适应性不强,缺乏一定的素质和经验。
3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现实策略
3.1 "政策兜底:政府要强化就业政策保障,助力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但这并不能完全消除大学生对于乡村建设的忧虑。要让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必须强化顶层设计,为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强化农村就业的政策制度保障,为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保驾护航。第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根据农村地区发展的具体情况,对政策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并坚持一地一策、一村一策,建立起实施政策的立体架构。还要不断健全激励与容错机制,在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大学生村官选拔等方面给予倾斜,增强农村工作的竞争能力和吸引力,从而激发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就业的积极性。要将扶持政策贯穿落实到高校毕业生就业整个过程之中,不仅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前期准备,还要积极地健全就业中、后期保障制度,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来支持乡村发展。第二,强化政策扶持精准力度。强化政策扶持的针对性,即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精准扶持力度,根据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第三,健全公共服务保障。要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服务系统,让乡村就业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优化农村就业条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平台、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为乡村创业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和减免税费。
3.2 "引导培养:高校要加强就业引导,提升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水平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要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储备军。第一,加强对大学生课程体系的建设。在指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等过程中,要注重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专业化。同时,还要结合课程内容设置多种形式的实践课程,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性教学,例如,暑期三下乡、乡村调研、乡村红色宣讲等,为高校毕业生的农村就业提供理论支持的同时提供实践保证。第二,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学校可以按照学历、年级、专业及个人爱好,对学生进行分级引导,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辅导服务体系。针对其个体差异性,协助同学明确自己的生涯方向,制订的职业规划,并提供实时相关的就业资讯。在此基础上,高校要把农村就业的观念贯穿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全过程。高校教师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及相关政策,对在校学生讲解其在农村就业优势以及相应的优惠政策,提高其农村就业观念。第三,落实乡村就业服务保障。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战略要求,健全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服务机制,做好高校毕业生“三农”工作的“引导者”,成立并完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指导组织,建立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和农村服务的奖励机制,对高校毕业生乡村实习实践工作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统筹。同时要合力搭建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并为他们提供了乡村实践的机会和就业辅导服务,确保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基础服务的同时,对加入其中的毕业生进行就业创业跟踪,并生成个性化工作档案。
3.3 "环境塑造:社会要重视舆论导向,优化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氛围
良好的农村就业环境对高校毕业生具有促进作用,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其农村就业热情。当前应该强化正向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正确导向和良好氛围[4]。今天,我国的乡村大踏步地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美丽乡村的建设方兴未艾,农村发展更是蒸蒸日上。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大力宣传,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当今农村的新气象,一方面,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要充分了解当代高校毕业生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喜好,通过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对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进行宣传和展示,使高校毕业生和全社会都能了解我国的基层就业政策,了解人民的呼声和心声,改变人们对农村脏、乱、差的想法,逐步意识到农村的环境日益改善,基础设施也在逐步改善,进而转变就业理念,让更多精英投身到基层农村建设中去,施展本领,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借助主流媒体对参与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进行报道,加大对社会的宣传力度,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平台,要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将“乡村振兴”“大学生榜样”等相关内容添加到首页、封面和版面中,并采用当下较为流行的表情包、改编流行歌曲等途径,以最通俗易懂的形式,讲述乡村基层就业的教师、医生等。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良好的榜样效应,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农村就业价值观,激发起其担当意识,唤起其社会责任感,从而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3.4 "自我提升:高校毕业生要注重社会锻炼,增强乡村就业技能
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5]”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校毕业生应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农村经济、农村治理、生态环保和礼仪交往等知识的学习,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校期间,高校学生应利用学校资源,积极主动参与不同竞赛和实践活动,比如“互联网+”、挑战杯、暑期三下乡和农村实训基地等,在实践中寻求不足、积累经验。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要提高在乡村就业的能力和水平。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参与到“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计划中来,提升服务乡村的本领,推动农村建设发展。要积极地进行角色的转换,要尊重乡土的习俗和乡土的生活,不能“眼高手低”,不能“好高骛远”。要强化协作意识,强化横向联结,与多样的社会团体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提升自身的环境适应性和社交能力,使自身更好地融入到农村之中。
4 "结束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人才振兴的问题,而鼓励并引入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是科学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面临的现实困境,地方政府、高校、社会要在就业指导方面形成合力,通过科学优化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为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提供良好的氛围。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农村社会实践,努力提高自身本领,抓住机遇,扎根农村就业,树立远大理想信念,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江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40094913.
[2] 谢治菊,卢荷英.动员式治理与嵌入式交往:驻村干部工作艺术与乡村振兴[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0(2):47-57.
[3] 刘楚汉.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现实困境与纾解[J].农业与技术,2023,43(4):154-156.
[4] 陈琪瑶.当代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苏农村经济,2022(4):33-35.
[5] 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677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