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考

2024-12-31 00:00:00伍思璇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北流市乡风文明

摘 "要:近年来,随着北流市乡村振兴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乡风文明得到较大的改善,取得一些成绩,但与全面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该文围绕北流市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进行调查研究,从助力乡村振兴的视域来思考,寻找推进北流市乡风文明建设的途径。

关键字:乡风文明;农民;乡村振兴;农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F323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9-0167-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further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Beiliu City,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rural residents have been steadily improved, rural wind civilization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but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wind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of Beiliu City, thin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looking for way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wind civilization in Beiliu City.

Keywords: rural civilization; farmers; rural rejuvenation; rural areas; culture

乡村振兴最根本的灵魂是乡风文明。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和文化振兴离不开乡风文明建设的推进与巩固。近年来,随着北流市乡村振兴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乡风文明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全面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本文围绕北流市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进行调查研究,从助力乡村振兴的视域来思考,寻找推进北流市乡风文明建设的途径。

1 "北流市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

1.1 "坚持创新思维,村庄规划建设理念广泛树立

北流市从2019年启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坚持创新思维,不断推进全市村庄规划全覆盖工作。2020年,编制完成河村、梧村、木棉及共和4个行政村村庄规划,2021年,挑选了50个行政村以“一村一图一表一则”形式编制村庄规划,目前,全市覆盖率达到20%以上。同时,北流市秉承“规划还给乡村、设计还给农民,让规划落地,向农民学习,向大自然学习”的理念,做农民“看得懂、懂得用、用得好”的规划,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村庄规划的积极性,各村推选负责人做好群众关系协调工作,从村内布局、宅基地分配、设施选址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充分参与村庄规划全过程,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培养树立起村庄规划建设理念。

1.2 "推进惠民工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北流市积极打造公共文化硬件设施,行政村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20年,全市已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共241个,行政村级图书馆(室)、农家书屋278个、文化广场526个、农民公园12个和老年活动中心65个,涌现出萝村、新荣村等一批在文化生态和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成绩突出的典型示范村。每年筹资150多万元实施免费开放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在数量上、品种上和质量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举办文化演出活动30场次以上,其中送戏下乡演出10场次以上。2021年,在新圩镇梧村等多个村庄开展“感党恩跟党走”红歌传唱主题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光辉历程·红色百年”——庆祝建党100周年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活动,建立了司马第悦读驿站、园艺场悦读驿站等乡村悦读驿站,点亮了乡村人的“阅读梦”。

1.3 "提升乡村风貌,环境综治成效不断巩固

2019年以来,北流市开展乡村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促进全市村庄面貌改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成效不断推进。一是乡村环境得到大力整治。全市在基本整治型村庄重点进行“三清三拆”活动,开展乡风文明“三治理”和乡村规划“三落实”,仅2021上半年就清理村庄垃圾21 675 t,拆除农村危旧房1 101栋,改造乡村风貌景观324处,开展“四微”整治1 642处,建成村标墙、主题墙、小围墙132个。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连片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镇级垃圾中转站6座,镇级垃圾处理中心12个,村级垃圾处理中心20个,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1个,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模式。二是不断推进乡村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北流市积极探索党委部门下沉基层引领群众模式,确保群众大事小情有人理。组织部门在“人、财、权”上强化基层政权,改革村干部绩效激励体系,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统战部门指导成立村民理事会、组建义工队等,发动群众踊跃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宣传部门建立覆盖全体群众的宣传网络,宣传惠民政策,收集民意向上反映;政法部门推行服务型网格体系建设,引导群众筹建农民“天网工程”,有效提高了平安村庄建设水平。

1.4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蔚然成风

北流是“中国慈孝文化之乡”,保持着良好的家风家教传统,乡土情结深厚,乡村振兴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度参与和拥护。如新圩镇司马第村小组积极开展家风家教讲座和国学教育,激发群众爱家美村热情,建设文化长廊、乡村舞台,修缮了进士故居、老祠堂,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北流也是中国乡贤文化之乡,历来有乡贤支持家乡建设的传统。全市多次掀起由乡贤能人捐资乡村振兴建设的热潮,乡贤能人勇跃捐资,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获得乡村振兴捐资约4亿元,广西大业建设集团董事长龙海盛持续捐资达9 000千多万。

2 "北流市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村民参与不足

北流市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如火如荼,但管理及效能方面尚待提升。每个村都建设有1~2个文体广场,大部分村都配备了农村书屋、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等,但这些设施的实际效用却值得商榷。例如,一些书屋的书籍并不能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导致村民对其缺乏兴趣。露天公共健身器材存在着生锈老化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其使用寿命,还给村民的健身活动带来了不便。除了器材问题,村民在空闲时间的活动方式也相对单一。大多数村民选择看电视、打牌来打发时间,这表明乡村文化活动的缺乏。尽管有些条件较好的村庄会组织跳广场舞、唱戏等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局限于一定范围内,无法覆盖更广泛的村民。有关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尝试通过举办文娱活动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然而,一些村民对这些活动并不感兴趣,认为它们不切实际,无法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这反映出当前乡村文化活动与村民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2.2 "陈规陋习顽疾尚存,不良风气不时出现

农村的文化生活单一,农民在闲暇之余往往选择打牌作为消遣方式。更有甚者,一些村民沉迷于赌博,将其视为谋生手段。这种风气不仅影响家庭和睦,还可能导致家庭破裂,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此外,农村红白喜事的处理上存在着过度攀比的现象。为了面子,村民们大摆宴席,竞相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地位。这种铺张浪费的现象不仅增加了村民的经济负担,也助长了攀比之风,对乡风文明建设造成极大的阻碍。另一方面,部分村民在已经搬迁到城市生活后,仍选择在农村建造豪华住宅。这些漂亮的房子常常无人居住,造成资源浪费和闲置。这种行为不仅给其他村民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和困扰,也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3 "农民主体作用难以发挥,人才队伍力量薄弱

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农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力量。然而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农村空心化情况严重,能够带动乡村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严重缺失。年轻一代争相前往县城入学,毕业以后在城市就业安家,“老、弱、病、残、幼”成了村里的主力。截至2020年,北流市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54.2%提高到2020年的57.6%。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愈发严重,导致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优秀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困境,乡村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导致人才流失。这些问题对乡风文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2.4 "本土文化利用不够充分,乡村文化产业滞后

北流市有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不能有效转化为文化产品。在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工作中,部分村镇只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却无法进行文化产品的合理开发,如民乐镇萝村是一个始建于明代古村落,有保存完好的30多座明清古建筑,因底蕴深厚、人文昭卓而闻名遐迩,是玉林乃至桂东南的望族名村,前些年得到专项资金进行了修缮,但是多年来却没有形成有效的乡土文化效应,文化影响力较小。部分传统村落因经济文化落后和人口流失而逐渐消失,这无疑给农村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此外,部分村庄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未能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底蕴,如铜石岭风景区近年来过于注重娱乐设施建设,而与铜鼓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微乎其微。

2.5 "缺乏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乡风文明建设实效不佳

尽管一些镇村已经制定了乡风文明建设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往往难以执行和监督。一些领导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仅靠村级干部推动,导致管理缺位。由于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工作效果不佳。同时,资金保障机制的缺乏也是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一个难题。由于财政紧张或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等原因,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乡风文明建设无法得到有效的推进。另外,有效的监督与奖惩机制的缺失也是导致乡风文明建设实效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监督,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无法对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也无法对工作不力的进行惩戒和督促。

3 "加强北流市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丰富农村文化活动载体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其中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呈现相应的上升趋势。抓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让农民在享受文化权益的同时,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为满足大众对精神文化的渴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必须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确保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文化活动载体应当充分适应大众需求,例如更新健身器材、完善公共健身广场的建设等。在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方面,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引入先进的文化活动载体,满足青年人现代化的需求,设立老年人活动中心,在室内配备相应的老年健身器材。此外,应组织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公共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同时,应运用新媒体技术,引入更先进的文化活动载体。通过举办各类群众参与度高、便于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既经济又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以此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2 "移风易俗重塑乡风文化,树立现代文明新风尚

开展乡村文化的软建设同样重要。包括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如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让农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现代乡村文化,传播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逐步摒弃陈规陋习。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而移风易俗则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必须引导村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贯彻新理念,树立现代文明新风尚。

一是号召村民向榜样看齐。常态化、扩大化地开展评选表彰活动,表扬好人好事,弘扬时代新风,激励更多的村民向模范学习,形成崇尚道德、崇尚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创新表彰形式,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有机会成为模范,让农村涌现更多的“文明户”。二是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应该结合本村特色,立足实际,易于执行。引导各村成立村民理事会,在村规民约的制定时倡导节俭理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良好风气,反对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不良习气;同时,要坚决抵制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破除陈规陋习。三是整合多方力量,共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政府、党员干部和先进典型应该形成合力,加强新时代乡风文明宣传。同时,应该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基层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工作的考核范畴,促使党员干部带头转变观念,树立典型示范效应,引导村民群众形成良好风气。

3.3 "培育乡风文明建设人才队伍,抓好乡风文明建设主体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专门的工作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懂农村、爱农村,能够扎根基层深入了解本地的风俗人情,又要思想进步、开拓创新,具备推动农村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战略眼光,能够有针对性地组织和推进本地乡风文明建设工作。

一是积极吸引农村青壮年人才回乡发展。通过加强“三农”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村青壮年人才找到农村产业的发展前景,帮助他们开拓事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提高他们从事“三农”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应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建立起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确保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多方位,进而培育出更多具备文化素养、掌握技术知识、擅长经营管理、具备创新思维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人才资源。利用乡土人情这一纽带,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吸引本土优秀人才和社会精英到农村居住或养老。同时,将本土乡贤和离土乡贤、热心志愿者等群体凝聚起来,在原有的“玉商回归”人才政策基础上,出台更多优惠政策鼓励并支持他们回乡任职、创业。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和激励制度,确保留住这些宝贵的人才。

3.4 "充分挖掘市本土文化资源,加强乡村文化产业品牌建设

相关部门要推动和引导具有乡土文化资源的村庄发展文化产业。这不仅能够充分挖掘北流市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如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铜鼓文化、独具特色的荔枝文化等,还能够树立北流特色文化品牌,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政府在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给予宣传上的扶持,还要在税收、土地等方面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这样既能鼓励民间投资积极参与,又能有步骤地扩大乡村文化产业的范围,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鼓励成立文创农业、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行业的民间协会,通过协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和扩大。

要想实现北流特色文化产业的繁荣,必须大力构建乡村文化产业品牌。首先,要明确品牌主题,将北流市的文化特色与乡村风情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其次,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传播工具,进行精准营销和传播,提升北流特色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后,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彰显乡村特色与品牌经济效益。

3.5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乡风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相关制度和机制的建设,为其提供有力保障。

一要健全和优化组织领导体制。充分激发党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广泛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中来,形成“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共同管理,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并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二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议将乡风文明建设的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中。通过这种方式,客观地评估他们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表现,进一步激励有功之臣,同时对无功有过或不作为者进行适当的惩戒。这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还能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整体发展。三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应积极引导相关部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提供支持与赞助,呼吁各方共同参与,为乡村文明建设注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四要建立健全监督与奖惩机制。积极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监督,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情况进行观察,对任何破坏乡风文明的行为应予以制止或举报。有关部门在接到相关举报后,应及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监督与奖惩机制的设立,更好地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从而有力地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总之,乡风文明建设既要抓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又要发挥好乡村文化的软建设,立足乡村发展实际,贴近农民文化需求,久久为功,焕发乡风文明新活力,服务乡村振兴。只有这样,才能使乡风文明建设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闫红果.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明乡风塑造路径选择[J].党政干部学刊,2020(2):63-68.

[2] 付翠莲.乡村振兴视域下新乡贤推进乡村软治理的路径研究[J].求实,2019(4):76-83,111-112.

[3] 马勇.助推乡村振兴: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核心价值与构建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9(3):8-13.

[4] 刘国利.乡风文明建设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39(11):95-99.

[5] 闫婕.乡风文明:乡村振兴的保障[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8):164-166.

[6] 宋凯.农村乡风文明路径探讨[J].当代县域经济,2022(3):48-50.

[7] 赵紫燕,许汉泽.再造新民风:“政-社”互动视角下乡风文明实践的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1):115-124.

猜你喜欢
北流市乡风文明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58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基于GIS的广西北流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矿产勘查(2020年6期)2020-12-25 02:42:20
乡风
漫说文明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红土地(2018年11期)2018-12-19 05:11:02
文明乡风聚人心
人大建设(2018年4期)2018-06-26 08:38:26
对不文明说“不”
北流市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管
谈谈北流市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经验做法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