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研究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既要重视系统思维的培养,也要深刻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念,还应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在当前的培养实际中,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内容与需求脱节、培养方式趋于同质化、师资力量薄弱和学生自身服务“三农”意识薄弱等问题。因此,建议培养单位从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加快推进分类培养和强化师资力量等方面着手,提升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满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要求。
关键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9-0130-05
Abstract: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o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the strategy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degree postgraduate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quires that agricultural master's degree postgraduates should not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ystematic thinking, but also deeply grasp the concept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but also further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the current training practic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training goal is not clear, the training content is out of touch with the demand, the training mode tends to be homogeneous, the strength of teachers is weak, and th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serv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weak.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raining units should start with the aspects of defining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accelerating the classified training, strengthening the teachers and so on,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degree post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and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Master of Agricultur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new requirement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以人才振兴作为强力支撑,通过专业人才激发全面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无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由1999年设置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调整而来,之后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领域进行优化细分,分为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畜牧、渔业发展、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农业管理以及农村发展这八大领域[2]。培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初衷就是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提出,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要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实现农民富裕富足[3],这些目标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探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并给出相应的培养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新要求
从实施乡村振兴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二字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不仅表明了乡村振兴已取得巨大成果,也说明乡村振兴将朝着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方向推进。从广度上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限于贫困落后的乡村,而是覆盖所有乡村,涵盖乡村发展问题的方方面面,范围的增加意味着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所要面对的矛盾也更加突出。从深度上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也要朝着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不断迈进。新征程有新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系统思维、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念以及提升综合素质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1.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要重视系统思维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党和国家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不同于脱贫攻坚战的“毕其功于一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场持久战,其目标是中华大地上的所有乡村和农民,这就意味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覆盖的地域范围、人口数量、时间成本都在增加,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发复杂,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要重视培养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指将事物看成由不同要素构成的整体,并通过探讨整体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事物统筹性与协调性的思维方式[4]。可以说系统思维是应对复杂问题的必要思维工具。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要重视培养并形成系统思维,一方面可以帮助其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这一大战略,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结构性和层次性,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2个层次看待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深刻认识并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发展理念[5];另一方面,系统思维为构建专业知识网络提供基础。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包含的8个培养领域,每个培养领域所涵盖的知识体量都是非常庞大的,而通过培养系统思维,掌握系统思维工具就可以将培养计划看成一个整体,将每门课程看成相关要素,在培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掘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系统地、有联系地掌握专业知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1.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深刻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念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显然,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三农”领域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和关键。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现代化,二是中国特色[6]。
从现代化的角度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助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改变对于传统农业农村的认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是由传统向现代、由落后向先进、由守旧向创新转变的过程[7]。在过去,由于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导致农业生产投入大、经济效益低,据统计,从事农、林、牧、渔业的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为3 923元,在全部行业中位于倒数第一[8]。造成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学农而不事农,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意愿低。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农业已向着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进行“科技赋农”的现代化农业转变。2022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88 345亿元,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3%[9],这表明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农业的弱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消减,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将大有可为。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现代化发展稍显落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看病难、上学难问题突出,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城乡的不均衡发展使得大量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背离农村而选择扎根城市,甚至原本就出生于农村的毕业生也都不愿回村发展,导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但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农村地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农村现代化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通过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使得城乡间的差距在不断拉近,可以预见的是构建可持续的城乡关系,将乡村与城市共同作为现代生活的基本场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是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功的必由之路[10]。
从中国特色的角度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帮助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准确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避免其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脱离正轨。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推动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一支主力军,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11]”。我国农业农村薄弱的发展基础以及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决定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能是西方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翻版。西方的现代化是通过资本化途径来使得农业生产资料异化为工业资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土地资源要素被资本占据,在资本的控制之下,农民被挤出土地,农民群体受到严重剥削,人的全面和平等发展理念遭到破坏。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所追求的是农业与农村协同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准确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念是每一位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
1.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人才,更需要高素质人才。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服务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高层次人才,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成效。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在思想素质方面要强化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12]”。强化忧患意识,要认识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不仅是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是为了应对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国之将兴的趋势下,党和国家所要面对的挑战也将是巨大的,在这样的压力下,必须要认识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以及畅通国内大循环,就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专业素质方面,由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面拓展专业素质,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应掌握其他农业硕士专业学位领域的基础知识,实现知识的跨领域学习,要具备推广、规划、教学等相关技能。在实践能力方面,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乡村振兴所培养的实践型、应用型高端人才,由于我国在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可套用的理论模板和可借鉴的经验,只有通过实践摸索来积累经验,以此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探索发展道路。因此,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要不断提升实践能力,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现。在人文素质方面,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厚植爱农情怀,发挥对农民的教化和引领作用,通过帮助提升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为农民致富打下基础。
2 "当前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前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的相关要求,笔者认为当前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明确
明确培养目标是开展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前提。现阶段,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出具备相应专业领域任职资格的实践型、应用型和专业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但从培养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达到培养目标所预期的效果。一方面,由于培养目标中的职业定位不清晰。不同于会计硕士有注册会计师证、法律硕士有法律职业资格证等,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八大领域还没有实现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效衔接,导致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涉农企业和组织关联度不高,硕士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工作,间接限制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从事涉农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在培养过程中忽视了与国家战略方针相呼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面向农业农村对人才的重大需求,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2 "培养内容与需求脱节
培养内容是反映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培养内容的构建是一个包括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具体要素的系统性工作[13]。当前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内容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当前的一些课程内容设置并不利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系统思维的培养。课程内容过于传统、冗杂,知识体系复杂,缺乏条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对知识学习的孤立性和零散性,专业知识之间并没有形成很好的交融。随着研究生的扩招,越来越多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开始加入课程学习,碎片化的课程知识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更加难以形成系统网络。此外,专业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主要是围绕农业农村领域专业知识的教授和讲解,很少涉及政府部门发布的关于农业农村相关政策的剖析和解读,课程内容没有与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步调,导致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乡村振兴政策的了解流于表面,对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内涵的理解不深刻,这些都不利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解政策以及相关概念背后构成要素的内在逻辑。
2.3 "培养方式趋于同质化
分类培养是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关键。虽然培养单位大多已经出台了关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分类培养的制度文件,但由于长期以来培养学术型硕士的经历使得培养单位产生了“重学术、轻实践”的思维惯性,从而简单套用学术学位的培养方式来培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上相似的课程、做相似的实验、写相似的论文,使得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偏向学术和科研,违背了专业学位开设的初衷,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培养趋于同质化。同质化的培养方式造成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减少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深入农村、了解农业农村实际发展状况的机会,容易在论文写作中产生坐而论道的现象。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是丰富农村发展理论的重要方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还需要不断地实践探索,通过实践才能更深刻地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
2.4 "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队伍在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担任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师资力量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密切相关。从宏观层面看,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到2022年全国共招收硕士生110.35万人,其中在学硕士生高达309.75万人,而导师队伍仅增加到55.7万人[14-15]。教师队伍的增长远不及硕士生的增长速度。缩小到农业硕士专业学位领域上看,师资薄弱的现象更加突出,因此培养单位只能把有限的教学资源放在农业专业知识的培养上,而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则相对不足,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乡村振兴忧患意识的欠缺、实践教学的不足以及对爱农教育的忽视。从微观层面看,一是部分农科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当前教育体制和评价机制普遍侧重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教师投入农业农村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走低,带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农业实践和农村调查的时间越来越短,实践水平和实践经验越发不足,培养出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实践导向性特征不显著,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存在差距。二是部分教师缺乏政治敏锐性,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把握不清。这类教师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学术论文和科学实验当中,而忽视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推行的政策方针表现得漠不关心,这对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是不利的,没有教师对国家政策方针的解读和剖析,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难以深刻把握政策理念。三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授课方式多为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缺乏课堂互动交流,固化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
2.5 "服务“三农”意识薄弱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非常薄弱,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没有足够的热情和责任意识,没有把个人的理想事业与服务“三农”紧密联系起来。服务“三农”意识的薄弱可以归结为以下两方面。一是报考存在功利性,基于功利行为选择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报考难度稍低而受到考生青睐,将报考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视作获得研究生学历的捷径,而不是因心系“三农”才选择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16]。二是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当前社会常常将高学历与高收入画上等号,如果研究生毕业后没能获得高收入就会被认为“读书无用”,在这样一种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下,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容易迷失自我,将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而将服务“三农”的责任意识抛于脑后。
3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路径选择
3.1 "明确培养目标,及时更新培养方案
培养单位在制定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时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了解当前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要明晰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着眼于为农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应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特征,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农业教指委和农业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进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八大领域与职业资格的紧密衔接,提高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涉农企业和组织的关联度。其次,在当前阶段要明确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是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的新要求,对培养方案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落实。最后,在明确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高校要组织专家团队对培养情况进行评估,通过专家评议小组的反馈及时修改培养方案。对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信息反馈工作要做到位,根据毕业信息反馈来检验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了解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的差距,为下一步的培养方案调整提供现实依据。
3.2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与时代衔接的课程内容
培养单位应根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提出的新要求来优化培养内容。一是培养单位应开设相应的系统思维训练课程,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聘请权威专家给予研究生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提升研究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关联度高、具备内在知识逻辑的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教学,以便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形成专业知识的谱系树。二是要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来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思想疏导,强化其服务“三农”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方面,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要提升对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的关注,对忧患意识的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个人层面的“近忧”,更要强调对国家民族发展的“远虑”。对责任意识的教育既包括研究生对自我发展的责任也包括对国家建设的责任,以国家利益为先,才有个人利益的保障;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要强化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指导意义和科学价值,将其作为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帮助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形成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刻把握。
3.3 "加快推进分类培养,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分类培养,遏制同质化培养趋势,凸显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性特征是当下培养单位的工作重点之一。要明确区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培养定位,厘清两者之间培养目标的不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一是可以通过不同的课程安排来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分开培养,提升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实践类课程的比重,突出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性、应用型的特征。二是导师在分配课题任务时要以课题性质进行划分,即研究型项目由学术学位硕士完成、应用型项目由专业学位硕士完成,有针对性地提高农业硕士的实践应用能力[17]。三是要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健全产教融合培养机制,让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农业农村生产发展的一线,了解涉农企业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进而明确自身的学习和培养方向。
3.4 "强化师资力量,改变教学模式
强化师资力量是培养高质量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关键。首先,培养单位要加大力度引进优秀教师,在教师的招聘标准中要把教师的实践经历、实践水平和政治素养纳入考察范围。其次,可以借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提高教师队伍到企业、到地方的频率,使实践水平得到提升,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再次,要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敏感度。“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政治素养对研究生的价值观塑造具有极大影响。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18]。推进教师队伍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常态化,强化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养的示范作用,提升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服务“三农”意识教育的说服力。最后,要优化教师队伍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为多向启发式教学,锻炼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从多方面和多维度来分析、判断、总结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与研究生的课堂互动交流频率,使双方的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得到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4-01-16].http://www.lswz.gov.cn/html/xinwen/2021-02/21/content_264527.shtml.
[2] 关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领域设置调整的通知[EB/OL].[2024-01-16].http://www2.mae.edu.cn/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3240amp;c olumnId=11487.
[3] 黄承伟.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振兴:现实逻辑与高质量发展[J].新视野,2023(3):67-75.
[4] 肖玉元.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的科学思维[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5(6):1-8.
[5] 文丰安,罗雅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治理:必要性、问题及实践路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11):52-62.
[6] 郑丁豪,朱世欣.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及实现路径[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3(1):8-11.
[7] 张伟,吴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成逻辑和系统谋划[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3):270-272.
[8] 邬梦丹,金轩立,李博伟.“三农”行业从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析——以农林类专业大学生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0(4):104-10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7-12].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28/content_57436 23.htm.
[10] 吕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J].新视野,2023(3):84-92.
[11] 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EB/OL].[2023-08-02].https://www.gov.cn/xinwen/2022-08/31/content_5707604.htm.
[12]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932761.
[13] 高启杰.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发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127-130.
[14]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2023-08-1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3/55167/sfcl/2023 03/t20230323_1052203.html.
[15] 研究生教育这十年:教育规模突破性增长 培养机制不断深化[EB/OL].[2023-08-10].https://www.gov.cn/xinwen/2022-06/15/content_5695718.htm.
[16] 梁德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4):125-128.
[17] 王杜春,时玉坤,韩文灏.新农科高层次复合应用型农业硕士培养:意义旨趣、问题研判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5):104-109.
[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摘编[EB/OL].[2023-08-06].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37/20 21shideshifenglunsu/202105/t20210511_530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