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的职业教育求索及其当代启示

2024-12-31 00:00:00吴之宸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21期
关键词:教育家职业教育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

吴之宸(1998- ),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上海,200333)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2022年度重大项目“中国基础教育迈向高质量历史变革中‘典型经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22JJD880020),主持人:黄书光

摘 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在长期教育实践和理论求索中逐渐凝练出自己独特的职业教育观。他注重在时代变局中求索职业教育的变革路向,自觉用历史唯物主义把握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坚持在国际视野和本土实践的深度结合中推进职业教育。其对职业教育的探索,不仅推进了职业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实践,也对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启迪。

关键词 杨贤江;职业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家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1-0075-06

杨贤江(1895-1931),浙江余姚人,中共党员,著名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先驱之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职业教育问题,著有《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并在《教育杂志》《学生杂志》等学术界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诸多文章。就实践而言,杨贤江引介国外职业教育理论和发展概况,译述发表了《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学业与职业的关系》《职业心理的研究》等十余篇论文;他致力于中国职业指导研究,撰写了《职业指导的意义》《现在中国青年的生活难》等文章;他还在《学生杂志》上开辟了“通讯”“答问”专栏和“择业问题号”专号,将学生的职业问题置于国家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帮助他们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后,他受商务印书馆之托,负责编纂《新法公民教科书》,将职业教育内容编入教材。杨贤江对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从现有成果来看,以杨贤江“全人生指导”、德育、体育思想研究居多,专门围绕杨贤江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相对薄弱。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杨贤江职业教育思想进行深入阐述则更为缺乏,且对杨贤江职业教育的实践缺乏细致梳理。本文将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杨贤江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以期裨益于当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注重在时代变局中求索职业教育的变革路向

杨贤江深知职业教育变革路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并进行了长时间的系统思考和探究。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以社会问题为导向,是对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所引发挑战的回应,是在“人本主义”新思潮和实用主义思潮以及对自身职业经历反思的驱使下,受马克思主义指导而逐渐孕育、形成与发展的。

(一)对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回应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科技力量之强大为世界有目共睹。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一步步衰落,西方的科学技术却在不断进步与创新。这让国人不得不开始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杨贤江也曾发出过这样一番喟叹:“我国夙以文化早开著称,然亘数千载而迄无进步,安常蹈故,不思发展,以视并世诸国瞠乎莫及者,何哉?”[1]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他提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社会向来有种错误的观念,即把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其中的士——读书人是最受推崇的,它与农、工、商分立。更荒谬的是,许多国人认为士不必劳动,农、工、商不必读书。杨贤江一针见血指出,长此以往,手脑分离,自然侈谈发明创造;反观西方社会,职业平等、劳动神圣之说盛行,各行各业在政府鼓励下积极创新。对此,他痛心疾首:“惟有注重教育,提倡自立主义,发挥职业精神,冀以渐改其习惯、化其心性而已。”[2]由此杨贤江开始关注职业教育。

(二)“人本主义”新思潮和实用主义思潮的驱动

人本思想的提出可以上溯到孔孟,“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西方文艺复兴时启蒙运动把人本主义提高到空前高度。在中国,人本思想经历了两次大演变:一次是由人本到民本的演变,另一次是由民本到人本的演变。而杨贤江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后者,随着西学东渐,人本思想逐步在中国得到传播。在“人本主义”新思潮的浸润下,杨贤江逐渐形成“各种事业,无不为人而存,亦无不由人以成”的职业观[3]。据杨贤江回忆,由于国内学校教育不适于社会生活需要,不少教育人士纷纷响应黄炎培提倡的“实用主义”,加之彼时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国上下掀起了探索职业教育的热潮,如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决中学自第三学年起可就地方情形酌授职业教科,江苏省教育会常年大会议决组织职业教育研究会等。正是在“人本主义”新思潮和实用主义思潮的驱动下,杨贤江展开了对职业教育的思考。

(三)对自身职业经历的反思

杨贤江于1917年秋任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监处,负责学生管理等工作。任职之初他感到无所适从,究其根本,“此固由学力浅薄、阅历不深之故,然亦未始非求学时代缺于注意所致”[4]。他坦言,当时包括自己在内的中学毕业生往往抱着“以吾研究学问、毕业学校之身份,不畀吾以高职,居指令之位,而乃操微贱之役,是乌可者?”的想法[5],以至于陷入“事学分离”的误区。正是这一成长挫折,让杨贤江愈发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他对后生谆谆教导:“吾望求学诸君,宜自己训练意志,自己注重服务,讲究社交方术,养成谦让克己之德,以除去学生习气、幻想恶弊。”[6]反观当时中等教育现状,不少教职员对于学生的职业问题不甚关注,指导就业更是无从谈起,从此杨贤江坚定了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决心。

(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

1927年底,杨贤江东渡日本,化名李浩吾。期间,他翻译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编著了我国第一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教育史、根据社会发展形态叙述教育过程的专著《教育史ABC》,另有《世界史纲》《今日之世界》等著作。1929年5月,杨贤江由日返沪,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编写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明教育原理,理论紧密联系中国实际的名著。杨贤江是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他曾多次引证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一切人课以平等的劳动义务”“联络教育与工业生产及其他”[7]。实际上,杨贤江关于教育的起源、本质、目的、职能、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以及职业教育方面的各种理论都渗透着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其职业教育思想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

二、自觉用历史唯物主义把握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

杨贤江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精髓,较为系统地回答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立场、作用、根本途径、内容和对象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批判了资本主义职业教育的弊端,揭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

(一)职业教育的立场

一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对人的智力、体力以及志趣道德的充分、统一的发展,是杨贤江笔下职业教育的崇高使命。他深谙职业教育对智力的推动作用,指出:“一个人单单读些书,或另外吸收些知识,是绝不会成为学者的。因为他虽能积聚许多混杂的知识,但都是没有组织的,而且还是比较的没有价值的。他若能把他的功夫集中于适合个性的一方面,那就能生出力量来了。因为他已有了中心,可以把种种知识组织起来了。”[8]在他看来,职业教育过程中,侧重某一方面的知识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杨贤江注意到职业教育对身体的锻炼作用,他举例道:“试看工人膂力多大,而大人老爷们血色多苍白!”[9]他认为人停止劳动无异于坐而待毙,职业教育也是如此。杨贤江还肯定了职业教育对道德的塑造作用。他列举了职业教育可培养学生“勇往之气概与坚忍之意志”“集中之意志”“担当人生大事之能力”“高尚之品格”等[10]。概言之,青年学生应当不断勉励自己,努力养成丰富学识、健全体魄与刚强毅力,为未来事业鞠躬尽瘁。另一方面,杨贤江坚信职业教育是服务社会发展的教育,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必要条件,他说:“将来谋国家之发展、社会之进步,其责均在今日为学生者之身。则应如何发挥自己能力,建深固之基础,以为应用之预备。”[11]由此,他提出职业“为社会谋利益”的观点,强调职业教育对改造社会的积极作用,深化了杨贤江职业教育发展的立场观。

(二)批判职业教育救国论

杨贤江在其《新教育大纲》中,不仅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点,也对当时流行的种种思潮,如“教育神圣”“教育清高”“教育中正”“教育独立”“教育万能”“教育救国”“先教育后革命”等进行了分析批判,认为这些观点夸大了教育的效能,是对教育的曲解。在他看来:“教育受制于经济,受制于政治。仅靠教育事业上的想法,在教育范围内活动,那么无论怎样巧妙的教育方法都是枉然的。”[12]当时部分人认为职业教育能使人民获得独立谋生的能力,使各种工商业发达,从而挽救积贫积弱的国家。对此,杨贤江尖锐指出:“他们不知道,中国工商业为甚不发达,人民为甚多失业;说这是由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结果,或者,到现在他们可以是认了;但进一步,说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是由于资本主义必然的结果,恐怕他们也不晓得也不敢这样设想了。不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种种——不肃清封建势力,还有不打倒那投降帝国主义、妥协封建势力的大资产阶级,中国就不能脱离现在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国民众就不能改进现在贫穷的生活。靠职业教育能救国,直是笑话!”[13]杨贤江对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救国论的评论,可谓切中肯綮。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杨贤江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以其丰富的内容体现在《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等著作中,如在书中指出:“人类之教育,以文明时代为分界,在它的前与后,有个极大的差异。在文明时代以前,大家共劳动,共消费,故教育是全社会的,是实践的,即劳动与教育相一致的。到了文明时代,奴隶制度最为发达,社会开始分出榨取阶级与被榨取阶级,奴隶制度即为榨取之第一形态;其次为中世之农奴制度(即封建制度);最后为近世之工银劳动制度(即资本制度)”。[14]“社会主义社会重教育与劳动的统一……”[15]。需要注意的是,杨贤江认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发达,由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本身需要而对劳动者施行一定的教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杨贤江强调劳动、实践对培养人的重要性:“为了儿童之肉体的发达,又为了儿童能力之全面的发展,劳动也是在所必要。据实际经验所表示,在学校为了劳动所费的时间,于获得多种多样的学识上,不惟极不妨碍儿童的进步,反而促进进步。”[16]

(四)职业教育的全民性和全面性

在职业教育的对象方面,杨贤江坚持了职业教育的全民性,主张“凡是平民,都该做工”[17]。依杨贤江之见,人人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与职责,他曾说:“我为人,尔为人,彼亦为人,凡具有四肢、五官、情感、思考、判断、实行之能力者,皆是人,皆属平等,断无尊卑、贵贱、主奴之名可以成立,惟同尽对于自然的人所当尽之职而已。”[18]更何况工作即生活,既然人人都要吃饭,那么人人都要工作,那种“不问生产事”的态度是坚决不可取的。为此,他大声疾呼:“我们该为现代被压迫的劳动群众做解除束缚、改良生活的运动,向不劳而获、作威作福的压迫阶级施行攻击。”[19]概言之,人人具备从事职业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因此职业教育要普及社会的每一个人。

在职业教育的内容方面,杨贤江指出职业教育应当注重全面性,也就是专业知识与科学文化缺一不可。他曾直言职业科的学生要“有相当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20],同时也当“努力求得丰富的常识,养成多方面的趣味”[21]。究其根本,他认为广博的文化知识一方面有助于职业青年开阔视野、修养身心,“希望大家不要为某种学问或某种职业所拘囿、所硬化罢了”[22]。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以教师这一职业为例,杨贤江主张师范生学习跨学科知识,认为跨学科素养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若论地理......本系呆板,若不说明特色,讲者、听者均无兴趣。如能于特色处说明原由,则学生心理上显有区别,且易记忆。”[23]

三、坚持在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的深度结合中推进职业教育

坚持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法宝。杨贤江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指导的早期主要倡导者,对职业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他的职业教育实践主要包括介绍国外学说、研究职业指导、专栏专号互动以及编写教材内容四个方面。

(一)介绍国外学说

杨贤江在工作之余参加了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学习,他积极翻译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相关情况,并充满期待地说:“希望父兄及师长要指导职业的,工厂经理及商店老板要分配职务的,男女青年要选择职业的,都能从这得些暗示及帮助,以便达到大家能得业并乐业的目的。”[24]

杨贤江鼓励职业青年个体主动谋求自身成长。他关注到当时我国不少青年有志上进却苦于无力,便积极引入国内外重要人物的成功之道,为职业青年树立榜样。他曾撰写一篇题为《柯克思的成功谈》的文章,其中详细讲述了柯克思的职业经历,并对其成功秘诀的问答作了译录,比如,“问:有人辛辛苦苦地做事,只能敷衍过日子,或者心里以为不曾受著过公正的待遇。你以为这种人是怎样?答:这种人应得做三件事。第一,他要多读书,要知道他所从事的商业或工业的种种方面,以启发他的思想;第二,他要用全副的精力来做他的事业……”[25]杨贤江借柯克思之口,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职业教育理念。此外,杨贤江重视社会层面对职业教育的推动改造,他留心各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举措,并适时加以介绍分析。如在《英美德俄四国教育改造之实况》等文中,他指出英国伦敦的工艺教育与产业发展关系密切,在教育当局努力下,该地航空研究、产业化学、工艺光学等发展迅速;美国米尔乌基市补习学校成功关键则在于卓越师资与完善设备。

(二)研究职业指导

杨贤江尤为强调职业指导。他深感当时社会大多数人过着一种“在反对状态之下,感着乏味的苦闷”的职业生活[26],这是由于最初职业选择上的错误。他坚信假如人们在青年时期接受了职业指导,那么此类悲剧就会减少。由此他开始深入研究职业指导,并成为了我国较早研究职业指导的专家。

在梳理比较国外若干种职业指导的定义后,杨贤江把职业指导解释为:“为欲使个人得就最适当的职业所行之研究、教育及实际上的事业。”[27]他认为职业指导与职业训练有关,但二者是不同的:职业训练是对进入工校、农校或大工厂附设的职工学校者,教授某方面的知识技能;职业指导则是对于打算进入工校或农校的适于做职工、学徒者,给予指示。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有关,但二者有所不同:职业介绍是专对志愿就业者介绍职业,可替求人者与求事者结成关系;职业指导则是向个人指示适当的职业,并不一定替求人者与求事者结成关系。职业指导与升学指导有关,但二者也是不同的:职业指导是对毕业少年的升学或谋生乃至选科进行指导,因此升学指导往往包括在职业指导范围内。杨贤江指出职业指导机关应为社会设施,通常由国家或公共团体办理。他主张学校附设指导机关,认为学校教育除了教授知识,还应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在对职业指导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杨贤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落实。在《告中学毕业生》一文中,杨贤江指出未来职业应当满足学生个性以及社会需要:就学生个人而言,兴趣与能力是选择职业的关键,这可通过师长、父母、亲友的考察以及自我认识得出结论;就社会生活而言,学贵致用即应根据社会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在他看来,学生个性与社会需要是并重的:违背前者容易“心长力短”,违背后者则容易“高谈阔论”[28]。

(三)专栏专号互动

在杨贤江看来,职业、求学、择偶实为现代中国青年三大生活问题。他敏锐注意到青年在职业方面的种种烦恼困惑,诸如“青年择业时应注意什么”“在现在,哪一种职业为最重要”等[29]。作为《学生杂志》主编的杨贤江,借助杂志的“通信”“答问”专栏与“择业问题号”专号,与青年读者展开热烈的沟通交流。杨贤江关心青年学生,把他们看作自己的朋友;青年学生爱戴杨贤江,把他看作青年的良师。

杨贤江在杂志“通信”“答问”等栏目中,对当时青年的职业问题逐一给予耐心解答。比如,某位中学生来信表示自己深受口吃折磨,将来必定无事可做,杨贤江回信写道:“我不相信一个能思想能动作的青年,单单为了口吃会没有生存余地的。请你过细想想,难道人类许许多多的职业中,竟没有你能做的吗?你不要以为做教授,做学者,做演说家,做外交官,才算是可干的事;而把别种日常生活上所必需的农工商各项事业视为不足有为啊!做手工业,做清道夫,也不会降低我们的身分!”[30]他借此在传播职业平等观。比如,针对某位山东学生关于职业选择的困惑,杨贤江在“答问”一栏中写道:“己性既察,则宜考各种职业之内容,谋一与己性相合者。其道在先鸟瞰各科之全体及其分析,次则与各师友亲朋谈各科内容,往聆职业演讲。既得于己性相近之职业若干,然后就所学者与身体度之,是否合宜。但同时有不可不思及者,即社会需要及家庭境况。”[31]对于如何了解职业情况,给出了较为全面的指导意见。又比如,一位中学毕业生向杨贤江抱怨教书工作枯燥乏味,询问世界上是否有不枯燥的工作,对此杨贤江语重心长地指出在现代中国社会,各项职业中普遍存在枯燥劳累的现象,并直言,“要想走较好的途径,决不容逃出这社会的范围而另觅乐土,也只有在这社会里从事奋斗与改进。青年应该不畏困难,应该不慕闲逸;尤其是在教育界的青年,应知在受教育的儿童,正是建设未来社会的最有希望的种子,又安忍草率从事,贻害无穷呢?”[32]面对上述种种当时中国青年或共性或个性的职业问题,杨贤江善于抓住问题实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令人感佩。

为进一步聚焦解决青年学生的职业问题,杨贤江还将杂志1925年第12卷六月号定为“择业问题号”。该专号的主要内容包括择业问题的重要意义、现代职业的性质和中国青年谋生困难的情形、择业的原理与方法等。该专号预拟了十个论题,向社会各界求教:1.现代职业的性质;2.中国青年与择业;3.选择职业的条件;4.职业指导与教育指导;5.职业生活与学校生活;6.升学与服务;7.择业与选科与择校;8.高中分科的概要;9.大学分科的概要;10.在职青年的心得与经验。可见杨贤江的良苦用心,以及他对中国青年的关心爱护。

(四)编写教材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杨贤江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将个人对职业、择业、就业等的理解,巧妙编入《新法公民教科书》等,以期培养中国学生对职业的正确认识。以《新法公民教科书》的第十五部分“职业”为例,杨贤江先是以“小朋友们!你们的物质生活如衣、食、住,精神生活如求学问,是靠谁得到的?你们能不需衣、食、住,不求学问吗?”两个连续的问题[33],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并激发其对劳动者的感恩之情。在此基础上,他解释了什么是职业:“有的供给衣、食、住的资料,有的供给精神的资料;就是有的劳力,有的劳心,大家分工互助,才能安然过活。这样的劳动,就是所谓职业。故职业可以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事业。”[34]他还依次列举了农业、工业、商业、学业、公职等五类主要职业,并且指出职业平等。那么,如何从种类繁多的职业中进行选择呢?杨贤江写道:“选择的标准,须看自己才能、社会需要而定。我们选择职业的时候,应受父母、师长的指导。”[35]一旦选定职业,便需要付诸忠诚精神与研究工夫。杨贤江还将马克思主义投射到职业教育中,具体表现为“没有职业的人,是游民,是社会的罪人,是应该没有生存的权利的[36]”“无论何人,凡是成年的男女,若要想享受正当的人类生活,必定要有一种职业,以自利而利人。若想不劳而获,安闲坐食,势必掠夺他人劳动的结果。这样,便与盗匪无异,岂能视为正当?[37]”的职业观。正是借助杨贤江等人的笔,“权利”“平等”等词汇相继进入国人视野,并通过普及最广的教科书将这些职业教育思想播洒在幼小者的心中,这是百年中国转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职业教育在中国的萌芽。

四、杨贤江职业教育求索的价值意蕴与传承发展

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也赋予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新的使命和责任。面对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需要,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杨贤江关于职业教育的探索精华,对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的价值引导

所谓职业,就是指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或精神生活的一项工作。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职业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当今社会职业仍被认为是决定社会阶层和人生幸福的重要标识。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人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相较普通高等教育低人一等的教育形式,技术技能型人才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获取较低收入,缺乏职业尊严和职业保障,因而对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中高职院校招生遇冷,优秀人才无法进入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当代职业教育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之一。杨贤江有着朴素的职业平等观,他认为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各项职业既所必需,宁得歧视?”[38]只要对人生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任何职业都值得尊敬。青年学生应当摆正观念,立足本职,提升自我,展示自我,让个人价值在工作中得以充分彰显。杨贤江的这一思想对当代社会破除职业歧视,加强职业无贵贱贫富的价值引导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面向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办好职业教育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39]。职业教育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同时也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实际上,杨贤江也主张职业教育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他说:“找求职业以维持个人生活,同时努力发展人格,为社会谋利益——从事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革命事业,实为今日中国青年该立的大志。”[40]一方面,他坚信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承担重要责任,“当随前进的环境和时代而变迁”[41]。就个人而言,职业教育应当促使人全面发展,同时强调职业教育的全民性和全面性。杨贤江赞成中等学校适当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职业学校拓展学生专业以外的知识技能。他的种种思考为当代职业教育落实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带来启示。

(三)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相关政策法规的陆续出台进一步彰显了国家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在实践层面,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和公众认可度至关重要。杨贤江曾感叹当时社会方面“对于职工的待遇与习惯又多不合青年学生的心理,服务的机会与报酬更不能满足青年学生的要求”[42],并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单靠学校开设职业指导等,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就业热情。作为《学生杂志》编辑的杨贤江,翻译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典型案例与优秀事迹,积极开辟“答问”专栏与“择业问题号”专号,与青年读者就职业问题展开热烈的沟通交流等。这些举措为当时职业教育作出了一定贡献,对今天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具体而言,当下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营造可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及时总结各地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典型经验,做好有关宣传报道;二是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教师节等重要节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挖掘和宣传基层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三是树立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向,对优秀的职业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技术技能人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参 考 文 献

[1][2][3][4][5][6][8][9][10][11][18][20][21][22][23][25][38]杨贤江.杨贤江全集[M].第1卷.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105.106.156.136.137.136.436.435-436.113.51-52.156.816.817.817.27.319.158.

[7][12][13][14][15][16]杨贤江.杨贤江全集[M].第3卷.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404.327.329.149.415.410.

[17][19][24][26][27][28][29][40][41][42]杨贤江.杨贤江全集[M].第2卷.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129.19.211.825.829.564.367.636.632.304.

[30][31][32]杨贤江.杨贤江全集[M].第4卷.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526.639.1002.

[33][34][35][36][37]杨贤江.杨贤江全集[M].第6卷.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819.819.820.819.820.

[3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2-12-21)[2024-04-17].https://www.gov.cn/zhengce/2022-12/21/content_5732986.htm?eqid=898c9557000088d5000000066469b6de.

Yang Xianjiang’s Quest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Wu Zhichen

Abstract" Yang Xianjiang, a Marxist educator, has developed a distinctive perspectiv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extensiv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inquiry. His focus lies in delineating the reform trajector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midst evolving societal dynamics. Employing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e delves into fundamental issues with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dvocating for its advancement through a synthesis of international insights and local implementation. Yang’s exploration not only enriches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course in China but also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for its contemporary evolution and refinement.

Key words" Yang Xianjiang; vocational education; Marxism; educator

Author" Wu Zhichen, PhD candidate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333)

猜你喜欢
教育家职业教育马克思主义
教育家与儿童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
留学(2017年5期)2017-03-29 03:04:00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