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乐器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24-12-24 00:00:00袁娟
教育界·A 2024年36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

摘要:小乐器能够满足新时代艺术教育的需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文章以口风琴为例,探讨小乐器进入课堂的实践与思考。实践证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口风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增强课堂互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音乐;小乐器;口风琴

作者简介:袁娟(1984—),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小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小学第二和第三学段,学生需要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选择合适的课堂乐器进行演奏或为歌(乐)曲伴奏;需要了解更多的演奏技巧,探究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课堂乐器的演奏水平。音乐课堂中没有演奏教学是不完整的。开展乐器演奏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新课标的实际要求,开设乐器演奏课程已经成为音乐教师的共识。

小乐器的特点是小巧轻便、简单易学、见效显著。比较常见的小乐器有竖笛、口琴、陶笛、葫芦丝、口风琴等。它们有的是吹奏型乐器,有的是键盘型乐器,音色比较纯正,大多有固定的音高,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学习工具。小乐器进课堂,对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矫正学生的发音音高,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乐器进课堂的价值

(一)小乐器进课堂是小学生素质发展的需求

第一,小乐器的表现力直观、具体,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其引入课堂是均衡教育资源的重要举措,也是音乐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体现。学生可以通过乐器更好地理解音乐,获得音乐艺术的熏陶。第二,小乐器的演奏技巧并不复杂,适合小学生学习,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小乐器,增强学习信心。第三,小乐器的演奏需要学生持续不断地练习,从而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毅力。第四,在学习小乐器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合作学习,从而逐渐培养合作精神。可见,长期学习小乐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乐器进课堂是小乐器自身价值的体现

第一,小乐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第二,小乐器的演奏往往需要学生手、眼、脑、耳的协调和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第三,小乐器的一些演奏原理往往和大乐器相通,学生能够在学习小乐器的过程中触类旁通,为后续学习大乐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小乐器进课堂是音乐课堂教学的补充

小乐器走进课堂,可以打破以往传统音乐课堂“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使音乐课堂教学形式更丰富,从而增强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小乐器可以与乐理、视唱、歌唱、欣赏等课型相结合,解决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补充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理解、巩固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乐器进课堂的实验策略

(一)根据实际选择器乐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学情,教师需要首先考虑:乐器要简便、易学,价格适宜,并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口风琴是键盘簧片乐器,它具有竖笛和口琴二者的演奏特色,也是熟悉键盘、练习指法的好工具。第一,口风琴能提供好的音色和音准,以及优质的声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感,对提升学生的听觉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口风琴既可独奏又可合奏,还可以进行多声部演奏,组合灵活,可以用来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式学习。

(二)遵从音乐本体特征

引入小乐器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培养演奏家,而在于辅助音乐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一,小乐器进课堂旨在用小乐器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辅助手段。第二,小乐器进课堂要尊重音乐学科本体的特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教师要找到音乐课当中口风琴使用的最佳着力点,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口风琴来辅助音乐教学。

(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音乐课堂引入口风琴后,学生识谱视唱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多数学生能较准确地视唱教材中的歌谱,用口风琴或其他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甚至进行歌唱表演的创编。比如,教师编创关于吹奏口风琴的坐姿的童谣,朗朗上口,学生一听就能记住。针对学生好奇心强、上课伊始课堂比较吵闹的问题,教师设计音乐口令,规范学生持琴、收琴的动作,自然而然培养了学生的纪律意识。

(四)合理开发校本教材

为解决师生没有口风琴教材的难题,教研组组织部分教师编写校本教材《风吟香樟》。作为最基础的口风琴教学材料,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口风琴这种乐器,进行一些口风琴的基本练习。教材共十二个部分,包括认识口风琴,吐音练习,跨指、扩指、缩指、换指练习,连音练习,认识升降调、G大调、F大调,等等。每单元按照学一学、试一试、练一练、来挑战、比一比等多个板块进行编排。有的练习曲上有二维码,扫码即可学习曲目。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加入了校本元素,插图全部由美术教师手绘而成,整本书清新、活泼,充满趣味。选入的歌曲有的是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有的是学生喜欢的课外歌曲。每部分都有一个演奏提示,提示学生在演奏时需要注意的要素,如指法、气息等。

三、小乐器进课堂的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上,教学方式通常以“讲”“听”“唱”为主。口风琴的引入能够丰富音乐课堂教学方式,从“讲”“听”“唱”拓展到“演”和“奏”。

(一)用小乐器辅助乐理教学

传统的音乐课上,乐理的学习模式一般是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学习,然后反复练习,比较枯燥。有了小乐器,可以边讲解,边演奏,这样更直观、更准确。如,在口风琴教学中,教师引入了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强弱、3/4拍等乐理知识,借助口风琴的固定音高,进行分段教学。教师先讲解,再结合口风琴的示范演奏,然后让学生加以练习。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得快,掌握得也比较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用小乐器辅助歌唱教学

在歌唱教学中,充分运用口风琴进行辅助教学,借助视谱、认唱、弹奏和听辨等环节,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歌曲。

《报春》是一首短小简单的歌曲。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进行学唱,那么学生会觉得十分单调,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借助口风琴,模仿布谷鸟短促有弹性的叫声,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解决了歌曲休止符的难点。学生在学唱歌曲时,会下意识地根据吹奏口风琴时的状态,用短促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口风琴的加入,能够避免课堂中的枯燥讲解。歌曲中第一、第二乐句的旋律变化,是学生学唱时易错的乐句。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这两个乐句比作两只布谷鸟不同的歌唱声。教师示范吹奏,让学生对比聆听,引导学生从情绪上去感受两个乐句短促、优美的特点,再结合口风琴的吹奏学习,从而使学生在歌唱时准确把握乐句节奏。

(三)用小乐器辅助欣赏教学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口风琴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能够有效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理解。通过演奏作品中的主题旋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具体而言,教师先指导学生使用口风琴演奏音乐的主题旋律,帮助学生熟悉乐曲的主体部分,从而在整体欣赏过程中建立对乐曲的深刻印象;然后演奏音乐作品中最有特点的片段旋律,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传递的情感,促进学生对乐曲的深入理解。

以《森林狂想曲》为例,作品中的主题旋律反复出现,串联整首乐曲。教师指导学生用口风琴吹奏这一部分的主题旋律,加深学生对主题旋律的印象。教师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吹奏,让另一部分学生进行识谱练习,再让全班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欣赏,使学生对作品主题旋律的印象更加深刻。此外,口风琴的参与还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演奏体验到作品的节奏和音调变化,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在聆听的过程中,口风琴起到了重要的音调调节依据作用。

(四)用小乐器辅助声部教学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口风琴作为辅助工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首先,学生通过演奏乐曲的主题旋律,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的核心部分,这对整曲的欣赏有积极的帮助。其次,通过演奏乐曲中有特点的旋律片段,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乐曲的情感,从而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以《森林狂想曲》为例,这部作品的主题旋律贯穿始终,反复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口风琴演奏主题旋律,以此加深对音乐主题的记忆。部分学生可以进行吹奏,其他学生则通过识谱练习或演唱来参与,再通过欣赏整个作品,学生能够对主题音乐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口风琴的吹奏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音高参考,帮助他们在聆听过程中更准确地把握音乐的音调变化和情感表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使他们主动参与音乐欣赏的活动。

此外,口风琴的使用也在声部教学中起到辅助作用,特别是在合唱中出现多声部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声部的旋律、音程和节奏关系。例如,在合唱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两组,通过分别演奏不同声部的旋律,开展合奏和聆听,学生会对不同声部间的协调和合奏效果有更直观的认识,再将这种合作体验转移到合唱中。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可以发现,口风琴的教学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课堂参与度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四、小乐器进课堂的困惑与展望

我校口风琴进课堂的道路刚刚开始,在有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研究和积累,这样才能更为合理和有效地进行口风琴教学。

第一,口风琴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口风琴吹奏出来的音响效果较单一,需要与其他乐器相互配合才能更丰富。因此,教师需要具备编创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深入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并针对口风琴教学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可见,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在口风琴教学中进行配器,从而有效落实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

第二,小乐器教学方法和原则存在误区。小乐器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中比较特殊的内容,它不同于唱歌和音乐欣赏的教学方式,它需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

第三,小乐器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小乐器引入课堂的效果逐渐显现,但如何科学、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仍存在一定的困惑。传统的音乐教育评价方式更多集中于唱歌和乐理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小乐器演奏的评价,标准还不够明确。如何有效衡量学生在小乐器演奏中的进步、表现力,以及在课堂互动中的参与度,仍需进一步探索。今后,音乐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多维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在小乐器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小乐器进课堂对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和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它已经成为音乐教学的一种趋势。小学音乐教师需要不断深化教学研究,让学生深刻领会小乐器演奏过程中所蕴含的美与丰富情感,使其沉浸于优美的音乐意境中,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欧阳丁丁,童琦.谈小学课堂乐器的演奏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4(6):38-39.

[2]庞欣妍.小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4(17):196-198.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
启动多元思维,激发音乐灵性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
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39:41
戏歌艺术特色以及对小学戏曲教学的引导作用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47:28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