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部编版语文教材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以“单元”作为“结构元”的。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以“单篇”为载体、以“课时”为组织形成的语文教学范式,转而立足于“单元整体”,从单元的“整体观”视角对单元进行结构性、系统性的教学实践。教学中需要教师立足“全局观”,对单元形成整体把握;秉持“结构观”,对单元进行整体设计;坚持“系统观”,对单元展开整体评价。“整体观”视角下的语文单元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单元整体意识,同时还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建构意识。作为教师,不仅要研究自身的“教”,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学”。教师要善于设计“大问题”,应用“大任务”,来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让学生通过基于单元整体的语文学习,形成“大概念”,从而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进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体观”视角;全局观;结构观;系统观;单元教学
2019年秋季,伴随着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全国的全面启用,一个突出的话题就提出来了,这就是“单元整体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不同于传统教材,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部编版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作为“结构元”的。其中,“人文话题”和“语文素养”作为两大脉络、线索贯穿于单元始终,这就是“双线组元”。基于这样的教材特质,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以“单篇”为载体、以“课时”为组织形成的语文教学范式,转向立足于“单元整体”,从单元的“整体观”视角对单元进行结构性、系统性的教学实践。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无论是从教学习惯的角度看还是从教学理念的角度看,这一教学实践都必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部分教师比较缺乏单元整体教学意识,虽然一些教师逐渐认识到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性并尝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但缺乏有效实施的路径。客观来讲,这一问题很可能不是“部分教师”的问题, 而是“大部分教师”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要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不仅需要教师作出理念上的更新,同时也要培养自身的教学习惯。很显然,理念更新应当走在教学习惯培养前面,而理念更新不可能是建造空中楼阁,其又需要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整体观。当教师在教学中拥有整体观的时候,该视角之下的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一、立足“全局观”,对单元进行整体把握
从传统的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整体教学,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拓展自己的教学视野,其次,还需要在以主题型小学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为依托,整合教材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链接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对一组主题、题材或语言表达寻找其联结点,确定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对不同篇目实行上挂下联,从而将单元整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而体现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立足于全局观,要求教师要超越传统的“语篇思维”,将目光、思维转向“单元整体”。首先是要把握单元的人文话题、语文要素;其次是要把握单元中的语篇与单元的关系,是学结构的教读课文,还是用结构的自读课文、略读课文;最后是要把握语篇与语篇的关联。作为教师,只有整体性、结构性地“教”,才能引导学生整体性、结构性地学。通过把握单元整体,才能有效地实施单元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单元的教学价值和育人价值。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整体解读”教学为例,这个单元是一个“神话单元”,在整体分析的时候,笔者从单元主题、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评价等方面来展开。这一单元主要包括文章《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以及习作《我和____过一天》、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内容。其人文话题是“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其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的神奇想象以及鲜明的人物形象”等。基于这样的人文话题和语文要素,笔者设计研发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目标一:学习阅读神话的方法,讲述神话故事,领略神话的魅力,弘扬传统文化;目标二:在理解、应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产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动力。
在此基础上,笔者立足于单元整体,设计研发了这样的“大任务”:
任务一:神话故事分享会。这项活动是引导学生讲述神话故事。让学生去讲述神话故事,就意味着在教学的时候不将目光锁定在某一篇课文上,而是让学生在对本单元所有的课文进行解读的基础上,用“神话故事”来概括本单元教学的内容,用“讲述”表达自己对神话故事的理解。这是学生在课文解读的基础上完成信息输入,然后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再进行信息输出的过程。在分享神话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必然会触及本单元的所有课文,很多时候还会自发地对不同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加工与建构,然后纳入到自己的分享内容当中来,这也就很好地奠定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客观上也体现出教师全局观的教学视角。
任务二:神话故事大探秘。这项活动是引导学生解读故事情节、分析神话人物。相对于上一个任务而言,这一任务更强调从细节的角度去让学生对整单元内的课文、对自己与伙伴所分享的内容进行解读。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的时候,自身就需要以全局观的视角来面对学生的故事情节解读以及神话人物分析,必要的时候要基于不同课文的写作特点以及故事特征,来引导学生对所分享的故事情节以及神话人物进行更有深度的解读。
任务三:“我”是神话传讲人。这项活动是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经验、生活中的神话故事。这一任务相对于上面两个任务而言又具有更为宽泛的特征,原因就在于当学生将课文解读的收获与自己的经验相结合的时候,会自发地将自己的想象与经验渗透在神话故事当中。还原课堂教学现场可以发现,即使学生此时能够原汁原味地去传达某一神话的内容,也能够在传达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语气与表情等等,这实际上就是学生对神话的演绎,这样的传讲渗透着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理解,能够从更大范围内概括出本单元神话故事的基本特征,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说神话拥有永久的魅力”“为什么说神话是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
在单元整体设计中,笔者让学生“读神话”“讲神话”“演神话”,让学生发现神话的神奇、分析神话的神奇,从而对每一篇神话故事的情节、人物关系、人物形象有所认识、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适度补充一些神话的情节想象、人物心理活动等。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立足于全局观,就能让学生对单元整体有一个宏观地把握、认识、理解。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把握单元整体,同时又要引导学生以单元整体为基础,深入解读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学一篇”“通一类”,促进语文阅读的正向迁移,让学生产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
二、秉持“结构观”,对单元进行整体设计
整体观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追求的是单元整体教学效应的体现与放大,教师在组织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时候,需要认识到整体观往往对应着结构观。从逻辑的角度来看,一个整体必然是由多个要素结构而成的,如一个单元往往就是由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而每一篇课文又是由若干个段落组成的,这是内容角度的结构理解;又如一个单元往往拥有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可以演绎出多个课文,这里也体现出一定的结构关系。因此就算是从课文角度出发,从教材设计以及课文编排的角度出发,也可以发现在大单元理念下,设计单元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基本编排思路,教师应抓住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双线组元”和“守正创新”两个单元整体编排设计特点,从优化备课环节、善用单元导语、寻找外部联系、重视温故知新四个角度探寻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紧扣各单元人文主题,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借助于比较研究的方法可以发现,与传统的课时教学相比,对单元进行整体性设计需要关注更多的因素、要素,比如内容的丰富性、目标的多向性、互动的多样性、周期的时效性等。其中,立足于单元整体结构,单元整体设计的一致性、稳定性尤其重要。从单元整体的一致性、稳定性出发,能让学生立足于单元整体而展开聚焦单元的语文结构化学习。结构化学习能变语文学科的“文本存在”为“功能存在”,从而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教学功能、育人功能。结构化学习意味着学生在单元整体教学的体验过程中,既需要关注显性的文本,又是要关注隐性的功能,功能原本就体现在文本当中,对文本进行分析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功能进行分析。这里所说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体现在文本中的人文话题以及语文要素,同时也与作者的写作观点以及写作方法相关。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话题是“舐犊情深”,其语文要素是“体会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基于这样的人文话题和语文要素,笔者对单元中的相关语篇进行解读,把握单元中语篇教学的侧重点以及语篇与语篇之间的共同点。围绕着人文话题和语文要素,笔者不仅设计、研发了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以及语篇教学目标,而且搭建了程序性支架。对于《慈母情深》一文,笔者重点聚焦于文本中的细节,一是让学生朗读,二是让学生圈画关键词,三是让学生抓住文本中的细节镜头等,来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工作的辛劳。对于《父爱之舟》一文,笔者聚焦于文本中的选材、结构和表现手法,指导学生聚焦文本中的梦境、场景、小舟,让学生品读“父亲”对自己的“俭”和对“我”的“奢”。对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笔者则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阅读,让学生代入体验,去感受两种不同的爱的方式所蕴含的“良苦用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练笔,引导学生迁移“细节”“场景”等的描写的写法。这样的一种立足于单元的整体性设计,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给学生的语文单元整体学习提供支撑、支持等。
着眼于单元整体,教师在整体设计时要紧扣单元人文话题、语文要素等,要为学生的单元整体学习搭建支架,给学生的单元整体学习提供支撑、支持。作为教师,要紧扣单元逻辑以及学生的学习规律、特质等展开设计。这样,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语文教学就有了针对性、实效性。
三、坚持“系统观”,对单元展开整体评价
单元整体教学的周期较长,作为教师,要精心研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重难点等,设计研发系统性的教学评价。通过整体性、系统性的教学评价,驱动学生的语文单元整体学习。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研发教学评价指标,就是要让学生的单元整体语文学习走向“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一致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民间故事单元,围绕着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间故事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从而设计研发了教学目标。围绕着教学目标,师生共商教学评价标准,谋划、规划教学评价细则。诸如“是否能够了解课文内容,包括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是否能展开创造性复述故事,如增加情节、用他人的口吻说故事、画连环画等?”“是否能激发对民间故事的阅读兴趣,是否能在课外阅读中饱览更多中外民间故事等?”“是否能通过阅读故事,搜集与故事相关的诗词,俗语或传统习俗,是否了解传统文化?”等。通过这样的基于单元整体的评价细则,引导并推动学生学习单元中的相关语篇,如《猎人海猎布》《牛郎织女》。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能够借助于这些民间传说的分别解读,然后形成关于民间传说的整体理解。从单元整体教学设施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就是在教师借助与系统观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之后,在学生有了相应的体验,学生一方面通过自主建构而获得认识,另一方面又在教师的整体评价之下深化了认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坚持系统观念对单元展开整体评价,也就可以在无形当中给学生提供单元课文的整体解读。进一步讲,借助于单元整体性、系统性的评价细则、标准等,提高阅读速度,让学生学会复述故事、表演故事,评价故事中的相关人物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教学,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肤浅走向深刻。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而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建立单元整体教学而形成整体观,可以让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上获得长足的进步,从而形成关于单元整体教学的直觉与习惯。实践表明,整体观照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魂,教师在整体观照某一类教学之前应反复深入地思考并确定本单元、本课乃至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明确通过本单元、本课、本课时的学习让学生获得了什么。“整体观”视角下的语文单元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单元整体意识,同时还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建构意识。作为教师,不仅要研究自身的“教”,更要研究学生的“学”。单元整体教学要追求学生的语文学习的长效发展,追求学生的语文学习力的提升。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大问题”,应用“大任务”,来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让学生通过基于单元整体的语文学习,形成“大概念”,从而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进阶。单元整体化的教学实践,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迁移,能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性生成。
参考文献:
[1]沈益锋. 单元整体观视角下的小学语文习作课例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2]罗红霞.“整体观照”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广西教育,2012(12):44-45.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