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边界感,提升家庭幸福度

2024-12-17 00:00:00邬晓敏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4年10期
关键词:自我认同家校共育

【关键词】边界感;家校共育;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0-0064-02

家校合作指为了儿童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教育者与家长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学校尽可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家校合作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组成部分,家班共育是班级层面的家校合作。情景中,小王与父母的亲子沟通出现了问题,并且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和情绪。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一、建立边界感,释放成长空间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阶段。进入初中后,学生渴望建立自我同一性,他们自尊心强,渴望独立自主,开始探索真正的自我。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情绪波动大,敏感易怒,易和家长产生冲突,希望获得认可、尊重和归属感。处于初三的小王正需要父母的正向鼓励和正确引导。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认为,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就是帮助父母。因此,想要帮助无助的小王,就要先找到根源,先帮助小王的父母解决困惑和缓解焦虑。

情景中,家长频繁地向班主任倾诉自己的焦虑,也透露出希望能从班主任这里得到有效可行的建议。班主任可将家长的来电作为突破口,先共情再引导,让父母暂缓急切焦虑的心情。当家长与班主任有了共鸣后,班主任可以引导家长转变掌控式育儿观念,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独立性发展,理解孩子的自主愿望,尊重孩子的自主发展需求,给予孩子适度的独立成长空间,对孩子有爱且有原则,尊重但不放纵;引导家长明白幸福的人生是基于孩子的兴趣与客观的考量,而不是“父母认为的幸福”。如此以往,才能逐步促进良性亲子沟通,发展平等、宽松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心理学家克莱尔曾说过,真正的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边界感不断发生变化,而父母也需要随之不断更新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如果一味地用强硬手段阻止或者一手包办,往往适得其反,不仅会造成亲子矛盾问题,也无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二、激发内驱力,提高自我认同

首先,与家长积极配合。引导家长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后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独立思考,自发调整行为,懂得为自己负责。拥有自主权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有价值,做事更有主动性。不仅如此,班主任在引导家长向孩子表达关心的同时,应向孩子传递父母的肯定和信赖: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引导家长意识到:只注重孩子“是否听话”的育儿方式可能会影响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其次,引导小王解开心结。班主任可以在安抚好小王的情绪后,引导小王合理地表达情绪,鼓励她尝试与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诉求与意愿。在良性沟通中,亲子关系会有所改善,双方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

最后,鼓励小王突破自我。在疏通了家长和小王的情绪后,班主任需要着手解决小王的学习问题,与小王共同制定阶段学习目标。在符合自身学习能力的目标指引下,学生的学习方向会更加明确,细化到每学期、每周、每天的学习进度也会更加清晰。另外,利用班级活动、展示活动等平台,进一步鼓励小王在集体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的价值,最终实现自我突破。

三、提升幸福度,畅通沟通渠道

《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作为班主任,在与家长和孩子分别沟通和指导后,也需要以此为契机,促进家校共育。

第一,班主任应定期开设家长沙龙,有效建立家校之间的联系。在轻松的氛围中,与家长共同探讨近阶段孩子的表现情况及其背后的原因,并适时地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调整自身的期望值;开放班级活动的家长参与渠道,有助于家长重新“认识”孩子,在活动中认识孩子成长的丰富性、发展性和多样性,从而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增进亲子的亲密度。打开亲子沟通渠道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在兴趣爱好、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能更充分地互相了解,可有效避免激烈的冲突矛盾。

第二,班主任可以整合学校资源,适时地开设系列主题家长讲座。班主任可以根据家长需求,开设生涯规划指导、亲子沟通技巧等相关主题讲座,引导家长科学地与孩子沟通和探讨;根据班级情况,安排家长进课堂,帮助同类型家长更客观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态。

第三,创设家校沟通的渠道,如评选“家长导师”“劳模家长”“最美家庭”、组织亲子远足实践活动、设计亲子作业等。通过有特色的创新活动,真正带动家长融入学生的学校生活,全方面认识自己的孩子。从班主任的角度来说,也能更有效地在这些活动中,促进家校沟通、优化家校共育。

班主任与家长有效配合,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各方不缺位、不错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疏通家校共育的堵点,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自我认同家校共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23:46:51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考试周刊(2016年100期)2017-01-07 18:02:30
学校场域中的教师标定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商情(2016年43期)2016-12-26 00:00:00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0:47:37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黑河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7 19:51:16
炫耀性消费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浅述幼儿良好品质习惯的培养